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55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创新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系的渊源及现状

**建县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

据境内凤凰山麓与龟山一带考古发掘出的石斧、石刀、石梨、石箭头等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县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并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

南北朝初期,柳姓太祖元晔避乱于此,后来唐咸通中工部尚书梅姓因厌恶官场腐败,也辞官隐居于此。

北宋年间,时任处州刺史王元见浮云溪两岸山青水秀、宁谧安逸,故定居此。

从此便有柳、梅、王三姓定居**繁衍生息。

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因金入侵而大量南迁,逐渐有更多的汉族民众定居于瓯江流域。

到了明代,畲族民众陆续从福建迁徙到我县山区。

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又有大量的客家(汀州人)等其它汉族民众不断迁居至瓯江沿岸。

近现代多次的民众迁徙入云,也带来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特有文化习俗的进一步融合,文化元素也进一步丰富,并逐步使我县形成了江浙、客家(汀州)、畲族等三大民俗文化体系。

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属于汉文化体系,按属性可分为岁时节令和祭祀节日文化,岁时节令有春节、元宵、中秋、腊月、重阳等,祭祀性节日有清明、神鬼节、端午、畲族“三月三”等。

在我县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祭祀性和民间性的自发活动,其民俗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大同小异。

旧时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可以说是四时八节,精彩纷呈,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

如每逢除夕,有除旧守岁、迎神戏、灯谜、狮子闹千家、龙舞百街、走马灯等活动。

到了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历来就有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迎龙灯、赏花灯、闹元宵的习俗,特别是舞动乡间的**板龙从元代开始已绵延600多年未间断,而畲族元宵节则还有通宵达旦对山歌闹元宵等特有习俗。

此外,我县及周边区域内的民众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活中,经过自在、自发传承,也形成了世代传袭的表现重大生活内容的民俗节日,如畲族“三月三”、梅源梯田开犁祀福活动、沿瓯江村落的端午赛龙舟等等。

二、我县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

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成熟的缩影,它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远,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人们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大多是植根于传统农业的,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

培育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土壤”的退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是许多传统民俗节日被逐渐“淡化”与“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㈡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

科技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诸多文化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快瓦解、涣散甚至泯灭。

一些优秀的传统地方民俗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

不少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艺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

比如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的遭遇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演绎的是同样的主题,遭受的却是不一样的待遇,一个火爆,一个冷清。

外来文化的冲击直接导致传统民俗节日主体组织机制难以形成,也成为了影响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㈢本地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

作为集老、少、边、穷、移于一体的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小县,我县最大的特点是山多地少、村多人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据统计,全县11.14万人分布于170个行政村、842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90多人,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就占了50%左右,最小的自然村只有1户。

这样的山水分割、人口分散、要素分离,导致了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低效率和低水平发展。

特别是大量农村人

口进城成为市民,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地方文化骨干的流失,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日渐流失。

此外,其他尚分散居住在各个乡村的村民也普遍外出经商务工,而且一般只在春节回家,节后又匆匆外出,一般村落在家居住的人员已所剩无几,很难组织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

㈣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带来的制约

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融合,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切割、肢解直至没落;

另一方面,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

我县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双重困境当中,县域经济水平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群众尚不宽裕,地方财政收入极为有限,目前还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㈤节庆活动运作模式单一带来的制约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建立在一定经济和社会生活基础上的节日文化活动运作模式也应随之逐步改变。

然而,从我县近年来组织的几个节庆活动来看,其运作模式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组织策划也有有待完善的地方,还一定程度存在“为办节而办节”的问题,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不够,群众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些也影响了我县各类节日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㈥地方特色缺乏带来的影响

特色,是节庆活动的灵魂,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集中体现。

目前,我县除畲族“三月三”相对具有民族特色(但与景宁畲族自治县相比又不具特色)、“梅源梯田开犁活动”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外,其它的传统民俗节日都是大同小异,溶入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甚少,人为拼凑成分多,原生态成分少,未能很好地挖掘出地方传统民俗节日真正的文化内涵。

