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6340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123章Word下载.docx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

第一章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及其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及其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科学含义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

第一、对象相同:

整个世界。

第二、特点相同:

根本性、整体性。

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

第一、产生不同:

世界观——自发产生;

哲学——思想家自觉整理的结果。

第二、回答问题的特点不同:

世界观——非逻辑性(感性的);

有的前后矛盾。

哲学——逻辑性强(理性的);

一般不矛盾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

二者关系是: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方法论:

人们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学说或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世界观。

D、哲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反映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回答时代课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A、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

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本体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坚持物质第一性。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坚持精神第一性。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认识论)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它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它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C.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一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第一种: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

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不系统性

第二种: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正确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第三种: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克服了“‘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

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辩证法: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的观点。

即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源的哲学派别。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缺陷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把物质归结为当时的科学所认识到的最深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

它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但用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层次概念代替哲学的物质范畴,却犯了用个别代替一般、用个性代替共性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离开人的意识实实在在的存在。

物质不依赖意识。

B、物质具有可知性,即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感觉、认识的。

C、哲学的物质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即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的高度抽象。

它源于自然科学又高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第三,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把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具体物质形态中的“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共性。

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了“客观实在”这一物质的“永恒特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辨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范畴的含义:

运动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3)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A、静止的含义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的表现形式一是指一事物相对其它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相对静止状态是人们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第三、相对静止的存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前提.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运动。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具体事物。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D、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4)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观点

其一,形而上学不变论: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

其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和单向性。

空间的含义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4)时间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

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各种哲学派别的观点

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坚持世界统一于精神

二元论——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最后倒向唯心论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及其构成要素

一)实践及其构成要素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构成要素

实践主体:

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

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手段:

是指将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1)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1、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A、物质生产实践是维护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B、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力量;

C、物质生产实践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状况。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就是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

第二节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

(2)普遍性。

(3)多样性(4)条件性。

(5)整体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1)区别A、运动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变化则强调具体的运动;

量变和质变(形态、状态、性质等的改变)C、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变化或进化。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2)联系:

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但并非任何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它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拥护和支持。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B、要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C、要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D、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一)对立统一规律(动力与源泉)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形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其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对外开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最后,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其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内部矛盾:

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内部矛盾,也称为事物发展的内因

B、外部矛盾: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外部矛盾,也称为事物发展的外因。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性质)性质的特殊性:

每个不同的事物各有其自身的矛盾;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地位)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就每一矛盾内部(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对立双方而言,又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三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在其解决方式上各有其特点。

(解决方式)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总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绝对性和相对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二)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转化为他物。

2、量变和质变及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是相互依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一切事物的变化都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二,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1)、必须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2)、必须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

3)、努力掌握渐进性和飞跃性相统一的规律,开拓创新。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与道路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2、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达到的对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2)、辩证否定的特点

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就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体现了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保留体现了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4)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A、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

形而上学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的否定,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B、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而形而上学认为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化为零。

因此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5)掌握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A、正确处理继承和变革的关系

对待我国文化遗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外国文化:

“拿来主义”——批判的借鉴。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3、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

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其结果使事物由肯定走向否定;

新事物又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经过斗争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肯定——否定——新的肯定阶段

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

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周期性。

(2)否定之否定的基本特征

A、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从内容上看,事物的运动是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前进的过程。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从形式上看,事物的发展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

(即经过两次否定,形成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使事物发展呈现出周期。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从现象上看,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了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是向旧事物的回复,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

说明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发展,而是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