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212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docx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资料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

概述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

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以及能源环境污染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能源可划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铀矿。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能;地热;生物质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氦-3;氢。

顺便介绍一下氦-3:

据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加里莫夫研究,月球表层拥有5亿吨氦-3资源,只要载重10吨的航天飞机飞两至三次,就能保证全人类一年的能源供应。

我们所处的时代堪称“能源时代”。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能源,世界能源形势的热点问题更是举世瞩目。

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

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

能源危机通常会造成经济衰退。

从消费者的观点,汽车或其它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

一、当前世界能源状况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

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

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

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

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

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

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

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

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

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

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

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趋向枯竭。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

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

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

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

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

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

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

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

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

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

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

二、战胜能源危机的策略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节能、洁净环保的方向发展。

全球范围的节能技术革命已经展开,各国都在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来降低能源需求量,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机动车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

清洁能源技术迅速提高,各国纷纷推进清洁煤计划。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

在这种世界经济中,高科技术和生态可以承载的区域性经济形式将得以发展。

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引人瞩目。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迅速展开,尤其是美、日、中等国都在大力开发氢燃料电池技术,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汽车样机已经上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将出现氢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

到本世纪中期,人类有望进入“新能源时代”。

清洁能源(clearnerenergy)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电站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1、光与热的转换。

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等。

2、光与电的转换,如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车、船等。

太阳能清洁能源是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热能、电能、化学能,能源转换过程中不产生其他有害的气体或固体废料,是一种环保、安全、无污染、的新型能源。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

1、潮汐能2、波浪能3、海水温差能4、盐差能5、海流能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迅速增长并且前景广阔。

天然气储量丰富,迄今仅开采了全球总储量的16%,而且污染较小,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有望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载体。

天然气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体天然气,测算储量是化石能源储量的2倍,而且杂质少,无污染,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

日、美等国已经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样品,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有望继石油之后成为人类的又一支柱能源。

核能(又称原子能)是通过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物质所具有的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以至一千万倍以上。

核能是通过三种核反应方式进行释放的:

核裂变,打开重原子核的结合力,例如原子弹爆炸;核聚变,促使轻原子聚合在一起,例如氢弹爆炸;核衰变,自然的裂变形式,是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射线和能量,如放射出α、β、γ(音译为阿尔法、贝塔、伽马)射线,最终转化为其他稳定核素的过程。

通过受控核聚变获得巨大能量是本世纪人类开发新能源的宏伟计划,将成为21世纪理想的换代新能源,俗称“人造小太阳”,但要实现商业运行预计还要40-50年的时间。

目前受控产生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已经被实验证实,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简称ITER)的计划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5年国际合作国决定在法国建造, 根据协议,项目预计2013-2015年建成,开发利用阶段20年。

中国在这一领域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03年加入了ITER计划。

该计划的完全实现将为商用聚变堆的建造奠定可靠的科学基础,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

核能发电消耗的燃料比化石燃料消耗的物质要少的多。

铀核裂变是现在核电站中最常见的形式,氢的同位素氘、氚核聚变反应是现在试验堆采用的形式,因而铀、氘、氚也就成为最主要的核能燃料。

由于单位物质中的核能比化学能大的多,1克铀235完全发生核裂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煤所产生的能量。

1公升海水里(含30毫克氘)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可释放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氘的发热量相当于同等煤的2000万倍。

因而同样发电核能消耗的物质就比化石燃料要少的多。

例如,1台100万千瓦核电机组,每年需要更换约50个燃料组件、合25吨左右核燃料,只需要27卡车就能运送,而同等装机容量的煤电站则需要300万吨煤,要用5万节车皮来装。

1座100万千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耗氘量只需304千克。

显然核能还可以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利用反应堆产生的能量直接供热,也有十分广阔的市场。

