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984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朱光潜致青年的12封信Word格式.docx

” “超效率!

”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

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

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

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

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罢:

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

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

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

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

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

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征之现状,不禁同感。

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夏丏尊1929年元旦书于白马湖平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读书》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

但是你试抚心自问:

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

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

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

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

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

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

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

似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

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

讲义课本著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

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

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

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

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

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

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籍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

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

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

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

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

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他象“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

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

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

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

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象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

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

(一)冒险小说和游记,

(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

就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Ju1esVerne:

AroundtheWorldinEightyDays)和《海底二万浬》(TwentyThousandLeaguesUndertheSea),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Defoe:

RobinsonCrusoe},大仲马的《三剑客》(A.Dumas:

ThreeMusketeers),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Hawthorne:

WonderBookandTangleWoodTales),金斯利的《希腊英雄传》(Kingsley:

Heroes),法布尔的《鸟兽故事》(Fabre:

StoryBookofBirdsandBeasts),安徒生的《童话》(Andersen:

FairyTales),骚塞的《纳尔逊传》(Southey:

LifeofNelson),房龙的《人类故事》(Vanloon:

ThestoryofMankind)之类。

这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象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

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

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

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

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

比方在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Keats)、雪莱(Shelly),柯尔律治(Goleridge)、布朗宁(Browning)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Saphocles)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Shakespeare:

Hamlet)、《李尔王》(KingLear)和《奥瑟罗》(Othello)、歌德的《浮士德》(Goethe:

Fasuts),易卜生(Ibsen)的戏剧集、屠格涅夫(Turgenef)的《处女地》(VirginSoil)和《父与子》(FathersandChildren)、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Dostoyevsky:

CrimeandPunishment)、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Flaubert:

MadameBavary)莫泊桑(Maupassant)的小说集、小泉八云(LafcadioHearn)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如果我应北平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把这些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

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

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

你如果要知道,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

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象问道于盲了。

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

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

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

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

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

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

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你嫌这封信太冗长了罢?

下次谈别的问题,我当力求简短。

再会!

你的朋友孟实

 

谈动

推荐朋友:

  从屡次来信看,你的心境近来似乎很不宁静。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

  一般人欢喜谈玄,你说烦恼,他便从“哲学辞典”里拖出“厌世主义”、“悲观哲学”等等堂哉皇哉的字样来叙你的病由。

我不知道你感觉如何?

我自己从前仿佛也尝过烦恼的况味,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但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

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

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皈依自然,不当存有嗔喜贪恋;

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看与爱;

我景仰布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

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

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

从前长辈们往往拿“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向我说法。

他们说,像我这样一个青年应该活泼泼的,不应该暮气沉沉的,应该努力做学问,不应该把自己的忧乐放在心头。

谢谢吧,请留着这副“应该”的方剂,将来患烦恼的人还多呢!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

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人,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

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这种事实在流行语中就可以见出,我们感觉快乐时说“舒畅”,感觉不快乐时说“抑郁”。

这两个字样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

用作形容词时,它们描写快或不快的状态;

用作动词时,我们可以说它们说明快或不快的原因。

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

你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

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

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

小孩子们的生机也很强旺,然而不知道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地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

小孩子们偶尔不很乐意,便放声大哭,哭过了气就消去。

成人们感觉烦恼时也还要拘礼节,哪能由你放声大哭呢?

黄连苦在心头,所以愈觉其苦。

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

你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几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

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其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

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从前儒家讲心性的话,从近代心理学眼光看,都很粗疏,只有孟子的“尽性”一个主张,含义非常深广。

一切道德学说都不免肤浅,如果不从“尽性”的基点出发。

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人性固然是复杂的,可是人是动物,基本性不外乎动。

从动的中问我们可以寻出无限快感。

这个道理我可以拿两种小事来印证:

从前我住在家里,自己的书房总欢喜自己打扫。

每看到书籍零乱,灰尘满地,你亲自去洒扫一过,霎时间混浊的世界变成明窗净几,此时悠然就座,游目骋怀,乃觉有不可言喻的快慰,再比方你自己是欢喜打网球的,当你起劲打球时,你还记得天地间有所谓烦恼么,

  你大约记得晋人陶侃的故事。

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得事做,便去搬砖。

晨间把一百块砖由斋里搬到斋外,暮间把一百块砖由斋外搬到斋里。

人问其故,他说:

“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他又尝对人说:

“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其实惜阴何必定要搬砖,不过他老先生还很茁壮,借这个玩意儿多活动活动,免得抑郁无聊罢了。

  朋友,闲愁最苦!

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

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

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

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就在此祝你

  谈谈笑笑,

  跑跑跳跳!

谈静

  朋友: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

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

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

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

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朱子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

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

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

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

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着: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古诗,作者姓名佚。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陶渊明《时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目送飘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叔夜《送秀才从军》。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春蝉。

渡头余落日,建里上孤烟。

”—王摩诘《赠裴迪》。

  象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

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梁任公的《饮冰室文集》里有一篇谈“烟士披里纯”,清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James:

TalksToTeachersandStudents)里面有三篇谈人生观,关于静趣都说得很透辟。

可惜此时这两部书都不在手边,不能录几段出来给你看。

你最好自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

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那三篇文章(最后三篇)尤其值得一读,记得我从前读这三篇文章,很受他感动。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昧,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

释边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

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

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

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眼着旁人乱嚷。

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你对著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眠食诸希珍重!

  你的朋友孟实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朋友:

第一信曾谈到,孙中山先生知难行易的学说,和不读书而空谈革命的危险。

这个问题有特别提出讨论的必要,所以再拿它来和你商量商量。

你还记得叶楚伧先生的演讲吧?

他说,如今中国在学者只言学,在工者只言工,在什么者只言什么,结果弄得没有一个在国言国的人,而国事之糟,遂无人过问。

叶先生在这里只主张在学者应言国,却未明言在国亦必言学。

挥代英先生更进一步说,中国从孔孟二先生以后,读过二千几百年的书,讲过二千几百年的道德,仍然无补国事,所级读书讲道德无用,一切青年都必须加入战线去革命。

这是一派的主张。

同时你也许见过前几年的上海大同大学的章程,「里面有一条大书特书:

“本校主张以读书救国,凡好参加爱国运动者不必来!

”这并不是大同大学的特有论调,凡遇学潮发生,你走到一个店铺里,或是坐在一个校务会议席上,你定会发见大家窃窃私语,引为深优的都不外“学生不读书,而好闹事”一类的话。

因为这是可以深忧的,教育部所以三令五申,“整顿学风!

”这又是一派的主张。

叶恽诸先生们是替某党宣传的。

你知道我无党籍,而却深信中国想达民治必经党治。

所以我如果批评叶浑二先生,非别有用意,乃责备贤者,他们在青年中物望所系,出言不慎,便不免贻害无穷。

比方叶先生的话就有许多语病。

国家是人民组合体,在学者能言学,在工者能言工,在什么者能言什么,合而言之,就是在国言国。

如今中国弊端就在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事而空谈爱国。

结果学废工驰,而国也就不能救好,这是显然的事实。

恽先生从中国厉史证明读书无用,也颇令人怀疑。

法国革命单是丹东、罗伯斯比尔的功劳,而卢梭、伏尔泰没有影响吗?

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实现。

辛亥革命还未成功,是思想革命未成功,这是大家应该承认的。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

”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欢喜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

其实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

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

我们对于鼓吹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的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觉得未免矫枉过正。

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就说不通。

若谈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