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9195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

缪篆屈曲回环;

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

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1.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

B.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C.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D.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方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

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

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包括篆书在内的汉代艺术的繁荣。

B.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C.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

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D.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

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B.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C.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D.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何玮,何伯祥之子,袭父职,知易州。

从围襄樊,宋将夏贵率舟师来救,玮时建营于城东北,当其冲。

贵兵纵火焚北关,遂进逼玮,万户脱因不花等呼玮入城,玮曰:

“建功立业,此其时也,何避焉!

”乃率其众,誓以死战,开营门,以身先之,贵败走。

至元十一年,丞相颜伯受名伐宋,辟玮为帐前都镇抚。

师次阳罗堡,夏贵率战舰列江上下,玮从元帅阿术,率众先渡,诸军继之,贵复败走。

宋丞相贾似道率舟师拒于丁家洲,玮将勇敢士出战,夺舟千余艘,似道遁去。

三十一年,拜中书参知政事。

时宰执凡十一人,玮曰:

“古者一相,专任贤也,今宰执员多,政出多门,转相疑忌,请损之。

”不从,遂乞代。

大德四年,授侍御史,以母病辞。

七年,授御史中丞,陈当世要务十条,成宗嘉纳之。

京师孔庙成,玮言:

“唐、虞、三代,国都、闾巷莫不有学,今孔庙既成,宜建国学于其侧。

”从之。

赛典赤等还自贬所,复相位,玮言:

“奸党不可复用,宜选正人以居庙堂。

”帝深然之。

监察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剌哈孙受赃,具服,而哈剌哈孙密结权要,以枉问诬章。

玮率台臣入奏,辨论剀切,章遂得释。

成宗崩,丞相阿忽台奉皇后旨,集廷臣议袱庙用摄政事,玮难之,阿忽台变色曰:

“中丞谓不可行,独不畏死耶?

”众皆危惧,玮从容曰:

“畏死不义耳,苟死于义,夫复何畏!

”未几,以疾去位。

武宗即位于上都,授太子副詹事,遣使促使就职,复遥授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

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节选自《元史·

何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B.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C.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D.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从1264年到1294年忽必烈驾崩,一共使用了31年,因此忽必烈又被称为“至元大帝”。

B.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自有此职以来就只能由一人担任,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C.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D.闾巷,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玮英勇善战。

宋军援救襄樊,何玮所部位于首当其冲的城东北,但何玮毫不畏惧,拼死作战,打败了宋军。

B.何玮战功卓著。

在元军打败宋朝将领夏贵率领的水军和击败宋朝丞相贾似道率领的水军的战斗中,何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C.何玮关心国事。

他担任御史中丞时,向成宗上奏陈述十条当时的重要事务,其中包括在孔庙旁建立国学的建议,得到成宗嘉奖和采纳。

D.何玮正直敢为。

他先反对赛典赤等人出任宰相,后在监察御史郭章被诬陷时率谏官陈奏皇上,辨明了事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玮将勇敢士出战,夺舟千余艘,似道遁去。

(5分)

(2)古者一相,专任贤也,今宰执员多,政出多门,转相疑忌,请损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是因船行至洞庭湖畔的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道: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

水神。

③准拟:

准定。

8.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两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上是指滚滚波涛。

C.五、六两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两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9.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进行赏析。

(8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的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在《蜀道难》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影的句子是“浮光跃金,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

(本大题3小题,共12分)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

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

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

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

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

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

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

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

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

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

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

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

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

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

父亲也跟着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

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

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

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

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

“没事了。

”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

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

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

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父亲的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

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

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

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

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

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

母亲说:

“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

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

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

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

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

我不能挣脱。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

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

她说:

“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

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风声大得使我害怕。

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

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

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

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

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

我不好意思。

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

走前她告诉我:

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

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

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

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

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渔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

“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

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她这个梦。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

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

“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

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

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

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

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

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

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

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

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12.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赏析。

(4分)

13.小说为什么详写“我”做的梦?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完成第14—16题。

(本大题3小题,共14分)

胡大白:

安安静静做大事

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943年,日本鬼子轰炸郑州的时候,她在父母逃难途中降生,地点是一座石灰窑。

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接受男女平等的新观念,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她的人生与众不同。

在黄河岸边的郑州市,一座占地2106亩、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校园里,有26000多名学子分别在52个专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

这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

这座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学,国家从未有过投资。

而拥有这一切的院长胡大白,20多年前还是病榻上的废人。

1981年,风华正茂的胡大白是母校郑州大学的一名优秀讲师。

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从胸闷气短中醒来的她马上意识到自己是煤气中毒了。

她挣扎着要去打开房门时,却碰翻了火炉……滚烫的一大壶开水,使她成了一个重度烫伤面积达30%的病人。

“我在病床上躺了3年,从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专门用来读书和思考。

”胡大白如今的回忆竟然带着几分眷恋。

她说,“一番灵魂的挣扎之后,我想通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如果找到一件适合我,又是社会需要的事情做,我就会获得成功。

办教育是我的强项,动乱十年的国家需要人才,我的口、脑都没有问题,我能行!