例如,建设一座20万千瓦的低温供热堆,每年消耗二氧化铀仅1吨,它可以为500万平方米的建筑供暖。

而为同样建筑面积供暖的锅炉,每年需要烧煤30万吨。

以装机容量1000千瓦的燃煤电厂和核电厂相比,两者发电量分别为55亿度和56亿度,燃煤电厂要排放二氧化碳588万吨、二氧化硫4.4万吨,氧化氮2.2万吨以及近万吨烟尘,45万吨的灰渣。

核电厂上述五种污染物排放量为零。

    核能的开发利用重新受到重视。

由于技术的进步,核电站的安全性、核废物处理等难题得到解决,中国、芬兰、美国都着手建设新一代核电站,国际原子能机构实施了先进核燃料计划,日、法、美、俄等国推动了核聚变能的远期商业应用,核能将进入新一轮发展期。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

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

在有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水而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它们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

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

房间、温室和发电站。

这种热能的储量相当大。

据估计,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

h。

不过,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开发难度大。

实际上,如果不是地球本身把地热能集中在某些地区(一般来说是那些与地壳构造板块的界面有关的地区),用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无法将地热能作为一种热源和发电能源来使用的。

严格地说,地热能不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而是一种像石油一样,可开采的能源,最终的可回采量将依赖于所采用的技术。

将水(传热介质)重新注回到含水层中可以提高再生的性能,因为这使含水层不枯竭。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地热点可采用某种方式进行开发,让提取的热量等于自然不断补充的热量。

实事求是地讲,任何情况下,即使从技术上来说地热能不是可再生能源,但全球地热资源潜量十分巨大,因此问题不在于资源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适合的技术将这些资源经济开发出来。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热能。

其储量比目前人们所利用的总量多很多倍,而且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

如果热量提取的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地热能便是可再生的。

高压的过热水或蒸汽的用途最大,但它们主要存在于干热岩层中,可以通过钻井将它们引出。

  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

老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

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

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地热能的利用自古时候起人们就已将低温地热资源用于浴池和空间供热,近来还应用于温室、热力泵和某些热处理过程的供热。

在商业应用方面,利用干燥的过热蒸汽和高温水发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利用中等温度(100℃)水通过双流体循环发电设备发电,在过去的10年中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该技术现在已经成熟。

地热热泵技术后来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由于这些技术的进展,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较快的发展,也使许多国家的经济上可供利用的资源的潜力明显增加。

从长远观点来看,研究从干燥的岩石中和从地热增压资源及岩浆资源中提取有用能的有效方法,可进一步增加地热能的应用潜力。

地热能的勘探和提取技术依赖于石油工业的经验,但为了适应地热资源的特殊性(例如资源的高温环境和高盐度)要求,这些经验和技术必须进行改进。

地热资源的勘探和提取费用在总的能源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成熟技术通过联合国有关部门(联合国培训研究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艰苦努力,已成功地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地热能的来源,地球的内部是一个高温高压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热库”,蕴藏着无比巨大的热能。

地球内部蕴藏的热量有多大呢?

假定地球的平均温度为2000℃,地球的质量为6x1024kg,地球内部的比热为1.045J/g?

℃,那么整个地球内部的热含量大约为1.25X1031J。

即便是在地球表层10km厚这样薄薄的一层,所贮存的热量就有1025J。

地球通过火山爆发、间歇喷泉和温泉等等途径,源源不断地把它内部的热能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到地面上来。

据估计,全世界地热资源的总量大约为14.5X1025J,相当于4948X1012t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如果把地球上贮存的全部煤炭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作为100来计算,那么,石油的贮量约为煤炭的8%,目前可利用的核燃料的贮量约为煤炭的15%,而地热能的总贮量则为煤炭的17000万倍。

可见,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巨大“热库”,我们居住的地球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热球”。

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

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

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

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

据估算,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

风能资源受地形的影响较大,世界风能资源多集中在沿海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

在自然界中,风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而且储量巨大的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各国都在加紧对风力的开发和利用,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风能的利用主要是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为主。

以风能作动力,就是利用风来直接带动各种机械装置,如带动水泵提水等这种风力发动机的优点是:

投资少、工效高、经济耐用。

氢气的导热性在所有气体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因此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

