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427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肿瘤概述Word下载.docx

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

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较软;

相反,间质多于实质的肿瘤一般较硬。

瘤组织发生坏死时较软,发生钙化或骨化时则较硬。

脂肪瘤很软,骨瘤很硬。

  

(2)肿瘤的组织结构

  肿瘤的组织结构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肿瘤的组织成分都可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

  1)肿瘤的实质:

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

它决定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

通常根据肿瘤的实质形态来识别各种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肿瘤的分类、命名、和组织学诊断,并根据其分化成熟程度和异型性大小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和肿瘤的恶性程度。

  2)肿瘤的间质:

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

一般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间质有时还具有淋巴管。

通常生长比较快的肿瘤,其间质血管一般较丰富而结缔组织较少;

生长缓慢的肿瘤,其间质血管多比较少。

此外,肿瘤往往有淋巴细胞等单核细胞浸润,这是机体对肿瘤组织的免疫反应。

此外,在肿瘤结缔组织中还可以见到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

肌纤维母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双重特点,这种细胞即能产生胶原纤维,又具有收缩功能,可能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有所限制,这种细胞的增生可以解释乳腺癌的乳头回缩,食管癌和肠癌所导致的肠管僵硬和狭窄。

  

(二)、肿瘤的特异性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异型性是肿瘤异常分化在形态上的表现。

异型性小,说明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说明分化程度低。

区别这种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一般与其来源组织相似。

恶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

  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也称为间变性肿瘤,间变是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间变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多形性,瘤细胞彼此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变异,因此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

间变性肿瘤一般具有高度恶性。

  1、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良性肿瘤瘤细胞的异型性小,一般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相似。

恶性肿瘤瘤细胞常具有高度的异型性,表现为以下特点:

  

(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即肿瘤细胞形态和大小不一致。

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正常细胞较大,有时可见瘤巨细胞。

但少数分化很差的肿瘤其肿瘤细胞较小,圆形,大小也比较一致。

  

(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瘤细胞核比正常细胞核增大,核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

并可出现双核、巨核、多核、奇异核、核着色深(由于核内DNA增多)。

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匀,常堆积于核膜下,使核膜显得肥厚。

核分裂像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时,对恶性肿瘤具有诊断意义。

恶性肿瘤细胞的核异常改变多与染色体呈多倍体或非整数倍体有关。

  (3)瘤细胞胞浆的改变:

由于胞浆内核蛋白体增多而多呈嗜碱性。

瘤细胞产生异常分泌物或代谢产物(如激素、粘液、 

蛋白、色素等),因此具有不同特点。

  (4)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型性:

一般来说,良性肿瘤的超微结构与其起源的组织基本相似。

恶性肿瘤细胞根据其分化的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异型性。

总的来说,恶性肿瘤细胞通常绝对或相对明显增大,核膜可有内陷或外凸,使核形不规则甚至形成奇异型核。

胞浆内的细胞器常有数目减少、发育不良或形态异常。

细胞连接常有减少,有利于肿瘤浸润生长。

  2.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肿瘤的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包括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等方面)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良性肿瘤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但排列与正常组织不同,诊断有赖于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如子宫平滑肌瘤。

恶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或极向,如纤维肉瘤、腺癌。

  (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l)肿瘤生长的动力学。

肿瘤的生长速度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肿瘤细胞倍增时间:

肿瘤群体的细胞周期也分为G0、G1、S、G2和M期。

多数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并不比正常细胞更快,而是与正常细胞相似或比正常细胞更慢。

  2)生长分数:

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的比例。

恶性转化初期,生长分数较高,但是随着肿瘤的持续增长,多数肿瘤细胞处于G0期,即使是生长迅速的肿瘤生长分数也只有20%。

  3)瘤细胞的生长与丢失:

营养供应不足、坏死脱落、机体抗肿瘤反应等因素会使肿瘤细胞丢失,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共同影响着肿瘤能否进行性长大及其长大速度。

