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00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docx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电大毕设论文

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 

学生姓名XXX 学号

入学时间2011年春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指导教师XXX

试点单位酉阳电大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2013年5月18日

材料 目 录

1.指导任务书……………………………………………………………(1-2)

2.指导记录表……………………………………………………………(3)

3.写作提纲………………………………………………………………(4)

4.论文提要………………………………………………………………(5)

5.论文正文………………………………………………………………(6--9)

6.参考文献………………………………………………………………(10)

7.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11)

8.答辩记录表……………………………………………………………(12)

9.审查意见………………………………………………………………(1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

学生姓名张千凡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指导教师吴长润职称

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可附另页)

另附毕业论文资料

一.资格审查

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学分的80%以上,教学实习在市电大教务处注册且成绩合格,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的撰写。

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资格由分校(工作站)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初审,然后报市电大教务处终审。

毕业论文为必修环节,不得免修。

二.撰写要求

1.学生应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一人一题,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新颖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畅、格式规范。

2.切实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

(1)选题应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

选题应当结合我国文学创作、教育实践和秘书工作的现状,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我国当前社会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2)所选题目不宜过大,也不宜过于简单。

题目难易要适度,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完成。

(3)学生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应报市电大汉语言专业责任教师审核。

3.毕业论文形式应为学术性论文,但也可以是文学评论、作品鉴赏等其他论文形式。

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不具有学术性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交。

4.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论文结构、纸型、版式与用字等执行中央电大论文格式要求,毕业论文要制成电子文档。

5.毕业论文正文字数要求不少于6000字。

6.规范的格式:

格式要求见“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文本)格式规范”,毕业论文要求用A4纸打印。

页边距:

上20mm、下20mm、左20mm、右20mm。

论文标题采用3号宋体,加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采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或1.5倍行距。

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

1、期限:

自2013年3月5日起至2013年6月5日

2、具体进度安排:

时间

完成内容

3月5日至3月30日

完成毕业论文题目的选题。

3月31日至4月30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5月1日至5月20日

完成论文的申报。

5月21日至6月5日

参加论文答辩总结。

 

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指导记录表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试点单位酉阳电大指导教师吴长润

学生姓名

张千凡

学号

1151201212189

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

第一次指导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第二次指导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第三次指导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第四次指导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第五次指导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论文写作提纲

 

题目: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

内容提要:

(一)对《孔乙己》一文进行简单介绍。

包括《孔乙己》的创作的时代背景下,塑造出被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毒害极深的牺牲品——孔乙己。

(二)对《孔乙己》一文的文学艺术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讨论:

1.典型环境突显人物复杂性格

2.叙述者采取第一人称,是孔乙己的艺术特征重要的一点

3.精炼深刻的语言技巧——“白描”

4.小说语言的精华,可谓是“化洋为土”

5.幽默讽刺逗弄的写作手法

6.在艺术构思上巧妙的运用对比手法,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论文提要:

鲁迅的《孔乙己》以极检省的笔墨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封建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的“吃人”本质,揭露了旧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凉薄,题材虽小,但意义丰厚。

小说一开始描写了咸享酒店的典型环境,它是旧社会的缩影,为主人公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

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加强了主题揭示深度,同时运用生动、精炼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人物形象鲜明。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以乐写哀,以“笑”贯穿整个悲剧,同时运用多重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使其社会意义更深刻。

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关键词:

孔乙己第一人称语言白描对比

 

论《孔乙己》的文学艺术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它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四号上,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一文虽然不足三千字,但其思想意义的深刻,巧妙的构思和布局,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描述的细腻,都是很令人叹服的。

因此《孔乙己》被誉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这也是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的革命态度之一。

鲁迅先生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有良知的新文学形式的开拓者,那就是忠于他的表现,忠于他自己的艺术家,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决不忘记他对于自己的抱负,他看见什么,他就描写什么。

