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505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剪切强度标准试验方法D 2344Word文档格式.docx

D3878复合材料术语4

TerminologyofCompositeMaterials

D5229/D5229M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吸湿性能及平衡状态调节试验方法4

TestMethodforMoistureAbsorptionPropertiesandEquilibriumConditioningofPolymerMatrixCompositeMaterials

D5687/D5687M试件制备时按照工艺指南进行平复合材料板的制备指南4

GuideforPreparationofFlatCompositePanelsWithProcessingGuidelinesforSpecimenPreparation

E4试验机载荷标定方法

PracticesforForceVerificationofTestingMachines

E6与力学试验方法相关的术语5

TerminologyRelatingtoMethodsofMechanicalTesting

E18金属材料洛氏硬度和洛氏表面硬度试验方法5

TestMethodsforRockwellHardnessandRockwellSuperficialHardnessofMetallicMaterials

E122选择样本尺寸用以估计批次或工艺质量测量方法

PracticeforChoiceofSampleSizetoEstimateaMeasureofQualityforaLotorProcess

E177ASTM试验方法中精度和偏差的使用方法6

PracticeforUseoftheTermsPrecisionandBiasinASTMTestMethods

E456与质量和统计相关的术语6

TerminologyRelatingtoQualityandStatistics

E1309数据库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标识指南4

GuidefortheIdentificationofFiber-ReinforcedPolymerMatrixCompositeMaterialsinDatabases

E1434数据库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数据记录指南4

GuideforRecordingMechanicalTestDataofFiber-ReinforcedCompositeMaterialsinDatabases

E1471计算机材料性能数据库中纤维、填料及蜂窝芯材料的标识指南4

GuidefortheIdentificationofFibers,Fillers,andCoreMaterialsinComputerizedMaterialPropertyDatabases

3术语

3.1定义——术语D3878定义了与高模量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有关的术语。

术语D883定义了与塑料有关的术语。

术语E6定义了与力学试验有关的术语。

术语E456和操作规程E177定义了与统计有关的术语。

当各个标准定义的术语之间发生矛盾时,术语D3878应优先于其他标准。

注释——如果术语表示一个物理量,它的分析量纲以基本量纲的形式紧跟在该术语(或文字符号)后面予以说明。

方括号内所示的基本量纲采用下面的ASTM标准符号:

质量为[M],长度为[L],时间为[T],热力学温度为[Θ],无量纲量为[nd]。

由于不带方括号时以上这些符号可能有其他的定义,因此这些符号在带方括号时的使用仅限于分析量纲。

3.2本标准专用术语定义:

3.2.1均衡层压板——连续纤维增强的层压板,其中,对于以层压板参考轴测量的每一个+θ层,均有一个相同材料的-θ层与其平衡(例如,[0/+45/-45/+45/-45/0])。

3.2.2短梁剪切强度——用式

(1)计算11.6节规定的破坏发生时试件中面的剪切应力。

3.2.2.1讨论——本试验方法中,尽管剪切是主要的载荷形式,但是,内部应力很复杂,并可能出现不同的破坏模式。

对于短梁结构的应力状态,Breg等[1]、Whitney[2]和Sullivan等[3]的基于经典梁理论的弹性解被证明是不合适的。

这些解表明,用式

(1)预计的概率剪切应力分布仅发生(并不准确)于加载头与支撑点之间的平面中间处。

远离这些平面时,应力分布出现弯曲,其最大应力发生于加载头和支撑点处。

特别明显的是加载头处的局部应力状态,即由横向和面内剪切应力组合的严重的剪切应力集中,表明出现初始破坏。

但是,对于韧性较好的基体,塑性屈服可以缓解加载头处的应力状态[1],并允许发生其他模式的破坏,如底表面的纤维拉伸[2]。

因此,除非明显观察到中面的层间破坏,否则,本方法测量的短梁剪切强度并不代表剪切性能,式

(1)也不能得到正确的剪切强度值。

3.2.1对称层压板——一种连续纤维增强的层压板,对于中面以上的每一个单层,都有一个位于中面以下的相同的单层与之匹配(按照位置、方向和力学性能)

3.3符号

b——试件宽度;

CV——样本的离散系数(以百分数表示);

Fsbs——短梁强度;

h——试件厚度;

n——试件数量;