  肿瘤的生长速度决定于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之比,而与倍增时间关系不大。

目前化疗药物几乎均针对处于增殖期细胞。

因此生长分数高的肿瘤(如高度恶性淋巴瘤)对于化疗特别敏感。

常见的实体瘤(如结肠癌)生长分数低,故对化疗不敏感。

  

(2)肿瘤血管形成。

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之一。

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一类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这些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毛细血管出芽生长。

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又为肿瘤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3)肿瘤的演进和异质化。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侵袭性的现象称为肿瘤的演进,包括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

这些生物学现象的出现与肿瘤的异质化有关。

肿瘤的异质化是指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由于这些不同,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得以保留那些适应存活、生长、浸润与转移的亚克隆。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

  

(1)肿瘤的生长速度:

各种肿瘤的生长速度有极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良性肿瘤恶变时生长速度突然加快。

  

(2)肿瘤的生长方式:

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

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

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

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

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

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

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3.肿瘤的扩散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1)直接蔓延:

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浸润,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

例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至直肠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过胸肌和胸腔甚至达肺。

  

(2)转移: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以下几种:

  1)淋巴道转移: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

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癌、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及绒毛膜癌;

  3)种植性转移:

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4.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

  (l)局部浸润。

浸润能力强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和肿瘤内血管形成对肿瘤的局部浸润都起重要作用。

  局部浸润的步骤:

  1)由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减少;

  2)瘤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

  3)细胞外基质降解。

在癌细胞和基底膜紧密接触4~8小时后,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LN、FN、蛋白多糖和胶原纤维可被癌细胞分泌的蛋白溶解酶溶解,使基底膜产生局部的缺损。

  4)癌细胞以阿米巴运动通过溶解的基底膜缺损处。

癌细胞穿过基底膜后重复上述步骤溶解间质性的结缔组织,在间质中移动。

到达血管壁时,再以同样的方式穿过血管的基底膜进入血管。

  

(2)血行播散。

单个癌细胞进入血管后,一般绝大多数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消灭,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瘤细胞团则不易被消灭,可以通过上述途径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

  转移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

血行转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和脑,甲状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常转移到肝、肺、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这些器官的血管内皮上有能与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或由于这些器官能够释放吸引癌细胞的化学物质。

  5.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一般只用于恶性肿瘤。

  肿瘤的分级:

I级为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

II级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

III级为分化很差,属高度恶性。

  肿瘤的分期:

一般使用TNM分期系统。

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确定肿瘤发展的程期或早晚。

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其影响主要与发生部位和继发变化有关。

若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产生严重后果。

如消化道良性肿瘤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

颅内的良性肿瘤如脑膜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室系统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和相应的神经症状。

良性肿瘤的继发性改变,也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肠的腺癌性息肉、膀胱乳头状瘤等表面可发生溃疡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恶性肿瘤由于分化不成熟、生长较快,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发生转移,因而对机体影响严重。

恶性肿瘤除可引起与上述良性肿瘤相似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可有发热、顽固性疼痛,晚期可出现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一些非内分泌腺肿瘤能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这种肿瘤称为异位内分泌性肿瘤,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称为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此类肿瘤多为恶性肿瘤,以癌居多,如胃癌、肝癌、结肠癌,也可见于肉瘤如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

此外APUD系统(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肿瘤,也可产生生物胺或多肽激素,如类癌、嗜铬细胞瘤等。

  由于肿瘤的产物(包括异位激素产生)或异常免疫反应(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引起内分泌、神经、造血、消化、骨关节、肾脏、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四、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肿瘤一词在医学专著中定义为:

“肿瘤是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在外来和内在有害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过度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与受累器官的生理需要无关,不按正常器官的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的功能,破坏了原来器官结构,有的可以转移到其它部位,危及生命。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而癌症则是一类恶性肿瘤。

