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3732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图文Word文档格式.docx

5—,34U/L

40-150U/L

%4U/L

3.4.-20.5U/L

o.-.8.6pmol/L

3.4—11.9pmol/I..,

60.--83g/I.,

35~539/L

1.1—,2.0:

l

0.18一o.45班

0.5-10.0pmol/L

4000~11700U,L

目前,血清转氨酶测定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准试验。

但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各种肝病均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超过正常值lO倍的血清转氨酶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休克时肝缺氧和急性右心衰竭时肝淤血。

在急性肝病时,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不成比例;

慢性肝病时,转氨酶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性。

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值10倍伴球蛋白升高1倍,且持续8周以上,则几乎可以肯定为慢性活动性肝病。

胆系疾病时,转氨酶也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8倍。

少数胆总管结石患者转氨酶可高达正常值10倍以上,但24.-'

.48h后即大幅度下降或降至正常范围。

酒精性肝病时,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与酒精耗竭了作为丙氨酸转氨酶的辅酶的吡哆醛有关。

为了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在病毒性肝炎时,同时测定AST/ALT的比值(正常值1.15左右则更有意义。

急性肝炎早期肝损害时,大多数丙氨酸转氨酶和胞浆部分的门冬氨酸转氨酶被释放出来,致使AST/ALT降至0.56左右I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时,AST/ALT比值-g"

>

2‘胆汁淤积及肝癌时,AST/ALT比值亦可增高。

门冬氨酸转氨酶是检查有无肝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人体内,其主要分布在心肌内,而心肌容易受缺氧、酸中毒、感染等因素影响而损伤,从而释放出门冬氨酸转氨酶等多种酶。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08.,5(ID~脚㈣斌脚鲫眦~什鹏队瞰;

dlAl峪ZOO|讲窿

也会因感染、缺氧等因素使心肌细胞受损,门冬氯酸转氨酶活性升高。

因此,门冬氮酸转氨酶的升高不能说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2.2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是一组特异性很低的酶,几乎存在干身体各种组织中,尤以成骨细胞、肝脏、胎盘及白细胞中含量丰富。

碱性磷酸酶是胰结合酶,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

生理性的升高只见于正常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

而妊娠期妇女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妊娠3个月即开始升高,随着孕期增长而逐渐增高,妊娠9个月达高峰。

升高的碱性磷酸酶来自胎盘,与胚泡壁的细胞滋养层的发育程度直接相关,是胎盘逐渐成熟的标志,用于判断胎盘的功能。

一般来说,不同肝病患者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胆汁淤积、肝癌、肝细胞损伤。

如:

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增高一般提示伴有胆淤的肝胆疾病或骨骼病变。

血清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的2.5倍,转氨酶不超过正常值的8倍,90%的可能为胆汁淤积。

碱性磷酸酶的增高可先于黄疸出现,多与胆红素增加呈平行关系。

当两者发生解离时,如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的比值增大,表示肝脏损害严重且不断发展;

如比值减少,则应考虑局限性肝病(肝癌、肉芽肿、脓肿等引起肝内胆管闭塞、胆管炎、不完全胆道梗阻等。

如果碱性磷酸酶显著增加,但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不高,则应考虑肝癌。

血清中碱性磷酸酶<

3倍参考范围上限,且丙氨酸转氨酶>

10倍参考范围上限,可作为急性肝损伤的判断标准。

2.3谷氨酰转肽酶谷氯酰转肽酶是一种参与蛋白质代谢的酶,在肝内存在于肝细胞胞浆和胆管上皮细胞中。

其临床意义与碱性磷酸酶大体一致,但特异性不如碱性磷酸酶。

由于其在骨骼中分布极少,故可

鉴别肝胆和骨骼系统的损害,弥补

碱性磷酸酶的不足。

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见于各种原

因的胆汁淤积。

谷氯酰转肽酶活性

在不同肝病中增高程度由高到低依

次为:

