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472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藏工程管理规定Word下载.docx

储量评价。

充分利用勘探资料及开发评价过程中新增的静动态资料,开展可动用地质储量评价、可采储量评价。

(一)可动用地质储量评价。

根据探井、开发评价井资料及气藏地质特征描述成果,采用容积法按储量计算单元计算天然气地质储量。

根据储层物性、储量丰度、气层产能、开发的难易程度和技术经济条件等对储量进行分类,评价储量可动用性,确定方案可动用储量,作为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设计的储量基础。

(二)可采储量评价。

根据气藏类型,采用经验法、类比法、物质平衡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计算技术和经济可采储量,并进行可采储量风险评价。

储层渗流物理特征。

根据岩心开发实验分析,评价岩石的润湿性,分析毛管压力曲线与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开展储层敏感性分析、流体相态特征研究。

试气试采动态特征及产能评价。

利用试气试采资料,描述气藏开发动态特征,包括气井产能及其影响因素、地层压力变化特征、地层的连通性与井控储量、地层水的活动性等。

以气藏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天然气生产经营工作需要,编制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

第三章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

第一条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是气田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钻井工程方案、采气工程方案、地面工程方案、经济评价、健康安全环境评价的重要依据。

主要内容包括气藏地质、储量评价、开发原则、开发方式、开发层系、布井方式、气井配产、采气速度、开发指标预测、风险分析等。

通过多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和二个备选方案,并对钻井工程、采气工程和地面工程设计提出要求。

第二条

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

第三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采用先进适用工程技术,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充分动用储量和合理利用地层能量,提高单井产量和气田稳产水平,

第四条

第五条促进气田安全开发,保障气田合理开发指标的实现。

第六条

气藏开发方式要结合不同类型气藏特点区别对待,具体要求为:

(一)气驱或弱水驱(水驱指数小于或等于0.1)气藏采用天然能量衰竭式的开发方式。

(二)中~强水驱(水驱指数大于0.1)气藏根据水体大小、活跃程度及储层特征,制定气藏整体控水的开发方式,尽量降低地层水对气藏开发的不利影响,提高气藏稳产水平与气藏采收率。

(三)凝析气藏应从气藏储量规模、储层特征、凝析油含量及相态特征、开发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选择合理衰竭式或保压的开发方式。

(四)带油环气藏要根据油、气储量规模和分布状况,结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分析,论证油气开采次序。

开发层系划分应在综合研究储层特征、压力系统、驱动类型、流体组分、隔(夹)层条件等基础上,合理划分开发层系,充分利用地层能量,提高气井产量与气田稳产能力。

(一)每套开发层系应控制一定规模的探明储量,具备一定规模的产能。

(二)含气井段长或多产层气田应结合多层合采、油套分采、多管采气、分层采气等工艺技术,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优化开发层系。

布井方式要立足于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单井产量及采收率,论证各开发层系的井型、井距及井网。

(一)井型。

根据气藏地质特点与开发要求,确定气藏合理井型。

(二)井距。

根据储层及储量分布特征、单井控制储量、试气、试井和试采资料,采用类比法、数值模拟等方法,结合经济评价,综合确定气藏的合理井距。

低渗气藏应加强极限井距的研究。

(三)井网。

根据气藏构造、储层物性与储层非均质性、储量丰度、流体分布等因素确定井网。

非均质性较强的气藏,一般采用非均匀布井方式,尽量使气井部署在构造、储层有利部位。

气井配产应考虑储层条件与地层水活动性,考虑气藏稳产要求,合理利用地层能量。

(一)在只有试气数据或少量试采数据的情况下,应结合不同类型气藏特点,采用经验方法初步确定气井产量,一般按无阻流量的1/5~1/3配产。

(二)随着试采井动态资料的不断增加,应采用物质平衡法、节点分析法、采气指示曲线法、经验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建立产能方程,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综合确定气井合理产量。

疏松砂岩气藏、有水气藏、凝析气藏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临界出砂压差、气井的携液能力、水侵速度、地层凝析油析出等因素。

(三)对于采用井间接替实现气田稳产开发方式的气井配产,应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合理放大生产压差,提高气井配产。

