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9762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文档格式.docx

D项,天下大同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

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表明先秦存在选贤举能不论出身的做法,但不代表先秦是大同社会,故D项错误。

3.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升降的官吏。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降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解析】“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可见因谣言而影响官吏升降的并非是全部,故A舆论只能影响官吏的“黜陟”,而不是决定,A错误;

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不能说明监察体系臻于完备,排除B;

西汉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确立,使其民本理念在政治领域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因此民间舆论的载体---歌谣自然成为政策取舍的重要参考,得到统治者的格外关注,故C正确;

材料与选官无关,排除D。

4.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答案】D

【解析】题干中主要是通过“清查”可以清理原本混乱的国家制度,故A项排除;

据所学可知南朝没有均田制,且土地制度在材料中无涉及,故B项排除;

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查可以有效增强国家的力量,但没有说明是否能够脱离当时社会的主流力量——士族,故C项排除;

据材料中“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可以对那些士族力量有一定程度的削弱,打击其经济规模,故D项正确。

5.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北宋时水师在海上辨别方向时,晚上依靠星星,白天则依靠太阳,只有在阴雨天气时才用到指南针,据此可知指南针在当时水师辨别方向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综合科判断出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的发展均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B项“迷信”的表述与题意无关,C项的“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中“各国”的表述不合题意,题干中只是“中国”。

所以答案选A。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指南针

6.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

这一现象表明

A.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解析】商品经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市民文化的繁荣,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撇开旧注,自抒新意”、“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理学兴起,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等一系列探究“理”的方法,培养了文人的思辨精神,故B项正确;

民族矛盾,与材料无明显关联,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宋代学者怀疑精神与自抒新意,而不是儒学复兴,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内容及影响

7.有学者言:

“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

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C.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D.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解析】A项仅包含厉行海禁时进士登科出色,并未包含海禁松时进士登科变差的情况,不能涵盖全部题意。

另外科举取士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教育事业,故A项错误。

海禁松时,居民靠海便足以维持生计,科举谋生的意图则有所减弱,海禁严时居民不能再靠海生存,因此走向科举之路,表明海禁政策的宽严影响民众生存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对民众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故B项正确。

沿海民众和士人向朝廷反映诉求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此项无中生有,故C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的松紧不能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且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

首先要理解题干的意思。

题干大意是明朝嘉靖年间海禁最紧,潮州进士登科效果最好,海禁宽松时,海边居民靠海解决生计,社会矛盾缓和,所以万历朝的进士登科为明代潮州最差,至崇祯时重申海禁,潮州进士登科状况又有所好转。

8.在国内商品流通额中,鸦片战争前粮食占42%,棉布占24%,其次为盐、茶、丝织品等。

到了1936年,工业品占34%,手工业品占42%,农产品占24%。

这一变化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

A.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

B.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

C.经济近代化的趋向显著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经济近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

材料反映出,相对于鸦片战争前而言,工业品、手工业品在20世纪30年代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变化,体现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显著趋势,故C项正确;

半殖民地经济则具有浓厚的外国势力介入因素,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外国,排除A项;

国家工业化需要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也仅仅只是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0世纪30年代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

从题干中可以看到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在显著减少,并没有体现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问题,排除D项。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唯一秘籍,首先根据“在国内商品流通额中”,排除A,然后根据流通商品的种类分析得出工业品、手工业品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变化,体现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华民族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外来侵略,不断反思前进,积极挽救民族危亡,终于建立新中国,故D项正确。

选项A自身错误,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也会有新中国,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只是客观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

战争只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外部力量而非主要动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从材料“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可看出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的是新中国,而不是战争。

故排除C项。

10.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

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

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

谷玉霖,来远舰炮手,

1946年5月18日口述

“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

《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

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

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

《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

 

A.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解析】李鸿章的报告和谷玉霖的回忆均提到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战舰后沉没,说明这一事件比较客观真实,故C项正确;

吉野号并没有沉默,故A项错误;

