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3836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机密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语文五月押题卷一浙江卷适用Word下载.docx

多年前,我们在思考: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

”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早就驶入“高速路”,更在加速前行。

络高速路上,能否清晰分配“路权”“责任”,能否树立更显眼的指示牌和界碑,决定着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如果说河流奔腾靠地势高低落差是规律,那么以河岸约束控制流速就是规则。

对于络“新集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规律无可抗拒,规则也不可或缺。

的确,小如微信群,一旦乘以8亿多用户,即便是“封闭式”的朋友圈,也有海量受众。

这就决定了公众与监管者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络时代非同一般,社会面貌会变得年轻;

而理解了络与现实社会并无二致,时代思维会变得成熟。

一年来,现实中的法律规则正用比以往更短的时间向新领域漫溯,公共生活的“经纬线”不断确立,界定着这个时代的公序良俗。

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

魏则西事件催生了“魏则西条款”,我们见证了国家工商总局第一次将“付费搜索广告”定义为互联广告;

快播案络直播破除了“技术无罪”的迷思,“守护技术创新初心”的社会意识在深化;

几起侮辱英雄名誉案中,法庭一锤定音,英雄名誉权背后的言论是有边界的;

上订餐平台黑作坊入驻被接连曝光后,各方都在推动订餐平台的职责从资质等形式审查向经营情况的实质审查过渡;

面对公众对电商删除差评、泄露隐私的集体吐槽,电子商务法草案正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了互联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

不难发现,各大互联平台承载舆情喜怒哀乐,也难免偶有失控、稍显混乱。

个人固然不能免责,但平台也无法靠怪罪公众无“方向感”而脱责。

仅从支付宝“圈子”上线引发的争议看,经过20多年锻炼的中国民,虽或多或少还在抱怨互联规矩束身,但正是他们,不自觉地熟练掌握规则的逻辑,呼唤规则的治理,叩问技术的伦理,对照法律看问题,面向监管找答案,让行为越界的互联巨头屡陷“危机”。

从这个角度看,各大平台与其说是在应对监管者,不如说是在应对它们的“上帝”,是在回应时代的新要求。

舆情背后是“事情”,舆情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必然会从互联平台延伸到现实平台。

无论关注魏则西,还是医患关系,又或者是个人信息泄露,公众的问题是技术之外的生命权、安全权、隐私权,是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普遍正义,这就需要治理的逻辑向生活更广阔的腹地延伸。

同样是关注热点,这几年来的一个变化是:

公共事件日益变成法治事件,舆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中,情绪的表达、信息的搜集之外,法治的思考、制度的诉求有了更重的分量。

这样的趋势,体现在对毒跑道事件的持续关注中,也出现在对山东疫苗案的拷问中,也彰显在对电信诈骗案法治出路的求索中。

那些不断深入的观点、表达,聚焦成有建设性的“光束”,对接着公共治理最前沿的议程,倒逼出更深领域的法治进程,照亮了公共生活的更多角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对公共生活的影响需要依法制约,让规则的“光束”照亮络公共生活的角落,使络社会在合理有序的道路上健康而迅速地发展。

B.互联管理日渐规范,在堵与疏之间激浊扬清。

搭建公共生活的“经纬线”,界定时代的公序良俗,是络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

C.出于对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法律规则的重要性,而在这中间,监管者的责任比一般的公众更大。

D.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互联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而正能量正在成为舆情的主流、民意的底色,在沧海横流之际透出人心向上的力量。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群主创造了传播分享信息的公共空间,如果群成员在群中违法,群主也要担责,因为群主没尽到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责。

B.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公共决策的民主进程,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交互性与公信力。

C.公共生活以网络技术为壁障,以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D.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需要公众一起来维护,它更需要以道德引导、舆论引导、舆情处理和法治监管为主体的一整套有效机制。

3.文中说“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试作简要分析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雀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寒意嗖嗖,北风四起,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

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

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

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嘻栖投宿:

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

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

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

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

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梁,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

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唧唧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作客,像是在互相交谈。

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地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它们“呼拉”一声,四散飞去,庭院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落进客人的酒杯。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

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

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

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

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别的地方。

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翼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已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自志》悲叹,“惊霜寒雀,抱树无温;

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竦竦发抖,了无生趣。

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闲赋,低头负喧,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四期)

1.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

2.作者描写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试做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五泄山水志

明·

宋濂

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距富春,南据句乘,东接浦江,其山水最号奇峭。

自西坑岭入,过遇龙桥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

前横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

由溪而前,经小潭,傍有礁石突起,乃扪石而登,一失足辄坠。

又行二里许,地稍平旷,怪石峻耸,峰峦环列献状,其纹萦萦然。

又前行半里,泉自石窦中出,浏浏作声,若琴,若竹竽。

泉西流,汇为小洼,莹澈泓澄,毫发不隐。

鲦鱼数尾,洋洋往来,如行琉璃瓶中。

洼左大树离立,极怪伟;