采气速度。

根据气藏地质和开发特点,综合考虑气田储量规模和资源接替状况、稳产要求、气田开发经济效益、采收率等因素,确定气田合理的采气速度。

具体要求为:

(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气藏采气速度、稳产年限和稳产期采出程度的关系,预测并对比不同采气速度下的气藏开发指标,优选合理的采气速度。

(二)大型中高渗气田需要保持10~15年的稳产,一般采用3~4%的采气速度;

储层物性与连通性好的中小型气藏,要求稳产7~10年,可采用4~5%采气速度;

低渗低丰度气田及水驱气藏的采气速度一般应小于3%;

高酸性气田可适当提高采气速度。

(三)气田开发资源接替条件好,供气区储采比20以上,在对采收率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采用较高采气速度。

地质与气藏工程设计方案应在开发方式、开发层系、布井方式、气井配产、采气速度等气藏工程论证基础上,进行多方案预测与优选,确保推荐方案技术指标的先进性。

(一)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各种方案的主要开发指标进行20年动态预测,主要包括井数、油气水产量、地层压力、井口压力、稳产年限、稳产期末采出程度、预测期末采出程度等。

(二)根据多方案开发技术指标预测结果对比,推荐最优方案和二个备选方案。

并对钻井工程、采气工程和地面工程设计提出技术要求。

风险分析。

应对储量、产量和地层水活动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开展风险分析,提出相应削减风险的技术措施或建议。

特殊类型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应突出重点。

(一)带油环气藏。

当气储量系数大于或等于0.5时为带油环气藏,应纳入气藏管理。

应制定合理的油气兼顾开发方式,加强油气界面监测与控制,避免油、气互窜,使油、气开发均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二)凝析气藏。

对凝析油含量大于50g/m3的凝析气藏,开发方式、开发井位部署、井型、单井配产、采气速度选择应有利于提高凝析油采收率。

对保持地层压力开采的凝析气藏,应论证注入介质、注入时机以及压力保持水平,确定合理注采比和注采周期。

(三)水驱气藏。

应研究水驱特征、水体能量,确定水体活跃程度。

对水驱指数大于或等于0.3的强水驱气藏,重点研究射孔底界及裂缝(天然裂缝、人工裂缝)对地层水活动的影响、气井极限产量与生产压差,确定合理的采气速度、井网与井型,以防止边、底水指进和锥进。

(四)酸性气藏(天然气H2S含量达到0.02g/m3以上或CO2分压高于0.021MPa)。

应结合钻采及地面工程防腐技术效果,确定合理的气井产量与采气速度;

布井方式及井位部署要充分考虑HSE标准及要求;

对气田安全生产构成危害的有关信息,应在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中作出必要的提示;

对高含硫(天然气H2S含量大于30g/m3)气藏,研究流体相态及硫沉积对气田开发的影响,可考虑提高采气速度,在气田生产设施寿命期内,有较高的采出程度,缩短投资回收期,降低气田开发经济风险与安全风险。

(五)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数大于或等于1.8)。

加强岩石形变及对产能影响的开发机理研究。

气井合理产量论证时,应综合考虑合理利用地层能量和气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六)低压气藏。

对压力系数小于0.9的气藏,应加强储层伤害机理研究,预测地层压力、井口压力变化,为制定合理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实施增压开采提供依据,确保低压气藏开发获得较好的采收率。

(七)特低渗气藏(储层空气渗透率小于1mD)。

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对储量动用、气井产能的影响,论证单井经济极限产量、单井经济控制储量等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不同技术经济条件下气藏可开发储量及开发规模,优选富集区,确定合理的稳产接替方式,优化布井,优选井型,提高单井产量。

(八)煤层气藏。

重点研究煤层厚度与分布、渗透率、含气量、含气饱和度、解吸条件以及天然气从煤层中解吸过程的渗流机理,选择经济有效的开采方式、井网、井距、井型,确定合理排水降压开采工作制度。