肝外胆道梗阻、原发性肝癌,

肝内胆汁瘀积、急性肝炎、肝硬化、

中重度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时,谷氨

酰转肽酶升高,恢复期,当其他肝功

能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而谷氨酰转

肽酶尚未恢复正常,提示肝内残存

病变,肝炎尚未痊愈。

如谷氨酰转肽

酶反复波动或长时间维持较高水

平,则应考虑肝炎有慢转趋势。

轻度

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谷氨酰转

肽酶多正常;

中、重度慢性肝炎,谷

氨酰转肽酶常可高出正常值l ̄2倍,

如长期持续升高,表示病情继续发

展。

但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

谷氨酰转肽酶持续低值,提示预后

不良。

酒精性肝损害,尤其在急性酒

精中毒时,谷氨酰转肽酶常显著升

高,可达正常值的lO倍以上。

对于慢

性酒精性肝损害,谷氨酰转肽酶也

是有效的监测指标。

2.4胆红素代谢试验肝在胆红

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功

能,如其中一种或几种功能障碍,均

可引起黄疸。

检查胆红素代谢情况

对于判断肝功能和黄疸鉴别均有重

要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表示有

严重的肝细胞损害,且总胆红素越

高,表示肝损害越严重,病程越长。

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主要价值在于

发现隐性黄疸。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

定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某些肝胆疾

病:

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或无黄疸

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胆道部分梗

阻时,约30%--50%的病例显示血清

直接胆红素升高,而总胆红素仍在

正常范围内。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

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等;

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症、胆管癌、肝癌、胰头癌等,其升高程度与病情呈正相关,且癌性梗阻高于良性梗阻。

2.5血清蛋白质血清蛋白质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构成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物质。

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约占人体每天合成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血清中的白蛋白全部由肝脏合成,而Y球蛋白则主要由浆细胞合成。

肝细胞还能将糖、脂肪转化为氨基酸,作为进一步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蛋白质的质和量均会发生改变。

因此,检测血清中蛋白质是肝脏疾病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清蛋白测定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没有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此外,总蛋白、白蛋白还是反映肝病预后的指标。

总蛋白和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蛋白的功能,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失代偿期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减低,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致使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

若自蛋白<

209/L,则提示肝损害严重,预后不良;

若治疗后白蛋白值回升,为治疗有效的最好标志。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烧伤引起的体液大量丢失时,可见血清总蛋白增高;

反之,当血液稀释时,则总蛋白减低。

白蛋白/球蛋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各种疾病导致血清中蛋白质个别组分含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引起血清总蛋白的质和量都有所改变,且可导

讲痤lJIAl临ZUO

致自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失调。

自蛋白/球蛋白的改变,可粗略地反映血清蛋白质组分的改变动态观察该值的变化,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及估计预后。

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由于异常球蛋白的增加,导致总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且白蛋白朦蛋白减低,甚至倒置。

而肾病综合征时,则可见由于血清白蛋白大量丢失而引起总蛋白减少;

或由于白蛋白丢失,机体代偿性球蛋白合成增加后,总蛋白含量维持不变,但其白蛋白与球蛋白组成比例却发生了变化。

2.6前白蛋白近年来,前白蛋白测定倍受重视。

前白蛋白在肝脏合成,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功能。

对于静脉高营养患者,前白蛋白测定可作为营养监测指标之一。

由于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比白蛋白短,故当肝脏合成白蛋白障碍时,前白蛋白下降出现早。

在动态观察中,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后,虽然丙氨酸转氯酶、门冬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有好转,但前白蛋白持续低于正常水平,而且总胆汁酸水平也高于正常,这说明细胞的损害在进一步加重。

可以看出,前白蛋白比白蛋白更能敏感地反映比肝脏合成功能的轻度损害,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前白蛋白降低愈明显。

