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35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docx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共31页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3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

戏剧鉴赏的心得

  戏剧的社会功能探析

  )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

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

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

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

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

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

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

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

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

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

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

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

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

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只是把观众引入更高接受层面的必要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的戏剧,内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

孟子云:

“仁言不如仁声人人深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戏,比听一场报告受的教育还要大。

戏剧的教化功能,就内容而言,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伦理剧

  这类戏剧多取材于古人古事,戏剧艺术家运用移花接木、旧瓶新酒、引申推理等手法进行再创作,把它用于道德伦理的说教之中。

“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协状元》、《秦香莲》等。

这一类故事都是写发迹变心的男子负心的故事。

“贫贱之交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的一种理想的道德观。

但在现实社会中,贫寒之士,一朝中榜,入阁拜相,飞黄腾达,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否认贫贱之交,甚至忘恩负义,杀妻灭子。

于是理想的伦理道德被颠覆,民众的心理严重失衡.因此在戏剧中所表现的内容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而在结局安排上让这些负心汉都没有好下场,或者受到上天报应、惩罚;或者受到人间审判、行刑。

唯有以此方式才能大快人心,使观众重新找回失去的心理平衡,得到心理补偿,同时也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2、爱情婚姻剧

  追求美好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戏剧艺术也不例外。

关于这类题材的戏剧也是不胜枚举,比如《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一幕幕爱情戏多表现婉转缠绵的男女恋情,包括相思、调弄、热恋、离别、失恋、怨恨等情感。

而且这类爱情戏也更容易打动观众.为观众接受,成为戏剧名作。

爱情戏备受关注,除了人自身作为感情动物的因素外,更多地是因为这类题材强烈地暴露出一般的人性和人们普遍地、长期地被压抑的自由欲望。

在传统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的桎梏下,年轻男女的婚恋多成为政治、金钱、权力的牺牲品,而禁锢中的人一旦觉醒,就要冲出樊篱,寻求自身的幸福生活体现出青春和新鲜的人的要求。

但在当时的封建高压下,这种思想是离经叛道,为社会的既定习惯势力所摒弃,并受到残酷压制。

因而剧作家也只好把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搬上舞台。

通过演员之口讲出民众的肺腑之言。

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而且这类爱情戏也都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局.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3、清官公案剧

  渴望清官惩恶扬善。

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以及憧憬政治的清明廉正是戏剧表现的又~主题。

比如《窦娥冤》、《陈州粜米》、《鲁斋郎》、《生金阁》、《蝴蝶梦》、《铡美案》等一批“清官戏”,充分宣扬了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中,一般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其中的弱者(如窦娥),祈求一心为民的“青天”能够明察秋毫,严格执法。

其中浓墨重彩。

作为清官代表的“箭垛式的人物”就是包公。

在众多戏剧中.包公的形象可以概括为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睿智英明,敢于为民请命。

因为人民喜欢甚至是崇敬包公这样人物.于是便把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并赋予他许多“特异功能”,使他变成神通广大的正义之神,把包公由杰出人物转化成人神,“日判阳问夜判阴”。

不仅管人间治安,为受冤屈的百姓做主,同时还管地狱诉讼。

替死去的冤魂平反。

  三、传承功能

  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口耳传承以及视觉传承等等。

而戏剧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其传承也遵循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

  1、口头传承戏剧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民俗文化。

主要体现在梨园弟子的技艺传承这一方面。

当时的戏剧演员文化水平都很有限,甚至大字不识,但他们却能在台上搬演古今之事,把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演员自身的素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师父的言传身教也功不可没,而且拜师学艺主要是通过师父的口头传授来完成的。

特别是对唱、念这两方面的严格要求,更体现了口头传承的无可替代。

我国的戏剧就是依靠这种口头传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2、行为传承

  戏剧表演中的动作、招式主要体现了行为的传承。

戏剧表演中的一招一式,都是程式化的动作。

相对而言是固化的。

戏剧的表演程式是根据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和美的形式提炼出来的。

如鹞子翻身、兰花指、卧鱼等,是抓住这些动植物最具有造型美的闪光点而予以模仿、定格的。

戏剧动作这种特有的程式和规范形式决定了其必然的行为传承绵延不绝。

  3、视觉传承

  戏剧中的视觉传承主要表现在其形式的美轮美奂。

戏剧的脸谱和行头可谓独具匠心、标新立异。

我国的戏剧表演很重视脸谱。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戏剧中的脸谱,不仅体现了戏剧的艺术美.而且。

更重要的是它缩短了戏剧主体和观众受体之问的距离,打破了戏剧与普通观众之间的“隔”。

广大观众从脸谱中就可以对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作出判断,比如说红脸暗示耿直忠正(如关公),黑脸暗示严肃刚正(如包公),而白脸暗示专横奸诈(如曹操)等,各种脸谱均有其象征性,这就使观众更容易入戏,从而为接受、理解戏剧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脸谱的图案美、色彩美.也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四、结束语

  戏剧中的行头也是独树一帜的。

比如凤冠霞帔、帅盔、相巾、斗篷等,流光溢彩,别具一格,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戏剧的这种视觉传承也正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所在。

  上述的几种功能。

只是戏剧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一些最主要的功能。

但它决不是戏剧的全部功能。

戏剧的社会功能是以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顺应时代和社会的潮流,这是戏剧功能的立身之本。

也是戏剧的昌盛之源!