表格中只有一处材料说明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不足以采信,故B项错误;

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只是外国报纸一方提及,不足以采信,故D项错误。

11.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白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B.印证了“九·

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C.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折射出了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解析】根据“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说明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抗战即已开始,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已经开始,B正确;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排除A;

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C错误;

1937年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解析】据材料“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叶,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仍然严重,材料反映了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的意图,故C选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说明民族产业改进提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是提倡国货抵制洋货,故A选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教育救国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

“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也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本题学生容易选择A选项,其原因在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叶,民族资本主义有短暂的春天,这与群众性的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有关。

但从材料的主旨来看,C选项更符合材料的根本意图,这体现了程度型选择题的特点。

1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是工作业重点,故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了工业布局发生变化,故C正确。

工业发展速度放缓,过于笼统,故A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工商业改造,故D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14.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条商业广告,同年4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

这些变化说明

A.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

B.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

C.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D.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15.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后,“包”字进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搞起了承包,人们相信“一包就灵”,这反映了

A.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

B.农村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城市经济

C.“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对外开放调动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解析】依据材料“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后,‘包’字进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搞起承包,人们相信‘一包就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主要涉及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D。

16.亚里士多德说:

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

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A.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D.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解析】A、B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排除;

亚里士多德认为将官员的任期缩短更能体现“实行平等的待遇”、“也能有利于邦国”,C项符合题意,正确;

D项表述“均有机会”太绝对,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主张。

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

17.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

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

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

”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

”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A.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解析】安提戈涅以“天神宣布的法律”为依据来否定国王的命令,认为法律不可违背,表达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同时这种思想借助了“天神”的权威,所以只能是一种朴素的认识。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所述为法律与国王命令的关系问题,不是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关系,排除A项;

古希腊有众多的城邦,雅典只是其中之一,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民主政治,排除B项;

女性在城邦中没有政治地位,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8.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

这主要是因为

A.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B.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可知这是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传播思想有关,故B项正确;

A与材料中内哈不符;

C属于地理方面;

D属于交易会信息。

考点: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19.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

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由把教皇当成精神象征到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他们迫切要求摆脱教皇的控制和束缚,A项正确。

题干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没有体现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的信息,排除B。

该时期,近代科学正在产生发展,尚未破除对神学的迷信,排除C。

德国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0.当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

你认为当时市民涌入公园的原因是

A.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

B.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

C.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

D.工人阶级需要娱乐

据材料提到,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种满绿色植物……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革命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故赞赏绿色植物,故B正确。

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过于绝对,故A排除。

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没有这种说法,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工人阶级需要娱乐,故D排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影响

【名师点睛】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工业革命”。

从影响说,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推动城市化进程;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同时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

它使地球的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步扩大

【解析】材料中“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

”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将世界区域划分为二,一个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所在,一个是商品输出的位置,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只强调一方;

B选项不够完整;

D选项只强调了文化部分。

22.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最终方案是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综合,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通过妥协以协调大州与小州的矛盾,体现出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C项正确;

A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B项表述错误,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排除ABD。

23.有苏联领导人在1925年评论某项经济政策时指出:

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下列符合这一经济政策的是

A.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尽快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生产积极性

........................

24.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

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解析】“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说法明显错误,故A项错误;

苏联社会制度早已建立,故B项错误;

1931年正式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故C项正确;

材料比较的不仅有设备,还有人才,故D项错误。

25.1936年,美国先后与13个国家签署了互惠贸易协定,关税率平均降低了13%。

此后,签署国间关税率进一步下降,到1939年平均关税率降至37.3%。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已经摆脱经济困境

B.国际贸易秩序趋于正常

C.美国意图拓展国际市场

D.国际紧张局势逐步缓和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拓展国际市场。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互惠贸易协定、降低关税均是美国凭借经济优势在拓展国际市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936年美国尚未摆脱经济困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1936年国际贸易秩序尚未趋于正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1936年国际紧张局势逐步紧张而非缓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美国拓展国际市场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

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

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

在唐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