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0293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10年,在全省GDP增量中,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度达到53.5%,拉动经济增长7.7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近年来,陕西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除第一产业外,二、三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0年,第一产业非公有制增加值294.56亿元,是2005年的1.27倍,年均增长4.7%;

第二产业非公有制增加值2580.72亿元,是2005年的2.54倍,年均增长16.7%,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0.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增加值2083.97亿元,是2005年的1.62倍,年均增长14.9%,高于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0.1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本产业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29.7︰37.6︰54.4提升到2010年的29.8︰47.8︰57.5,分别提升0.1、10.2和3.1个百分点。

在非公有制经济各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一、三产业比重下降,二产比重明显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三、二、一”,调整为2010年的“二、三、一”。

(四)非公有制工业快速增长,主导作用继续增强

近年来,陕西经济在以能源化工和机械制造工业的支撑下,全省工业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工业也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成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达到2020.23亿元,是2005年的1.77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3%,高于同期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0.3个百分点,同时高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速1.1个百分点。

在工业内部,非公有制工业对整体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7%,比2008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工业增加值增量中有47.2%的份额来自非公有制工业。

在非公有制工业内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成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上亿元的大中型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77户增加到521户,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应运而生,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加快陕西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全面提速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上缴税收大幅增长,成为陕西财政的重要来源

“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陕西财政提供了大量的税收,对增加全省财政收入的贡献日益明显。

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上缴地方财政的税收达379.13亿元,是2005年的4.76倍,年均增收62.62亿元,占全省地方各项税收的66.2%,较2005年提高23.8个百分点。

近年来,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纳税大户不断涌现,2010年,仅私营企业上缴地方的税收就达113.91亿元,占全省地税收入的2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成为陕西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六)吸纳社会就业,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非公有制企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空间明显缩小的情况下,非公经济成为陕西就业的主渠道。

2010年末,全省城镇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429.4万人,比2005年净增161.7万人,增长60.4%,占城镇从业人员的61.6%,比200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支持了公有制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转型,为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容纳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丰富了投资来源渠道,繁荣了城乡消费市场

“十一五”期间,在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政策的促动下,陕西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使大量的社会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以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为代表的民间投资达到3878.65亿元,是2005年的3.2倍,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8%左右,2008年达到51.2%,民间投资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优化产业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2010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5.67亿元,较200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1%。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以私营个体、股份制和外商投资为主体的非公经济份额在85%以上。

2010年,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839.95亿元,是2005年的1.05倍,占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71.2%提升到2010年的80.8%。

非公有制经济流通业以其经营分散、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方便居民生活、活跃城乡消费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与东部发达省份比较,差距十分明显

一是比重偏低。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陕西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占全省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68.4%,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为13.6%,而同期东部的广东、福建、江苏和浙江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比重分别为7.9%、9.8%、4.6%和5.9%,分别低于陕西5.7、3.8、9.0和7.7个百分点。

2010年,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5%,而浙江、江苏分别达到74%和65.2%,高出陕西24.5个和15.7个百分点,就是和西部的重庆、四川、广西相比,也分别低出11.7、6.5和3.5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相对滞后,“小、低、散”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

近年来,陕西虽然涌现出了一批非公有制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

2009年,陕西县域工业集中区187个,集中区平均营业收入8.6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不到东部地区的50%,大企业在省内相关产业产品的配套率不到30%。

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个数在全国各省列居第26位,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

三是产业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企业的科技含量主要体现在工业,从近年来东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不但比重高,而且还在持续攀升。

在第二产业中,尤以工业发展最为明显,即使是建筑业,东部各省不仅牢牢占领着本地市场,而且越来越多的进入陕西及西部地区。

在工业内部,工业园区在东部各省早已进入乡镇,而陕西除部分县市外,大多数没有像样的工业园区。

在县域中小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非常少,大部分技术构成低,加工手段落后,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也很少。

目前,在全省中小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3%,拥有中国名牌的产品仅占全国的3.1%;

虽然专利超过6000多项,但专用技术利用率仅为4%。

(二)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南高北低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近年来,尽管全省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付出了扎扎实实的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由于各区域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各不相同,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差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

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时期,我省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区域非公有制经济在增长速度、企业规模、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西快东缓。

陕北是全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和化工工业的建设投产,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明显上升,但由于能源和重化工企业多为国有经济,且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2010年为29.7%。

关中既是全省最主要的工业区,也是全省商贸物流中心,市场发育早,规模大,第三产业已进入相对成熟的稳定发展期。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化和新兴产业的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比较高,2010年为48.3%。

陕南由于受地理因素影响,交通较为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不但缺少大型的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数量也较少,是全省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但由于国有企业数量不多,加上近年来随着陕南突破发展战略的实施,特色经济和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面提升。

2010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8%,成为全省非公经济占比最高的地区。

受以上因素影响,在全省各县(市、区)经济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为突出,差异也更加明显。

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最高的眉县为70%,最低的洛川仅为7.5%,两者相差62.5个百分点。

在全省83个县(市)中,占比最高的前10位平均比重为61.4%,占比最低的后10位平均比重仅为15%,两者相差46.4个百分点。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具体落实不到位

应该说,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视的。

1999年,陕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1997年《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兴陕富民的“第二战场”,坚持扩大开放、改善环境、优化管理、降低门槛、开拓创新相结合,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各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2003年,省委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2005年,再次出台《陕西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平等准入,公平待遇,进一步扩大非公有资本市场开放,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扶持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

2007年,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从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并将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也必须看到,由于有关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解放不够,加上非公企业自身出现的问题,一些政策措施在具体落实中难以到位。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

由于陕西经济相对滞后,企业间融资难度大,民间资金也很有限,非公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加上部分企业信誉度不高,赖账不还现象时有发生,银行在贷款时就显得十分谨慎,能不贷就不贷。