他把自己的世界展开给大家,不粉饰,不遮盖;他知道怎样去用适当的文字传递适当的情思,不冗长,不散漫,不过火。

有许多人费尽苦心去讲求涂刷颜色,结果不是给我们一块画家的调色板,便是一张戏场门前的广告单。

只觉得离奇光怪,再没什么;读到《孔乙己》才使我们看不见调色板的糊涂和广告单的上的丑陋,只感到一个干净。

另外,鲁迅先生看到当时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帝制封建制度,封建文化还在摧残着国民。

为了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要消除科举的遗毒而写《孔乙己》。

作品用典型的环境和特定的背景、典型的事件来突出人物复杂的性格;巧妙运用第一人称,用精练深刻语言揭示人物意识形态与社会地位;运用讽刺幽默的“笑”和“被笑”创造出了被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毒害极深的牺牲品——孔乙己。

一.典型环境突显人物复杂性格

运用了“为人物设计典型环境”的方法。

鲁迅在典型场面描写上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才能,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和人物的性格。

在《孔乙己》中,鲁迅巧妙安排人物活动的场面,构成了孔乙己的大半生,让读者看到孔乙己的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好喝懒做,心底善良的性格,也让读者在阵阵笑声中和令人窒息的冷漠中深刻认识小说的主题。

但鲁迅善于简短地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达一种思想,在一个插曲中表达一种巨大的事变,在某一个别人物中,表达一个典型,这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种突出艺术技巧——就是最能精炼地通过深刻而简捷的事故情节和人物形象写出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

《孔乙己》中一系列事件都发生在咸亨酒店这个典型环境当中。

这是因为:

第一,孔乙己有好喝成性的陋习,在这里有利于“我”这个酒店小伙计来直接叙述和感受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及其在酒店中的种种窘况。

第二,咸亨酒店又是众人频繁出入的场所,这里既有“长衫一族”,也有贫穷的“短衣帮”,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有利于更好地展现咸亨酒店这个“小社会”和影射当时的整个社会,这对于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揭示社会现实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鲁镇镇口咸亨酒店,这就是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样也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作者细致地刻画了酒店的特殊格局:

曲尺形的大柜台,温酒的方法,短衣帮长衣帮不同的吃酒方式,透过它,相互地展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

富与穷的对比(掌柜和学徒,短衣帮和长衣帮);腐朽奸商的思想(卖酒掺水);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家没有好声气,以取笑孔乙己的不幸为快活),在这里作者仅用了不满五百字的篇幅,就把整个封建社会的特征集中压缩在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里。

这一典型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两种不同主顾所表现出的富和穷的界限,点出了孔乙己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处境;深刻地揭示他的身份和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他轻视劳动,不会营生而好吃懒做的癖性。

同时,也为后文短衣帮与孔乙己之间的对话作了铺垫。

二.叙述者采取第一人称,是孔乙己的艺术特征重要的一点。

鲁迅先生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的限制性叙述显然就是对中国古典小说“全知全能”模式的根本突破,叙述者“我”的视野的限制为人生意义的“空白”与“不确定”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我”仅仅只是一种声音,“我”仅仅只是一种发言,正是在孤零零的“我”的声音里,人生与世界的境遇才有了可以继续探讨的可能。

不仅如此,人们还进一步发现了鲁迅对“我”的复杂化处理。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复杂化,是现代小说复杂化的一个标志,从而在形式层面上标志着文学范式的创造性转化。

”总之,“我”在鲁迅小说中颇有点暧昧晦暗的色彩,至少,他并不代表作家鲁迅本人的明确立场,或者说他就是鲁迅有意为自己的多重人生理念所设计的多重“声音”之一。

《孔乙己》不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写法。

“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伙计。

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从头至尾都是通过“我”的眼光和感受来表现。

这就是对孔乙己的侧面描写。

鲁迅选用侧面描写,体现了他匠心独运,因为孔乙己好喝懒做,嗜酒如命,常来咸亨酒店喝酒,他的身世、性格及不幸遭遇,最容易被“我”所了解。

所以鲁迅借小伙子“我”的口和眼这一侧面去描写孔乙己,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情节集中,内容简要,而且增加了故事悲凉的意味。

三.精炼深刻的语言技巧——“白描”