因此,前白蛋白是反映早期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的良好指标。

另外,有学者认为,前白蛋白也可以反映早期营养不良,前白蛋白降低反映了机体处于蛋白一能量不足阶段,前白蛋白以及其他蛋白降低导致蛋白类抗原的减少,减弱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剧了患者感染的机会。

2.7胆汁酸代谢试验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旦旰脏代谢的重要产物。

血清总胆汁酸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多的有机酸。

一旦肝细胞发生病变,胆汁酸代谢发生了变化,总胆汁酸极易升高。

因此,总胆汁酸已被认为是肝实质性损伤的灵敏指标。

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时,总胆汁酸的阳性率在850/o--1000,6;

而慢性迁延性肝病时,丙氨酸转氯酶变化不明显,但总胆汁酸的阳性率很高,达85.4%,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的阳性率;

在肝硬化后期,总胆汁酸改变明显,比丙氨酸转氨酶更敏感地反映患者病情,因此,总胆汁酸又可作为肝细胞慢性损害的指标之一。

2.8血清胆碱酯酶胆碱酯酶分为两种:

一种是真性胆碱酯酶(ACHE,即乙酰胆碱酯酶;

另一种是假性胆碱酯酶(PCHE,也称丁酰胆碱酯酶。

血清中的胆碱酯酶主要来源于假性胆碱酯酶。

假性胆碱酯酶由肝脏生成后分泌入血,反映肝实质合成蛋白的能力,与血清白蛋白的减低大致平行,但能比自蛋白更敏感地反映病情变化:

随着病情好转,假性胆碱酯酶迅速上升。

慢性肝炎时,如胆碱酯酶持续减低,则提示预后不良。

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明显降低,肝功能衰竭时,亦显著降低;

在营养不良、感染、贫血性疾病,有机磷中毒时,血清假性胆碱酯酶也下降,应注意判别。

脂肪肝、肾病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时,假性胆碱酯酶往往上升。

3肝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3。

1探测肝损害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最为常用。

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

①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而作常规肝功能试验时,约有5%~lO%的患者显示无肝病症状而有血清转氨酶升高。

对于轻度升高者,可短期复查,以除外

ZllOtCG6110¥1tlYOICfiXIANGCIINYISHBVGZAZHI2008.,5(,o~检测误差,如连续2次检测转氨酶均升高或是中度升高,则应追查原因。

分析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幅度、持续时间以及与其他指标的关系,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

显著升高的转氨酶水平几乎仅见于急性损害。

②缺血性肝炎或“休克肝”是急性肝循环不全的后果,常见于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败血症、广泛烧伤、严重创伤中暑时,但不一定存在低血压。

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转氨酶突然升高(达正常值的数10倍,持续l周左右降至正常范围,接着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轻度暂时性升高。

3.2鉴别黄疸一般根据血清胆红素、胆汁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Y谷氨酰转肽酶等试验,可鉴别各类型的黄疽。

实际应用时,可按以下程序:

①证实黄疸的存在,皮肤、黏膜黄染除由于黄疸外,尚可由于色素或药物染色。

②分清是哪一种类型高胆红素血症,即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抑或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

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可达此目的: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一般不超过85l_tmol/L,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比例低于25%,而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直接胆红素所占比例超过40%。

亦可测定尿胆红素和尿胆原:

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表现为尿胆红素阳性,伴尿胆原减少(阻塞性黄疸或增加(肝细胞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尿胆红素阴性,而尿胆原增加。

⑦如果是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应鉴别是哪一种疾患所致:

疑及溶血性黄疸时,可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网织红细胞、骨髓象以及有关免疫学指标;

如无溶血证据,应考虑家庭性非溶血性黄疽(Gilbert病,可作低热卡胆红素试验以证实诊断。

④如果是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应鉴别是肝细胞性黄疸抑或阻

JIANGZt/O|讲喳

塞性胆汁淤积性黄疽。

血清直接胆红紊在胆红素中所占比例在阻塞性黄疸时常超过60%,而在肝细胞性黄疸时超过40%,但实际上两种黄疸之间重叠性甚大,无助于两者鉴别。

同时测定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有鉴别诊断意义。

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的lO倍,而碱性磷酸酶低于正常的2.5倍,倾向于肝细胞性黄疸,反之,则倾向于阻塞性黄疸。