据调查,目前陕西大部分非公企业主要依靠内部融资,“滚雪球式”发展,由于全省非公有制企业95%以上为中小企业,且多为劳动密集型,利润水平不高,仅仅依靠利润留成解决企业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

有关资料显示,陕西90%以上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年度贷款缺口在400亿元左右,由于资金短缺,大多数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愿投入技术改造,企业总体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资金瓶颈已成为制约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非公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在政策的落实上仍有不少死角。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随意性较大,与国家和省上的政策相悖,在落实上级政策时打折扣。

在对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落实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在一些地方,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中享受的税收减免、返还政策基本落空。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对非公有制企业“雁过拔毛”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收费的情况依然存在,损害民营企业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受诸多因素制约,非公经济转型升级难度加大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其根本点就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陕西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非公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关中已经形成了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等高新技术企业群,涌现出了一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自主创新的非公企业。

在陕北,不少靠煤、油起家的民营企业已投资进入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非资源型产业。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陕西非公有制经济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是非公有企业投资乏力。

“十一五”以来,我省非公经济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水平,投资规模在全国排列也比较靠后。

2010年,陕西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全国为57.7%,陕西仅为45.3%,陕西低于全国12.4个百分点,而且近几年差距还在逐年拉大。

非公企业投资不足不仅影响着全省投资规模的扩张,而且成为制约非公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的直接因素。

二是大部分县域非公经济份额不高。

发达省份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发展即为非公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主要依靠非公经济来实现,但陕西大部分县域非公经济占比较低。

2010年,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仅有三分之一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目前陕西进入全国百强和西部百强的11个县市中,绝大多数依靠资源支撑,产业结构单一,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都比较低,其中6个县不足20%。

这与东部地区发达县域经济模式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也与非公经济的转型升级很不适应。

三是企业规模较小。

非公经济的转型升级除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外,最根本的要靠企业自身的转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

2010年,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江苏分别为162家和109家,而陕西仅有宝鸡东岭集团、西安黄河矿业集团和金花集团公司3家企业入围,辐射带动作用捉襟见肘。

四是产业、产品结构雷同,大部分企业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员。

企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取决于人才和技术。

目前,陕西的非公经济主要为传统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房地产的投资占到70%以上,新上项目也多在传统产业上,同时家族化管理较为普遍,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大部分企业缺乏高技术和技能人才,营销团队和管理人才也很短缺。

五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不解放,“惯性思维”和“恐私怕私”仍然存在。

对民营经济重视支持不够,行政审批环节多,管理服务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对非公企业的市场准入形成“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名为开放、实为限制,使非公企业转型升级举步维艰。

(五)受经济结构影响,非公经济比重提升的空间有限

近年来,陕西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强力推动。

2010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403.5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4%,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16.4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5.1%。

而在工业内部,又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及资源开发等大中型公有企业为主,2010年,其产值占到全部工业的三分之二以上。

也正是在能源化工和机械制造业的支撑下,“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期。

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为940.88亿元,占GDP的23.9%,到2010年达到2456.61亿元,比重达到24.5%,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0.6个百分点。

2010年,在全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到85%,其增速均在30%左右,远远高于其他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速,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这种特有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可能有一个大的提高。

从全国各省市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位次看,2007年,陕西排第17位,位次居中。

经过两年的努力,2009年超过了湖北,排列第16位,前移一位。

在地区分布上,东部地区和中部大多数省份都高于陕西,在西部11个省市区中,陕西排列第四,列入重庆、四川、广西之后。

2010年,位次虽然保持不变,但与重庆、四川的差距有所拉大。

“十二五”时期,在全国各地经济“比追赶超、竞相发展”的大环境下,陕西位次前移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三、陕西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

“十二五”时期,是陕西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

东部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证明,要实现经济的大发展,新跨越,快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建设西部强省中的战略地位,在认真总结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正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扎扎实实的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法律保障不健全和政府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龙头骨干非公有制企业

以区域优势资源为依托,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从资金、人才、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

在产业发展上应以民营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水利、交通、农村公用事业等为重点,积极引导民间资金的合理流向,吸引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形成一批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骨干企业。

(二)加大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促进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

“十一五”时期,以军工为骨干的装备制造业作为陕西的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其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资源等优势在与地方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上不够紧密。

今后应在促进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上出台更加积极灵活的激励措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重大技术难题的联合攻关、重点民品的共同研发,重大项目的合资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整合,让“军转民”在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延伸上发挥作用,要以装备制造大型企业的配套产品为重点,带动、培育、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零部件非公有制生产企业。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从发达省份看,非公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但目前陕西绝大多数县域非公经济占比都比较低,主要表现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工业化水平低。

今后应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农技推广、包装储运、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

发挥陕西科技、教育、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提高企业孵化功能,加快科研成果在县域的落地转化。

依托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培育一批“小巨人”型科技企业。

(四)充分发挥陕北能源化工大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亲和发展

近年来,陕北借助丰富的能矿资源,在项目上主要实行大型化集中开发原则,大型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非公有制企业受制于政策、资金、技术等因素而被边缘化。

2010年,延安和榆林的非公经济占比仅为17.1%和36%,大大低于全省水平,也明显低于近邻的鄂尔多斯。

“十二五”时期,应在坚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能源科技进步,尽快实现煤向电、煤电向载能工业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变的同时,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省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参与开发。

积极吸纳社会闲散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股新上投资项目,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扶持培育非公企业进入资源项目开发行列。

鼓励非公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实现公交、供水、供气和供热市场化运作经营,打造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龙头企业,促进陕北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

撰稿:

丁云祥 

魏 

泊 

杨 

磊 

戴红彬

核稿:

张晓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