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01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docx

第03章全文中学阶段定稿

01耳提面命语重心长

1964年8月底,桐城大关中学同全国中小学一样又要开学了。

这意味着徐成贤家的第二个中学生马上就读书去了。

大关中学离家约30华里,当时,鲁谼乡没公路通往大关镇,这30里路每天都步行来去显然是不现实的。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徐光学必须住校。

一个从来没有离开家的十四五岁孩子突然间要住校,要独立生活,父母肯定是放心不下的。

于是父亲徐成贤第一次和徐光学正式地进行长谈。

父子俩面对面地坐在桌旁。

桌子的中央放着一盏煤油灯,这盏煤油灯上面没有玻璃罩,红红的火苗一闪一闪的,火苗聚拢处是一缕黑烟。

家庭主妇方志英为丈夫沏了一壶“桐城小花”泡的茶,青青的茶叶在青青的茶水中舒展着,缕缕青香在室内飘散,徐成贤点上一支烟,猛吸一口,然后呷一口茶,便语重心长地说:

“光学,你小小的年纪就出门上学,不容易呀!

你可知道,我们家过去很穷呀。

徐光学望着父亲手里的香烟头,摇了摇头说:

“不是很清楚。

“你不清楚那我告诉你。

”徐成贤接着说,“你的爷爷在我四岁时就去世了。

我是你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的。

你的奶奶是一个很要强又很自尊的人,宁愿挨饿也不肯接受他人施舍,你想想,在旧社会我们孤儿寡母所过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吧。

那时我们的日子是太艰辛,那份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

解放后,我们总算是过上好日子。

你们兄弟姐妹几个都能上学,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你们小学课本书上说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你们一定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穷人只有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才能翻身得解放,穷人的孩子才有机会上学。

现在,你已考取中学,为我们徐家争了脸,你是我们家光荣与骄傲。

如今,你是中学生了,在校要听老师话,要认认真真地学好各门功课,将来争取考上大学,我们家再增添荣耀。

我在公社里的事情很多,本来照顾你就少,现在,你就要到大关读中学,我和你讲话的机会将更少,我不强求你什么,只希望你将来能有点出息。

我没有赶上好时代,没有机会念多少书;你们算是赶上好时代了,不好好读书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徐家的列祖列宗,更对不起党,对不起毛主席。

我们徐家先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我们徐家人应该是聪明的。

你妈妈照料着这个家挺不容易的,她和你姐姐都得干活,另外你母亲还有一大堆家务事要做。

你离家那么远,妈妈也不能再照顾你,一切都要靠自己。

“我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爸爸。

我保证绝对不给徐家丢脸。

”徐光学点头说。

“那就好,那就好。

那我就放心了。

”徐成贤说。

接着,父亲徐成贤从生活上、思想上、同学关系上、尊师重道上对徐光学进行一番教育。

昏黄的煤油灯在轻轻的晚风微微地闪烁着,徐成贤一根接一根地抽着香烟,方志英一次又一次地往丈夫的茶杯里倒茶。

通过父亲的谆谆教诲,徐光学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父亲那崇高的人格、宽厚待人的态度、严于律己的风范以及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对徐光学影响很大。

徐光学从其父那里学到许多宝贵东西。

母亲方志英处理完所有家务,也坐到桌子边,手里拿着一只尚未纳完的千层鞋底。

由于过度地操劳家务,由于生活的重压,本来一头青丝的方志英,黑发中已闪现出一丝一丝的白发来。

她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听丈夫对儿子的训示。

她不时地抬眼看看儿子的反应。

等丈夫讲完话,方志英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深情地望着徐光学,十分关切地说:

“孩子,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家,现在乍一离开家,肯定不习惯。

临走之前,妈妈不得不多唠叨几句。

你到学校寄宿,要注意天气变化,人们说‘春焐秋冻’,意思是秋天添衣服速度要慢一点,春天减衣服速度也要慢点。

你从现在起可以说是独立生活了,你首先要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的前提就是首先要和同学和睦相处,要尊重老师。

古话说得好,‘在家千日好,外出时时难’啦。

我们家不富裕,你只能和别人比学习,不要和别人比吃比穿。

家里再穷,别人的东西你不能拿,要学会要艰苦奋斗。

在读小学的过程中,你艰苦奋斗就做得很好,希望你能一直这样。

拿别人东西是偷窃行为,千万要记住。

你没有书包,妈妈用碎布再给你缝一个,虽不漂亮,你毕竟有个书包。

书包的美丑无所谓的,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成绩不好,我们用黄金给你做书包也是毫无意义的。

