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6406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大比拼教案文档格式.docx

3、合作探究,精读古诗。

1、过渡:

我们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之间深厚感情的?

把有关内容画出来。

3、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1)一、二句重点“欲”的意思?

“踏歌”什么意思?

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可能是什么?

(2)三、四句重点指导:

从哪些地方体现他们的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你是怎么体会?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

是不是真的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

潭水已经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4、感情朗诵。

(配乐朗诵)

4、学习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

2、生描红书写。

五、板书设计

《草》

1通过朗读,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养成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词典字典。

一、朗读古诗,引入新课

1.会背古诗的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课内和课外学的古诗都可以)。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揭示课题:

草。

告诉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

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

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可以采取开火车、个体与集体的形式认读。

4.抽读古诗,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矫正。

(课件展示生字和古诗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看图读课文,想象画面的内容。

(独立思考)

2.结合注释说说诗大概意思。

(合作交流)

离离:

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

烧不尽:

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

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

是啊!

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3.自由读,通过读体现小草的生机勃勃,范读,指导朗读并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五:

指导书写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暮春时节大自然的生意葱茏,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书中的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赏景诵诗,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暮春风光)。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二、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指出图上哪是“篱落”,认识“篱”字。

  2.这些篱笆上的竹竿与竹竿之间的间隙怎样?

引出“疏”字,理解“疏”的字义。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得正确、流利、知道按节奏停顿。

(课件出示古诗)

  2.同学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评议。

4、范读。

四、细读古诗,感悟暮春

1.学习前两句,小组合作交流

a写了哪几种景物?

有什么特点?

篱落:

篱笆疏疏:

稀疏径:

小路深:

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

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

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树头

理解:

树头:

树枝头未:

没有阴:

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

(因为叶子未长大)。

2、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儿童黄蝶菜花

走:

跑急走:

快跑

诗意: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处:

地方寻:

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b.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c.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板书喜爱)

5、当堂检测

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写什么时候的季节?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外升华

1、.指导背诵。

  

(1)借助挂图,想象画面,进行试背。

(2)指名背诵,对当堂背会的予以表扬鼓励。

2、把这首诗改为一个小故事。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疑”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一)揭题:

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

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

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

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

“瀑”字是什么结构?

齐读:

“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

(二)初读:

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②认识生字:

相机区别“庐、炉”,教师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 

(4)师配乐读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①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再读:

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小组合作交流)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

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

天的最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

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

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

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这首诗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同学们还可以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读读。

《绝句》

2.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

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请同学背诵以前学过描写春天的古诗。

2、学习古诗《绝句》,学生自由读,正音,划分节奏。

(课件展示)

二、初学新课(初步探究)

1、这首诗的题目很特别,什么叫“绝句”?

(学生交流)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五绝)或七个字(七绝),今天学的是七言绝句。

2、作者简介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展示诗句)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2、学习“鹂、鸣、翠”

(二)学习第二句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是什么呢?

生回答

(三)学习第三句

1、诗人陶醉在悦耳的叫声和美丽的景色中,此时他透过窗户又被什么吸引了呢?

(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了)

(四)学习第四句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习生字“船”

3、《绝句》描写了春季景色,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这首诗表示颜色有哪些?

(黄翠白青)

4、这首诗的观察顺序?

(一二句由低到高,由近到远,三四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

三、当堂检测

《绝句》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

他的诗被称作(),他被称为()

绝句的特点是(),每句一般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绝,()称七绝。

4、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绝句,全诗描写了明媚春光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1、掌握生字

2、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重难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及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学过的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并揭题。

二、初读古诗(合作探究)  

(一)初读古诗,正音,画出节奏,范读。

  

(二)、结合注释,再读诗文,要求边读边想象。

(小组合作探究)

  1、说说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情景?

并说出根据诗中的哪些词句想象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相关的词句。

  其间解决下列问题。

  

(1)儿童的样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2)“垂纶”的意思,在诗中找出近义词。

(3)儿童专心钓鱼的神态动作。

(落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这首诗生动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时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三、生字教学

师指导书写,生描红。

4、拓展练习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1.认识并会写生字“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读激趣,以读代讲。

教学学法:

自读自悟,自主领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聊一聊,激诗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

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卜算子·

咏梅》、《中秋月》、《月下独酌》、《渔歌子》等诗词。

二、猜一猜,解释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1、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

夜晚。

书:

写。

所见:

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

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

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合标注出来。

小组间交流。

集体交流。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3、教师引导:

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景——冷)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思念家乡)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

(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

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事——暖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板书设计:

景——冷

夜书所见思念家乡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一、揭题

 板书:

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

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

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2、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

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

(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

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

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

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

(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

(水)怎样的水?

(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

(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

(楚江)楚江又叫什么?

(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你也想读读吗?

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

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

(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

怎样的小船?

怎么行驶的?

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

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

课件出示:

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

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

《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

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苏轼)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

(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

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

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瞧!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

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

)(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

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

(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

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

晴天的西湖真美!

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

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播放课件:

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

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播放音乐:

《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

(课件出示:

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

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

雨后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

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

)(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奇。

)(板书:

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

)(课件出示:

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

(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

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