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58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6第六单元教师用书

第六单元伟人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3篇人物故事。

故事语言简洁,内容紧凑,分别讲述了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朱德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围绕这个训练点,教科书中已经有所铺垫。

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的教学板块来学习伟人故事。

在学生多次感受形声字形旁表义特点的基础上,本单元通过语文园地“我的发现”着重揭示了形声字的另一个特点“声旁表音”,并在语文园地八利用形声字的这一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猜读汉字;在《大禹治水》课后习题中,安排了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先猜猜带点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的练习;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通过泡泡的形式,提示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去识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课前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相关资料,再通过师生交流,初步“认识”人物,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另外,要充分用好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大禹治水

2

1.认识44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

会写24个生字、会写40个词语。

j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词句,能讲述课文内容。

3.感受先贤、先辈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并由衷产生敬意。

4.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学习动词和名词的搭配。

朱德的扁担

2

难忘的泼水节

2

口语

交际

看图讲故事

1

1.观察图画,了解每幅图的意思,能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2.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语文

园地

识字加油站

 

3

1.认识11个生字,在识字中学词,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2.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学习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

3.给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发现“放、防、房”的读音与“方”很接近,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

5.积累一组励志名句,初步感受名句蕴含的道理。

6.阅读民间故事《鲁班造锯》,感受鲁班的智慧。

字词句运用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合计

10

15大禹治水

教材解析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

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二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三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句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四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

选编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文配有l幅插图,画面宏阔,图中众多百姓在禹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开通河道,禹正在与有经验的老者察看地形。

画面与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领会课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部分生字的字形较复杂,且这些字大多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建议结合语境帮助学生构筑画面,进行联想记忆。

比如,“洪、毒、蛇、兽、伤、灾、难”7个生字,可组合成“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4个词语,恰是洪水泛滥的画面。

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读准这组词语;接着联系生活或图片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读这组词语或其所在的句子,加深对生字、词语的理解,也为朗读课文做好准备。

在随文学习时,教师可提供图片(洪水泛滥、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帮助学生构筑洪水泛滥的画面。

在学文之后,可出示词语“洪水、防洪,毒蛇、毒害,猛兽、凶猛,伤害、受伤,灾难、火灾”等,在新的语境中复现巩固。

“训、退、恢”3个生字,可组合成“教训、退去、恢复”3个词语。

准确认读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或课文内容为3个词语搭配短语。

如“吸取教训”“洪水退去”“恢复农业生产”等,然后启发学生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既识记生字也为理解课文打基础。

认读“恢复”一词时,可以启发学生说说“恢复”的意思,初步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意思是说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仍”的读音易受熟字“扔”负迁移,应读rénɡ,可联系语境了解“仍然”的意思,强化“仍”的读音。

识记词语“继续”,可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词语说一句话,如,“鲧没有把水治好,儿子禹继续治水。

”“我们读了一遍课文,继续读第二遍。

小乌龟没有停下,继续朝前爬去。

”在联系生活说句子的过程中强化理解“继续”的意思。

“灾难”一词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

“灾”是会意字,像房子里着火之形,表示灾祸;“难”是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nàn,也有灾祸的意思。

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借助字理进一步强化记忆。

2.写字。

本课要写的8个字,包含上下、左右、独体、半包围四种结构,左右结构字居多。

(1)左右结构字的教学:

先整体观察,一看宽窄,“洪、认、难、被”前三个字都左窄右宽,“被”字左右基本等宽,书写时可分为两组指导;二看笔画变化,“又”做偏旁捺变点;三看穿插避让,以下字要提醒:

“认”字,“人”的长撇穿插在“j”提下;“被”字,“皮”的竖撇穿插在“辛”末笔点下方。

(2)上下结构字“灾”的教学:

书写时要及时复习“火”的笔顺,可借助“灾”的字理理解字义,可组词“灾难、灾害、火灾、虫灾、受灾”等。

(3)独体字“业、产”的教学:

“业”字,要按照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书写,书写时以竖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可组词“工业、农业、作业、专业、业余”等;“产”的书写可迁移熟字“立”的写法,可组词“生产、产品、产业、产生”等。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洪9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共”字两横平行,上横短下横长,下边的撇、点分别对应上边的两竖。

灾7画,上下结构。

“宀”稍扁,覆盖“火”;“火”字笔顺点、短撇、撇、捺,左右点撇相对,撇捺舒展。

难10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又”捺变点,“隹”的“亻”竖写在竖中线上,直而长,四横之间等距,最后一横稍长。

道12画,半包围结构。

笔顺先里后外,“辶”捺要长,“首”字略瘦长,外包内。

“辶”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擞。

认4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人”的撇穿插在“讠”的下面。

被10画,左右结构。

“衤”勿误写成“礻”,注意“皮”字的笔顺:

