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2474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草药不良反应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若符合三个前提条件和一个关联内容而出现的药品对人体的有害反应,则称药品不良反应,否则,不能称药品不良反应,如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不当引起的有害反应均不能称为药品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借用西药不良反应这一医药学术语,那么,在确认中药不良反应时,亦应当符合西药不良反应相关的限定条件,即符合药物不良反应确认的三个前提和一个关联内容。

对此,从中医药学的中药角度,狭义的中药不良反应应作如下理解:

(1)合格药品。

药品,是指制剂。

但目前绝大多数中药原料药组成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故合格中药只能由如下几方面加以限定而保障:

第一,原生药品种应正确;

第二,将生药炮制成中药饮片的工艺过程和条件要正确,即符合中药炮制规范而制成的中药饮片;

第三,由中药饮片所制备成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要符合中医药学的固有要求,即符合丸、散、膏、丹、汤等剂型的制备要求。

符合如上三点要求所得药品,又未因贮存不当而变质的药品,可视作合格中药。

否则,为不合格中药。

合格中药所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才称中药不良反应;

不合格中药所出的药物不良反应,不能称中药不良反应。

(2)正常用法。

包括给药途径、每天用几次,每次何时应用等,要符合要求,而最突出的正常用法内容,则为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

符合如上情况而使用中药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才称中药不良反应,亦即定义为狭义的“中药不良反应”。

随着中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

在分析、判断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时虽然谨循“正常使用出现不正常反应”这一标准,但是由于中药的生产、营销、使用等过程与西药有着明显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且影响环节非常多,比西药不良反应复杂和困难得多,许多报道称之为“中药不良反应”,事实上其所用的药品不符合中药的定义,也不能归类于中药不良反应,只能说是中药或草药导致的药源性疾病。

要继续深入地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研究和监测工作,不可能完全照搬化西药的监测和评价方法,对于中药在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发生的非期望反应之外,如药品质量问题(劣药)和误用,超大剂量使用及未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所应用所引起的有害反应(或称药害反应),先引入广义的“中草药不良反应”概念,包括狭义的中药不良反应和中药、草药药源性疾病。

部分对其是否是中药尚有争议的药物,如带中药名或中药活性成分,如士的宁、川芎嗪、苦参素、补骨脂素等的制剂及由中药药味制成的口服液、注射液等,但未确定其中药性味和功效表述,难以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以及批准文号分别为“国药准字”H开头的药品显示为中药的化学药品,如葛根素注射液、榄香烯乳等,在大多数的文献报道和病例报告均没有详细的病情记录、用药分析和药品情况记录,全面的研究和核实非常困难,以下暂且均围绕这个概念展开讨论。

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临床症状和相关机制

表1.1984~1998年《药品不良反应题录集》中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统计

一、中药所致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心律失常与传导阻滞

某种中药由于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药物过敏等原因,可直接损害心肌,或兴奋迷走神经,使心肌应激性增高。

临床上以心律失常、心电图损害为特点,甚至可因心脏和呼吸麻痹而死亡。

可引起此类毒性反应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含乌头碱类药物

以二元酯类的海帕乌头碱和美沙乌头碱毒性最强,口服乌头碱0.2mg可出现毒性反应,3~4mg可致死。

川乌中毒量为3~30mg,草乌为1~9g,附子、雪上一支蒿、天雄、铁棒锤、搜山虎、雪莲花等含乌头类中成药如大活络丹、小活络丹、活血状筋丹、附子理中丸亦有引起中毒的报道。

2、含强心苷类药物

洋地黄、夹竹桃、罗布麻、羊角拗、冰凉花、万年青、北五加皮等,使用不当易发生类似洋地黄中毒反应。

3、其他药物

矿物药朱砂、雄黄、轻粉、铅粉等,以及含蟾酥药物六神丸、喉症丸等中毒可致心律失常;

红参可致房颤,可能与其造成心肌兴奋性不协调或兴奋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有关;

商陆可致心动过缓、窦性心率不齐,可能具有抑制心肌和拟胆碱能作用,石榴皮总碱对心脏有暂时兴奋作用,继而使心搏数减少,个别患者可出现3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死亡;

雷公藤口服可引起心悸、胸闷、气短、心律失常等,严重中毒时血压可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室颤而危机生命;

蝮蛇抗栓酶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位频发交界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房颤等,停药后症状消失,可能与过敏有关;

紫草过量可导致房颤;

闹羊花过量可引起心律失常;

藜芦煎服可引起一过性高血压伴显著性心动过缓;

茵陈全草煎剂可致频发性心动过速;

