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291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docx

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

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

搭基前有两层水池:

上层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峰时的最高水位,它高于下层水位0.58米;

下层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的最高水位。

夏季池内的喷泉象征着英雄的哈尔滨市人民已把汹涌的波涛驯服成清涓细流。

这座塔现在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征;

来哈尔滨的人,无不到这座塔下拍照留念。

1957年,英雄的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灾之后,建塔纪念,故名为防洪纪念塔。

该建筑群由塔和古罗马式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座上、下两层水池标志着1957、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的水位。

塔身浮雕再现了战胜洪水的生动景象,塔顶是防洪筑堤英雄们的主体塑像。

松花江水映衬着这座雄伟的防洪纪念塔,与美丽的太阳岛构成了一道驰名于世的壮丽景观。

地理位置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江岸中央大街终点广场,是为纪念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而建的。

1957年洪水威胁哈尔滨市,水位超过1932年洪峰0.58米,全市人民战胜洪水袭击,哈尔滨市政府于1958年建立此塔,以志纪念,从此便成为东北第二大城市哈尔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97年11月1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当得知当时也有上万侨居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参加了抗洪,特意前来参观了巍然屹立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军民防洪纪念塔,并深深地致了三鞠躬。

  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

人民的幸福之水。

塔座下部的两级水池,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

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谐调壮观,环立着20根圆柱,上端有环带连接,组成了长达35米的半圆回廊,象征着20世纪的哈尔滨人民力量坚不可摧,牢固的堤防坚如磐石。

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

塔顶为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三、总结

1998年夏,哈尔滨发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89米,哈尔滨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军民团结奋战,又一次战胜了特大洪水,保卫了家园。

现在塔身上的金色曲型圆管,就是120.89米的水位标志。

 为了进一步增强防洪纪念塔广场的文化氛围,1990年,在塔前的水池里安装了一组大型音乐声控彩色喷泉,给哈尔滨市增添了一大景观。

 

2大洪水的考验

了解历史上哈尔滨遭受的三次洪水侵袭和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人民与解放军官兵是怎样战胜洪水的。

了解党的领导下哈尔滨人民与解放军官兵是怎样战胜洪水的。

学习体会黑龙江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松花江是我们的母亲河。

她既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以舟楫之利、恩泽之惠,但又往往狂涛肆虐。

松花江历史上的几次特大洪水做一回顾:

  1932年:

2万人丧生

 1932年的大洪水是自哈尔滨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水。

1932年7月,哈尔滨连续降雨27天,加之哈尔滨上游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流域连降暴雨,形成了哈尔滨洪水。

8月7日,松花江决堤,现在的道外区大部分受淹。

8日,顾乡、道里部分地区受淹,街市可以行船。

12日形成洪峰,最高水位达119.72米。

  “1932年洪水跟猛兽无异,有2万市民被它吞噬了生命。

”当时哈市共有38万居民,因伪政府抗洪领导不利,瘟疫蔓延,受灾难民达到2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2.6%,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按伪币计算达2.3亿。

  1957年:

市区安然无恙

  和1932年大洪水相比,1957年的洪水发生在松花江干流。

哈市的汛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但当年的大汛迟至8月下旬才到来,正是秋季风雨交加的时候,所以来势更为凶猛。

从8月27日至9月18日,哈市江段水位一直持续在119米,高水位长达21天。

而在高水位期间,风雨天占了三分之二,最大风力达到八级,给防汛带来困难。

9月6日,最高水位达到120.30米,是哈市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比1932年的最高水位高出0.58米。

  在特大洪水的侵袭下,道里、道外沿江两岸,大部分房屋内发生管涌、渗水,并有倒塌、溃堤的危险。

政府果断提出“确保江南,力保江北”的口号,领导全市人民英勇击退了洪水。

洪水共淹没农田1230万亩,冲毁桥涵876座,死亡75人,省城安然无恙。

1958年,作为哈市人民战胜洪魔的见证,修建了防洪纪念塔。

  1998年:

凝聚力空前加强

一提起1998年的大洪水,相信不少市民仍记忆犹新。

当年春天哈市曾出现了严重的旱象。

后受东北低涡的长时间影响,松花江北源嫩江流域降水明显多于往年。

受其影响,嫩江流域、松花江干流发生超过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8月22日,哈市最高水位达到120.89米,比1957年最高水位高出0.59米。