横钩、竖、横撇、捺。

“又”字横撇短、捺长。

业5画,独体字。

先中间后两边,以竖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左低右高,末笔横长约等于字高。

产6画,独体字。

“立”中间夹的“丷”两笔都要写短,第五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叙事性较强。

教学时,部分体现场景、人物品质的语句可稍作强调,其他部分朗读时可语调平缓,像说话或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可稍作指导:

(1)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

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这段话介绍洪水泛滥时人们痛苦生活的景象。

开篇“很久很久以前”突出了传说故事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稍拖长“很久很久”,用声音再现时间的长度。

接下来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注意长句的断句与停顿。

(2)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这段话讲述了禹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

3个表示数字的词语

“十三年、三次、一次”可略作强调,以表现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重新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

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是故事的结尾,讲述了禹带领人们终于制服洪水,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故事幸福、圆满的结局,与开篇形成呼应,朗读的整体基调是喜悦的。

3句话语言简洁,介绍了洪水退去后人们恢复农业生产的情况,渲染了人们欢乐的心情。

朗读时,“了”稍作强调,拖长,以突出洪水被制服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2.理解运用。

学习本文,初读后可按顺序朗读故事,把课文读通、读顺。

然后借助课后第二题的提示,有顺序地把故事讲清楚。

“治水前”的景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练习读课文,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结合泡泡提示,联系下文说说“泛滥”的意思。

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洪水泛滥的影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注意借助“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伤害百姓”等词语,帮助学生建构画面。

最后,组织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对洪水淹没田地、冲毁房屋、百姓的痛苦生活就能有所体会了。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建议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取具体信息,再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用提取的具体信息讲述故事。

如学习第二自然段,先用“谁、怎么做、结果怎样”讲述这一段内容;然后通过朗读表现鲧筑坝挡水九年未成功,禹继续治水。

第三自然段讲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可聚焦“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联系洪水泛滥时,百姓们所受之苦,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治理洪水的决心。

“到处奔走”一词突出了禹治水的艰辛,该词的教学空间很大,可引导学生想象禹“到处奔走”的情景,适当补充禹艰辛治水的事例,想象大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虽受尽千辛万苦,但治理洪水的决心从未改变。

在此基础上再读就能有所体会了。

第四自然段分两层讲述,第一层讲述了禹治水的方法,第二层描绘了禹治水成功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与“治水前”洪水泛滥形成鲜明对比。

学习本段,可对比鲧治理洪水的方法,借助插图引领学生感受禹开通河道,引洪水人海的过人智慧。

之后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对比朗读,进一步感受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的伟大功绩。

对于成语“安居乐业”的理解,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一组图片展示百姓的幸福生活,如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唱歌、聊天品茶。

借此情景体会百姓对这位治水英雄的感激,因而称“禹”为“大禹”。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出示的是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语“挡水、疏导、驱赶”,要求先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根据词语和课文语境猜一猜意思,如“挡水”就是阻挡洪水,“筑坝挡水”就是筑起高高的堤坝阻挡洪水,“挡水”是大禹父亲鲧用的方法。

“疏导”呢,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一句进行猜想,进而推测出“疏导”是疏通引导的意思,是大禹治水的方法。

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疏”与“导”意思相近,“驱赶”也是相似的结构,结合语境,猜一猜“驱赶”的意思,最后再查字典,对带点字的意思进行验证。

课后第二题提供了故事的发展线索,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线索,讲述故事。

重点把治水的经过讲清楚。

课后第三题的“读一读,记一记”为学生提供了一组词串,既强化了生字认读,又扩充了词汇量。

此资源可以在学生识记生字时集中认读,也可以学习课文后作为巩固生字的材料。

三、实践活动

激发兴趣,拓展阅读。

《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故事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对劳动创造的歌颂,对坚忍不拔、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等英雄精神的赞美。

教学本课后,教师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推荐学生课后读一读这此故事。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书写“灾、难、洪、认、被”5个字。

初步了解“泛滥、伤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一自然段,想象治水前的景象,了解洪水使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展示洪水泛滥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

提问:

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事?

2.出示大禹头像,简介大禹:

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1)第一组:

洪水泛滥、毒蛇猛兽、伤害、灾难。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

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③说说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出示句子,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

指导读好第二句的停顿。

(2)第二组:

教训、驱赶、恢复。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3个词语搭配短语。

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

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3)第三组:

淹没、灾难、重新、耕种,

①自由练读这组多音字,根据词语的语境练习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②指名读,及时正音。

⑧出示一组新词,比如,“沉没、重新再来、难民、种花”,巩固读音。

‘’

【本课生字较多。

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

本设计先分板块识记生字词语,帮助学生构筑画面,为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随后再随文识记,了解重点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

体现了在语境中识记、多次复现的识字原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

2.出示洪水泛滥的影像(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课文中怎样描写的?

自己练读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1)出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连起来说说洪水泛滥的情景。

(2)通过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表现出人们的痛苦。

相机评价,预设如下:

④“很久很久以前”可以拖长,让人觉得时光倒流,回到几千年以前。

②读到“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仿佛看到了滔滔的洪水……

③着重强调了“无数的灾难”,听得出你们很为那些百姓难过、担心呢!