丹参具有拟交感及直接兴奋心肌的作用,可引起细胞膜电位改变,从而引起频发室早;

红花油中毒表现以心电图ST段下降、房扑和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为主。

其他报道引起心律失常的还有:

甘草、瓜蒂、龙骨、槟榔、蜈蚣、鹿茸、鱼胆、苍耳子、八角枫、罂粟壳等。

(二)影响血压稳定性

1、具有双向作用的中药

番泻叶煎服可致血压升高或降低,过量可对延髓加压或减压中枢造成影响,使血压骤然恶性升高或降低。

2、具有升压作用的中药

人参大剂量应用表现为血压升高并伴有失眠、过敏、皮疹、欣快、不安等;

麻黄、细辛等中毒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

附子可致高血压头痛等不良反应。

3、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

桔梗可产生低血压反应;

山慈菇可引起昏迷、休克,血压下降;

舒精活血丸可引起血压骤降。

(三)其他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

1、心包炎

冬虫夏草片可引起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心包摩擦音,停药后心包摩擦音消失。

2、心绞痛

藻酸双酯钠静滴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二、中药所致泌尿系统疾病

中药及其制剂所致肾损害的报道有逐年增加趋势,甚至有人提出中草药肾病(Chineseherbsnephropathy)的概念。

据1960~1996年国内文献分析表明,木通、班蝥、泽泻、蜂蜜、蜈蚣、鱼胆、钩吻、雷公藤、苍耳子、山豆根、马桑果、丢了棒及含汞的中成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最多。

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草药引起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9.9%、1.6%、5.1%。

鱼胆中毒肾损害发生率达98.2%,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达89.3%;

班蝥引起肾损害发生率和死亡率达34.2%;

雷公藤引起肾损害的发生率达25.5%,死亡率14.7%。

(一)肾毒性

1、肾小管毒性

苍耳子、鸦胆子、白果、蓖麻子、马钱子、雷公藤、班蝥、鱼胆、铅粉、商陆、雄黄、轻粉、朱砂、木通、泽泻、蜂蜜、光慈姑、川楝子、汉防己、昆明山海棠等,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甚至发生广泛的近曲小管坏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甚至死亡。

但坏死的肾小管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若能及时抢救,常可完全康复。

雷公藤经肾小球滤过达肾小管上皮细胞后,在近曲小管浓缩后毒性增加,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

由于血压下降引起肾皮质血管痉挛,髓质明显淤血和乳头水肿、缺血,使肾乳头坏死。

雷公藤中毒所致肾损害,除伤及肾小管外,还可直接损害肾小球,临床表现为:

少尿或无尿、血尿、蛋白尿、面部及下肢水肿,尿素氮明显高于正常,有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表现,可因肾衰和休克致死。

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

汞离子对酶蛋白的巯基有特殊的亲和力,从而抑制多种酶的活性,使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受到干扰,是肾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

进人体内的汞,70%由肾脏排泄,故对肾脏损害尤为突出。

木通超量应用是造成肾损害的主要因素。

其所含的木通皂甙元损害肾小管,导致肾上皮细胞坏死,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非蛋白氮升高等急性肾衰表现。

引起中毒者一般为马兜铃科木通,以关木通最为常见,其中的马兜铃酸可引起间质性肾炎。

药动学研究提示,服用马兜铃类药物后,马兜铃酸会在人体内蓄积。

马兜铃酸肾病以损害肾小管为主。

其临床特征包括病人早期表现为严重贫血、轻度蛋白尿和管型尿,半数病人血压正常,但肾活组织检查发现肾皮质从深层到浅层的间质发生广泛纤维化,萎缩的肾小管和肾小球逐渐增加。

由于使用药物的剂量、时间、方法的不同及个体差异,临床可引起急、慢性肾衰竭,肾小管功能障碍,长期使用近半数病人肾盏和输尿管的上皮发生恶性病变。

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鲳鱼、鳙鱼、?

c鱼、包头鱼、小米子鱼的鱼胆均可引起中毒。

首先出现胃肠道症状,3~6d内可见肾毒性作用,出现少尿、无尿、颜面及下肢浮肿、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及管型,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

有毒蜂蜜含博落回生物碱或雷公藤生物碱,中毒表现与所含生物碱中毒相似。

2、肾小球毒性

雄黄、班蝥、雷公藤、桂皮、防己、松节、苍耳子、蓖麻子、牵牛子等,可直接损伤肾脏实质细胞,使肾小球变性坏死,从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甚至死亡。

雄黄含三氧化二砷。

重症砷中毒时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机制为直接细胞毒或因砷中毒引起休克至肾脏缺血性损害,除损伤肾小球外,还可伤及肾小管。