倒影入水中如画。

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阏道,相传有岩角鹰喙,忽夜大雷雨,喙崩下,声闻数十里。

又行三十步,榛筱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

至此则气象阴幽,绝不类人世。

如升蓬峤,坐水晶宫,烟火气消尽。

又自山腰缘葛而前,又过十步许,抵小潭。

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①滴下。

寻故路而出,斜迤而东,过香炉、钵盂、白云、玉女、天柱诸峰。

度略安桥,趋三学禅院。

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东潭。

潭上飞瀑可二十丈,怒瀑倒击崖窍中,若运万斛雪从天掷下,白光闪闪,夺人目睛,至潭底辄复逆上,有声如辊雷②,人笑语咫尺不能辨,犹闻瓮中声。

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复北折而西,溯潭之源。

登响铁岭,度紫阆山。

又行一里许,地名石鼓,足顿之咚咚鸣。

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锵如佩环。

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圆如锜釜,面广而底敞大。

水驱乱石聚其内,迨满,复泄去。

潭下石壁百余尺,险不可置足。

从其右悬藤坠下,至第三潭。

潭甚深,以线缒之下,不见底。

其形方狭而长,天向阴,常有云气从中起,疑有潜龙。

人恒以幽峭为病。

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③,俯崖而瞰。

潭左右皆枫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广袤倍之。

侧有刘龙子墓,相传龙子尝钓于潭,得骊珠吞之,化龙飞去,后人为垒石作冢。

又其下至第五潭,即东潭。

因其水五级,故名为五泄云。

(选自《历代游记选》,据别本有删改)

〔注〕①毵毵(sān):

形容水滴淅沥而下。

②辊(gǔn)雷:

滚动的雷声。

③绹(tá

o),杙(yì

):

绹,绳索;

杙,用来拴系的木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距富春(至,到)

B.大石阏道(阻塞)

C.洼左大树离立(并立)

D.潭上飞瀑可二十丈(可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由溪而前买 

五人之头而函之

B.其纹萦萦然 

必固其根本

C.足顿之咚咚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后人为垒石作冢 

难为俗人言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起笔先概述五泄总貌,对五泄山的地理位置作出介绍,指出它地处三州交界,然后从总体角度点明此间山水之特色,以"

奇峭"

二字贯之。

B.作者从西坑岭入山,过遇龙桥,到达西潭。

一路行来,或视觉,或听觉,或感受,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同景色,间以传闻轶事,使景色生动逼真。

C.作者写东潭飞瀑时,巧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从瀑布的力度、颜色、声音以及人们的感受等方面摹声状物,活画出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

D.作者以自己游踪为主线,移步换景,描绘了五泄山水的雄奇与秀丽。

写西潭以峰、林取胜,来示其深秀;

写东潭则以潭、瀑为主,来显其雄奇。

4.用“/”给文中加框的部分断句。

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②人恒以幽峭为病。

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

在所学课文关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2.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

说说你对这教育思想的体会。

三、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注】①买臣:

即朱买臣,西汉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担柴时还常念书。

他的妻子嫌他贫贱,弃而改嫁。

朱买臣后受汉武帝赏识,任会稽太守。

1.以本诗前六句叙写___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__。

这对于后人了解李白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

四、默写题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__________,雁阵惊寒, 

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2.退而论书策,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 

第二卷

五、语言表达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从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突然火爆起来,仿佛一夜之间,就布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目前,市场上的共享单车有两种收费标准,一种是每小时出租费1元,一件是每小时0.5元,不论哪种收费标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都是能够接受的。

相对于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不用办卡,定位、借车、锁车、缴费等过程全部在手机上完成。

很多用户反映,从家到单位开车太近,走路又比较远,骑共享单车则时间正好,而且还能锻炼身体。

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印发《推进“互联网十”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共享单车这种绿色环保创新模式表示支持。

共享单车在急速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乱停乱放、私藏乱毁等现象。

如果任其无序发展,则免不了会有昙花一现的结局。

1.概括共享单车火爆的原因,要求不超过15字。

2.针对共享单车使用情况,拟写一条印在共享单车上的文明提醒语。

要求:

①语言简明、生动;

②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

“杏花,春雨,江南。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杏花”“春雨”“江南”给你怎样的联想?

请运用“杏花”“春雨”“江南”三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至少运两种修辞手不少于100字。

六、材料作文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好作文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有作家说“敢讲真话”,有编辑说“拒绝套路”,有特级教师强调“真情实感”,有文学评论家则认为“见解独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七、选择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安全生产问题,不可麻痹(bì

)大意、心存侥幸,更不能敷衍(yǎn)搪塞、推卸责任,而应该积极防犯,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B.嫉(jí

)恶如仇、自命不凡而又滑稽可笑的堂吉诃德,模仿真正的骑士锄强扶弱,虽然以失败告终,其形象却至今熠(yì

)熠生辉。

C.有着混(hǔn)凝土式防守的意大利队倒在了世界杯大门口,让球迷潸然泪下,但相信有着深厚底蕴的“亚平宁雄鹰”终究会涅槃(pá

n)重生。

D.春风和煦,绿树成荫,树上栖着几只雀儿,湖上掠过一群白鹭,年轻恋人湖边徜(chá

ng)徉,白发伴侣相偎小憩(qī),这份悠闲正是西湖迷人之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雾霾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其治理,既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又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B.鲍勃·

