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19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docx

三字经故事选编一耽学堂

《三字经》故事选编

一耽学堂义工章文娟编

一耽学堂2007暑期农村实践资料编辑印刷

由北京博士德资助,特此感谢!

目录

第一章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1

故事一——和氏之璧1

故事二——孟母断机杼3

故事三——两小儿辩日5

第二章我们怎样对待学习、如何学习?

7

故事一——司马光一丝不苟7

故事二——曾国藩勤奋读书8

故事三——李密挂角10

故事四——梁灏夺魁11

故事五——路温舒蒲编、公孙弘削简12

故事六——车胤囊萤、孙康映雪13

故事七——孔子师项橐15

故事八——荆浩虚心求教17

故事九——苏洵发愤读书18

故事十——赵普夜读20

故事十一——猫头鹰的故事21

第三章我们要怎么做人?

23

故事一——黄香扇枕23

故事二——拾椹供亲24

故事三——周朝“悌”治天下25

故事四——田真叹荆27

故事五——管鲍之交28

故事六——蚂蚁过水30

故事七——季札挂剑32

故事八——郭伋亭侯34

故事九——张良进履35

故事十——绕房跑37

故事十一——石头与沙子38

故事十二——断箭40

故事十三——钢玻璃杯的故事41

第四章中国历史小故事44

故事一——尧舜禅让44

故事二——商汤为民伐罪46

故事三——烽火戏诸侯47

故事四——卫鞅立木取信50

故事五——屈原沉江52

故事六——完璧归赵55

故事七——指鹿为马58

故事八——鸿门宴59

故事九——赤兔马死祭关公61

故事十——诸葛亮七擒孟获63

故事十一——李渊起兵反隋65

故事十二——玄武门之变67

故事十三——宋太宗开卷有益71

故事十四——成吉思汗与部下73

故事十五——朱元璋北伐灭元75

故事十六——王阳明龙场悟道77

故事十七——刘罗锅智告贪官82

故事十八——著名历史故事作家林汉达86

第一章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思考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呢?

学知识有什么好处呢?

”《三字经》中告诉我们: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人要是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的话,就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不会做人。

而且小时候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最强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光,无论你以后多么努力地弥补,都再记不住了,那时后悔就晚了。

我们从故事中来看看吧:

故事一——和氏之璧

(故事出处:

三字经原文“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

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

有一次在山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璞玉。

他非常高兴,立即把那块璞玉呈献给楚历王。

楚历王看到那块璞玉外表和一般的石头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大相信,就叫玉工来鉴定。

玉工拿起那块璞玉端详了一会儿,对楚历王说:

“启禀大王,这只是一块石头啊。

”楚历王听了玉工的话,大为震怒,下令以欺君之罪砍断了卞和的左脚。

楚历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心想武王大概会识货吧,他又把那块璞玉呈献给楚武王。

武王认为卞和骗他,又下令把他的右脚砍断。

等到武王死了,楚文王即位。

卞和因为失去双脚,无法走到京城,就抱着那块璞玉在楚山下哭号,连哭号了三天三夜,眼泪都流干了。

楚文王听到这件事之后,觉得蹊跷,就派人问他:

“天下受到砍断双脚处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卞和说:

“我伤心的原因是因为宝玉被指为石头,诚实的人被指责为骗子。

”楚文王得知卞和的话,就叫人把那块璞玉带到京城,又请玉工仔细琢磨,果然是一块晶莹透亮的宝玉。

于是把它雕成一块玉璧。

这块玉璧又圆又大,而且洁白无暇,真是人见人爱。

为了纪念卞和,楚文王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

据《史记》记载,和氏璧辗转落到赵国惠文王手里。

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曾派使臣到赵国去,说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那块玉璧。

赵国派蔺相如送那块玉到秦国去换地,因为秦王食言,蔺相如拼死用计取回玉璧,暗中派人连夜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可见,玉石不经过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或值钱的器物。

同样的道理,人若不学习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不了大器。

所以,作为儿童,我们一定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回顾反思

1.为什么楚历王和楚武王都不相信这块玉石是块价值连城的宝玉?