(3)再读课文:

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满怀同情地齐读本段。

(4)用一句话说说这一段的内容。

(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品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洪水带给百姓的痛苦,为讲述故事作铺垫。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标红“灾、难”二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结构,说说写好这两个字需注意什么。

(1)教师范写“难”字,发现“隹”与“住”的区别,书写时四横等距,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2)学生描红、临写:

看清位置,找准重点一明确笔顺,练习临写一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3)反馈评价:

展示书写的优秀作业;指出书写中的问题,纠正;学生再练写。

2.出示“洪、认、被”。

(1)先整体观察,说说这三个字结构上有何共同点,书写时需注意什么?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评价。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借助板书讲述“治水前”的故事。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大禹治水

(2)

(3)

(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洪、毒”等15个生字,书写“道、业、产”3个字。

了解“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十三年、到处奔走”等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按照课后提示,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检查词语认读,并用上以下词语说一说洪水带来的灾害。

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面对如此悲惨的景象,一个名叫鲧的人开始领着大家治水。

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此处复习词语的意图,既巩固了生字新词,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练习讲述

1.自由朗读,说一说:

谁?

怎么治水?

结果怎样?

(鲧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

2.指名朗读鲧治水的方法。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1)说说什么叫“筑坝挡水”,结果怎样。

(2)出示“继续”词卡,练习用“继续”说一句话。

3.练习讲述本段。

讲述时可以借助哪些词?

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梳理。

可提炼:

谁?

怎么治理?

结果?

鲧、筑坝挡水、没有成功

禹、继续治水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鲧的儿子禹继续担起治水的重任。

在禹治水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范读“三过家门而不入”。

2.出示语段,指名填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年。

这()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3.体会“治水时间之长、之艰辛”“心系百姓之切”。

(1)创境朗读:

禹治水13年,l3个365天没回过一次家,传说禹的儿子很大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

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练习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

因为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禹心里装着百姓,所

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2)指导朗读:

这些数字读好了,这段话的意思也就读明白了。

学生练读。

(3)教师介绍:

为了治水,禹到处奔走?

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

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课文用了一个词——“到处奔走”。

(4)说一说:

读到这里,你最想用哪个词赞美禹?

(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5)小结:

13年里,禹3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

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一组数字背后蕴藏着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引导学生先填写这组数字,再透过数字,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大禹心系百姓的精神,最后再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绩

1.自由读文,练习按“谁、怎么治理、结果如何”的思路说一说这段话的内容。

2.学习第一层,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体会大禹的智慧。

(1)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禹是怎么让洪水乖乖听话的。

(3)借助插图,理解“疏导”的意思。

(4)齐读禹治理洪水的语句,感受禹的智慧。

3.学习第二层,体会百姓“安居乐业”。

(1)指名读写禹“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出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歌唱、聊天品茶等。

(2)理解“安居乐业”:

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种,幸福地过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安居乐业。

(3)指名对比朗读课文写“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4)从洪水泛滥到乖乖地听话,百姓会怎么感激禹?

(治水有方、智慧过人,心中装着百姓安危……)

小结:

人民非常感谢禹的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

五、讲述故事

过渡:

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我们来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1.借助板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讲述,每人讲述一段,重点把禹的治水方法讲清楚。

2.展示,相机评价。

3.擦掉部分词语,只留下(泛滥、筑坝挡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河道),学生独立练习讲故事。

六、写字指导(略)

七、推荐阅读

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建议课后找来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

(九年、继续)

大禹治水(3)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4)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安居乐业)

16朱德的扁担

教材解析

《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

文章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于细微处见精神,语言简洁平实,娓娓道来,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简要揭示当时的背景和形势:

朱德和毛泽东同志会师井冈山,红军在山上,敌人在山下;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需要储备足够的军粮,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讲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道儿挑粮,战士心疼他藏起了扁担,他却又找来一根;第四自然段讲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l2个词语。

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

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建议先集中识记,再随文复现强化。

(1)读课题后,可先行识记“朱德、扁担”。

“扁担”要提示“担”字在该词中读轻声,可借助“扁担”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实物。

(2)集中识记。

初读课文之后,在读词中,组织学生认读生字。

毛泽东、朱德。

可出示两位革命领袖的照片,读名字加深印象。

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身份。

同志、队伍、敌人、打仗。

认读词语后再出示句子“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与敌人打仗”,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生字,同时依托语境理解这组词语的意思。

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认读词语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是否见过或走过陡峭的山路,相机出示词语“陡坡、陡立”,加深对“陡”字的识记与理解。

“难”是多音字,在前一课“灾难”一词中已接触过nàn的读音,认读时除了出示文中词语,还可以出示“难过、为难、难忘”等词语促进学生对字音nán的识记。

(3)学文中不断复现,强化识字。

朗读课文时,部分生字可以随文再次出示,如读到“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时,可出示词卡“抽出”,让学生认读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