迪伦对民间文学史尤其是英美民歌歌词传统的挖掘、借鉴和发挥,充满了经典意义和启发性,深具知识分子的自觉,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土。

C.在提及江南地区用于制作清明粿的植物原料时,这些作品中的多数,显示出田野调查、田野经历的缺乏,其解说往往张冠李戴,甚而有语焉不详者。

D.2016年世界互联大会首次向社会发布了15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科技新成果,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之光”。

参考答案

1.答案:

1.B;

2.A

解析:

1.从而改成反而

2.冒号使用不当,应该为逗号。

2.答案:

1.C;

2.C;

3.示例:

公共舆论的判断力必须遵循一定的秩序规则,而正能量应该成为舆情的主流、民意的底色。

比如络用语作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在使用络语时我们必须维护汉语的规范、公序良俗和文化的品格。

有些络用语低俗粗鄙,脱离规范破坏了汉语的纯净降低了文化的品位,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那么就必须坚决摒弃。

1.错在“监管者的责任比一般公众更大”,原文第3段末只是说“公众与监管者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2.应改为“公共生活不应以络技术为壁障,而要有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3.答案:

1.快乐(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悠闲(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有情趣(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忙碌艰辛(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

坚守(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冀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2.

(1)作者细致地描画出图中雀的姿态,表现了寒雀或悠闲或灵动的特点,

(2)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崔白的介绍,并能与其“不受拘束”的气质相印证。

(3)图画丰满了寒雀的形象,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4)对画作的描摹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3.

(1)运用了类比手法,梅雀之寒暖类比为没钱人对自己和有钱人的看法。

传递出作者认为雀本不分寒暖,只是因为看雀人主观情绪的映射而产生不同。

(2)通过“绕穿”“啁啾”等动作和对冬天的环境描写,细致刻画出寒雀不畏严寒的自在,活泼、灵动妙曼的形象。

“迎风啁啾”“水瘦树寒”“踢踏腾挪”等诗化的语言,给文章增添了诗请画意。

4.“形散”:

①取材广泛自由。

不仅写了现实中的寒雀,还写了古代诗画中的寒雀,又从寒雀写到人。

②结构自由,节奏舒缓。

全文联想行云流水,诗画皆可入文,信手拈来,节奏舒缓自然。

“神聚”①内容紧紧围绕“寒雀”展开,万变不离其宗。

文章中心明确。

题为“寒雀”,其实写人。

“寒雀”之“寒”是因为看雀人心冷,而作者眼中的“寒雀”悠闲、活泼、坚守,体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境。

1.D;

2.B;

3.C;

4.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5.①居住在这的人说,每次山风呼啸,四面山峰的林木被震动得像要折断一样,黑云向下笼罩,天色幽暗,使人分不清是早晨还是夜晚。

②人们经常认为隐僻峻峭的地方是可怕的。

都不敢前往第四潭,有人用绳子围在腰间,系在巨大的木桩上,在崖壁间俯身观看。

1.可:

大约。

2.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B.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C.代词,代“石鼓”/代词,我。

D.介词,替,给/介词,跟,同。

3.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5.【参考译文】

五泄在婺州(今浙江金华)、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的交界处,北至富春江,南依句乘山,东连浦江,它的山水号称最是奇特峻峭。

从西坑岭进入,走过遇龙桥再往北行走二十步,就进入西潭。

(刚进入西潭,)前面横卧一条溪流,水很清凉,蹚水感觉冰凉。

由这条小溪往前走,经过小潭,旁边有一块凸起的巨石,于是扶着巨石登山,一失足就会坠落。

又往前走二里左右,土地逐渐变得平坦开阔,(又见)奇形怪状的石头高高耸立,山峰环列周围,好像进献的姿态,山石的纹理萦绕。

又往前行走半里路,有一股泉水从孔穴里流出,浏浏作声,如琴音,又如竹竽声。

泉水向西流淌,汇集到水洼里,水清澈见底,丝毫没有隐蔽。

水底洋洋来往游动着数尾鲦鱼,如同在琉璃瓶中一样。

水洼的左边有两棵大树并立,形状极其奇特高大,大树倒映在水中,如画一样美丽。

又往前走五十步,有块大石头堵塞道路,相传大石之上本有如鹰嘴一样的岩石角,夜间忽然打雷下雨,如鹰嘴一样的岩石角崩裂而下,声音在数里之外都能听得到。

又前行三十步,榛木小竹成林,阳光下浮动着碧绿,连衣角也都映上绿色。

来到这后就感觉环境阴暗幽深,完全不像人间。

就如登上蓬莱山,坐在水晶宫,人间烟火气息全部消失。

又从山腰攀着葛藤向前行,又走十几步,抵达一个小水潭。

小潭上写着“西潭”。

流水倾泻而下如白帘,宽约七八尺,(水流)缓缓向下流淌,滑过山崖却没有声响。

两旁耸立着陡峭的石崖,苔侵蚀藓遮挡,不时有水珠从石崖上渗出滴下。

从西潭寻原路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