班蝥对心、肝、脾、肺、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死亡原因主要是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损害。

其肾毒性的特点是小剂量可损害肾小球、中毒量主要损害肾小管。

3、肾缺血

造成严重中毒后可引起消化道反应,由于激烈的呕吐、腹泻导致水电解质失调、血容量的降低、肾血流量减少,肾缺血缺氧而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如商陆、臭梧桐、瓜蒂、光慈姑等在大剂量使用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4、溶血性反应

海马、独活、水蛭、蜈蚣、皂荚等可引起溶血性反应,从而加重肾功能损害。

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可引起少尿型肾衰,其原因可能与过敏或过量服用有关。

新生儿服用过量的海马,可引起溶血性反应,出现少尿、无尿、腹胀、拒奶、溢奶、发热、发绀、烦躁等症状,并可因肾功能衰竭致死。

5、肾炎样改变

槟榔、大蒜、防己、芦荟、巴豆、土荆芥、鸦胆子、白头翁、牵牛子、光兹姑等,其有毒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经肾排泄时,可对肾脏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肾损伤,出现肾炎样改变。

牵牛子中所含牵牛子中所牵牛子苷,口服吸收后大部分由尿中排泄,可刺激肾脏使之充血,过量可使肾充血而发生血尿,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光慈姑含秋水仙碱,在体内迅速氧化成有剧毒的氧化二秋水仙碱,在经肾脏排泄时对泌尿系统有严重的刺激和损害作用,既可直接损害肾小管,又能引起肾炎样改变,大剂量使用时还会出现肾缺血,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

桂皮小剂量可刺激引起轻度利尿,大剂量可致肾炎。

6、间质性肾炎

厚朴,汉防己、马兜玲等可致间质性肾炎。

马兜玲酸肾病的突出病理表现为广泛的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皮质浅层病变较轻,损伤程度由外向内递减,损伤严重者肾小管结构消失;

有明显的血管病变,大血管不同程度硬化,小叶间动脉管增厚,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

肾小球病变相对较轻,可能继续发于肾间质和肾小管病变,主要为肾小球性硬化。

7、过敏

据报道,个别患者服草乌药酒后发生口唇及四肢麻木、心悸、胸闷、尿少、尿蛋白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云南白药可导致急性命肾功能衰竭;

冬虫夏草过量服用可出现红斑、鼻出血、尿少、尿素氮增高等。

均可能与过敏有关。

(二)泌尿系统其他损害

1、尿潴留和尿失禁

据报道,乌桕、番泻叶、复方甘草片可引起尿潴留;

服用云南白药可致膀胱括约肌松弛症,从而引起尿失禁。

2、尿频和膀胱炎

据报道,服用小柴胡汤6个月可出现尿频;

斑蝥、喜树、肉桂以及中成药牛黄解毒片等能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可见腰酸痛、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

三、中药所致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肠道不良反应

是中药中毒或出现副作用时较早出现的症状,一般可见胃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胀、腹演,甚至呕血、便血等。

可引起恶心的中药有大戟、决明子、青木香、马鞭草、苦参等90余种;

引起呕吐的有白矾、雅胆子、白附子、了哥王等80余种;

瓜蒂服用过量可引起频繁呕吐、腹泻、脱水,严重者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红参可引起呃逆;

斑蝥可致恶心呕吐、呃逆不止及流涎。

可引起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的中药有甘遂、芫花、生地、牛蒡子、生牡蛎等80余种。

旋覆花引起暴泻、婴幼儿服用含甘草的中药引起腹泻,均系过敏所致。

可引起腹痛或腹部不适的中药有蝉蜕、威灵仙、黄药子、穿心莲、三七粉等50余种。

人参蜂王浆可引起过敏性腹痛。

陈皮可致便血;

鲜竹沥、六神丸、抵挡汤、大活络丸、牛黄解毒片、蛤蚧定喘丸等可致上消化道出血;

服用云南白药可引起吐血及便血。

冬虫夏草对胃肠平清肌有抑制作用,服用后可引起胃肠排空抑制;

芫花根可引起急性胃扩张,可能与芫花根皮刺激胃壁,引起胃神经反射性麻痹,同时大量胃液分泌所致;

服新鲜桃花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水样便及呕吐。

(二)肝毒性

在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由于肝脏的代偿功能强大,又常常容易被忽视,特别是治疗肝炎的中药,因为人们往往重视了它的保肝、抗病毒作用,却忽视了它们有可能存在的肝毒性。