由于良性肿瘤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所以下面着重介绍恶性肿瘤,特别是癌症。

  恶性肿瘤从组织学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由上皮细胞发生恶变的称为癌,如肺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肿癌,胃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胃癌等等;

另一类由间叶组织发生恶变的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等。

人们对癌听得较多,而对肉瘤听得较少,这与癌症病人远比肉瘤病人为多有关。

临床上癌与肉瘤之比大约为9:

1。

  那么,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癌作为一类恶性肿瘤,是由人体内正常细胞演变而来的。

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后,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人体无法约束它,产生所谓的“异常增长”。

异常增长是相对于细胞的正常增生而言的。

人体细胞有一个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

老化的细胞死亡后就会有新生的细胞取代它,以维持机体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可见,人体绝大部分细胞都可以增生。

但是这种正常细胞的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细胞的增生则是无止境的。

正是由于这种恶性增生,使人体大量营养物质被消耗。

同时,癌细胞还能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

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癌细胞还可以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最后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及脏器功能受损等,其后果极为严重。

  良恶性肿瘤鉴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明显不同,因而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

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对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组织分化程度:

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

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2)核分裂像:

良性肿瘤核分裂像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

恶性肿瘤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3)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缓慢;

恶性肿瘤较快。

  (4)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多见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

恶性肿瘤为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不清楚,故通常不能推动,后者伴有浸润性生长。

  (5)继发改变:

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坏死和出血;

恶性肿瘤常发生坏死、出血和溃疡形成。

  (6)转移:

良性肿瘤不转移;

恶性肿瘤常有转移。

  (7)复发:

良性肿瘤手术后很少复发;

恶性肿瘤手术等治疗后经常复发。

  (8)对机体影响:

良性肿瘤较小,主要引起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恶性肿瘤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的界限,某些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于两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即使是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亦各不相同。

有些良性肿瘤可发生恶性变化,个别恶性肿瘤也可停止生长甚至消退。

如结肠息肉状腺瘤可恶变为腺癌,个别的恶性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也可由于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等原因,可以停止生长甚至完全消退。

又如见于少年儿童的神经母细胞瘤的瘤细胞有时能发育为成熟的神经细胞,有时甚至转移灶的瘤细胞也能发育成熟,使肿瘤停止生长而自愈。

但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五、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肿瘤的命名

  人的任何部位、任何组织、任何器官几乎都可发生肿瘤,因此肿瘤的种类繁多,命名也很复杂。

肿瘤的命名一般根据其组织发生即组织来源(分化方向)和生物学行为来命名。

  良性瘤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一“瘤”字,如纤维瘤、腺瘤,含有腺体和纤维两种成分的肿瘤则称为纤维腺瘤。

有时还可结合形态特点来命名,如乳头状囊腺瘤。

  恶性肿瘤一般亦可根据组织来源命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统称为“癌”,如鳞状细胞癌、腺癌。

来源于间叶组织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

有少数肿瘤不按上述原则进行命名,如有些来源于幼稚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

但少数情况则为良性,如肌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

有些恶性肿瘤由于成分复杂或由于习惯沿袭,在肿瘤的名称前加恶性,如恶性畸胎瘤、恶性脑膜瘤、恶性神经鞘瘤等。

有些肿瘤冠以人名,如尤文瘤、何杰金淋巴瘤。

或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骨巨细胞瘤、肺燕麦细胞癌。

  2.肿瘤的分类

  通常以组织发生为依据,每一类别又按其分化成熟程度及其对机体影响的不同而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3.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1.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转变为癌。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

  

(1)粘膜白斑:

常见于口腔、外阴等处粘膜。

由于鳞状上皮的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长期不愈可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2)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

这是妇科常见疾患,是在慢性宫颈炎基础上,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取代,可以转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3)直肠、结肠的腺瘤性息肉:

单发、多发均可发生癌变,有家族史的多发者,更易发生癌变。

  (4) 

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常因内分泌失调引起,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易发生癌变。