各种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未能很好地成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展现,原生态性、地方性特色的缺乏,也影响了我县民俗节日活动的吸引力。

三、对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办节”模式的一次探索

传统民俗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保护和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近年来,我县在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特别是今年举办的雾溪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因为“办节”模式的创新,让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全省8个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我县畲族人口有近9千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8%。

据考证,自明万历以来,广大畲民就有“三月三”吃乌饭、唱山歌的习俗。

但长期以来,我县各地的畲民通常只是以一个村,甚至是几户人家的小范围聚集在一起举行活动,只是“各管各”的民间自娱自乐,明显带有地方封闭性的局限。

在年初省政府公布雾溪为畲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保护地后,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畲族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今年4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雾溪村举办了一场畲族“三月三”乌饭节。

本次办节一改以往由政府自导自演、大包大揽的方法,而是明确了“畲族人过自己的节日”这一主题,突出了“吃乌饭”这一特点,提出了“民族特色有弘扬,群众主体得体现,年青人有事干,老年人有戏看,大家顺便还有钱赚”的目标,并采取了由雾溪畲族村具体主办、其他畲族村寨联办的形式。

由于活动形式的创新,让本次活动带有了明显的原生态性,群众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活动当天,全县26个畲族村几千畲民自发地聚集到雾溪村,浓浓的乡音和民族情缘让广大畲民一到雾溪立刻就沉浸在了节日的氛围之中,大家手捧乌饭,载歌载舞,尽情享受属于自己民族的“狂欢节”,以致到了深夜,围坐在篝火旁的畲民们还久久不愿散去。

虽然这次“三月三”乌饭节没有完全达到初设的目标,但“办节”观念和思路的转变,加上定位明确、主题鲜明,却让畲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近乎完整的展现,同时也给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一次全新的尝试,为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保护和传承工作拓宽了思路。

四、对我县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发展的几点思考

雾溪“三月三”乌饭节的成功举办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发展这篇文章,就必须同时关注传承积累和创新重构这两个方面。

没有传承积累,文化就没有基础和灵魂;

没有创新重构,文化就没有活力和生命,“种文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同时,雾溪“三月三”乌饭节活动的成功举办,也说明了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并不是没有生命力,关键是我们如何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准确定位,将民俗节日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办,使百姓乐,让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百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传承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有生命力。

一是要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制。

我县的一些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春节舞龙与柳氏龙母传说、狮子闹千家等民俗节日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不过近年来,因组织松散、主体缺乏、计划不周、经费不足、协调困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民俗文化才逐渐走向了衰败。

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加大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挖掘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民间组织自身的力量。

通过建立各种民间民俗文化协会,加强对各种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和组织引导,完善传统民俗文化组织体系建设;

通过树立典型、培育传人,开展文化示范村、示范户评比等方法,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民间组织和传承者。

同时,还要将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现代文明有机相结合,为各民间组织及民间艺人搭设展示、发展的平台,为其创设适宜的“土壤”,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要确立以城镇“办节”为主,农村“办节”为辅的“办节”思路。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民转产转业转身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可以预见,今后我县农民进城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

作为地方政府,我们不应该让此成为加速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消亡的一个因素,而是应该将这一原本不利的因素转变为加快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一个契机。

人口的集聚,同时也为需要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此类活动集聚了人气。

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重点搞好**镇、崇头镇等人口相对较密集城镇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培养文化经纪人等途径,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城镇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

同时,通过城镇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逐步激发其他周边乡村民众过自己节日的热情,促进全县各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是要做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更是生活的升华。

我们在开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中,除了要继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留独特的地方风韵外,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赋予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

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节拍,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才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当然,创新发展并不是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是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独特的地方风韵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例如,畲族“三月三”活动作为一个传统的歌会,其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通过重新明确“过节”主体,调整“办节”思路,突出畲族乌饭特色,使活动获得了成功,但如果我们打着创新的旗号,让其对歌活动从旷野下、篝火旁搬到歌厅里,那就失去了畲族对歌原有的文化魅力了。