“这个道理我懂,妈妈,你在这一点就放心吧。

”徐光学十分干脆地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你奶奶在世的时候总喜欢念叨这几句话。

我觉得这话没有错。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母亲方志英饱含深情地说。

“我会好好学习的,我一定做个毛主席的好孩子。

”徐光学回答道。

方志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母亲,温柔、善良、勤劳持家而又任劳任怨。

她虽然不怎么识字,但是却非常明白事理。

徐光学在母亲的教育的熏陶下也长成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式性格的男儿。

方志英经常教孩子前唱那首她从婆婆那儿学来的《人生歌》:

人到十岁要学乖,父母送我读书来。

学堂读书十年苦,满腹文章考秀才。

人到二十立雄心,莫把赌钱当人生;赌钱买不到柴和米,贪耍算不上正经文;人到三十花正开,当家理事要安排;如若不把家事理,错过三十不回来。

人到四十正跑风,寸金买不到寸光阴;失去寸金事犹可,失去光阴怎能行。

人到五十……,人到百岁成寿星,好比三朝元老程咬金;他是星宿下凡尘,万古流传到如今。

时到今日,母亲方志英早已离开了人世,但她教孩子学唱的这首《人生歌》虽然经过这么多年,徐光学至今还能记得,由此可见,母亲对徐光学的影响有多大。

这首《人生歌》对徐光学的人生所起的作用不可小看。

开学前一天晚上,母亲特地把几斤炒好大米和斤把炒好的芝麻磨成细粉,用铁罐装好,然后再还炒一小袋熟盐。

这些东西都让徐光学带到学校,以待不时之需。

这种炒熟的大米农村人都称之为炒米,一般不用磨成粉。

方志英将它磨成粉,还放进一些芝麻粉。

这种食品易携带,耐贮藏。

徐光学在学校生活,不比在家里方便,如晚自习后肚子饥饿了,盛两三汤匙放进杯子里,再用开水冲泡,然后加点熟盐就行了,这时一种特殊的香味立刻就飘了出来。

方志英的这份关怀,体现了母亲的对儿子的无限疼爱。

经过正式长谈,徐光学接受了一次正式的也是传统的家庭教育。

这种教育在徐光学的人生旅途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作为儿子的徐光学是他们放飞的风筝,那这种教育就是风筝的绳索,是确保风筝能够飞得高飞得远的重要条件。

开学的日子到了,1964年8月30日,徐光学在父亲的陪同下,步行到30多里外的大关中学。

这是徐光学第一次正式走出魏家畈,走出鲁谼乡。

 

02大关中学同学少年

桐城县大关中学(现改为桐城市第八中学)创建于1958年。

到1964年时,大关中学已是一所有相当规模的学校。

但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

当然,作为一所村农中学,其条件在当时应该算是不错的了。

大关中学坐落在桐城卅铺镇北一公里处的山坡上,206国道从它的西边横过。

这里视野开阔,人站在校园里,就可以看见学校西面的公路上机动车辆,除206国道外,其他三面都是良田,整个学校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座立在山冈上的大庙堂。

这里四季分明,春天一片嫩绿,夏天一片繁荫,秋天一片金黄,冬天一片萧瑟。

这一片土地上有一大群孩子生活,这片土地就不会是寂寞的,特别是他们朗朗的书声会使这一片土地有活力,使这一片风景有层次,也有深度。

中学大门朝南开,门也很简单。

两个大水泥柱子上安两扇铁门,门里门外都是泥巴路,连水泥路也没有。

大门前方有一口大水塘,水塘四周种着很多树,大多为柳树,其中还有一小部分是垂杨柳。

一进校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开阔的操场,操场上有篮球场、跳远蹦高用的沙坑和几个高低杠。