(九)非烃气藏。

非烃组分(H2S、CO2、N2等)大于70%的气藏,应充分论证市场需求、开发技术安全可靠性、开发经济效益及环境可行性。

第四章方案实施

气田产能建设阶段,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实施的主要工作是:

确定开发井位,进行开发井地质设计、跟踪对比,补充录取资料,及时调整方案部署,完善地质模型。

开发井位确定。

按照方案设计井位,通过现场勘察,确定开发井的地面与地下井位。

后续开发井井位,需要结合已实施开发井跟踪分析适当调整优化。

开发井地质设计。

开发井位确定后,编写钻井地质设计,包括地层概况、构造描述、储层描述、资料录取、取芯设计、测井设计等内容,为钻采工程设计提供详细的地层特点、断层和易漏层、地层压力、有毒有害气体组分及含量预告。

在钻井过程中应做好跟踪分析。

做好实钻与设计对比、多井的地层对比,不断加深对气藏的认识。

若构造、储层或油气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提出补充录取资料的要求和钻井次序的调整建议。

补充录取资料包括补充取芯、测试、流体取样等。

钻遇油气层与原地质模型有重大变化时,应对原开发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并履行审批和备案程序。

开发井全部完钻后应及时完善地质模型。

根据地质与气藏工程方案要求和实施情况,制定详细的开发井投产程序和实施要求。

根据测井资料和试气资料,结合气井具体地质条件,对气井进行合理配产。

第五章开发动态监测

根据气田开发阶段及开发特点,按照“系统、准确、实用”的要求,制定开发动态监测方案,建立监测系统。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生产气井、排水井、凝析气田注气井、观测井以及回注水井等。

气田开发动态监测主要包括压力、温度、产量、生产剖面、流体性质与组分、油气水界面和边界的监测。

动态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一)应针对不同类型气藏开发特点,满足不同开发阶段气藏动态分析的需求。

(二)

监测井应选择固定井与非固定井相结合的方式,并具有一定代表性(构造部位、储层、产量级别等)、可对比性。

(三)气田开发初期监测井点密度和资料录取频率相对较高,开发后期以典型井监测为主。

气井试井。

(一)应根据气藏工程研究的需要,在生产计划中安排试井工作。

试井前编写试井地质设计和施工设计,按照设计要求高质量录取试井资料。

试井完成后,及时结合地质资料进行试井解释,编写试井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二)根据开发工作需要,新井投产初期、生产井产量或压力出现较大变化、增产措施前后应进行不稳定试井。

(三)重点井应采用井下测压方式,定期进行产能试井和压力恢复试井,必要时可安排干扰试井。

压力、温度监测。

主要包括气藏地层压力、流动压力、气层中部温度、井口油压、套压和井口温度。

(一)新钻开发井打开产层时做好地层压力和温度资料录取。

(二)根据气藏特点,一般应选取5~10%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井作为定点测压井,录取地层压力、流动压力资料,每年1~2次。

(三)大型气藏每年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区块或开发单元关井测压,中小型气藏1~2年安排一次全气藏关井测压,监测气藏压力分布。

(四)加强气层中部压力、温度监测。

对于重点观察井,可采用永久下入式高精度压力计连续测量气层中部压力、温度。

对凝析气井、有地层水产出气井、多层合采气井,应采用高精度压力计测量井筒压力、温度梯度。

(五)特殊类型气藏如异常高压气藏和高酸性气藏的压力、温度监测,其监测方式及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同时应加强生产套管与技术套管、技术套管与表层套管之间压力的监测。

(六)观察井每月度井底测压一次,其中气井观察井酌情加密观察。

(七)正常生产气井,按日监测井口油压、套压与温度。

井流物产出量及生产剖面监测。

(一)产出量、注入量监测。

以单井为监测单元,根据气田实际情况采用连续计量或间歇计量方式,监测生产井气、油、水产量和注入井注入量。

(二)生产剖面监测。

多产层气藏、块状气藏应加强生产剖面监测。

重点开发井、多层合采井应在投产初期测生产剖面,每年选择重点井测生产剖面。

循环注气开采的凝析气田,要定期对注气井进行注入剖面监测。

(三)煤层气藏气井加强动液面、抽油机示功图及井底流压的监测。

(四)疏松砂岩气藏详细观察、记录气井出砂状况,包括井口取样分析、砂刺气嘴情况、探砂面及冲砂情况。

流体性质及组分监测。

(一)一般气藏在投产初期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气井进行高压物性取样分析,在生产过程中每年作一次天然气组分全分析。