四是要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

文化与经济联姻,文化为经济鸣锣开道,经济为文化提供财力、物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目前,我县在政府财力有限,尚无更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就必须寻求自主发展的现实途径。

特别是在当前我县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的形势下,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旅游这只有形的手与我县民俗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应该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小顺这一旅游景区,推动端午龙舟赛的开展,并通过龙舟赛的举办,进一步挖掘和保护瓯江沿岸的船帮文化,进而也能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品位。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畲族文化、客家(汀州)文化、瓯江船帮文化等**特色节日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形式。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个地方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只有坚持抓住地域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才可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同时,一个地方的传统民俗节日,也只有紧紧抓住区域特色这一节日的灵魂,其文化内涵才能像血液一样融入到本民族、本地区民众的肌体当中,让广大群众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并进而形成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长远的规划、长期的努力。

例如,我们在实施新农村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文化特色,按照本区域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规划,把传统民俗风貌的保护纳入到乡村建设之中;

又如在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时,将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内容纳入其中,通过广泛开展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并认可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

六是要将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

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得以普及、延续和发展的保证,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

但是,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更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这种创新,除了为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赋予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外,还应该注重培育现代节日文化。

因为现代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体现着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特性,对于展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增强一个地方的凝聚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甚至可以这么说,也许我们今天在不经意中或细心“种下”的“节日文化”,几十、几百年之后也可能成为我们后代传承的一个传统节日。

出现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更红”的现象。

当然,我们今天培育的现代节日文化,它必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必须是与地方产业、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

比如,由我县的木制玩具产业而衍生的木制玩具节日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几届县委、县政府的极力培育,如今中国木制玩具节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文化已经初具规模并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想见,只要我们将这一节日文化继续细心培育下去,相信它必将成为**极具魅力的地方特色节日。

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医院服务工作

近日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去统筹医院工作,真抓实干,才能抓出新成效、干出新业绩,让医院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医院发展就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

从医院这二年来的变化看,我们就是抓住了发展这个要义。

20xx年全院门急诊人次较20xx增加3.2万人次,增长18.5%;

实际开放床日20xx年增加48984床日,增长33.80%,床位使用率提高到105.23%,医院的固定资产总值较20xx年增长25.32%,净资产总值增长11.38%。

20xx年1-3月份病人就诊量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虽然工作量增大,但是职工心情很愉快,工作热情很高,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下一步,我们还要紧抓发展不放松,谋求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

一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步伐。

居安思危,我们医院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不容忽视。

医疗市场竞争加剧,医患矛盾凸显,医疗纠纷多发;

医院资金、费用压力较大,在服务、管理、创新等方面也还存在不足。

因此,我们既要有坚定的信心,也要保持清醒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医院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是要增强创新意识,构筑发展高地。

近年来,医院把加快技术创新作为重要工作,通过引进新技术,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实力。

但与兄弟医院相比,创新力度还不够。

所以要大力倡导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实施创新。

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发展体系。

服务不仅仅是表现为传统的微笑、得体的礼仪,更表现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上,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服务,致力于使病员体验到我们优质服务的享受中。

园林管理局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4月5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时强调指出: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绿化美化国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自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以来,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1%。

我市也与全国一样,造林绿化快速推进,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9%。

但是,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有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些人有厌战情绪,出工不出力,应付差事;

一些地方形式主义严重,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

一些地方效果不好,栽树不见树、活人栽死树现象时有发生。

上述这种不良现象,在我市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效果和质量,挖掘蕴藏在社会民间中的巨大潜能,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果断决策,大胆改革,创新了义务植树形式,拓展了义务植树内涵。

20xx年**市委、市政府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探索出了政府主导、部门绿化、建管并重、绩效考核的义务植树新路子,极大地调动了各级领导、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了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为园林绿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创建园林绿化的新机制,有力的推进了市区园林绿化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一、部门绿化的具体实践

20xx年,市委、政府决定,把金滨路、明珠路、s101拓宽段、金纬四路两侧20—50米宽幅绿化带,总面积1400亩,作为市直和驻吴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基地。