虽然大堤险象环生,但人们的凝聚力空前加强,在全体军民的努力下,成功地抵御了洪水的侵袭。

韩安国分析说,黑龙江省旱涝并见的现象时常发生。

1957年和1998年大水有共同特点:

即春天干旱,夏秋大汛。

今年春天哈尔滨地区大旱,按照民谚“春天露江底,秋天没房脊”的说法,今年市民担心有大的汛情发生是比较正常的。

根据1957年和1998年两次抗洪胜利的经验,市民要对战胜洪水有信心。

每次的大洪水不仅考验了城市设施,也考验了人民。

抗洪救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会有一定影响,但同时在抗洪中人们积蓄下来的凝聚力和团结一心的士气,则会鼓舞民心,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3和谐大自然

知道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萌发保护家乡环境,节约家乡资源,促进家乡和谐发展的意识。

了解污染的危害性,创造和谐的大自然。

充分创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引发兴趣。

相关图片与资料,多媒体。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洪水灾害的形成,除了自然引发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原因造成的。

可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

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爱护身边的资源,是-我们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今天你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和谐的大自然。

(板书:

和谐大自然)

二、了解自然界的资源

1、师:

同学们,我们每天从起床、洗漱、早餐、上班、工作、下班、买菜、做饭、刷碗、洗衣、看电视、看书、、、、、、到睡觉,都在不断的使用来自地球的资源。

谁知道我们使用的到底是什么资源吗?

生:

自由回答。

2、出示人体图片

师:

谁能说说我们的身体是由自然界的资源组成的吗?

回答。

3、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保持着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了,会怎么样?

三、了解环境污染与防治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例。

针对森林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三个问题,你们进行了不同的调查,我知道各小组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哪个小组先介绍呢?

• 

蓝天小组

小组合说:

我们是蓝天小组,我们的口号是:

空气,空气,天下之气,破坏空气,全球倒闭。

生1:

我们小组调查的内容是:

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以及怎样防治。

请看,我们收集的网页(课件向大家介绍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防治的方法)。

老师相信你们,只要你们努力,一定能做出比这还要好的网页。

生2:

空气污染这么严重,老师,我们小组经过商量,给市长写了一封信,你看可以吗?

你们的想法很好呀,能把写的信给大家读读吗?

生:

好吧。

亲爱的市长伯伯:

您好!

您的工作忙吗?

我们是兰岗学校五年一班的学生,我们的城市建设非常好,但是空气却不够清新了,据我们调查,是一些工厂排放的气体。

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您在百忙之中来关注一下我们的空气污染吧。

我们会感谢您的。

祝您万事如意!

老师相信,市长会赞同你们的,也会采纳你们的建议。

大家评一评,他们小组的汇报怎么样?

小结:

老师送给你们一枚环保徽,愿大家都能像他们一样,关心我们的环境,关心我们的家园,下面来看其他小组的调查。

水使者小组

我们是水的使者小组,我们的口号是:

金木水火土,就以水为主,珍惜每滴水,世界才美丽。

生1:

我们小组是上网查资料知道了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世界上就不会有生命。

如果水资源遭到污染,人类将无法生存。

生2、生3、、、、、、、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治理水污染的措施、如何爱护水资源等等)

大家说他们汇报的怎么样?

老师把这枚奖章奖给你们,愿你们人人成为节水、爱水的小标兵,人人珍惜我们的水资源,让水更清澈。

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

下面由绿色卫士组汇报

绿色卫士组

我们是绿色卫士组,我们的口号是:

珍惜绿色蓝天,我们才有家园。

我们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校学生使用一次性筷子,贺卡,以及纸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出示调查表。

生2:

同学们,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还有贺卡,纸张,都是木材加工制成的,如果随意使用,不加节制,就是间接破坏森林。

生3:

森林对我们有许多好处,可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量的乱砍滥伐树木,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物种的减少,出现了沙尘暴、泥石流、洪水暴发等。

是呀,同学们,树木的大量减少,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我提议由我们全班同学的名义,向全校发出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倡议。

由绿色卫士组同学课后起草倡议书好不好?

