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438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六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Word格式.docx

11

PAC(聚合氯化铝)

第8.1类酸性腐蚀品

12

FR-110

Ⅱ级(高度危害)

13

L-1110

14

CF-5

15

表面活性剂(Poly化学成分油脂类东西)

表2丙酮物质特性表

标识

中文名:

丙酮;

二甲(基)酮;

阿西通;

2-丙酮

危险性类别:

第3.1类低闪点液体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易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熔点(℃):

-95

相对密度(水=1):

0.80

相对密度(空气=1):

2.00

饱和蒸气压(kPa):

24(20℃)

沸点(℃):

56.5

燃烧热(kJ/mol):

1788.7

溶解性: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燃爆特性与消防

闪点(℃):

-18

爆炸极限:

下限(%):

2.2上限(%):

13.0

引燃温度(℃):

465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禁忌物: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碱。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

用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

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对眼、鼻、喉有刺激性。

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

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急救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  入:

饮水,禁止催吐。

如有不适感,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泄露处理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

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

储运包装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29℃,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表3盐酸物质特性表

盐酸;

氢氯酸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114.8(纯)

1.14~1.19

1.26

108.6(20%)

与水混溶,溶于碱液。

30.66(21℃)

无意义

无意义

碱类、胺类、碱金属。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本品不燃。

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灭火。

吸入、食入;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

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

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服。

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

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

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用粉状石灰石(CaCO3)、熟石灰、苏打灰(Na2CO3)或碳酸氢钠(NaHCO3)中和。

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表4硫酸物质特性表

纯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臭。

10~10.49

1.84

3.4

330

与水、乙醇混溶

0.13(145.8℃)

碱类、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等

遇水大量放热,可发生沸溅。

与易燃物(如苯)和可燃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燃烧。

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吸水性。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介绍。

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皮肤。

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

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

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

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缩影响功能。

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

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吸入: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

禁止催吐。

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其它: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露物。

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受限空间。

用干燥的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覆盖泄露物,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泄露物,置于一盖子较松的塑料容器中,待处置。

用砂土、惰性物质或蛭石吸收大量液体。

用石灰(CaO)、碎石灰石(CaCO3)或碳酸氢钠(NaHCO3)中和。

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碱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表5过氧化氢物质特性表

过氧化氢,双氧水

第5.1类氧化剂

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0.4

1.46(无水)

0.67(30℃)

150.2

溶于水、乙醇、乙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稳定

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铜、铁、铁盐、锌、活性金属粉末

爆炸性强氧化剂。

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

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

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

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

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

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本品为不燃。

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的灭火剂灭火。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禁止用砂土压盖。

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

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

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

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min。

如有不适,就医;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食入:

饮水,口服生蛋清、牛奶、豆浆,亦可以服用氢氧化铝凝胶、思密达等保护消化道黏膜。

精致催吐。

如有不适,就医。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身体防护:

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

戴氯丁橡胶手套;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表6次氯酸钠物质特性表

次氯酸钠

第8.3类其他腐蚀品

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

-6

1.10

102.2

与水混溶

次氯酸钠放出的游离氯可引起中毒,亦可引起皮肤病。

已知有致敏作用。

用次氯酸钠漂白液洗手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

急性毒性:

LDmg/kg(小鼠经口)危险特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有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

氯化物。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立即就医。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

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口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戴橡皮手套;

工作后,淋浴更衣。

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就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相应的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转移到安全场所。

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包装类别:

腐蚀品;

包装方法:

耐酸坛或陶瓷瓶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

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阗花格林箱;

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

严禁与还原剂或易燃可燃物、酸类、碱类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表71,1-二氯-1-氟乙烷的特性

1,1-二氯-1-氟乙烷

第6.1类毒害品

无色液体,有微弱的醚气味。

-103.5

1.24

4.1

32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69.1(20℃)

5.6-17.7v/v

聚合

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消防人员须佩戴氧气呼吸器,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本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

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运动失调及酒醉样症状。

口服后出现头晕、头痛、倦睡、恶心、呕吐、腹泻、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

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可有肝损害。

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氧气呼吸器;

穿透气型防毒服;

戴防化学品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内。

避光保存。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分装或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表8聚乙二醇物质特性表(以PEG200为例)

无色、无臭、粘稠液体或蜡状固体

64~66

相对密度:

1.127g/mLat25℃

0.01mmHg(20℃)

>

180

溶于水,溶于乙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可燃,具刺激性。

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加热分解产生易燃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消防: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本品蒸气压很低,常温下无吸入危害。

在生产条件下未发现本品引起的毒性作用。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饮足量温水,精致催吐。

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切断火源。

若是液体,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若是固体,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小心扫起,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车船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否则不得装运其它物品。

船运时,配装位置应远离卧室、厨房,并与机舱、电源、火源等部位隔离。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表9乙二酸(草酸)物质特性表

乙二酸,草酸

第6.1类毒害品

无色透明晶体,有毒!

101~102(二水物),189.5

1.653(二水物),1.9(无水物)

升华

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245.6

碱、酰基氯、碱金属。

本品可燃,有毒,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遇明火、高热可燃。

加热分解产生毒性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

本品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

其粉尘或浓溶液可导致皮肤、眼或粘膜的严重损害。

口服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