(二)特殊类型气藏如凝析气藏选择有代表性的气井每月作一次凝析气、原油组分分析和每半年作一次高压物性取样分析,注气井每月作一次注入气组分分析;

酸性气藏选择有代表性的气井每半年测H2S、CO2含量一次;

有水气藏气井的水气比明显上升时,应加密氯离子、水样全分析。

油气水界面监测。

带油环气藏、边底水气藏应加强油气界面、气水界面监测。

选1~3口井监测气水界面或油气界面移动情况,每半年测试一次。

油田公司应每年编制天然气开发动态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重点气田开发监测方案报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备案。

动态监测纳入年度生产计划安排,费用从操作成本中列支。

一般情况下气藏工程动态监测费用占操作成本2~3%。

当气田需实施整体开发调整、增产、治水等重大技术措施时,应根据需要增加监测工作量和相关费用。

第六章开发过程管理

气田开发过程中气藏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产量管理、动态分析、开发调控、储量动态管理、气井与气田废弃以及开发资料管理。

产量管理。

包括产能核实、气田与气区配产、应急供气预案。

(一)产能核实。

应做好已开发气田、当年新建产能的生产能力核实工作,为生产管理提供依据。

核实的产能应是气井与地面集输处理相配套的生产能力。

1.已开发气田生产能力核实。

应在研究气田生产历史与开发规律、单井生产能力统计的基础上,确定已开发气田上年末生产能力,预计当年末、下年度末的生产能力。

处于建产和稳产阶段气田的生产能力,以方案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核实;

处于递减和低压阶段,产能核实应考虑产量递减。

2.当年新建生产能力核实。

应根据当年新建并具备生产条件气井数、平均单井日产能力和生产天数进行计算,生产天数一般采用330天。

(二)气田与气区配产

1.气田配产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在股份公司下达气区年度产量计划的基础上,各油田公司应做好配产计划的细化落实工作,分气田进行配产。

为保障安全平稳供气,气田年产量控制在设计年产规模的80~90%。

按照月度生产运行计划,组织气田生产。

原则上气田配产不得超方案设计规模,因供气需要不得不超规模生产的气田应报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备案,水驱气藏、凝析气藏严禁超规模生产。

供气高峰期备用气田备用能力的动用,报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批准后方可实施。

备用能力不纳入年度生产计划管理。

2.气区配产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应本着以产定销、产销结合、综合平衡的原则,做好产量与长输管线供气、周边市场、自用气量的对接平衡,编制月度产量运行计划,经股份公司批准后由油田公司组织实施。

特殊情况下,由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下达调整计划,油田公司遵照实施。

(三)做好天然气应急供气预案。

各油气田公司要结合历年产运销规律,编制油气田应急供气方案,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特殊情况下天然气的生产供给。

利用动态监测成果,按月(季)、年(半年)度及阶段进行气藏动态分析,并编制分析总结报告。

(一)月(季)气藏生产动态分析。

编制天然气开发数据月(季)报,主要内容包括:

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主要开发指标、气藏开发主要工作量及效果。

(二)年度(半年)气藏动态分析主要是搞清气藏动态变化及趋势,作为下年度配产和调整部署的依据,主要内容包括:

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和方案设计指标执行情况、年度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效果分析、下年度开发调整措施及工作量建议。

(三)气藏阶段动态分析。

开展阶段气藏动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编制中长期开发规划、气田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藏地质特征再认识与气藏地质模型修正、储量动用状况、剩余储量分布及开发潜力分析、边底水活动情况、开发技术政策的适应性、开发趋势及预测、方案设计指标符合程度及开发效果评价、开发经济效益评价、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整对策与措施等。