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

据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O0倍。

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

氢本身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巨,而且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

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独特的,它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

所有生物质都有一定的能量,而作为能源利用的主要是农林业的副产品及其加工残余物,也包括人畜分粪便和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燃料。

生物能具备下列优点:

(1)提供低硫燃料,

(2)提供廉价能源(于某些条件下),(3)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可减少环境公害(例如,垃圾燃料),(4)与其他非传统性能源相比较,技术上的难题较少。

至于其缺点有:

(1)植物仅能将极少量的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

(2)单位土地面的有机物能量偏低,(3)缺乏适合栽种植物的土地。

三、汽车与能源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汽车是油耗大户,且目前内燃机的热效率较低,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大约只有35%—40%用于实际汽车行驶,节节攀升的汽车保有量加剧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汽车的大量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城市大气中CO的82%、NOx的48%、HC的58%和微粒的8%来自汽车尾气,此外,汽车排放的大量CO2加剧了温室效应,汽车噪声是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内容之一。

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污染严重,世界认定的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在中国。

国内汽车产品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平均油耗高出10%—10%,排放约为15—20倍,汽车工业面临的压力更大。

  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和各大汽车公司以及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致力于开发清洁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获得了长足发展。

汽油和柴油是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能源,利用除此以外的能源提供汽动力的汽车均可称为新能源汽车。

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能源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醇类、二甲醚、氢、合成燃料、生物气、空以及电荷燃料电池等,由此可见开发新能源实为势在必行。

(一)新能源汽车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天然气、生物质燃料、煤基燃料等代用燃料汽车,使用汽柴油或代用燃料同时增加电驱动系统的混合动力汽车,由动力电池作为蓄能装置、由电机驱动的纯电动汽车等。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具有燃料效率利用率高、低排放或零排放等特点,发展和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政府和汽车行业的共识,也是促进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前不久,上海车展上,徐建一阐述了被一汽称为“蓝途战略”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布局与目标。

徐建一称,“蓝途战略”第一阶段目标是:

“十二五”期间,自主乘用车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满足国家第三阶段油耗法规限值基础上,推出燃料消耗量再降8%的产品,开发满足下一阶段油耗限值的关键技术。

在传统节能技术方面,一汽将从“高效动力、减轻自重、降低阻力、智能控制”四个方面,打造传统节油技术优势。

在新能源方面,“十二五”期间,一汽将投资98亿元,打造乘用车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商用车纯电动、混合动力等8个新能源产品平台,共计开发21款新能源新车。

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天然气汽车又被称为“蓝色动力”汽车,主要以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吸附天然气(ANG)为燃料,常见的是压缩天然气汽车(CNGV)。

液化石油气汽车(LPGV)是以液化石油气(LPG)为燃料。

CNG和LPG是理想的点燃式发动机燃料,燃气成分单一、纯度高,与空气混合均匀,燃烧完全,CO和微粒的排放量较低,燃烧温度低因而NOx排放较少,稀燃特性优越,低温起动及低温运转性能好。

其缺点是储运性能比液体燃料差、发动机的容积效率较低、着火延迟期较长。

这两类汽车多采用双燃料系统,即一个汽油或柴油燃料系统和一个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系统,汽车可由其中任意一个系统驱动,并能容易地由一个系统过渡到另一个系统 

醇类汽车醇类汽车就是以甲醇、乙醇等醇类物质为燃料的汽车,使用比较广泛的是乙醇,乙醇来源广泛,制取技术成熟,最新的一种利用纤维素原料生产乙醇的技术其可利用的原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林废弃物、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和工业有机废弃物。

目前醇类汽车多使用乙醇与汽油或柴油以任意比例掺和的灵活燃料驱动,既不需要改造发动机,又起到良好的节能、降污效果,但这种掺和燃料要获得与汽油或柴油相当的功率,必须加大燃油喷射量,当掺醇率大于15%—20%时,应改变发动机的压缩比和点火提前角。