操场对面那绿树浓阴下有三排红瓦房,那是就教室,从前往后分别是初一、初二、初三教室。

左边有教务处和老师办公室,右边有食堂和大礼堂,三排教室的后边靠左是两幢女生宿舍,男生宿舍是在北边的山坡上。

坡后还有100多亩闲置的荒地。

对于只在村办小学读过书的徐光学来说,中学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神奇的地方。

1964年8月30日上午,徐光学带着哥哥徐光华在黄山林校学习期间用过的那只旧木箱向大关中学走去。

那只木箱虽然很旧,但却挺实用的,里面既可以盛书,也可以盛衣服,只是有点笨重而已。

带着希望,也带着兴奋的徐光学跨进了大关中学的大门。

在父亲的帮助下,徐光学办完了入校的一切手续之后被安排进宿舍。

住宿条件比较差,宿舍是所谓的“大通铺”,中间是过道,两边都是床,住着四五十名同学。

徐成贤又帮儿子把床铺好,再嘱咐几句就回去了。

这样,徐光学的中学生活开始了。

首先,徐光学和同寝室的伙伴相认识。

和他同宿舍的同班同学有十几人,徐光学与之一一认识。

在这十几名住校生当中,徐光学与全生、庆寿、国乔三人的关系最好。

刚刚办完入学手续的徐光学自然要到学校各处走走看看,熟悉熟悉环境。

本学年,大关中学的初一年级只招两个班,每班40人。

徐光学同全生、庆寿等被编入6402班,班主任是教语文的章老师。

6402班有30多名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少数几个是来自镇上。

同学们之间都能做到讲学习、讲团结、讲风格。

哪位同学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他。

徐光学的班主任章来祜老师刚从师专毕业,分配到这里来,当时,他才二十四岁,中等个头,短短的黑发,白皙的脸庞,看上去眉清目秀,一表人才。

他平时身着一套藏青色的中山装,脚穿一双千层底布鞋。

章老师的语文功底很扎实。

作为语文老师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据章老师本人介绍,他在读初中时就发表了文章,当语文老师是他平生愿望。

章老师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口才又好,讲起课文,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章老师很民主,对同学一视同仁,他爱才、惜才,并鼓励同学努力成才。

章老师本人还有一个爱好----拉二胡,章老师拉《二泉映月》最棒,让许多人拍案叫绝,以致许多同学都想跟他学拉二胡。

章老师喜欢徐光学。

因为徐光学爱好学习,尤其是喜欢文学,所以,徐光学经常得到章老师的单独指导。

徐光学只要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向老师请教。

章老师总是百问不烦,每次都认真讲解,直到徐光学弄通弄懂为止。

徐光学喜欢写作,经常把自己的文章拿来请向章老师请教。

老师总是喜欢勤学好问的学生,因此,在章老师的眼里,徐光学显得不同一般。

每次,徐光学的作文,章老师都认真地点评。

徐光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初二时章老师点评他的一篇作文《一件毛线衣》。

那篇作文取材于徐光学自家的一件毛线衣,那毛线衣是徐光学的父亲穿过的,后来,徐光学的哥哥徐光华上中学,穿这件毛线衣。

徐光学进入中学后,也穿这件毛线衣。

章老师是这样点评的:

取材真实,感情真挚,文章层次清晰,文采也不错。

后来,章老师还帮助徐光学对那篇文章进行润饰,并推荐给校刊,还在大关中学的校刊上发表出来。

另一件事就是写字,作为语文老师,章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把汉字写好,因此,习字就成了语文老师必须强调的了。

当时,徐光学在班级里任学习委员,一是因为文章成绩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也因为毛笔字、钢笔字都写得不错。

章老师总是要求全班同学以他作榜样。

此外,章老师还常让他利用中午时间把下午习字课学生要写的字先抄在黑板上,以便下午习字课时给同学们练习写。

据徐光学先生回忆,教数学的老师周老师年龄大约30岁,是大学毕业生,长得帅气。

周老师对待工作很认真,数学课讲得很好和数学作业批改得很认真。

周老师的课,逻辑性强,条理清晰,例题剖析非常精当,讲得精彩。

徐光学对公式记忆也非常好,数学成绩也不错,可是,语文成绩很好的徐光学竟然在后来考大学时去报考理科大学,不可以与周老师影响无关。

徐光学虽然是中学生了,但毕竟只是个孩子。

徐光学虽然对学习文化的重要性有好的认识,但是儿童贪玩的想法却总是时时侵袭着他。

天生活泼的徐光学自然应该享受青少年的快乐生活,和要好同学在一起尽情地玩耍。

和徐光学在一起玩耍的同学大都来自农村,大家都志趣相投,艰苦朴素。

当时与徐光学好的同学第一要数全生。

全生出生于农民家庭,为人忠厚老实,带着一身典型的农村的纯朴气质。

他爱活动,也爱劳动,在学习上刻苦用功,成绩很好,还乐于助人。

课余时间,他们一起打乒乓球。

连放暑,徐光学有时都会跑上几里路到全生家玩。

时隔这么多年,徐光学总是津津乐道他在全生家打乒乓球的情形:

他们把两张桌子拼起来当球桌,两位乒乓球爱好者在这样的桌子进行一番拼杀。

(后来,全生当上区团委书记、公社书记、镇党委书记,现在任桐城市计划委主任职务)

与徐光学处得来的同学其次应该算是国乔了。

因为徐光学有一个很高雅的爱好----拉二胡,而国乔是个二胡高手。

国乔个子高高的,天资聪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二胡拉得特别好。

为了能进一步提高拉二胡技术,徐光学与国乔经常一起到章老师宿舍学习拉二胡。

国乔的家庭条件较好,他的家人经常送些好吃的东西到学校,惹得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不过,国乔挺大方的,每次都将好吃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共产主义”一回。

(国乔中学毕业后在一所小学当老师,后来当上校长)

另一个与徐光学相处得较好的同学就是在6402班里素有“张良”之称的庆寿同学。

庆寿出生在一个中医之家,为人从不多言多语,但思维敏捷,聪颖能干,上课认真,学习努力,喜欢写文章。

在初一、初二上学时,徐光学与庆寿是同桌。

由于有着共同的爱好----写作,徐光学与庆寿似乎更能谈得来。

平时二人喜欢切磋写作技巧,经常把各自的作文拿出来交流。

中学毕业后,徐光学与庆寿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中学毕业后,庆寿一直生活在农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在写作上颇有成就的农村业余作家,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200多篇)

最能够与徐光学谈得来的女同学就是徐光学的初二下学期的同桌----龙姑。

龙姑长得很漂亮,略浓而弯如柳叶的眉毛显得特有精神,两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两条长达臀部的乌黑的大辫子使她更显得更加美丽迷人。

当时,在校的男生都称她为“校花”,同学们都称赞龙姑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龙姑,性格外向,爱说爱笑,学习上进,团结同学,但是有时候也是得理不饶人。

有一次,徐光学不小心得罪了她,她硬是在座位上划一条线不准超越的“三八”线。

其实,龙姑人缘不错,深得老师、同学喜欢。

(龙姑中学毕业后,在一所小学里当了人民教师;中学毕业五年后,徐光学从部队退伍回乡正式同龙姑确立了恋爱关系,后来因为遭到两头家庭的反对,更是由于有政治因素,这对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

03年华似水,旧梦依稀

中学时代,是些年轻而又难忘的岁月。

那些特殊的岁月里,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东西。

徐光学风风雨雨地走过了近半个世纪,那些值得回忆的东西在脑海里变成了几缕淡淡的梦痕。

那梦痕有时分明是清晰的,有时分明是模糊的。

从依稀的旧梦里随手拾取几缕,算是悠悠岁月中,生命溅出的几朵穿越历史风烟的浪花,带着几许尘封,飘落到眼前。

一、清晨剪影

住校之后,徐光学就得按照学校的秩序来生活。

住校生,只要是晴天,每天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早操。

徐光学基本上都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

每天早晨,起床铃声一响,徐光学就一骨碌爬起来,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就奔向操场。

徐光学喜欢体育运动。

他喜欢打篮球、打乒乓球,也喜欢跑步。

早晨的跑步几乎是他每天必修的课程。

只要体育老师方志祥的哨声一响,徐光学就很自觉地起床跑步,徐光学认为跑步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他觉得那跑步的节奏适合青年人心律和情感,那跑步的节奏仿佛就是踏着奔驰人生的韵律。

在正常的情况下,徐光学每天早晨都绕操场跑四五圈。

三百米的跑道,男生与女生都围绕着一个跑道,沿逆时针方向运动。

整个运动场就像是一个运动着的花环。

如果站在高处观看,这动态的花环美丽无比,是生命的光环。

跑步是一种热身,接着就是做广播操,说是广播操,其实是做操而无广播的。

十来分钟的跑步结束后,体育教师方志祥就会再次吹响哨子,整队做操,方老师用男高音喊道:

“各班同学呈广播操队形散开。

”然后他又模仿广播中的语音喊道: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下面开始做第二套广播体操。

第一节……”

倘若在春夏秋三季,早晨做操是一种享受,而在冬季,做早操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痛苦。

不过,这点痛苦对于徐光学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因为这种痛苦毕竟不会比冬季赤脚在鲁王河冰冷的水里更痛苦了,连冬季鲁王河里的水徐光学都敢赤脚蹚过,那么早晨起来做做早操那就更不算什么了。

早操之后就是晨读。

徐光学喜欢拿着一本书一个人在教室后面的树下朗读,背诵语文、政治和历史等学科。

春天,阳光透过树木,将点点光斑洒落在他的身上。

树上的小鸟总是以清脆的鸣叫同他的读书声相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夏季,早晨读书更是一种快乐。

早晨是背书的最佳时间。

浓密的绿叶充满诗意,在这样的氛围里读书,可以说连读书人也都会融进这个意境里去。

徐光学在这个意境里朗诵道: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秋天,尤其是深秋时节,霜色洁白,金风乍寒。

徐光学踏着萧萧的落叶,仍然在这一片小树林里背书: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安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冬天,寒风呼啸,雪花纷飞,或冰棱晶莹,积雪遍地。

徐光学仍然坚持早起读书,这时一般不再树下,而是在教室里。

天气再冷,他也从来没有改变过。

他念: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虽然徐光学的初中学习因为“文化大革命”而没有读完,但是就从这早操和晨读来看,徐光学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由于坚持锻炼身体,他的体质就非常优秀,在后来的当兵体检中,由于身体素质特别优秀而顺利过了体检关。

他对知识的渴求是一般同学都无法比的。

徐光学的记忆力非常强,一般的课文只要读上一两遍就能背诵出来,他在中学里所学得的知识为他将来当一个作家、一个诗人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参加劳动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劳动也最能体现集体主义情感。

老三届的学生参加劳动是最为稀松平常的事了。

在那个时代,那个年月,一个学生被评为劳动积极分子或老师给学生鉴定评语为“热爱劳动”都会使这个学生激动好长一段时间。

大关中学6402班的劳动课安排在周五下午。

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课都由班主任老师亲自带着。

劳动的形式不拘一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小而言之是值日,如擦黑板、洒水、扫地、抹桌子,大而言之是帮助学校除草绿化、铺设道路、整理花圃、种瓜种菜,甚至到生产队帮助农民突击栽种收割等。

所有劳动徐光学都参加过,至于擦黑板、洒水、扫地、抹桌子这些日常劳动就不提了,这里单说大型劳动。

大型劳动首先是除草。

大关中学创办不久,学校的硬件设施都不太理想。

连校园里的路都是泥巴路。

每当暑假结束,校园里杂草丛生。

每年九月份,一开学,学校总是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除草劳动。

6402班自然也得领一块“荒原”,这一块地以后就作为班级卫生区承包给了6402班。

刚入初一的徐光学就参加了除草劳动了。

那劳动场面还是比较大的,全校师生全部出动,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

师生的身影穿梭来往,人声鼎沸。

既然那块地承包给了6402班,班主任章老师又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轮流“看守”那块地。

平时要锄草,要保持卫生区干净卫生。

徐光学与庆寿、龙姑等在一组。

龙姑,作为一个女孩子,体力小,有时候连草也拔不动。

徐光学就主动地帮助她。

也正因为这一点龙姑对徐光学充满了学生式的感激。

由于,徐光学帮助龙姑,还得到班主任的表扬,在龙姑面前,徐光学俨然一个劳动英雄。

铺路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件大事。

按理来说,铺路工程应该由大人或工程队来干,而不应该由中学生来完成。

可是20世纪60年代,许多学校,特别是中学,其道路都是由学生自己参加劳动,铺设道路。

大关中学也是其中一例。

只创办了六七年的大关中学,校园里所有道路都是烂泥巴。

晴天倒还无所谓,可是下雨天就惨了,到处都是泥巴。

有时候那烂泥巴和得像一锅粥似的,人一脚踩下去,却连脚都拔不出来。

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便决定把学校大大小小的路都修成砂石路。

学校把所有的路面按面积分成若干块。

6402班自然也分到了一块。

班主任章老师为了能尽快地完成任务,便将班级的任务细分到每一个学生的头上,即每个学生应该完成多少砂石。

学生领到任务后,附近的学生往往有家长来帮助干活,可是远处的学生像徐光学、龙姑怎么办呢?