  篇二: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

  篇一:

戏曲鉴赏

  浅谈

  《四郎探母》

  摘要:

京剧《四郎

  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

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

  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

  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

  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

  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

  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

四郎探母

  忠孝道义

  正文

  京剧《四郎探母》。

  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

  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

  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

  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

  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

  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

  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

  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

  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

  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

  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

  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

  戏迷追捧。

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一、艺术手法

  “金井锁梧桐,长

  叹空随一阵风。

”,杨延辉(即杨四郎)甫一上台,便不由人眼眶一热,失落番邦一十五年。

  这是怎样的思乡之愁?

  在艺术手法上,京

  剧《四郎探母》抓住感情这一侧重面,以佘太君与杨四郎的骨肉亲情为主要刻画对象,以铁

  镜公主与杨四郎的夫妻情分为次要方面,同时还掺杂了萧太后的与铁

  镜公主的母女情,杨六郎与杨四郎的兄弟情,将众多亲情汇集在这一部戏中,情深意切,让

  人动容。

在这样浓厚的亲情中,家国天下,战争胜败已经被人搁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

  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

十五年未见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亲发妻,杨四郎的抉择是痛苦的。

  两国交战,作为宋国曾经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杨家将,杨四郎抛却不下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

  生育自己的母亲,而现在,身处曾经的敌国阵营,杨四郎已然无法抛下有情有义的铁镜公主

  和亲生骨肉。

这样的抉择时痛苦的,但杨四郎心中却已经有了选择。

两难的选择,拼死见母亲的孝,返回妻儿身边的义,浓厚的亲情彰显无余,人性之美也被人广为传颂。

在京剧中。

  《四郎探母》对杨四郎的结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杨四郎探母归来之后,萧太后大怒,欲

  处死杨四郎,但铁镜公主却用孩子亲情来打动母亲,为杨四郎求情。

萧太后左右为难之际。

  天平最终是倾向了女儿孙子,赦免杨四郎。

亲情在此处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力量,战争无情。

  亲情无价,这是人性伟大之处,也是京剧唱本作者改编的高明之处。

  作品聪明的避战争

  之重,举人情之轻,将战争这一沉重的话题牵引到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等诸多感情之中。

  从亲情出发,又回到亲情之中。

一方面着重刻画杨四郎重情重义的动人,忠义难两全的遗憾。

  一方面暗暗指责战争的残酷无情,阻断了亲情,隔绝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与磨难。

  二、人物形象

  完整叙述杨四郎阵

  前探母故事并人性改编的同时,《四郎探母》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鲜活生动。

剧中的萧太后

  是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在关键时刻起着改变剧情走向作用的角色。

萧太后留下杨四郎,并

  将铁镜公主嫁给他,让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异乡生活,有人说萧太后独断,但我认为,她

  实则也是一个可怜人,战火让她丧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

她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却无从表

  达。

十五年过后,战火逼近,她的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敌营帅将之子,家国大义迫使她处死敌

  军“杨四郎”。

但,在这个老妇心中,亲情还是大过一切,为了不使女儿失去丈夫,孙子失去

  父亲,矛盾冲突已经尖锐到极致,思量中,萧太后的人性战胜了仇恨,最终做出了皆大欢喜

  的决策。

赦免了女婿,使女儿一家得以团聚。

也正是《四郎探母》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抉择中。

  让萧太后做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团圆选择,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敬。

  战争的残酷造成了

  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和仇恨,但也是战争中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伟大。

在这出戏中的杨

  四郎,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本应奉孝母膝前,妻儿绕身边的他,却成为战争的俘虏,去了

  不愿去的敌营,娶了从未见面的铁镜公主。

尽管如此,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也未曾泯灭他他的

  亲情。

  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得以进行较好的塑造,忠义两不放的坚定,是对他道德上的

  肯定。

在戏剧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见到如杨四郎这样稍显遗憾的忠

  义人物。

杨四郎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就是这样的争议性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歌