Pm——试验中观察到的最大载荷;

xi——样本母体中每个独立试件的测量或导出的性能值;

——样本平均值。

4试验方法概述

4.1短梁试件(图1~图4)承受中心加载,如图5和图6所示。

试件两端置于两个支座上,以便于横向观察,通过位于试件中点的加载头直接施加载荷。

5意义与用途

5.1大多数情况下,因为试件内部应力的复杂性和破坏模式的多样性,因此,将短梁剪切强度作为一种材料性能通常是不可能的。

然而,破坏主要由树脂和层间特性控制,对于一个给定的试件几何尺寸、材料体系和铺层顺序,试验结果有很好的重复性[4]。

5.2本试验方法测量的短梁剪切强度可以用于质量控制和工艺鉴定的目的。

如果破坏模式完全相同,也可以用于复合材料的比较试验[5]。

5.3本试验方法并不仅限定于第8节给定的试件范围,但是,加载的跨距与试件厚度之比限定为4.0,试件的最小厚度限定为2.0mm[0.08in]。

6影响因素

6.1为了对试验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对初始损伤模式的检测,必须准确地记录所观察到的破坏模式。

7设备

7.1试验机——经过正确的标定,能以一个恒定的横梁移动速度操作,加载系统的误差不超过±

1%。

在使用的横梁速率下,载荷指示机构无惯性滞后,惯性滞后不能超过测量载荷的1%。

试验机精度应采用与E4相一致的方法进行校验。

7.2加载头和支座——如图5和图6所示,分别采用直径为6.00mm(0.250in)和3.00mm(0.125in)的圆柱体,硬度满足试验方法E18的要求,即60-62HRC;

表面必须精细打磨,不能有凹痕和毛刺,并去除所有锐边。

7.1千分尺——用一个4–5mm[0.16–0.20in]公称直径的千分尺测量试件的宽度和厚度,其球形面放在不规则表面一侧,例如层压板真空袋一侧表面,平的基准面放在机加平面或很光滑的模具一侧表面。

用千分尺或带有平基准面的卡尺测量试件的长度。

仪器的精度应是其最小读数在试件几何尺寸的1%以内。

对于典型截面的几何尺寸,精度为±

0.002mm[±

0.0001in.]的仪器能满足对试件厚度和宽度的测量要求;

精度为±

0.1mm[±

0.004in.]的仪器适合于试件宽度的测量。

7.4调节箱——在非试验室环境下调节材料时,要求使用温度/蒸汽水平可控的环境调节箱,并能将温度保持在所要求温度的±

3︒C[±

5︒F]以内,湿度保持在所要求湿度的±

3%以内。

调节箱的环境条件在正常范围内应以自动连续或规则间隔的手动方式进行控制。

7.5环境箱——对于不同于大气环境的试验室条件的试验环境,要求采用环境试验箱。

环境箱能使试件在力学试验期间保持在要求的试验环境下。

8取样和试件

8.1取样——对每种试验情况至少应进行5个试件的试验,除非利用较少的试件可以得到有效的结果,如设计试验的情况。

为了得到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应参考操作规程E122中所述步骤,并给出取样方法。

8.2几何形状

8.2.1层压板结构形式——多向和纯单向层压板都可以进行试验,只要梁的跨度方向的纤维含量至少为10%(最好通过厚度均匀分布),并且层压板相对于梁的跨度方向是对称均衡的。

8.2.2试件结构形式——平试件和弯曲试件的典型结构形式如图1~图4所示。

对于厚度与图中给定值不同的试件,推荐的几何尺寸如下:

试件长度=厚度⨯6

试件宽度,b=厚度⨯2.0

注2:

LewisandAdams[6]的分析显示,宽度-厚度比大于2.0时,将导致宽度方向剪切应力的明显变化。

8.2.2.1对于曲梁试件,推荐的弧度不能超高30︒,同时,试件的长度定义为最小弦长。

8.3试件制备——指南D5687/D5687M推荐了试件的制备方法,并且应遵循下列的操作方法。

8.3.1层压板制造——层压板可以是手工铺设、长丝缠绕或者丝束铺放,可以采用任何适合于层压板的模压方法成形,如加压、真空袋、热压罐或树脂传递模塑(RTM)。

8.3.2机械加工方法——试件的制备非常重要。

从圆环或平板上切割试件时应特别小心,以避免由于不合适的加工方法而引起的切口、划痕、粗糙或不平的表面、或者分层。

并通过水润滑的精确切割、碾磨或磨削,得到试件最终尺寸。

对于多数材料体系,使用金刚砂工具非常有效。

试件边缘应在特定的公差范围内平坦且平行。

8.3.3标识——为了便于区分试件,且能追溯到原材料,应对试件作标识,试件的标识应既不受试验的影响,又不影响试验。

注:

(1)绘图说明:

ANSIY14.5-1982,ANSI/ASMB46.1-1986;

(2)铺层方向相对于-B-的公差为±

0.5︒。

图1平试件结构形式(SI制)图2平试件结构形式(英制)

图3弯曲试件结构形式(SI制)

图4弯曲试件结构形式(英制)

9标定

9.1所有测量仪器的精度应已标定过,并且设备应在有效使用期内。

10状态调节

10.1标准状态调节方法——作为试验的一部分,除非规定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否则应按试验方法D5229/D5229M中的方法C对试件进行状态调节,且应在标准试验室环境(23±

3︒C[73±

5︒F]和50±

10%相对湿度)中保存和试验。

11试验过程

11.1试验前确定的参数:

11.1.1试件的取样方法和试样的几何尺寸。

11.1.2材料性能和数据报告的格式。

注5——试验前确定特定材料参数、精度和数据的报告要求,以便适当的选择测试仪器和数据记录设备。

估计工作应力有助于设备的标定和设备设置的确定。

11.1.3环境状态调节试验参数

11.1.4如果进行了试验,用于确定密度和增强体体积的取样方法、试件几何尺寸和试验参数。

11.2一般说明

11.2.1报告试验方法的任何偏差,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11.2.2如果报告了比重、密度、增强体体积或空隙体积,那么必须从同一块板上获取这些试件。

比重和密度由试验方法D792得到。

由试验方法D3171的基体溶解方法,或者,对于某一增强材料,例如玻璃或陶瓷,用试验方法D2584中的基体燃烧方法,来计算组分材料的体积百分比。

用试验方法D2734中空隙含量的计算公式得到的空隙含量适用于试验方法D2584和D3171。

11.2.3要求的试件状态调节。

如果试验环境与状态调节环境不同,则应在状态调节环境下储存试件,直到试验开始。

11.2.4接下来进行最终的试件加工和状态调节,试验前,测量并记录试件中心截面处的宽度和厚度以及试件的长度,测量精度如7.1节中所述。

11.3试验速度——以1.0mm(0.05in)/min的横梁移动速度作为试验速度。

11.4试验环境——如果可能,试件应在与状态调节相同的液体暴露水平下进行试验。

然而,如果试验温度高于试验机环境箱的要求,则应在无液体暴露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给定温度的试验。

这种情况下,对试件从状态调节箱中取出直到试验结束的时间应有严格限制,以避免试件出现不可逆的湿度损失。

应记录对试验环境的任何改进以及试件从状态调节箱中取出直到试验结束后的重量变化。

11.4.1在试件长度方向中点处的下侧安装一个合适的温度传感器以检测试件的温度。

11.5试件安装——将试件放入试验夹具中,使模具一侧置于反作用支座上,如图5或图6所示。

将试件中心对齐,使其长轴与加载头和支座垂直。

调整跨距,使得跨距-厚度测量值之比为4.0,起精度为±

0.3mm(0.012in)。

加载头和支座的每个侧边应至少超过试件宽度2.0mm(0.08in)。

对于平层压板的试验,试件每端应超出支座中心线至少一倍试件厚度的距离。

11.6加载——以特定的加载速率对试件加载,同时记录数据。

连续加载直到下列情况发生:

11.6.1载荷回落30%;

11.6.2试件破坏为两片,或者

11.6.3加载头的位移超过了试件的名义厚度。

11.7数据记录——记录整个试验过程中的载荷-横梁位移数据。

记录最大载荷、最终载荷以及载

11.8破坏模式——目视可观察的典型破坏模式如图7所示,但是,破坏前可能出现目视很难检测的局部损伤模式,如横向层的开裂。

记录试件的破坏模式和破坏区域,如果可能,应辨别是单一破坏模式或是组合模式。

12计算

12.1短梁强度——用式

(1)计算短梁强度,如下所示:

(1)

其中:

Fsbs=短梁强度,MPa[psi];

Pm=试验中观察到的最大载荷,N[lbf];

b=试件宽度测量值,mm[in];

h=试件厚度测量值,mm[in]。

12.2统计——对于每批试验,用下列公式计算每一个需要测量的性能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百分数):

(2)

(3)

(4)

=样本的平均值;

=样本的标准差;

CV=样本的离散系数,%;

n=试件数量;

=测量或导出的性能值。

13报告

13.1报告应给出下列信息或含有这些信息的参考文献(对超出一个给定试验室范围的事项,如关于材料细节或壁板加工参数,委托方有责任给出有关报告。

):

注4——指南E1309、E1434和E1471包含了关于复合材料和复合材料力学试验数据报告的建议。

13.1.1本试验方法或修订级别或发布日期。

13.1.2试样的结构形式是标准的,还是变化的。

13.1.3试验时间与地点。

13.1.4试验人员姓名。

13.1.5任何与本试验方法不同之处,试验时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试验时出现的设备问题。

13.1.6试验材料的证明文件,包括:

材料规格、材料类型、材料牌号、制造厂家、制造厂家的批号或炉号、来源(如果不是由制造厂家提供)、检验日期、有效期限、单丝直径、纤维束或纱的支数与捻度、浸润剂、结构形式或机织、纤维面积重量、基体类型、预浸料基体含量以及预浸料挥发物含量。

13.1.7层压板制造步骤的描述,包括:

制造开始时间、制造结束时间、工艺规范、固化周期、压实方法及所用设备的描述。

13.1.8单层方向和层压板的铺层顺序。

13.1.8如果要求,给出密度、增强体的体积百分比和空隙含量测试方法、试件取样方法和几何形状、试验参数和试验结果。

13.1.10材料的平均单层厚度。

13.1.11任何无损评估试验的结果。

13.1.12试验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试件编号方案和方法、试件几何形状、取样方法和试样切割方法。

13.1.13所有测量仪器和试验设备的标定日期和方法。

13.1.14加载头和支座的详细描述,包括直径和材料。

13.1.15试验机型号、对中结果以及数据采样速率和设备型号。

13.1.16每个试验件的几何尺寸。

13.1.17状态调节参数和结果。

13.1.18试验室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13.1.19试验机环境箱环境(如果使用)和在环境中的浸透时间。

13.1.20试验的试件数量。

13.1.21试验速率。

13.1.22试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每个试件的最大载荷。

13.1.23每个试件的载荷-位移曲线。

13.1.24每件试件的破坏模式,如果可能,采用图7的标识。

14精度与偏差

14.1精度——本试验方法没有为编制精度陈述所需的数据。

14.2偏差——由于没有可接受的参考标准,本试验方法不能确定偏差。

15关键词

15.1复合材料;

树脂和层间性能;

短梁强度

参考文献

[1]Berg,C.A.,Tirosh,J.,andIsraeli,M.,“AnalysisofShortBeamBendingofFiberReinforcedComposites,”inCompositeMaterials:

TestingandDesign(SecondConference),ASTMSTP497,ASTM,1972,pp.206-218.

[2]Whitney,J.M.,andBrowning,C.E.,“OnShort-BeamShearTestsforCompositeMaterials,”ExperimentalMechanics,Vol25,1985,pp.294-300.

[3]Sullivan,J.L.,andVanOene,H.,“AnElasticityAnalysisfortheGenerallyandSpeciallyOrthotropicBeamsSubjectedtoConcentratedLoads,”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Vol27,1986,pp.182-191.

[4]U.S.DepartmentofTransportation,FederalAviationAdministration,“TestMethodsforCompositesaStatusReport:

VolumeIIIShearTestMethods,”ReportNo.DOT/FAA/CT-93/17,III,FAATechnicalCenter,AtlanticCity,1993.

[5]Cui,W.,Wisnom,M.R.,andJones,M.,“EffectofSpecimenSizeonInterlaminarShearStrengthofUnidirectionalCarbonFibre-Epoxy,”CompositesEngineering,Vol4,No.3,1994,pp.299-307.

[6]Adams,D.F.andLewis,E.Q.,“CurrentStatusofCompositeMaterialShearTestMethods,”SAMPE,Vol31,No.6,1994,pp.32-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