四、资源共享

1、出示公益广告乌龟说:

老爷爷,您已经800岁了,您的寿命是最长的。

老爷爷说:

不,寿命最长的是塑料袋。

乌龟大吃一惊:

啊!

2、同学们,从这则广告中你明白了什么?

3、多媒体演示:

未破坏的海滩和被破坏的海滩。

4、看了这两幅图片,你想说什么?

五、拓展学习

  为了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能为自己的家园做点什么。

大家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下节课我们制作手抄报,主题是:

我们与地球同在。

六、总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师:

同学们,为了有一个和谐的大自然,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你是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小卫士,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4感受莽莽大森林

了解森林的作用,知道大、小兴安岭是黑龙江巨大的森林宝库,知道红松是我省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产地在小兴安岭。

森林的作用。

通过森林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培养学生建立和谐大自然的意识。

森林图片与相关资料。

一:

激趣揭题:

师:

同学们,我们作为林业的子孙,对大森林独有情衷,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进行一次森林之旅,共同感受莽莽大森林。

(板书课题:

感受莽莽大森林)

1.走进森林:

(出示:

林荫路图片)师:

同学们,我们从喧闹的街市来到了一条幽静的林荫路上,在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呢?

(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2.生:

谈感受。

(略)

3.出示:

(森林公园图片)师:

走过林荫路,我们便进入了森林公园,(出示森林公园图片)大家快看,这里的景色多美啊!

莽莽大森林不但别具特色,作用还很多呢?

谁能说说森林有哪些特点?

(温馨提示:

可以从气温、声音、气味、湿度、风速等几个方面来描述)

二.森林的作用

4.讨论汇报: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及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5.质疑:

同学收集的资料可真丰富呀!

可是为什么森林的气候会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呢?

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呢?

6.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上述问题。

7.请生汇报(略)(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或不全面教师可做适当补充,并建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独立研究)

8.小结:

由于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面积大小、地形特点、林木种类、林型结构等综合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

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比空旷地区少,森林内气温变化和缓,森林内风速小,森林内的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比空旷地区大,树冠截留部分森林上空降水,致使林内所形成的径流强度比较小,森林中的地温日较差较空旷地区小,并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为此,森林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森林和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同是大气层循环系统的底层。

可以说人离不开森林,但是,森林却可以离开人类,早在人类产生以前,森林就伴随着地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而今,人类开发地球,对森林的需求与日俱增却绝不能滥用,因为,人对它是有很大的依赖性的,正因为如此,人类应该善待森林!

没有森林,就会漫天风沙.没有森林,就会泥石流.没有森林,就没有健康的生活用水.没有森林,就没有土地.没有森林,就没有生态.......没有森林,人就无法生存!

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就好比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

可见森林的作用有多大啊!

9.出示资料-知识窗与课件:

(进一步理解森林的作用)

同学们,莽莽大森林的作用不可估量,可是你们知道一公顷的树林又有多大的作用吗?

请大家看这段资料。

(出示知识资料)

10.师:

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

你能归纳出森林的益处吗?

11.出示视频:

森林的益处

12.小结:

是呀!

森林的益处可真多!

说起森林,我们更为之骄傲呢!

在祖国版图雄鸡昂首的地方,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绿色,这就是大小兴安岭----黑龙江省巨大的森林宝库。

三.巨大的森林宝库

1.出示课件: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

2.介绍我国的三大林区: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天然林在分布在哪里吗?

思考。

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远山区,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是我国的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是最大的天然林区,其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是黑龙江省的巨大森林宝库。

这里树木高大挺拔,是非常好的建筑材。

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而黑龙江的木材蓄积量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我国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

同时,在我省还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呢?

你们猜猜看,是什么植物?

3.出示图片(红松)并简介生:

图片介绍

这是盛产在我省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有人说它是象化石一样珍贵而古老的树种。

天然的这种树林是经过几亿年更替演变成的,被称为“第三纪森林”。

它们在地球上只分布于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以及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

现在你猜出它是什么树种了吗?

它的故乡在那里?

这珍贵的树种是红松。

它的故乡是素有“林都”和“红松之乡”的伊春市。

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红松是怎样的?

汇报.

补充并小结

(补充:

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可真多!