  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有时也用来描写杨四郎这样的“普通人”。

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

  探视母亲之后,最终还是回到铁镜公主身边,虽不是无情无义,但始终大节有亏,因为他抛

  弃了生养的母亲和培养的宋国。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杨四郎的选择关系到了两个

  家庭,甚至能上升至两个国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

  定,都意味着背叛。

杨四郎选择了十五年朝夕相处、帮他助他的铁镜公主,他虽算不上“忠

  臣孝子”,但还是有上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问世至今,才再三被编排登台。

  为众人接受、喜爱,大抵也是因为他对“仁义”的坚守,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三、忠义两难全

  京剧《四郎探母》

  在近代命运坎坷,是一出备受争议的剧目。

因为杨家将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杨四郎

  的做法等于投敌叛国,弃母不顾,忠孝上颇受诟病,并如英雄般那样完美。

  但是,客观来看。

  我们普遍认为杨四郎的行为仍然符合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普通老百姓所认可的基本伦理道德

  框架,《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原因,是大宋的杨四

  郎与番邦的铁镜公主相互之间通过十五年的婚姻建立起来的跨越文化习俗的信任。

双方都存在于对于对方遵守承诺的期待,以及能够遵守承诺着中国基本道德素质的信任。

因此在这里

  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对于人格戒律的以来,就是通常所说的“义”。

所以在这样的道德体系

  框架中评价杨四郎,就不能简单的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看他既然因其不得已而成

  为了番邦驸马和大将,那么他面对这个新的身份应该有怎样的操守?

就像身在曹营中的关云

  长可以心在汉,杨四郎可以思母探母,公主也可以为他盗取令牌,但是公主对他的承诺他和

  公主的承诺必须相互遵守。

因此才会有“哭堂”一场的感情高潮,经历“双龙会”这场昏天

  黑地的国家惨剧,流落番邦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相见,转瞬就要再度分

  离,生死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间迸发出来。

佘太君和杨四郎之间的情感冲突时入戏尖

  锐而令人心酸。

佘太君挽留儿子之时,杨四郎的回答是“哎呀母亲呐!

儿岂不知天地为大。

  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在这里,杨

  四郎说的是媳妇、孩子的性命攸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的诺言,当杨四郎忠义不能两全时。

  义成为了更为有限的选择。

  义,本指公正、合理

  而应当做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

  事父母。

在伦理观念中,“义与非义”“孝与非孝”的矛盾冲突比较好分辨,好取舍。

但是当

  “孝”与“义”之间发生矛盾时,怎样取舍,怎样抉择,就难得多。

  杨四郎将义成为更

  优先的选择,于他来说可能是虽然无奈,但也无过失的选择。

但在京剧其他曲目里,也有一

  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进士》里的故事,在第三讲中说过:

有四个新科进士毛,顾,田。

  刘在双塔寺前盟誓,约定要为官清正,这是“义”。

可是,田伦却把对母亲的“孝”字摆在了

  最前面,违心的写信贿络顾,犯下大错。

为官者,百姓为先,个人为后,肩负的使命,内心

  的操守,就是官家的“义”。

但是,有时候家人的影响,父母施压,妻子教唆,亲情孝道的暗

  中影响,也是有的。

若是取舍不当,忠义抉择盲目,便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义二字说也简单。

  做到却难,我认为人不论穷富,都应该有一颗正义之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富了,“达

  则兼济天下”,穷了,“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如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

杨四郎选了铁镜公

  主,是为义理,为十五年相敬如宾,为儿子周全,虽然抛弃了忠孝,但却坚守了对公主的承

  诺。

内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讲一个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关

  键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还是用所谓“今天的历史眼光”加以评价,而

  是在于无论将他放到原初的历史环境里,还是放在变化了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举止都必

  须经得起普世道德的苛求;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给予一种行为以正面的或负面评价的那个

  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标准,是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京剧《四郎探母》

  中各派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的确都是精品。

无论是老生,青衣还是老旦,小生,俱都是声情

  并茂,别有韵味。

特别是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对唱《坐宫》一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传唱

  广泛,久唱不衰。

同时,《四郎探母》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通过艺术的

  手法以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并刻画了杨四郎、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

  向。

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是艺术永恒不变的

  主题。

  篇二:

戏曲鉴赏课后总结

  戏曲

  鉴赏课后总结戏曲,中国的国粹。

  应该说我小时候对戏曲是很抵触的。

但长大后,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个性都摈弃似

  乎很悲催,我极力的反对全盘西化,但对于戏曲,平时在现代音乐和戏曲之间做选择,我往

  往还是倾向于现代流行音乐。

我认为这是从小到大,接触戏曲的机会是少之甚少,可谓是极

  少导致的。

如果在小学开设戏曲的选修课,是不是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我很希望国家、学校

  能多多的重视这方面的熏陶。

至少要让国人明白我们有自己的音乐,自己的民族特色,我觉

  得我们完全不应该去排斥、厌恶她。

应该在心里留一块地方去接纳她,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

  感。

  通过这个学期的戏

  曲鉴赏课的学习,我倒是学会了几首自己蛮喜欢的戏曲唱段,例如:

《卖水》(之前我从来都

  没有听到过,而且我觉得像这种西皮流水形式的京剧,似乎更让我们能接受,唱着唱着也觉

  得很有意思,越唱越喜欢。

)《凤还巢》“母亲不可心太偏”(其中的尖音字也挺有意思的,另

  外特别是湖广音、中州韵的念白我甚是喜欢,我觉得特别有韵味。

如果是普通话的,就没有

  那种感觉了,就不是那个调调了。

)《沙家浜》的那个“今日同饮庆功酒”(感觉十分的熟悉。

  想必是小时候听过只是一直不知道曲名罢了。

)另外我还想说,京剧版的《苏三起解》比越剧

  版的好听得不知多少倍,越剧版的怎么听都觉得是怪腔怪调,难听死了,这就是先入为主的

  思想在作怪。

  以前我就蛮喜欢一

  首现代京戏《说唱脸谱》,其中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

  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

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

”我一直以为真的有这么一段京剧,后来才知道这些歌词只是传统老唱

  段的曲名集合来的。

还有一个我相当喜欢的京剧唱段,赵群版的《红娘·佳期》红娘唱段。

  低沉婉转的反四平调,尤其是前面那一句“看他二人,**将门关闭,已称心愿,老夫人啊老

  夫人!

你是枉费了心机哟!

”声音特别的空灵,我是没想到京剧也能唱的这么美,别有一番缠

  绵悱恻的入骨情柔。

还有湖南的花鼓戏《补锅》我也很喜欢,特别是“刘大娘,我笑呵呵。

  笑呵呵”的唱段,真是太有喜感了。

今年过年我准备回家给爷爷奶奶唱上几段拿手的,逗他

  们开开心。

  我以前可以说完全

  没有去留意戏曲这方面的学习,甚至认为她是可有可无的,毫无兴趣可言。

可现在我发现其

  中的乐趣韵味和她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

我希望像这种了解感受戏曲

  文化魅力的机会应该多一点,特别在小学、初中、高中。

可以说,我中小学生时代的音乐体

  育课往往都会被其它的(语数英)文化课剥夺。

似乎音乐对孩子一点都不重要,只是一味的

  强调文化课的成绩,可以说是很变态的。

但我比较庆幸的是,我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音乐的人。

  所以从小我就耳濡目染的,因此对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我听音乐那叫相当的杂。

  不限国内国外,不限曲种、风格、形式。

只要是我觉得好听,我就会听。

对于戏曲,这种中

  国特有的演唱方式,今年才算是正正的涉足。

有时可能比起戏曲所唱的,我对戏曲演唱者的

  服饰、发饰、装扮更感兴趣,实在是太

  精美了,美不胜收。

可能是学美术专业的缘故吧!

  再讲个题外话,我

  特别支持汉服的复兴,怎么日本和韩国他们逢年过节的都有和服和韩服穿,美死了,我们中

  国人真的只能是羡慕嫉妒恨啊!

我觉得传统服饰、传统戏曲、传统文化都非常的吸引人。

我期待着国家能大力的倡导、重视和鼓励汉服的复兴,并付诸实践。

这种复兴不可能是一成不

  变的,照搬照抄,必然要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我永远都认为传统

  的民族的才是最美的。

  篇三:

戏剧鉴赏课心得

  在戏

  剧舞台寻找青春

  ——戏剧鉴赏课心

  得

  无法否认,戏剧鉴

  赏是一门极具艺术的课程。

是它,让喜欢文学的我真正领会到浩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它的魅力在于那生动淋漓,在于那雅俗共赏,更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能选择这门课程可

  以说是一个漫长的“奋斗”。

大一开始,对于文学的挚爱,使学理科的我义不容辞的选择这门

  课程,想要在这样一个文学的殿堂里找到自己的信仰。

可是,总是那么遗憾,每次的期盼最

  后都落空。

终于在大三选上了这门课程。

每次,看着和蔼的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讲戏剧。

  讲他的看法,他的见解,讲他对戏剧的热爱,总是莫名的感动,年近古稀的老师,为了他对

  戏剧的追求,年迈却还是坚持自己不变的信仰。

  都说,人生就像一

  场独一无二的戏剧,从出生到生命殁乎,就像在舞台上的倾情独舞一样,扮演不同年龄段和

  不同时期的角色。

故,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演好了换取的是喝彩、掌声以及声名显赫,演不

  好,则观众稀少,场面冷落。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