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5762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文档格式.docx

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写作意图,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②,

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④信口吹。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②陂bēi:

指山坡。

③漪yī:

指细细的水波。

④腔:

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

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

“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①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

因此表达的情感是: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⑵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⑶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⑵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

意对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

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

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

【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

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

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

”字运用了?

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①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

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

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是这样四句: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

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受限制的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得。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1)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

雾气和尘埃。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

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案】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

前三联的意思是: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写出了雨后原野空旷、清新、秀美的特点。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生动写出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⑴空旷,清新,秀美。

⑵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要理解诗歌的的内容,准确概括出要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等,注意诗人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

唐代诗人。

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示例一:

“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

“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

《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

【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

【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

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

【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⑴示例一: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8.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眼角;

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

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⑴眼角;

⑵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

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 

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

C. 

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 

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B

(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1)ACD正确;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

B。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虑,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

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1)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

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

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

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

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⑴“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⑵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