药物性肝病的30%,其中有的是目前常用于治疗肝炎的保肝中药,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用于肝炎治疗的中药及其提取物有上百种,长期研究观察表明,多数对发送肝炎症状效果确切。

但有的药物虽然使转氨酶恢复,肝脏炎症依然存在并发展。

还有的药物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对肝脏有较大损害。

而慢性肝炎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损害,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严重下降,长期或大剂量的使用治疗肝炎的药物,有可能使本来不堪重负的肝脏组织及其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

据文献报道,黄药子、山豆根、蒲黄、青黛、莽草、半夏、农吉利、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四季青、千里光、桑寄生、苍耳子、叶下珠、鸡骨草、大黄、虎杖、贯众、泽泻、甘草、斑蝥、熊胆粉、汉防已、天花粉、川楝子、五倍子、肺叶草、艾叶、缬草、白果、槲寄生、白芍、何首乌、野百合、土三七、金不换、元胡、麻黄、乌头、常山、苍术、紫胡、金粟兰、芫花、黄芩、番泻叶、决明子、石蚕、紫金牛、肉豆蔻、红娘子、蟾蜍、雄黄、密陀僧、欧亚蒲荷、小柴胡汤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现象,其中不少是用于治疗肝炎的中药。

另外,复方青黛丸、消银片、克银丸、壮骨关节丸、增生平等治疗银屑病、关节病和甲亢等非肝炎疾患的药物也常引起肝损害。

近年来,随着植物药在西方国家中应用日趋广泛,国外对植物药相关的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报道也增多,其中多例涉及到药物性肝损害。

金不换这类植物长期以来用作镇静止痛剂,Woolf等报道7例健康成人服用金不换片剂平均20周后发生急性肝炎,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瘙痒、腹痛,体征有黄疸和肝肿大,停药2~30周后逐渐恢复。

2例患者曾再次服药,结果肝炎复发,作肝组织活检,1例示肝细胞灶性坏死伴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另1例服药两年半,除肝细胞灶性坏死和微泡脂肪变性外,尚有中度桥状纤维化,提示慢性肝损伤。

近年来,西方国家将麻黄作为饮食添加剂、减肥剂或健身强壮剂等广泛应用,结果发生许多不良反应。

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自1994~1997年3年间共收到与麻黄不良反应有关的报道达800多起。

症状轻者有头痛、眩晕、失眠、烦躁、震颤、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重者可发生惊厥、昏迷致死。

Yoshida等接连报道4例患者因服用中药麻黄方剂发生急性肝炎,其中1例63岁的妇女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后行肝移植术后得救。

切除的肝脏显著萎缩,切面只有很小的再生结节,镜下见广泛的肝小叶中央坏死,汇管区周围可见胆小管增生和炎症。

Itoh等报道40例服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患者,9例在药过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及黄疸,肝组织活检证实为急肝损害,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其中4例再次用药后重现肝损伤,说明小柴胡汤确能诱发急性肝炎。

该方剂起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柴胡的原浆毒有关。

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可分为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两类。

中毒性肝损害系药物或其他谢产物直接损害肝脏所致。

每种中药都含有不同化学成人,引起肝损害的机理也非常复杂。

如有些植物蛋白、吡咯啶生物碱、氰苷等具有直接的肝细胞毒的作用;

而有些化学物质能使肝酶系统失活,造成肝细胞的功能和代谢障碍。

其临床特征与一般中毒性肝炎相同,可能伴有或不伴有明显的胆汗淤积,重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肝功能进行性衰竭。

变态反应性肝损害与人体的特异性反应有关,系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的大分子物质结合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而获得抗原性,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肝组织损伤。

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多出现在其他过敏症状如皮疹、胃肠不适之后,主要表现一过性的肝功能异常、黄疸及肝脏肿大等。

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含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黄独素、黄独萜A,BC等毒性成分。

黄药子可致小白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嗜酸性变,重者小灶性坏死和片状坏死,病变程度随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加重。

黄药子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的排泄,损害程度与给药剂量有关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机制可能是直接毒性作用当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导致胆汁淤滞。

开始用药至出现黄疸的时间为15日至4个月,黄疸出现前有乏力、食欲减退、尿黄等症状,可有肝肿大、腹水、肝昏迷、氨基转移酶升高等。

当归对黄药子的肝损害具有解毒作用,且对其肾毒性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金不换肝损害的成份不明,可能因其活性成分左旋四氢帕马丁的结构类似于经基双稠吡咯啶,该物质对肝细胞具有直接毒性。

雷公藤主要成分为二萜类、二萜类、倍半萜类,对心、肝、肾均有损伤作用,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或慢性肝损害。