将四条路绿化划分成19个任务段,安排综合性强的19个部门牵头,401个企事业单位根据职能接近、关联度高的原则编组(如党群部门组、政府部门组、教育组、卫生组、一般纳税人企业组、中小企业组等)共同实施,联合作战,发起了春季义务植树大会战。

从4月初开始,历时一个月,参加义务植树的干部达5万余人次,保质保量完成了绿化任务,把金滨路等四条城市主干道路建成了园林绿化风景线。

20xx年又将新规划的全部绿化区段即:

以新区为主的18条道路绿化、8出公共绿地建设面积2160亩,滨河大道提质增绿面积5325亩,作为市直部门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基地,继续实行部门绿化负责制,划分为29个任务段,安排29个部门牵头,72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截止清明节,所有任务段已完成乔灌木栽植,全部绿化任务将于4月底前完成。

在部门绿化的带动下,同时工程招标建设、认建认养等齐头并进,20xx年市区园林绿化实现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打了一个漂亮翻身仗,在其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具有里程碑意义。

市区绿地面积在243.9公顷的基础上新增1040公顷,是历史总和的4.3倍,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由14.4%、16.3%各提高21个百分点,达到35%和37%,人均公共绿地增加8.5平方米,达到16平方米;

新建园林式单位29个、园林小区36个,顺利通过自治区园林城市验收,获得自治区园林城市称号。

20xx年城市绿地面积再增加2160亩,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36%、38%。

二、部门绿化的积极作用

实行部门绿化负责制,对推进市区园林绿化跨越发展、科学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同时对推进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植绿护绿爱绿的自觉性。

部门绿化实行一定三年、一年建、两年管,三年验收的建管机制,在吴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都分别在各自的义务植树基地上,参与了地形整理、树苗栽植、绿地管护的全过程,学到了植树造林的基本知识,体会到了保一棵树苗成活的艰辛,深深懂得了绿化祖国、人人有责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了城市是我家,绿化靠大家的思想理念。

二是形成了园林绿化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实行部门绿化负责制改变了过去城市绿化单打一的工作格局面,各部门为了争取荣誉,各级领导为了展示工作能力和水平,他们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各鼓各的劲,各使各的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挖掘所有潜力,确保完成园林绿化任务,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竞争氛围,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形成了绿化我家乡,部门齐参战的园林绿化大合唱。

三是拓宽了筹措资金渠道节省了政府投资。

20xx年部门绿化要求苗木费、养护管理费全部自筹,20xx年部门绿化苗木费财政统一解决,养护费需各责任单位筹措。

各责任单位普遍采取单位经费挤一点、项目挂靠安排一点、干部职工个人捐助一点的办法,筹集到了造林绿化所需的各项费用,为政府排了难、解了忧。

同时培育了机关干

部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意识,促进了节约型机关的建设。

四是锻炼了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

实行部门绿化负责制两年来,植树任务之重、劳动强度之大、劳动时间之长都是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以来前所未有的,所认知的品种、所接触的园林绿化知识也是前所未有的。

各单位的领导及干部职工不为艰难,迎难而上,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绿化任务,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经受住了检验,涌现出了一批思想过硬、作风扎实、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受到了市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三、推进部门绿化的有效措施

一是明确任务。

考虑各部门的职能和人员状况,根据当年绿化总量,划分成若个任务段,以市委政府的名义下达到各单位,并就建设原则、标准、措施提出明确要求,让各单位早准备、早谋划。

二是统一规划设计。

对部门绿化的各任务段,按照增绿量、出精品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查、规划设计,并经市委、政府审定,确保了部门绿化的景观效果。

三是观摩学习。

市上及时组织各实施单位的领导同志到对动手早、行动快,成林早、景观好的任务段观摩学习。

听取经验介绍,实地观看绿化景观效果,市领导讲解观摩学习的意义,提出今后工作要求,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标兵。

四是督促检查。

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进行督查,通过专门成立督查组明察暗访进行督察,通过市领导检查工作进行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