血清胆汁酸、胆固醇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升高;

血清脂蛋白(LPX在阻塞性黄疸时阳性,在肝细胞性黄疸时阴性。

⑤如果是肝细胞性黄疸,应查明何种病因引起。

可检测各种肝病,包括各型病毒性肝

炎、肝细胞癌的标志物。

④如果是阻

塞性黄疽,应分清是肝内型胆汁淤

积或肝外胆管梗阻。

⑦如果是肝内

型胆汁淤积,应进一步查明病因,可

根据血清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

胆汁酸,胆固醇、转氨酶等的变化将

其分为毛细胆管型、肝细胞型、肝细

胞-毛细胆管型、胆小管型和分离

型。

3.3判断预后根据血清白蛋白、

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PT可估计

肝病患者预后,并有助于手术危险

性的估测。

在暴发性肝衰竭时,凝血

酶时间延长和胆红素进行性上升是

预后恶劣的表现。

3.4诊断特殊肝病主要检测各种疾病标志,例如:

病毒性肝炎时,可检测相应的抗原、抗体以及病毒基因;

肝细胞性肝癌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检测线粒体抗体等。

日常工作中,对每一个患者不可能也无需同时检测上述各种肝功能试验,为了达到探测肝病、鉴别黄疸和判断预后的目的。

一般可将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作为常规试验。

在常见肝病时,这些试验往往各有其相对特征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临床需要增加其他检验项目。

R59

1672—7185(2008l岔.002l—Ol

口腔溃疡验方介绍台家术1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卫生院,434034

口腔溃疡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证,治疗药物甚多,但疗效不确切。

多年来,运用自制溃疡散治疗本病,效果较好。

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治疗方法方药:

海螵蛸(去壳、冰片、硼砂各3g,法半夏49,青黛6g。

将前4味药研细过筛,去渣后入青黛研匀备用。

治疗时,每次用棉

签蘸药粉撒盖患处,5,-,6次/d,20d

即可痊愈。

'

.2瘸案举例患者女,52岁。

口腔溃疡半年,多处求治未愈。

为求

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患者自诉

患处疼痛难忍,长期以粥度日。

见:

舌边溃疡缺口2处,大小约l哪×

0.8cml口腔内另有3处绿豆大溃疡

面。

脉滑数,舌苔黄腻。

用上法治疗

4d,舌边缺口长齐,口腔溃疡痊愈。

2讨论

口腔溃疡之证多为湿热上泛所

・传统医药・

致。

口唇者,脾胃也,舌者,。

已也。

故本证不外为二脏之病,湿热之胶结。

湿邪之病易渗易溃,而火热之毒炎上易拦。

二毒纠缠,故为本病。

方中,冰片有清热解毒之功,半夏乃燥湿化痰之力,二药为君,一清—燥,直攻湿热之邪,青黛助冰片清热之功,且有抗病毒作用,为臣药,海螵蛸收敛生肌,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之要药,具有促进疮面愈合之功,为佐药;

硼砂解毒防腐,抑制细菌L-E:

为使药。

五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生肌之效,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效果很好,值得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乡村压生舂走9008年摹10囊(摹,5舂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作者:

姜绯

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110023

刊名: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英文刊名:

CHINESEPRACTICALJOURNALOFRURALDOCTOR

年,卷(期:

2008,15(10

被引用次数:

2次

引证文献(2条

1.汪玄文肝功能和两对半与乙肝患者肝脏病理分级关系探讨[期刊论文]-中外医学研究2009(14

2.谭天秋乙肝患者血清TNF-α含量与两对半及ALT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医学研究2009(13本文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