巍巍兴安岭,积翠大森林。

特别是四季常青的美人松映衬着皎洁晶莹的冰雪世界,让你顿感一种大自然的伟大.

四:

拓展学习。

(选择其一)

作为林业的子孙,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了解我省森林的概况与危机,请同学们课后调查:

1. 

我国三大林区及各自的不同特点。

2. 

调查建国以后我省在林业方面为祖国建设而做出的贡献。

 

五:

总结:

1.请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参观了莽莽大森林,了解了森林的作用以及我省的森林资源分布情况,知道了我省珍贵而又古老的树种—红松,身为林区的我们应为之自豪!

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这是几代人的梦想,为此,让我们共同努力!

5地球的肺

初步认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懂得去珍惜,了解生活中节约用纸的具体措施。

培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地球之肺——森林。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森林每年提供28.3亿吨有机物,占陆地植物生产有机物总产量53亿吨的53.4%),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

因此,生物学家曾说,“森林是地球之肺”。

森林与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息息相关。

生态环境

  森林给予人类的是清洁的生存环境,是绿色宝库,而人类对森林的毁坏,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灾难频繁。

天灾人祸已使全世界约80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面积锐减为现在的280万平方千米。

而且,森林面积目前仍在以每年20万平方千米的数量消失。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森林每年提供28.3亿吨有机物,占陆地植物生产有机物总产量53亿吨的53.4%),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

因此,人们也形象地说,“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

历史教训

  甘地曾感慨,“自然满足人的需要绰绰有余,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

”狄特富尔特在《人与自然》一书的序言中更是严肃地告诫:

“几百年来,人类对大自然一直存在着一种最为放肆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傲慢态度,如果我们不立即停止人类随意判断而进行的任性改造地球的活动,则在即将到来的灾难中,人类将首当其冲。

由于生命层失去自然保护,人类最终也将陷入业已开始的大量死亡漩涡”。

  

几个世纪以来,砍伐森林带来的大自然惩罚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二三百年前,我国的陕北榆林地区曾是个林草茂密、土肥水足的好地方,后来由于清朝政府滥毁森林,致使风沙侵蚀,现在的榆林城外变成了一片沙漠。

18世纪,大批移民来到美洲大陆,砍伐森林,把大片草原开垦成耕地,致使大自然布局发生了改变。

1934年5月,爆发了三天三夜的“黑风暴”,挟带起大量的泥沙,使田地干裂,水井、溪流、房屋被沙土埋没,千万人无家可归。

这些令人类痛心疾首的事实告诉我们,森林的保护对于保护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可叹的是,历史教训并未使人类引以为戒,自毁家园的悲剧仍在不少地方重演着。

有“地球之肺”之称的南美亚马孙原始森林的厄运就是又一个典型的例证。

丰富的亚马孙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木材总量的45%。

自60年代起,大片大片的森林在重型拖拉机和火的征讨下开始被毁灭。

仅1966~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公顷。

无节制的砍伐已使巴西全国森林覆盖率由80%下降至40%。

狂砍滥伐的恶果也显而易见,近年来,巴西降水减少,气候变得炎热干燥。

可以想像,如果任其大砍下去,谁能保证几十年后的亚马孙地区,不会变成一个大沙漠呢?

森林破坏更为直接的影响还是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土表裸露、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层干燥,土壤侵蚀。

我国黄土高原的变迁,也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

据记载,昔日的黄土高原原是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流水清澈。

在西周时期,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达53%。

随着历代王朝大兴土木和无数次的战争,以致使黄土高原毁林毁草,造成了今日千沟万壑、泥沙流失、土地贫瘠的局面。

黄河由清变浊,正是大自然对毁林惩罚的见证。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

与一些森林覆盖率高的国家相比,圭亚那是97%,芬兰是69%,日本是68%,美国是33%,而中国仅为13%,大大低于全世界22%的平均水平。

人均占有的森林面积只有1.9亩(世界平均每人是16亩),在世界上排在121位。

因此,大力植树造林,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森林是地球之“肺”。

可怕的是,这个“肺”由于大量砍伐现已被割去了2/3。

保护森林、挽救森林、扩大森林,现今已成为人类保护自己的生存,永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6我们的承诺

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野生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增强学生热爱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