与叙述视角的转换相关,鲁迅小说语言中“白描”手法的应用,也是因为“白描”手法不加渲染的特质,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作者立场的中立化,在描写的过程中,如果过多浓墨重彩的描绘,那么会有意无意地外化作者的内在立场,强化作者本来应当隐蔽的价值取向,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占读者进行理性反思的空间。

鲁迅小说中“白描”手法的应用,则体现了作者将价值判断悬置化的自觉意识。

这一点与中国古典小说表现出鲜明的差异。

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传奇、话本尽管语言简洁,但每每有一些分析、总结性的言词,用于宣扬或是劝诫。

章回小说中每章每回开头的诗句,也大多都是些道德说教,又常常失于简单和偏执。

而鲁迅小说尽管借鉴了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法,但是追求的艺术效果,却恰恰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姿态,是作者的“退场”和读者反思空间的极大解放。

由此可见,在鲁迅那里,白描手法的使用,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而是体现了鲁迅的一种"立场中立"和"感情降格"的自觉的美学追求,这种追求使得鲁迅的小说在继承中国小说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小说的超越。

四.小说语言的精华,可谓是“化洋为土”

作品通过对话来记叙事件发展故事情节,用精炼深刻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如:

顾客挑逗孔乙己来取乐的一段对话,记叙了孔乙己偷何家的书被吊打因而受到嘲弄的事件。

从孔乙己的回答及表情上就进一步表现出他的好喝懒做,迂腐而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

顾客对他关于识字和捞不到秀才的问话,孔乙己主要用表情来回答,前后迥然不同的表情说明了他的看法是以识字为荣,以不中为耻,深刻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对小伙计及孩子们的说话态度又说明了他生活中的两件好事,突出了他善良的本质。

从顾客和掌柜的对话突出说明了孔乙己被打断腿这一事件,孔乙己和掌柜的最后一次对话,都生动地记叙了事件,发展了情节,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

在对话中孔乙己的白话夹文言是性格化的语言,这样就准确、深刻、生动,有分寸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他爬不上去又下不来,时刻以“之乎者也”作聊以解嘲的精神武器,而又不得不用现代人的语言以哀怜的声音要酒要菜,求别人不要取笑他,这是以他性格化的语言揭示他思想性格的典型例子。

又如:

写做工的人:

“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写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几笔就写出了两种不同人物的举动,显示出他们的差别,划清了两种顾客的穷富界限。

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其中用“而”字一转,有力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

“唯一的”又进一步点明了他那够不上长衫派又不甘心参与短衣帮的尴尬处境及封建科举对他的毒害之深。

本来孔乙己来店喝酒时,还曾“排”出九文大钱来,这“排”字便含蓄地表现了他既珍惜又炫耀他那有限的钱的心情。

而后来他最后一次来喝酒时,却仅能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来时,这数字和动作的变化就清楚地说明了他濒于绝境。

又如“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回”实在只有三样写法。

曾经有人去问鲁迅先生,究竟有哪四样写法,他回答,这是孔乙己说的,可惜当时不耐烦,没有看孔乙己写明白。

这种幽默的艺术技巧显得新颖,多么能引人深思。

五.幽默讽刺逗弄的写作手法

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

它往往通过对写作对象的夸张描写或揭示其外在的表现和人物内在的本质矛盾使读者禁不住发笑,收到讽刺的效果。

鲁迅是一个善于运用讽刺手法的艺术大师。

不论是小说,还是杂文,他都以讽刺的手法表现他对反动、腐朽和落后事物的强烈憎恨。

不过,对于不同的人物,他使用讽刺手法时却有着不同的分寸。

《孔乙己》成功的运用了讽刺的手法。

《孔乙己》中的讽刺手法首先表现在孔乙己奇特的外貌上。

孔乙己一出场,作者就写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不能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站着在柜台外喝酒,可他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这种矛盾充分说明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穿的虽然是长衫但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洗“。

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的经济状况和好喝懒做的性格特征;其次,还表现在他的语言上。

如: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是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