2.一块玉石如何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故事二——孟母断机杼

(故事出处:

三字经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

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

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

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

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

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

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

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

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

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

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

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

孟子的远祖(高祖的父亲)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

楚王在郊野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因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抹了黑。

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

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回顾反思

1.孟母为什么要把织布机上的线全都剪了?

2.读书和织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故事三——两小儿辩日

(故事出处:

《列子*汤问》)

孔子到东方去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于是就是上前来问:

“你们在争论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指着头顶的太阳对对孔子说:

“我认为太阳才出山时离人近,太阳当顶时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马上说:

“不对,应该是太阳刚出时离人远,太阳当顶时离人近。

孔子觉得他们争论得很有意思,于是对两个孩子说:

“你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第一个孩子说:

“太阳才出来时大得象车盖,到太阳当顶,却象盘子,这不是远的小近得就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

“太阳才出来时冷飕飕的,到那太阳当顶时热得象摸着烫水一样,这不是近的热远的就冷吗?

”于是,两个孩子让孔子评判。

孔子站在那里,思考了一下,却不能判定到底谁说得对。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您知识丰富呢?

这个问题您都不知道呢?

可见学问无止境,人各有不足,连圣人也并非“万事通。

”所以,我们更应该多学知识,多学习看问题的方法。

回顾反思

为什么孔子不能判定他们谁说得对呢?

 

第二章我们怎样对待学习、如何学习?

小朋友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了,我们需要接受教育,要学习,可是学习是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怎样对待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一些人他们是怎么做的:

1.认真勤奋

故事一——司马光一丝不苟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

五岁时,打破水缸,救出掉进缸里小朋友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

七岁时,老师讲《春秋左氏传》,他专心致志,精神集中。

每当老师讲完书,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就能背诵,纷纷跑出教室玩耍去了,司马光就一个人留在教室里,关上窗户,专心攻读。

他学习孔子“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第一遍没有记住,再来第二遍;还没有记住,再来第三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背得一字不错,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是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

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精通”,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强,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

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功,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忘记饥渴寒暑。

他住的地方,除了书籍,只有非常简单的卧具:

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

圆形的枕头怎么睡呢?

读书困倦睡着时,只要一翻身,枕头就滚走。

头跌在木板上,惊醒了,又立刻爬起来读书。

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一起,用了十九个年头,呕心沥血,编写出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而且,初稿几百卷,稿上竟没有一个草字,足以看出他对做学问的一丝不苟啊!

回顾反思

司马光是怎样一丝不苟的对待学习的?

 

故事二——曾国藩勤奋读书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但勤能补拙,勤奋可以弥补我们智力上的不足。

其实我们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少年时学习都十分勤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反复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近代最有大本大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

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回顾反思

贼人比曾国藩聪明么?

为什么曾国藩最后成为著名的历史名人?

故事三——李密挂角

(故事出处:

三字经原文“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

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所以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

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

“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

”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

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

“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

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立感说:

“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后来杨立感真的与李密交上了朋友而且有事必与他商量,请教。

在反对隋炀帝的暴政中他们互相商讨共设大计,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

李密最终成为隋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

回顾反思

李密是怎么勤奋读书的?

 

故事四——梁灏夺魁

(故事出处:

三字经原文“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

宋朝的梁灏一生喜欢读书,并且坚韧不拔。

四十岁的时候,觉得读书不少了,参加五代后晋天福三年的科考。

可惜,名落孙山,但他自认为他一定能考上头名状元。

一边抓紧学习,每逢科考之年都参加应试从不放弃。

但是,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一直到了宋朝,都没有考中。

当初的黑发,现在已经是银丝满头,许多应试的人都认识这个人。

有的不顾理解,有的讥笑,有的敬佩他的恒心和毅力。

梁灏对于议论视而不见,只顾埋头苦读。

终于,在宋太宗雍熙2年考中头名状元,当时已经82岁。

梁灏后来官至翰林院学士。

他的好学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得到后人的传颂。

回顾反思

梁灏是多大的时候考中了状元?

 

2.不畏恶劣的学习环境

故事五——路温舒蒲编、公孙弘削简

(故事出处:

三字经原文“彼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

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

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将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

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

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

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

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西汉的路温舒和公孙弘,一老一小家贫没有书,还知道如此勤勉努力。

我们有条件读书的人更应该珍稀自己的条件,学习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会和条件。

回顾反思

路温舒和公孙弘是怎么对待恶劣的学习条件的?

