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5924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过关检测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

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

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答案 C

解析 由“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分析,C项是对材料观点的正确理解。

A项“首次”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西方列强的入侵会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不利因素,但“阻碍”一说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B项排除;

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D项说法错误。

3.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

9:

00~10:

00

朝鲜与东学党起义

10:

10~11: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

10~12: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答案 B

解析 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战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鼓励发展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因此答案为B项。

4.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901年”“外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可知,这一时期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得了许多特权,中国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这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直接关系。

B项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

C项出现在1915年后;

D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5.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

“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

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

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该“暴乱”是指(  )

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解析 材料信息“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此情形发生在义和团运动被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之后。

因此题干中的“暴乱”是指义和团运动。

6.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掀起的革命运动,冲击了封建统治,受时代影响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性质。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掀起的意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改革运动,以“反满”“汉民族主义”为号召的历史现象只有太平天国运动符合,故选B项。

7.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D.五四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理解认识。

根据题干材料中“政治制度”排除C项,根据“从国外移来”这一信息可以排除A项,根据“决然无法成长”信息排除D项。

8.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其中“第一次历史巨变”应当是(  )

A.由闭关走向开放B.由愚昧走向科学

C.由落后走向富强D.由专制走向共和

答案 D

解析 “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由专制走向共和,在民主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第二次历史巨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题干中提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应该与辛亥革命相关。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9.“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解析 材料从中国抗日战争的角度出发,指出日本“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即日本与英美开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美国开战的标志性事件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这也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A、B、D三项的发生时间依次是1931年、1937年7月、1937年9月,都不符合题意。

10.《中国震撼世界》:

“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杰克·

贝尔登的以上看法(  )

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 杰克·

贝尔登比较客观地评价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取胜的原因(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得人心者得天下等),并指出一般美国人评价的缺陷,故选B项。

11.“在国民革命中,‘唤醒中国’既是一个革命目标,又是一个革命策略。

作为国民革命中政治活动家和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唤醒中国’要求政治运动的至上性和中心地位。

”“唤醒中国”的具体使命是(  )

A.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

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C.抗击日本侵略,保家卫国

D.广泛发动群众,武装割据

解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迅速到来。

这里的国民革命运动是指国共合作下,社会上多个革命阶层广泛参加的,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封建军阀的斗争。

12.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

是(  )

大总统誓词       新中国成立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解析 A项不符合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只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

D项不是辛亥革命的功绩;

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者的共同点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二、非选择题

13.五四运动爆发96年以来的历史表明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观点二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

(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

观点三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

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

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

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

(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

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4)道路创新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是如何创造性地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的?

(5)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

(2)历程:

从维新思想到民主革命思想再到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态度:

全盘否定(反对旧道德;

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道德)。

(3)道路:

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理由: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4)实践: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5)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将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4.(20xx·

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

×

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

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修改建议

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

修改理由

第一等级:

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

第二等级:

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不准确。

第三等级:

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

第四等级:

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