乙醇燃料理论空燃比低,对发动机进气系统要求不高,有较高的抗爆性,挥发性好,混合气分布均匀,热效率较高,汽车尾气污染可减少30%以上。

氢燃料汽车氢是清洁燃料,采用氢气作燃料,只需略加改动常规火花塞点火式发动机,其燃烧效率比汽油高,混合气可以较大程度地变稀,所需点火能量小,有利于节约燃料。

氢气也可以加入其它燃料(如CNG)中,用于提高效率和减少N02排放。

氢的质量能量密度是各种燃料中最高的一种,但体积能量密度最低,其最大的使用障碍是储存和安全问题。

宝马公司一直致力于氢气发动机研制,开发了多款氢发动机汽车,其装有V12氢发动机的7系列轿车是世界上首批量产的氢发动机,该发动机可使用氢气和汽油两种燃料。

 

二甲醚汽车二甲醚(DME)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优良的燃烧性能,清洁、十六烷值高、动力性能好、污染少,稍加压即为液体,非常适合作为压燃式发动机的代用能源,使用该燃料的车辆可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二甲醚汽车(DMEV)不会排放黑色气体污染环境,产生的NOX比柴油少20%。

气动汽车以压缩空气、液态空气、液氮等为介质,通过吸热膨胀做功供给驱动能量的汽车称为气动汽车,气动发动机不发生燃烧或其他化学反应,排放的是无污染物辐射的空气或氮气,真正实现了零污染。

目前开发比较成功的是压缩空气动力汽车(APV),工作原理类似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只不过驱动活塞连杆机构的能量来源于高压空气。

APV介质来源方便、清洁,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不高,较容易建造。

无燃料燃烧过程,对发动机材料要求低,结构简单,可借鉴现有内燃机技术因而研发周期短,设计和制造容易。

但目前APV能量密度和能量转换率还不够高,续驶里程短。

电动汽车世界上第一辆电动车(EV)由美国人在19世纪90年代制造。

EV大致分为蓄电池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

电动汽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汽车完全或部分由电力通过电机驱动,能够实现低排放和零排放。

蓄电池电动汽车是最早出现的电动汽车。

使用铅酸电池的汽车整车动力性、续驶里程与传统内燃机汽车有较大的差距,而使用高性能镍氢电池或者锂电池又会使成本大大增加。

燃料电池具有近65%的能量利用率,能够实现零排放、低噪声,国外最新开发的高性能燃料电池已经能够实现几乎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当的动力性能,发展前景很好,但成本却是制约其产业化的瓶颈。

混合动力汽车融合了传统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优点,同时克服了两者的缺点,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并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商业化。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比亚迪,在这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其代表作E6,F3DM就是采用电动的混合动力。

以植物油为燃料的汽车为了寻找可代替石油的新能源,科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油,正在研制以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及向日葵油为原料的内燃机油。

科学家们还在研究生物柴油,这是一种以植物油为原料的燃料,将来可作为柴油的替代品大量用于卡车和轮船。

生物柴油中不含硫,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酸雨威胁。

为生产生物柴油,化学家们正在对植物油进行酯化加工,使之变成甲基酯化合物,燃烧起来更干净,发动机内残留物也较少。

(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海南、北京、上海、重庆等省市被列为国家燃气汽车重点示范城市,各地均在燃油汽车基础上研制开发改装了压缩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主要用于出租车、公交客车、大型车辆和工程设施等。

山西是产煤大省,甲醇汽车项目已进行多年,目前已达到商业运行阶段,所用甲醇汽车采用灵活燃料系统,既可用甲醇,也可用汽油,将乙醇当作有氧燃料使用,现在在河北和黑龙江等地推广。

  我国从事燃料电池研究的单位有20余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国外还有不小差距,例如,国外将功率50—80kW的PEM燃料电池用于轿车,而我国最大的PEM燃料电池单堆功率为5kW,离轿车使用相距甚远。

但是我国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技术水平以及金属燃料电池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比亚迪在2005年上海车展展出的E1电动车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整车动力性能。

目前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