 

故事六——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故事出处:

三字经原文“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

晋朝的车胤从小酷爱读书,但他的家庭十分贫穷。

买不起书,只好经常借书来读。

车胤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从很小时候,就帮助家里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白天经常也去打柴、浇地,很少能有空闲时间来读书,但由于家里太穷了,买不起灯油,家里从来不点灯。

大人们晚上吃过晚饭后聊聊天就睡觉了,车胤却因为白天没时间看书,晚上又看不成书而心急如焚。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这个想法让他欣喜若狂。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这盏“灯”的效果还真不错,在“灯”下书上的字能看清楚。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3.虚心求教

孔子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虚心求教。

故事七——孔子师项橐

(故事出处:

三字经原文“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

“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

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

“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

”孔子探身道:

“城在何处?

”童子说:

“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

“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

“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

”孔子答道:

“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

“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

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

“一言为定!

项橐说:

“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

“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

“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

“请教什么水没有鱼?

什么火没有烟?

什么树没有叶?

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答道:

“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

”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

“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

“什么山上无石?

什么车子无轮?

什么牛无犊?

什么马无驹?

什么男人没有妻子?

什么女人没有丈夫?

孔子逗他道:

“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

“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

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回顾反思

1.孔子为什么要拜项橐为师?

2.作为圣人和长者,孔子是怎么对待学习的?

 

故事八——荆浩虚心求教

荆浩是五代后梁画家,年轻时因逃避战乱,隐居在太行山洪谷埋头学画。

一天,他因迷路走入了一个乱石林立的峡谷,只见峡谷内小溪清澈,古松苍天,便推纸作画。

后来,他天天写生,画艺进步不少。

   第二年春天,荆浩又来到峡谷作画,路上遇见一位衣着简朴的老人。

老人见到荆浩,亲切地打招呼道:

 “你又来作画啦?

”荆浩以为就是一个路过的山野农夫,只嗯了一声,就继续作画。

老人也不生气,拄着拐杖站在荆浩身后说道:

“你知道画法吗?

”荆浩一听,以为老人是在轻视他,就说:

“画画嘛,画得像就好。

”老人感慨地说:

“我见你天天到此临画山景,风雨不辍,精神可嘉。

但你只知画外形,还应深入领会描写对象的特征和精神实质,才能形神兼备、精巧入微啊!

”荆浩大吃一惊,忙问老人姓名,以便登门求教,谁知老人笑而不答,渐渐地走远了。

   从此,荆浩虚怀若谷,听取意见,汲取各家所长,独创一格,终于成为名家,被后人尊崇为山水画的宗师。

回顾反思

这位老人懂画么?

他为什么没有答应荆浩登门求教的要求?

 

4、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没有谁不惜时如金。

故事九——苏洵发愤读书

(故事出处:

三字经原文“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

北宋时期,四川有一个名叫苏序的人,从小不爱读书,晚年却读起书来,还写了不少诗。

苏序有三子,依序是苏澹、苏涣、苏洵。

苏澹和苏涣都以文学举进士,苏涣更是进士及第。

衰落的苏氏家族开始中兴,并为五代以来的眉州贡举破了天荒,读书风气为之一变。

后来眉州出了学者千余人,苏氏一家确实起了示范作用。

两个哥哥高中进士,对苏洵来说应该是一个有力的鞭策,但苏洵还是游荡四方,不用功读书。

十八岁时苏洵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十九岁结婚以后干脆就不再读书了。

苏洵的妻子程氏,是大理事承程文应之女,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有文化修养。

她对苏洵的所作所为,非常忧心,常常为此闷闷不乐,担心她的夫君会从此断送了前程。

二十七岁的时候,苏洵仍然一事无成,他看到许多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都已考中了秀才、举人,自己却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

在羡慕之余,才开始后悔自己年少时没有读书,浪费了大好时光。

这时,他的长子已经几岁了,次子也已问世。

他想,如果自己不读书,这辈子只能是个碌碌无为的人,自己的孩子势必也会受自己的影响而没有什么作为。

这不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子孙后代。

苏洵终于悔悟,痛下决心,发愤读书。

但是,这时年纪大了些,记忆力大不如前,苏洵需要花很大力气,加倍的努力来读、来写。

他整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

三年之后,他又有一个儿子降生。

等孩子们长大些,苏洵就一边自己苦读,一边教自己的孩子。

苏洵花了比少年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终于,二十年后,苏洵和他的次子苏轼、三子苏辙相继金榜高中。

苏洵与苏轼、苏辙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三曹”以后的“三苏”,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

回顾反思

苏洵什么时候开始发愤读书?

