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39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4七月的天山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天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

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的生机。

在往里走,天山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空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很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但是这里有时也会遇上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5中彩那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

“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

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城里最大的那家百货商店门前挤满了人。

原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将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中奖者。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

只是,他的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

母亲安慰我说:

“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吗?

”我迷惑不解地问。

“过来,孩子。

”母亲温柔地把我叫到桌前。

只见桌子上放着两张彩票存根,号码分别是05102和05103。

中奖的那张号码是05102。

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

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母亲告诉我:

“K字代表库伯,你父亲的同事。

”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

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

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我激动地说。

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

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

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7尊严

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他们,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

于是他回答:

“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

“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

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年轻人站起来说。

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

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

“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

”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

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感到十分惬意。

他站起来,说:

“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极了,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

”说着将食物递给了这个年轻人。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

“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年轻人留了下来,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杰克逊对女儿说: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二十多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8将心比心

奶奶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

“我的妈妈也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听了这件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鼓起青包。

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

“不要紧,再来一次!

”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那位护士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她连声说:

“阿姨,真对不起。

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

要不是你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

”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

“这是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

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9自然之道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

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在筑巢孵化小龟。

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幼龟一般在四五月份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

“你得想想办法啊!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让大家极为震惊。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我们很忆明白: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

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

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

”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

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

表现"

,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

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

摇篮"

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

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

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

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

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

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

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

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11蝙蝠和雷达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

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的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

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大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3夜莺的歌声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

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土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

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喂。

你来!

”军官叫那个孩子。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裳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呶(ná

o),让我看看!

”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艺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挺巧!

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

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

”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

”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

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怎么会不认识!

”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

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

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

”军官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

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

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

”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mó

)菇(gū)吗?

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

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

他们从树枝缝里往外望,能够看见曲折的小路。

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盯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

”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

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的叫声,透过树叶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

他侧着头,往叫声那边仔细听,“夜莺!

“没听错吗?

”另一个游击队员说。

他紧张起来,仔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

他从大树桩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放在眼前以防万一。

“这回你听见了没有?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那个最先听见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

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

“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夜莺的叫声停止了。

“32个鬼子……”那个人说。

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

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

“两挺机关枪。

”他又补充说。

“对付得了!

”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

他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应该对付得了!

”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我和斯切潘叔叔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加油。

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松树林后边出现了。

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上的时候,突然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

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

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

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里。

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

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14小英雄雨来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

河边有个小村庄。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的白雪。

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

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许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

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

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

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

雨来一看要挨打了,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

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

糟了!

眼看要追上了。

往哪儿跑呢?

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

“往河沿跑!

往河沿跑!

”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

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秋天。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

“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

叫雨来上夜校吧。

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

房子很破。

教夜课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

女老师走到黑板前面,屋里嗡嗡嗡嗡说话声音立刻停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

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

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了“雨来”两个字。

雨来把书放在腿上,翻开书。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雨来从夜校回到家,躺在炕上,背诵当天晚上学会的课文。

可是背不到一半,他就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候,门吱扭响了一声。

雨来睁开眼,看见闪进一个黑影。

妈妈划了根火柴,点着灯,一看,原来是爸爸出外卖席子回来了。

他肩上披着子弹袋,腰里插着手榴弹,背上还背着一根长长的步枪。

爸爸怎么忽然这样打扮起来了呢?

爸爸对妈妈说:

“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集合,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雨来问爸爸说:

“爸爸,远不远?

”爸爸把手伸进被里,摸着雨来光溜溜的脊背,说:

“这哪儿有准呢?

说远就远,说近就近。

”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

“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告诉他舅舅,就说区上说的,叫他赶快把村里民兵带到区上去集合。

”妈妈问:

“区上在哪儿?

”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说:

“叫他们在河北一带村里打听。

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

不大一会儿,什么也听不见了,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能回来。

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就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刚要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

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

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在雨来家落脚。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唔哩哇啦地叫。

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

雨来两眼楞住了,“咦!

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

”李大叔跳进洞里,说:

“把缸搬回原地方。

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12岁的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