自己干!

徐光学和龙姑结成对子干活。

像捡碎砖头、碎石头等轻活龙姑就多干点;像挑砂子、挑砖头、挑石头等重活,徐光学都主动多干一点。

他们硬是凭着自己的能力把学校分配的任务完成了。

徐光学感到自豪,龙姑也感到骄傲,通过这场劳动,徐光学和龙姑二人的同学友谊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了美化校园,学校要求各班自建一块花圃。

徐光学所在的6402班在校园的东南角建了一块花圃,并且花圃里还种些常见的花卉如月季、葱兰、虞美人、四季海棠等。

各班自建的花圃,各班都是倍加爱护。

徐光学与龙姑总是喜欢在自己班的花圃边散步、背书。

劳动是光荣的。

当时的劳动既有学校能组织学生到校外,也有老师组织学生在学校里开展有益的劳动。

比如,有时候,学校还组织中学生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帮助生产队割麦、插秧,搞突击抢收抢种。

和农民在一起劳动,徐光学总有一种特别亲近的感觉,更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徐光学印象最深的劳动恐怕要算得上学生自己种蔬菜了。

大关中学的后面是块几十亩的荒地,那地闲置在那儿也是可惜。

班主任章老师看好了学校后面的那片荒地,便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荒种地,种上一些蔬菜瓜果。

老师的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于是,同学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铁锹、锄头等工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老师让班里的同学自行分组,徐光学与龙姑组成一组。

他们选择一小块地,先用铁锹、锄头将地面上的杂草除去,再学着农民的样子把土地翻过来。

徐光学是个男子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翻地工作主要由他来做;龙姑力气小一点,她主要是把大块的泥土用锄头敲碎,耧匀。

土地整好后,再大致分成几小块,分别在每一块上面种上大豆、丝瓜、冬瓜、蚕豆、青菜等。

播种、浇水、施肥等工作完成之后,就是后期的管理。

管理有除草、捉虫等,徐光学与龙姑经几乎天天去看看自己亲手种的蔬菜,看着蔬菜冒出了新芽、成长、开花、结果,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

虽然他们所种的地不大,但那份成功的喜悦不亚于运动会上取得冠军、学科比赛荣获第一名的喜悦。

他们把收来的蔬菜送到食堂里进行简单地加工,稍微贴补一点加工费,就可以食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比从父母手中要钱买来的菜不知道要香甜多少倍!

通过劳动,徐光学锻炼出了一个好身体,又养成了一种自力更生的好习惯,更重要的他通过劳动实践养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在劳动中,他进一步培养了集体主义情感,养成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习惯,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参观

老三届学生接受政治教育是最全面、最彻底的。

老三届学生除了课堂上开设政治课外,人人都必须有一部“红宝书”----《毛主席语录》。

老三届学生参加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形势报告会、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体会的交流会和各种形式的批斗会等。

但是政治教育基地之一的展览馆,老三届学生更是常去参观。

因为展览馆里经常开展一些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展览活动。

徐光学是经常去参观这样的展览,以接受阶级教育。

学生参观展览后,老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写一篇观看一感,把各人的感想写出来,在班上朗读交流。

徐光学在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度里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徐光学现存的作文里至少有两篇是写参观展览馆的“观后感”,现录一篇如下:

参加阶级教育展览馆

1964年

三月二十四日,我们二年级两个班同学参观了在卅铺街上举办的阶级教育展览馆。

这个馆里分好几个部分。

我们走进去参观的时候,有讲解员讲给我们听。

讲解员一开始说,当前国内外的形势。

国内形势是一片大好,国际形势是东风继续压倒西风。

第一部分展出的是工业取得了许多成绩和农业生产大丰收。

主要内容是介绍大寨怎么样改变落后的面貌。

大寨人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把穷困山区改变成了富足的地方。

全国人民都在学习大寨精神,大寨之花开遍全国。

还有我国工业上的成绩,有万吨水压机的制成,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国片等许许多多的成绩。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真是万紫千红的世界,祖国的形势真是振奋人心。

当祖国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阶级斗争。

第二部分介绍的是斗争。

在这里我们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