为什么?

 

故事十——赵普夜读

赵普,五代后周就为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

赵匡胤做了皇帝,赵普升官拜枢密使,中枢令。

最初辅佐赵匡胤的时候,赵普读过的书并不多,学问也不大。

赵匡胤就劝说赵普,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学问,赵普听了羞愧满面,下决心要好好读书。

赵普读书并不好高务远,而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从重要的入手,后来官拜宰相后,日理万机,工作忙仍坚持读书,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

赵普在读书上并不单纯讲究读得多,而是注意理解文章的意思,他能从简单的书中悟出治理天下的道理。

《鲁论》是古代任何读书人都必须读的书,也是最基础的书。

赵普对这本书领悟很多,从这本书中掌握了很多治理天下的道理,因此他不断地反复看这本书。

有一天晚上,赵匡胤有一件紧急国事,可是文武百官都退朝了,于是他亲自到赵普家。

发现赵普正在看书,便问看的是什么书?

赵普回答说是“《鲁论》”。

赵匡胤说这是小孩刚刚上学的时候读的书,能有什么用呢?

赵普说:

“别看它简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找到。

”。

宋太祖听后赞叹不已。

回顾反思

赵普是怎么节约时间读书的?

 

故事十一——猫头鹰的故事

某年春天的某个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喜鹊就来到了猫头鹰先生的家门口,欢快地叫着“猫头鹰先生,快起来,借着早晨明媚的阳光,练习我们的捕食本领,不要再睡懒觉了。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身体一动不动地蜷屈在窝里,懒懒地说了声:

“是谁呀?

这么早就上这来瞎叫,我还没有睡醒呢,啥时练不行,我还得再睡一会。

”喜鹊听了这话只好独自锻炼去了。

到中午,喜鹊又来了,一看猫头鹰虽然醒了,但还是在床上躺着,喜鹊刚要说话,猫头鹰抢着说:

“天还长着呢,练什么呢,赶趟,趁早还是休息的好。

”喜鹊说:

“已经不早了,都到中午了,你该捕食锻炼了。

”可是猫头鹰还是不动。

太阳落山之前,喜鹊飞到猫头鹰家,看见猫头鹰刚刚起床洗脸。

就对他说:

“天要黑了,我要休息了,你怎么才洗脸啊。

”猫头鹰说:

“我就这习惯,晚上饿了我才开始捕食。

”喜鹊说:

“这么晚了你还能捕到什么食。

”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猫头鹰拍打着翅膀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累得筋疲力尽,什么食物也没捕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也哇哇地乱叫,声音非常难听。

 

回顾反思

猫头鹰为什么什么食物也没捕到?

 

第三章我们要怎么做人?

小朋友们,我们知道要如何对待学习了。

但是孔子说过: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要先学会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然后再来学习知识。

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

那么,我们小朋友们该怎么做呢?

1、孝敬父母

这是我们首先要记住和遵守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终日操劳,辛苦的养育我们、教育我们,所以,我们要懂得体会父母的辛劳,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小朋友们是怎么孝敬父母的?

故事一——黄香扇枕

(故事出处:

三字经原文“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

他年纪虽小,却懂得子女都应该孝顺父母的道理。

为照顾父亲,在夏天炎热的时候,小黄香拿着扇子站在爸爸的床边,把枕头,席子都扇得凉凉的,把蚊虫都轰得远远的,然后才恭恭敬敬的请父亲去休息。

冬天天气寒冷,黄香就每天晚上替父亲铺好被褥后自己先钻进去,用自己的体温暖热冰凉的被窝,然后再请父亲来睡。

这样的举动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不容易,可黄香却做到了,实属难能可贵。

他对父母能尽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