  (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上皮的肠上皮化生可发生癌变。

慢性胃溃疡长期不愈,也可发生癌变,其癌变率大约为1%。

  (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在反复溃疡和粘膜增生的基础上可发生结肠腺癌。

  (7)皮肤慢性溃疡:

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瘘管特别是小腿慢性溃疡可发生鳞状上皮增生,易癌变。

  (8)肝硬化:

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相当一部分可进一步进展为肝细胞性肝癌。

  2.非典型性增生:

  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

这种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达到全层的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难逆转而发生癌变。

癌前病变常通过这种形式转变为癌。

  3.原位癌:

  原位癌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称为原位癌。

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

六、常见肿瘤举例

  1.上皮性肿瘤

  ( 

1)良性上皮性肿瘤

  1)乳头状瘤:

肿瘤向表面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突起,并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外观,由覆盖上皮发生。

肿瘤的根部较狭窄形成蒂与正常组织相连。

镜下每一乳头都由具有血管的分支状间质组成轴心,其表面覆盖的增生上皮因其起源部位不同,可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

在外耳道、阴茎及膀胱和结肠的乳头状瘤较易转变为乳头状癌。

  2)腺瘤:

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粘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腺瘤呈结节状,且常有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结构与起始腺体十分相似,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能分泌浆液和粘液,常见于甲状腺、涎腺、卵巢、乳腺等处。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可将腺瘤分为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和息肉状腺瘤等类型。

  ①囊腺瘤是由于腺瘤组织中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张并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因而得名。

主要见于卵巢,偶见于甲状腺及胰腺,卵巢囊腺瘤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粘液性囊腺瘤,常为多房性,囊壁光滑,少有乳头状增生。

另一种是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腺上皮向囊腔内呈乳头状增生,并分泌浆液,所以称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

  ②纤维腺瘤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除腺上皮细胞增生外,同时还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这种肿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

  ③多形性腺瘤好发于涎腺,特别是腮腺,过去常称为混合瘤。

由腺组织、粘液样及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

本瘤生长缓慢,但切除后常易复发。

  ④息肉状腺瘤发生于粘膜,呈息肉状,有蒂与粘膜相连,多见于直肠。

其中表面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的恶变率较高。

结肠多发性腺癌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遗传性,不但癌变率较高,并易早期发生癌变。

  

(2)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恶性上皮组织肿瘤统称为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常以浸润性生长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发生于皮肤、粘膜表面者呈息肉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发生在器官内者为不规则的结节状。

癌早期一般经淋巴道转移,到晚期才发生血道转移。

这与间叶组织恶性肿瘤有区别,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主要先经血道转移。

癌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1)鳞状细胞癌:

常发生于原有鳞状上皮覆盖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阴茎等,也可发生于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如支气管、胆囊、肾盂等处,正常时虽不由鳞状上皮覆盖,但可通过鳞状化生而发生鳞状细胞癌。

肉眼呈菜花状,可向深层浸润生长。

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可在镜下观察,层状角化物称为“癌珠”,分化较差的鳞癌无角化珠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像。

  2)基底细胞癌:

多见于老年人面部,如眼睑、颊及鼻翼等处,由该处的原始上皮细胞或基底细胞发生。

癌巢主要由浓染的基底细胞样的癌细胞构成。

本癌生长缓慢,表面常形成溃疡,并可浸润破坏局部的深层组织,但很少发生转移。

本癌对放射治疗敏感,临床呈低度恶性经过。

  3)移行上皮癌:

膀胱、肾盂等处移行上皮易发生,呈乳头状、多发性,可溃破形成溃疡或广泛浸润膀胱壁。

镜下,癌细胞似移形上皮,呈多层排列,异型性明显。

  4)腺上皮癌:

较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等。

是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分化较好的具有腺样结构的称为腺癌,分化差的常形成实体性癌巢,不形成腺腔的称为实体癌。

分泌粘液较多的称为粘液癌,又称胶体癌,常见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