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670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doc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本国(地区)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注意:

国内生产总值的6点含义:

市场价值;最终产品;一定时期生产;流量;地域范围;市场活动。

2.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或地区国民运用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以市场价格计量的收入总和。

(国土原则)

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得到的以市场价格计量的收入总和。

(国民原则)

4.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得到的收入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中,扣去个人纳税部分后的收入。

即个人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5.总投资和净投资

投资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

6.名义GDP、实际GDP和GDP折算指数

名义GDP就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一国总体物品平均价格的上涨程度,经济学上称为GDP平减指数(折算指数或价格指数)。

公式为:

GDP平减指数=名义的GDP/实际的GDP=ΣPtQt/ΣP0Qt

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反映一定时期内的价格上升的幅度。

注意:

GDP折算系数不是经济增长率,它是价格指数,类似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凯恩斯定理

所谓凯恩斯定理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收入)

与总有效需求相等的产出。

3.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

与收入无关的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引致消费:

由收入带来的消费。

4.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

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表示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5.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表示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6.投资乘数

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7.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8.平衡预算乘数

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名词解释

1.投资

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指厂房、设备和存货等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

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

.

2.资本的边际效率

ò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ò也是该投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

3.投资的边际效率

当利率下降时整个社会投资规模扩大导致资本品价格提高从而预期利润率下降(即公式中的r下降,这个下降了的r称为投资边际效率MEI。

4.IS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i=s)时,反映利率与收入间互相关系的曲线

5.流动偏好

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即人们愿意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债券)所取得的收益,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留在手中的行为。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6.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不管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将货币持有在手中的现象,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7.LM曲线

满足货币市场均衡的所有收入y与利率r的组合关系。

8.IS—LM模型

IS—LM模型是由英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RichardHicks)和美国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汉森(Alvin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是通过引入货币和利率来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这一摸型用一般均衡方法高度概括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总收入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是阐述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分析工具。

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模型。

第十五和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

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

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r0

y

o

E

IS

LM

y0

r

y1

E’’

E’

y2

IS’

r1

3.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即左图y1y2部分)

4.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货币创造乘数

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额(亦即货币供给量)最大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

(注意,这是有条件的)

6.货币幻觉

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7.货币供给(M1)

指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8.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也称高能货币H。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2.财富效应(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就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的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3.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4.充分就业(潜在)产量

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此时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5.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6.长期总供给曲线

又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始终出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上,此时的总供给曲线是惟一的一条垂直线。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名词解释

1.摩擦性失业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的供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

1)特点:

失业+职位空缺

2)原因:

失业者没有合适技能、居住点不当等等

3.通货膨胀惯性

人们的预期会使得价格水平的上升具有惯性,即使初始原因消失,通货膨胀也会持续下去。

这种情况被称作通货膨胀螺旋。

4.自然失业

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即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5.通货膨胀

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