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14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

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

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

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

“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

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

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

“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

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

”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

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

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升,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阐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

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

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0月8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奖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奖生理

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编自《新浪看点》2018年10月9日)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

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

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

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位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

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

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

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

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0月)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

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

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

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

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

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

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

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

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

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

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0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D.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6.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

请结合材料作答。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

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

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

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

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

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

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

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

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

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

我们和店主聊起来。

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

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

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

原来是账单。

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

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

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

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

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

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

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

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

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

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

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

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

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

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

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

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

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后文突出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强调舆论宣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C.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

D.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8.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9.“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

正德十二年进士。

授主事。

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尚书李鐩劾之,有诏复往。

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徵。

从之。

历郎中,治水淮、扬。

值世宗即位,上言:

“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

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良田悉遭其害。

宜如往年白圭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

其次于缘河树杙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

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

”部议用其中策焉。

出为宁波知府。

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

世宗好神仙。

给事中顾存仁等皆以直谏得罪。

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

朝用言:

“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

”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

”举朝愕不敢言。

最抗疏谏曰:

“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

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靡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者?

臣虽至愚,不敢奉诏。

”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明年,勋以罪瘐死。

朝用诈伪觉,亦伏诛。

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

B.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

C.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

D.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徵”,在古代是五音(宫、商、角、徵、于)之一。

“徵”和“征”是两个字,但都有“征收赋税”的意思。

在本文中指“征收赋税”。

B.杖刑,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部的一种刑罚。

商代把它定为六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C.“方士”,即方术之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抄写等活动的人,在周朝被赐予同名官职。

后来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

D.“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最体恤百姓。

他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

他请求皇上改变浙东百姓交纳财物的方式,以适应百姓的需要。

B.杨最颇有见识。

他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提出了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最后中策被采纳。

C.杨最忠君直谏。

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终得昭雪。

在他死后,太子监国没有实行,郭勋畏罪自杀,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得到了处罚。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

(2)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筝妓伍卿

李远

轻轻①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

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②。

湘灵鼓瑟③

钱起

善鼓云和④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轻轻、伍卿:

均为不见于载籍的弹筝高手。

②十三声:

唐宋时古筝有十三根弦。

③湘灵鼓瑟:

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

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④云和:

出产乐器之地。

14.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人论绝句的含蓄艺术,有“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一法,李诗用“玉腕红纱”来写弹奏者正有此妙。

B.钱诗“冯夷”和“楚客”均能理解湘灵的哀伤,前者听后情不自禁起舞,后者悲从中来,不忍卒闻。

C.钱诗结构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写起,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两首诗都让我们感受到演奏者的形象,李诗中的伍卿美丽动人,钱诗中的湘灵对爱情忠贞不渝。

15.两首诗均以描写音乐见长,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描写音乐方式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茅草飘散各处的情景的两句是“,”。

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诗句是“,”。

④《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且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⑤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孔与方枘不相合来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可携手同行的节操的两句是“,”。

⑥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借用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读书可使人吸纳古今、开创理想世界,马克思正是在阅读中历经40年勤奋探索,终于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

B.据《中国日报》报道,我国居民储蓄的43%用于子女的教育,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买住房的储蓄比例。

C.杨丽萍用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流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而活泼的金孔雀形象,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D.蜂王浆,并非是蜂王所产,而是因为它被用作蜂王毕生享受的食物而得名。

它珍稀名贵,来源奇特,成分复杂,有着极强的保健功能和奇异的医疗效果。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

A.④②①⑤③B.⑤②①③④C.④⑤①③②D.⑤④②③①

19.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

”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②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③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同学,最近因成绩优异获得了特等奖学金,无独有偶考入安徽大学的另一位同学也获得了特等奖学金。

④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但遗憾的是。

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⑤美国师出无名的伊拉克战争,造成10万贫民死于非命,也让1700多美国大兵丧生异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⑤D.②③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获取知识主要有两条途径,①,一条是实践活动。

书本知识不仅是开拓视野的基础,也是思想进步的阶梯。

实践一方面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和检验,②。

作为一名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通过掌握书本知识,增长智慧,③,提高演绎生命的质量。

21.下面一副对联顺序被打乱,请将其按照正确的顺序写出上下联(6分)

幸此地湖山无恙;阁中帝子,看落霞孤鹜,比当年风景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