密陀僧、铅丹、铅粉均系铅的氧化物、内服后可引起铅中毒。

临床表现为腹痛、肝肿大、轻度黄疸、ALT升高、口有金属味、恶心、呕吐等。

铅引起肝损害可能是由于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使肝窦毛细血管痉挛,产生循环障碍甚至缺血,使肝细胞变性坏死。

苍耳子果实含有苍耳苷,种仁和子叶含有毒蛋白和毒苷,这些毒性成分能损害心、肝、肾等,引起浊肿、出血及坏死,并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广泛出血。

食用鲜苍耳了30~120g以上引起中毒,有的死于全身出血和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川乌因煎制时间过短(10min以内)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腹水。

川楝子最常见的中毒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和谷丙转氨酶升高。

蓖麻子含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

蓖麻毒蛋白毒性很强,易伤害肝、肾等实质细胞,发生浊肿、出血、坏死,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等。

误食蓖麻子或用其油烙饼可引起中毒性肝炎。

复方青黛妨可致黄疸、肝功能改变及肝区疼痛等中毒性肝炎。

误食苦楝肉,致使大剂量的苦楝素对肝脏产生一定损害,病理检查可见肝细胞索离散,胞核消失或变性。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可引起低热、纳呆、乏力、巩膜黄染及氨基转移酶升高等。

停药后症状迅速改善。

满山红服用过量可出现呼吸困难、投土、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紫绀,继而出现黄疸、肝肿大、氨基转移酶升高等。

千里光、农吉利、天芥菜所含吡里西啶类生物碱具有迟发性肝脏毒性,引起肝静脉闭塞,导致黄疸、腹水,可因肝昏迷致死。

土茯苓、白鲜皮等,长期服用可致黄疸。

雷公藤可致肝肿大及黄疸。

参脉注射液可致黄疸及加重肝脏病变。

五倍子、石榴皮含有水解型鞣质,具有直接肝脏毒性,可引起肝小叶中心坏死、脂肪肝、肝硬化等。

土三七中毒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大量腹水、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短期肝功能急剧减损,因肝功能衰竭死亡。

其中毒机理可能为所含千里光生物碱引起肝静脉栓塞性病变,通过对肝血流的影响而间接危害肝脏。

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还有防己、五色梅、丁香、大风子、合欢皮、麝香、喜树、金果榄、四季青注射液等。

(三)急性胃黏膜病变

是以胃黏膜糜烂或急性溃疡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表浅性损害了,常引起消化道出血。

致病药物有小活络丹、感冒通、六神丸、速效感冒胶囊、牛黄解毒片、元胡止痛片、感冒冲剂、黄连上清丸、蛤蚧定喘丸、鲜竹沥、大活络丸、六应丸、消炎利胆片、胆石通胶囊、速效伤风胶囊等。

表现为服药后上腹部不适、隐痛、烧灼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等。

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点片状出血或淤斑、黏膜糜烂等。

发病机制可能与胃粘膜屏障破坏和胃黏膜循环障碍有关。

(四)消化道穿孔

硇砂、朱砂、汞及其制剂(轻粉、白降丹、红升丹)、铜青等均可致胃肠穿孔。

据报道,原有肠结核患者用陈皮泡水当茶饮,引起消化道穿孔。

(五)肠炎

雷公藤、胆矾、大黄、羊蹄、蓖麻子、牵牛子、甘遂、芫花、京大戟、朱砂、艾叶、汞剂、铜青等,可引起肠炎。

复方青黛丸可诱发缺血性结肠炎。

(六)胆绞痛

个别患者服用含百部的中成药引起胆绞痛。

四、中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

中药可致多种药源性肺疾病,其形成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有关。

目前已发现,口服万年青可发生过敏性肺炎;

柴胡、甘草、麻黄、地龙、五味子、部分含丹参制剂,以及蓖麻子和红花外敷均有致哮喘者。

需注意,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引起不同的肺损害反应,同一临床表现也可由不同药物所致,各类临床表现之间可相互重叠。

(一)呼吸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息及呼吸衰竭。

青鱼胆、肉桂、两面针可引起咳嗽;

白果、苦杏仁、八角枫、闹羊花、曼陀罗、商路、五味子、乌头类可致呼吸困难;

六神丸、小活络丸、半夏中毒表现为声嘶、胸闷、呼吸困难;

苍耳子、百部、山豆根、瓜蒂可致呼吸衰竭;

马钱子、钩吻、藜芦、曼陀罗可影响延髓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五味子、罂粟壳、全蝎可引起呼吸抑制;

苦杏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