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393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

“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4、指导朗读。

5、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

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

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完成补充习题1-2

第二课时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课文录音

预习要求

1、把课文多读几遍,在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

2、抄写课后词语。

一、学习课文4-6小节。

1、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

2、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

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3、自读交流:

A、“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岂知工夫不大,一幅'

喜鹊登梅'

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

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B、“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我们来欣赏一下。

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

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

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6、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巧的意思是?

技巧,巧妙的办法。

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

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8、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打毛衣、包饺子)

9、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二、学习7-12小节。

1、观察姥姥剪纸简直成了一种享受。

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拴”怎么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什么?

(吸引)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

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2、屋檐下,姥姥剪了几幅图样给我,分别是什么内容呢?

它们都表达了姥姥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小节,思考一下。

3、讨论交流牛驮着兔子;

牛和兔子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三、学习13小节。

1、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表达着对我浓浓亲情,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

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2、谁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时映现、无论何时何地、立刻变得

3、小结:

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

我们再一次被她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

齐读课文末节。

四、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

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13、牛郎织女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原来”造句。

3、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3、搜集有关民间故事。

一、课文导入:

1、提问:

喜欢过节吗?

喜欢哪些节日呢?

2、老师:

“对了!

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

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

3、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八月十五看灯吃汤圆

4、“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

七夕节的由来。

二、认识人物: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

牛郎和织女。

三、《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2、自主学习: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相识中、相识后)

五、学习前两部分

1、再读课文,思考: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3、分析探究:

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课文小结

七、作业。

2、完成补充习题1-2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3、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提问:

文中的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大家自由读课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汇报。

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人物的性格,找出来读一读。

2、总结:

牛郎:

勤劳、勇敢、善良

织女:

美丽、贤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

专横、跋扈、不讲亲情

3、师小结: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1、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话故事,和你的同学相互交流。

2、完成补充习题。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男耕女织痛失老牛

牛郎织女

夫妻离散鹊桥相会

14、安塞腰鼓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视频、小黑板、课文录音。

3、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见过“摇滚”和“劲舞”吗?

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

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2、师问:

看了这些画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3、俗语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高粱、骤雨、酸枣树、搏击、战栗、陌生、捶打、

旋风、瞳仁、亢奋、蓦然、烧灼、渺远、茂腾腾、

咝溜溜、奇伟磅礴、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读好一部分长句子

出示长句子,指导学生朗读。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2)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听课文录音,感受激昂的鼓声是多么震撼人心。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

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3、“好一个安塞腰鼓!

”反复出现,怎么读?

四、精读1—4小节,感受暴风雨前的宁静

1、自由朗读,思考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好在什么地方?

2、体会“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在哪里。

3、齐读文章1—4小节。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看图、欣赏录像等方式去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

教学难点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1、思考课后练习。

2、在文中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出现的地方,认真读读。

3、尝试背诵课文12—16自然段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悟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火烈、狂野”(板书)。

现在,我们再次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它,去领略它,去欣赏它。

请看——

2、视频播放“腰鼓表演”、

3、复习“舞蹈”部分

(1)、出示6-7自然段

师引读:

看哪,“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齐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2)、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好一个安塞腰鼓!

”(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3)、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

二、过渡、归纳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除好在“舞蹈”的“火烈狂野”,还好在什么地方?

2、交流、讨论。

相机板书:

响声后生舞姿

三、精读课文9-16自然段,感悟文本

(一)学习“响声”部分

1、出示9-10自然段

2、指名读。

(师生评议)变换方式读,

3、拓展:

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也是……

4、比较:

如果去掉“隆隆……”,效果怎样?

如果不用“牛皮鼓面”来比喻,效果怎样?

(“隆隆……”增强了气势;

比喻形象生动,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了。

)(板书:

隆隆……)

(二)、学习“后生”部分

过渡:

安塞腰鼓的舞蹈无疑是魅力四射的,响声是震撼人心的,那么,这些击鼓的后生呢?

我请两位“男子汉”分别读12、13小节。

1、抓住“元气淋漓”进行自读感悟。

(1)、“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

(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3)、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

(教师指导、示范)

2、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面对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我们怎么能不赞叹呢?

(三)、学习“舞姿”部分

你们喜欢“舞姿”吗?

喜欢的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这是怎样的舞姿?

(讨论,板书:

叹为观止)

这里由4句话,每一句写了“舞姿”的一个特点,每句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四)、体会反复的好处

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节奏明快,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激情,让我们读出它的激情吧!