当气田已有的开发层系、井网、注采系统不适应开发阶段变化的需要,开发指标反映气田开发效果差时,应及时编制地质与气藏工程调整方案,进行气田开发调整。

地质与气藏工程调整方案主要工作包括:

做好气藏精细描述,分析气田开发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调整挖潜的方向、目标和措施。

通过对气田开发方式、层系、井网、气井产能、采气速度、井口输气压力等开发技术政策与指标进行深入论证,提出多个地质与气藏工程调整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预测,优选推荐方案,达到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延长稳产期、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气田开发生产不同阶段,气藏工程重点研究工作。

(一)上产期:

即投产初期产量上升阶段。

主要是通过跟踪新钻井、开发地震和试采资料,加深气藏地质认识,优化待钻开发井井位与钻井次序,气井合理配产,使气田开发达到方案设计指标。

(二)稳产期:

即从产量达到开发方案设计规模并稳定生产的阶段。

以提高气田稳产能力、延长稳产期为目标,通过方案指标与实际生产结果对比,研究储量动用程度、井网适应性、地层压力与气井产能变化趋势,分析气田稳产潜力,为补孔调层与补充新井增加储量动用、增产工艺措施提供依据。

(三)递减期:

即从产量开始递减至递减到开发方案设计规模20%的阶段。

以减缓气田产量递减为目标,通过精细气藏描述,搞清剩余可采储量分布,研究气田递减规律,搞清影响气田递减控制因素,为查层补孔、排水采气、打调整井等一系列挖潜措施提供依据。

(四)低产期:

即产量递减到开发方案设计规模20%以下的阶段。

以提高气田最终采收率为目标,研究气藏废弃压力、经济极限产量以及高采出程度条件下的气田开发技术经济政策,尽可能降低气藏废弃压力,挖掘气藏潜力,提高气藏采收率。

气藏储量实行动态管理。

(一)气田投产二至三年时,应对探明储量进行复算,以后每三至五年对已开发储量核算一次。

气田地质认识有重大变化或进行了开发调整应及时进行核算。

(二)采用产量递减法、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法等多种方法,对已开发气藏的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进行年度标定。

(三)矿权转让或气田废弃时应对储量进行结(清)算,并核销剩余储量。

(四)探明储量复算、核算和结算、技术可采储量与经济可采储量标定等储量报告,由油田公司审查后,按有关规定和程序逐级申报。

气井、气田废弃

(一)气井废弃。

气井到开发后期因储量枯竭产量不能达到经济极限值,气井大量产出地层水或水淹不能恢复生产,气井因工程、安全事故不能利用,且无其它综合利用价值,应申请报废。

(二)气田废弃。

气田到开发后期因资源枯竭或无开采效益,且无综合利用价值,应申请废弃。

气井与气田的报废要填写申请报告,详述报废原因。

由各油田公司审查,按有关规定报股份公司审批。

气井与气田报废后必须进行弃置处理,做好健康、安全、环境工作。

要重视气藏工程管理中各项资料的管理工作。

根据股份公司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做好各种地质资料、方案、动态监测资料、开发数据、报告和图件的归档管理工作。

第七章技术创新与应用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大气藏工程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成熟技术推广力度,注重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气田开发水平。

建立技术交流与培训制度。

股份公司及各油田公司应定期召开气藏工程技术交流会及专项技术研讨会。

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外技术交流、考察和培训,提高队伍技术素质。

为提高气田科学开发水平,必须加强天然气开发实验室建设,包括提高与完善实验室装备水平,增强实验室科研力量,创新与优化实验室管理体制等。

积极开展气田开发机理研究,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优选主体开发工程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气藏工程研究与管理中,重视先进实用开发新技术在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包括开发理念、开发模式、工程技术等。

应在机理研究上充分论证新技术应用的科学合理性,在开发试验上解决新技术应用的适应性,在规模应用上取得提高开发效果的实效。

气藏工程信息化建设要按照油气田开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建立信息网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标准,搞好气藏工程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组织好气藏工程应用软件的研发、引进、推广和培训,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第八章 附则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本规定发布之前执行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时,以本规定为准。

各油田公司按照本规定,结合各油田公司的特点,制定实施细则。

本规定由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