她立即把目光投向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进不了大学校园的人。

本可以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清闲日子的胡大白,踏上了一条健康人都难以坚持下来的曲折艰难之路——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

花30元钱印制听课证、买纸笔、刷广告,她起家了。

接着是到处说好话联系听课地点、访问优秀教师、协调各个主管单位,顶住各种因为不理解带来的流言蜚语……

“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唯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如此之强烈,应该说是历史推着我往前走,不能停下。

学校很快发展成全日制脱产学校,在校人数和师资力量迅猛增长。

1994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黄河科技学院面向全省统一招生,成为我国第一所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在校生以100%的速度连年增加。

为了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胡大白设立了河南省高校唯一的一个人才市场,增设了市场上需要的一些新兴学科和实用性课程,培养了复合型开放型人才。

连续多年,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都在毕业前就被抢聘一空。

靠教育发展教育,是胡大白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的高校发展有效之路。

黄河科技学院先后创办了科学研究所等8个校办产业。

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发展。

如今,胡大白亲手创办的大学,已经在中原大地站稳了脚跟,被教育部树为全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她本人也成为“中国十大女杰”、“河南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胡大白的同事们说,身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一年四季总是那几套毫不起眼的服装,如果不是她的气质言行,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

“我爱节省,也不太讲究穿着。

”听我夸她身上的开衫好看,胡大白柔柔地笑着说,“这是两件套,我花了200元在街上买的。

她的笑容,把衣服衬托得很美;

她的笑容,让我无法看到沧桑岁月留下的任何痕迹。

“您平常总是这样安静吗?

“我喜欢的状态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她说,“我的静是休息,也是思考。

有了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在处理具体工作的时候快速反应,高效运作。

”看着她桌上厚厚的一叠议案、建议,我想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

难得的是,在当选人大代表的18个年头里,她总是如此。

宁静,却成就惊人的事业;

简洁,却又多彩——这就是胡大白。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生。

B.胡大白从郑州大学一名优秀讲师到成为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学院院长,经历了许多艰难坎坷。

C.作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仅从外表,准都会以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而她的气质言行却让她与普通的城市妇女显得不同。

D.文章说“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唯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表明胡大白在教育上遇到的巨大困难是她没有预料到的。

15.结合全文,简析胡大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16.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

也有人说,机遇决定命运。

你认为胡大白的成功是由性格决定的,还是由机遇决定的?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秀丽江山》主要讲述了刘秀在妻子阴丽华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与一帮兄弟浴血奋战,最终成为控地千里、坐拥百城的王者的故事。

②法西斯列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心劳日拙,不仅没有实现他们的政治野心,而且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③当汉朝使者问及苏武在匈奴的情况时,本就想留下苏武的单于只能闪烁其辞。

④尽管许多大书店都在销售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莫言作品集,但我还是几经周折才买到这两套我钟爱的书,我欣喜地把它们放在书柜里敝帚自珍。

⑤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教养的获得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自我修炼的结果。

⑥“钓鱼岛”事件的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有东山再起之势,我们对日本的挑衅行径要时刻保持警惕。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8.下列各项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入夏以来,南方各省市普降大雨,多地洪水泛滥,两湖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数十万人民群众生灵涂炭。

B.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在其官网上正式发布了三菱等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及轴承企业行政处罚的决定书,罚款金额合计高达12.354亿元,这是中国反垄断调查以来开出的最高金额罚单。

C.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D.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对国家来说,勤俭节约是立国之本,______是治国之道。

俭可以养廉,廉可以治国。

______是处在繁荣盛世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_____不断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历史表明,勤俭和廉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克勤克俭______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勤俭节约所要求的清静寡欲、淡泊节制,可以消解和克制人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有效防止国家公权力的腐败滥用和官吏的贪污腐化,实现廉洁自律的内在要求。

在这个意义上,勤俭节约_____是敦风化俗的重要手段,______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A.也即使仍往往不仅也B.更即使也往往不仅更

C.也虽然却一定既而且D.更因为还常常/并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日,古人又称夜为“宵”,①。

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值大地回春,人们欢庆佳节,既是为了赏月,②。

元宵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③,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异常热闹。

21.观察这幅《好与快》漫画,请写出画面内容,并说明漫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

句子通顺。

画面内容不超过50字,寓意不超30字。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泉州南安一处工地,90后的搬砖工石神伟,因为在工地直播健身,成了网红,粉丝百万,被大伙称作“搬砖小伟”。

不知从何时起,“网红”“闯入”大众生活,各类“网红”铺天盖地,“网红”现象成为公共话题。

中国有多少“网红”?

《2016中国网红经济白皮书》一项调查统计显示,“网红”人数目前已超过100万,八成以上是女性,清一色的锥子脸、高鼻梁、尖下巴,超过54%的受调查的95后称,渴望当主播、当“网红”。

可见,在年轻一代中,想要成为“网红”已成为群体现象。

同时有人认为网红繁荣背后也存有较大隐忧。

作为95后的你,对“网红”,你怎么看?

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