我前天就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孔乙己常因偷书挨打,可是他却喜欢掩饰,不肯承认,没有清白却死要面子,当别人指出他“偷书”时,他把“窃”和“偷”、读书人的事“和别人的行为区别开来,在字面上做辩解,其实是苍白无力的,只是玩弄概念,这种孔乙己式的逻辑,正是他表里如一荒唐可笑之处,鲁迅抓住这种矛盾,通过酒客对他的追问予以辛辣的讽刺,读来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鲁迅对孔乙己弱点的讽刺,是对他的腐朽思想的否定,而对于他的善良与被封建地主豪绅迫害,则带有一定的同情。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深刻揭示可怜的孔乙己和当时冷酷的社会关系。

正在慢慢结帐的掌柜,才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小伙计“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原来“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后来打折了腿”……终于高潮到来了,气氛也更暗淡了: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酒店凄凉。

学徒打盹。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看时又全没有人”用强调手法让人们更加记挂孔乙己的命运。

过后看见了人“脸上是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淡淡几笔,描绘出怎样的哀惨啊。

尽管如此,掌柜的第一句话却是:

“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第二句话:

“你又偷东西了!

”第三句话:

“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

”一步紧一步,作者这样对封建统治者进行最猛烈的控诉。

可孔乙己呢?

“不要取笑!

”“跌断、跌、跌……”作者又针对他的奴性也进行最尖锐的批判。

同时又是小说高峰所在。

终于在孔乙己喝完了酒,“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用他的泥手“慢慢走去了”,带着被摧残的身体和屈辱的灵魂,孔乙己爬着离开了那个冷酷的世界,人们用笑声给他送葬,这笑声充分说明了这个社会的冷酷,“泥手”又给我最后的一个刺激,它多么有力控诉封建统治阶级吃人的罪恶。

《孔乙己》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悲剧,而是一个喜剧性的社会悲剧,可悲与可笑在小说主人公身上融为一体,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喜剧性的悲剧人物,孔乙己的性格,是一个悲剧与喜剧的矛盾交织物,是最可悲与最可笑的两种不可调和的因素的有机统一体。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在滑稽戏戏中所描写的人物,他们实在是可笑的,但却不知道自己可笑。

”可笑是喜剧性的,而“不知道自己可笑”便成了悲剧性。

因此,一个悲喜剧性格,他们的可悲程度与滑稽程度往往与无知的程度成正比。

柏格森说:

“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往往等于他的不自知的程度,因为凡是滑稽的人,总是无意识的,世界的人都看见他;他也看见世界的人,但他看不见他自己。

”又说“任何一个滑稽人物,不管他在一言一行中是多么有意识,他之所以滑稽,是因为他身上有他自己所不认识的一面,有他自己所忽略的一面。

只是因为有这一面,所以他才可笑”。

鲁迅把二者结合起来,既避免了纯喜剧的易于肤浅,又防止了纯悲剧的一味伤感。

讽刺伴随着哀伤,喜剧交织着悲剧,用“含泪的微笑”唤醒人们正视自己的弱点,消除精神的积垢,把自己从封建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

这种结合,是鲁迅在对小说内容深刻挖掘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这种创造至今仍有惊醒人的艺术感染力。

六.在艺术构思上巧妙的运用对比手法,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首先是身份的对比,小说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身份的顾客——“穿长衫的”与“短衣帮”进行对比描写:

阔绰的长衫主顾“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做工的短衣帮则“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作者形容长衫客走路的样子用了一个“踱”字,突出了他们迈四方步、摆阔架子的姿态,活现了有钱有闲阶级的人们那种懒散、阔绰、傲慢而悠然自得的神态。

“坐喝”之前又加上个状语“慢慢地”,更表现出他们尽情享乐、悠闲自得的神态。

短衣帮则完全不同,他们既无钱又无闲,他们需要的是解乏提神,“热热的喝了休息”,这既是写动作的方式,又是写动作的目的。

这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也为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尴尬身份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既不能“踱”进长衫主顾群里,也“站”不到短衣帮的队列中。

其次是悲喜的对比,在文中,作者多次写到哄笑。

短衣帮的笑,掌柜的笑,小孩的笑。

孔乙己在哄笑声中出场,又在哄笑声中死去。

孔乙己的存在仅仅是起到使“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的作用。

“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孔乙己之所以被人记得,只因为他是人们单调、无聊生活的一个笑料,因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他是所有人取笑的对象,人们能够从中得到一点“笑”的满足。

所以“笑”的本身含有孔乙己的深刻的寂寞和悲哀,反映了他在鲁镇的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侮蔑,也暗示了他悲剧性的一生。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笑什么?