1、朗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让我们再次欣赏激情四射的安塞腰鼓。

(播放视频“腰鼓表演”)

四、研读17自然段,突破难点。

1、学生大声读。

2、交流感受。

五、略读结尾,升华主题。

六、总结:

舞停了,舞姿仍在眼前,鼓声仍在耳畔,激情仍在心中!

让我们记住安塞腰鼓,记住这黄土地上表演腰鼓的后生。

七、拓展练习。

1、练习背诵12-16自然段。

2、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

              舞蹈  火烈狂野

         好一个  响声  隆隆……

        安塞腰鼓 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习作4

1、欣赏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剪纸,初步感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

2、观察剪纸中人与物的神情、动作、衣着打扮,通过联想理解作品的内容。

3、根据剪纸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经过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4、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教学重点根据剪纸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合理的故事,把故事写具体、生动。

教学难点想象要合情合理,故事要生动有趣、一波三折。

教学准备小黑板、范文。

预习要求学生从美术课、影视作品、以及课文《姥姥的剪纸》中初步感受了我国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剪纸艺术,教师应充分激活学生这方面的积累。

一、欣赏剪纸。

1、(课前板书:

剪纸。

播放剪纸作品)

同学们,你们喜欢剪纸吗?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剪纸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我们的教室一下子变成了剪纸的世界了。

同学们,学了课文《姥姥的剪纸》,又通过搜集欣赏了一些剪纸,这些剪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用一个四字词语说一说。

2、(出示剪纸作品)中国的剪纸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美不胜收。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并能让人准确地明白其中的内容。

欣赏这它们,我们能感受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命形态;

欣赏着它们,犹如在触摸着一个个非文字的灵光符号。

看,这就是咱们中国剪纸的魅力所在。

(学生欣赏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剪纸作品)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赏剪纸写故事。

(板书:

剪纸里的故事)

二、说说剪纸。

1、打开书本83页,(出示ppt)阅读下面的习作要求,你认为要写好本次习作的关键是什么?

观察仔细想象丰富)

2、欣赏书上的四幅剪纸,大概地说说每幅剪纸的内容。

图1:

一个少数民族的小男孩正牵着一头骆驼往前跑。

图2:

一个维吾尔族姑娘在跳顶碗舞。

图3:

一个大哥哥(或爸爸)坐在一头健壮的牛背上,一个小孩正往牛背上爬,大哥哥(或爸爸)伸手把他拉上牛背。

图4:

一个蒙古族姑娘在蒙古包里聚精会神地看书。

三、表达剪纸。

1、我们把每幅剪纸的内容大概的了解了一下。

其实,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是一个生动的艺术世界。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幅剪纸作品上(出示图1),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根据提示具体地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可以同桌交流。

提示:

人物(抓住长相、衣着、神态、动作等),骆驼(外形、动作等),背景。

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集体交流,指名2生。

并点评。

3、范文引路。

4、学生写作,教师个别指导。

四、分享故事。

1、典型习作片段评析:

选取有代表性的两三段习作片段,围绕习作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评点。

(1)让学生当场朗读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评点。

(3)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进行圈画,修改。

(4)为小作者评奖。

2、二度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课后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完善习作,把故事的前因后果穿插于画面之中。

3、老师还有一个友情提醒:

巧拟题目,理清文路,表达生动

做到这三点,结合我们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你的笔下也一定会有好戏,百看也不腻,期待你们的佳作。

五、学生誊抄习作。

练习4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教学难点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教学准备小黑板

预习要求学生自学成语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

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教师提问:

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

 

(2)师提问:

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

 (3)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

3、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由上一部分的教学到导入俗语的地域性。

 

(2)要求学生当堂回忆生活中的俗语。

 (3)指名说一说。

 (4)教师拓展: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

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子音。

  (3)同位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习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习读

  

(2)集体一齐背诵,指名背。

三、完成补充作业。

出示小黑板。

练习4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教学重点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教学难点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预习要求回忆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是如何解决的

一、教学第三题:

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连的字相差大

 (5)教师重点指导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2)学生仿写。

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口语交际:

学会做解释。

1、师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

这时你可以适当做解释。

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碰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2、每个学生任选一条认真读题,做好演练准备。

3、提示学生想清这样几个问题:

 

(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

 (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4)解释时还要注意态度,要使对方愿意听你解释,以求得好的效果。

4、想好后先低声练说。

5、同桌互说。

6、当众演练,师生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