笑他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笑他“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一个“又”字,一个“新”字,说明孔乙己因偷窃而挨打受伤已不是新鲜事,也不止一次。

人们对于孔乙己的处境不是同情而是取笑,这样的取笑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

人们不单取笑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还直戳到他内心的隐痛“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当孔乙己两腿盘坐在一个用绳子挂在肩上的蒲包上“走”来时,掌柜的对身心俱毁、濒临绝境的孔乙己,不是表示同情,而是不忘“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不忘取笑他“又偷了东西了!

”。

再次是脸色的对比,作者对孔乙己前后的肖像做粗略的勾勒。

刚出场时孔乙己是:

“青白脸色。

这“青白脸色”,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当有人拿出了真凭实据来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

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而当人们嘲讽他“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笼上了一层灰色”。

这刹那间的神情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隐痛:

没有进学是他最大的心病、最大的耻辱、最大的痛苦。

这件事可实在使他伤心、使他羞愧,他连辩白的勇气和理由都没有了。

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店里是“脸上黑而瘦”,加上用手“走”来,可想而知他是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的。

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与先前受人嘲笑时“便涨红了脸”,竭力争辩的神态完全不同,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这一系列前后的对比,表明孔乙己生活走向极端贫困,精神极端颓唐,既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又迂腐不堪,可笑可怜。

由此可见,他的肉体和精神,都已处于死亡边缘,这为下文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推断埋下了伏笔。

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最后是动作的对比,孔乙己刚出场时是: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接着“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时的孔乙己口袋里有几个酒钱,面对酒客的取笑,表面上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乎的样子,而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自己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

这个“排”字,写出了这时的孔乙己得意的神气。

写的既是动作,也是神态。

当孔乙己把九文钱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的时候,可以想见他的心里和脸上一定是十分得意的。

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店里是:

“从破衣袋了摸出四文大钱”。

“摸”字描写出孔乙己拿酒钱时的小心深取的情状。

他这时腿已断,比以前更加穷困,口袋里仅有这么点钱,所以他取出时慢而小心,口袋大,钱少,要摸索一番才能取出。

以前“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劲儿完全没有了。

从“排”到“摸”,同是拿钱买酒的动作,但处境已变,动作也就不同,可见作者炼字的功夫与匠心,趾高气扬的长衫主顾、势利的掌柜、恣意取笑的短衣帮、凶残的丁举人。

人物群的每一类个体都与孔乙己有鲜明的对比点,是小说艺术技巧的亮点所在。

鲁迅就是这样成功地刻意地塑造孔乙己这个小人物,通过他的具体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孔乙己这个人物并没有孤立起来,也没有只停留在生活现象上面,而是把他们放在特定环境和时代背景来描写的,《孔乙己》是对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毁了一生,然而却不觉悟的下层知识分子的讽刺,但这讽刺并没有掩盖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善良的灵魂。

作品之所以被称赞就是因为作者着重表现庸众,常用叙述技巧来造成反讽距离。

《孔乙己》铺排故事,细心选择,能够谨慎处置,能够妥贴、稳当的一篇佳作。

作者总是希望人有所作为,敢作敢为,是很不愿意象孔乙己这样模模糊糊过一生,不明不白死去的。

孔乙己的身上存在着许多“可笑”之处,这固然是他的缺点,鲁迅先生指出这种缺点,也于无形中揭露了些养成这种缺点的原因,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写周围无情旁观者的一群;他们从别人痛苦中取乐,以使别人难堪为得意。

这种被愚弄得麻木了的国民多,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