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674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30年大家及其作品Word格式.docx

深刻锐利、沉郁冷峻。

鲁迅是思想家,是思想型作家,鲁迅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以揭示人的悲剧见长作家。

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

鲁迅在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

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思想

一、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

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

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

鲁迅总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

“从来如此就对吗?

”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3、涉及到普遍的人性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但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取材是来源于古代的题材,只不过作者根据需求做了艺术处理。

《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1935年,历时13年。

前三篇《补天》《奔月》《铸剑》写于1922—1926年之间,属于鲁迅的前期的作品。

后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1934—1935年之间,是鲁迅后期作品。

《故事新编》的特点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

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

3、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野草》收作品23篇。

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其风格可用“独语”来括,主要是作者抒发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也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

《野草》比较很晦涩难懂。

它大致表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抨击

2、寄托作家自己在黑暗中与旧势力奋勇搏斗

3、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和情感

4、表达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孤寂,

以及为挣脱这困惑所进行的思索

5、洋溢着春意、蓬勃的精神

《朝花夕拾》

1、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

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拾》。

是鲁迅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

2、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

《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

3、《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

4、《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5、《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

 

郁达夫(1896—1945)

(一)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

1913年赴日本留学,学习经济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21年10月,上海泰东书局出版了郁的第一个小说集《沉沦》,收入了《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三篇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

三篇小说的主题是:

对爱的渴望和这种渴望的不能实现。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

郁达夫作品内容:

一类是极端苦闷、欲望的作品;

一类是非常纯净、美好的作品。

前者可以说是哀情,如《沉沦》;

后者则是纯情,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郁达夫善于写这两种极端的情。

内容上:

1、“生的苦闷”——饥寒交迫、贫穷潦倒

《银灰色的死》典卖亡妻的戒指和旧书;

《茑萝行》失业,妻子跳河;

《零余者》“袋里无钱,心头多恨”。

2、“性的苦闷”——书写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痛苦,抨击陈腐的封建制度、道德对人性的压抑。

短篇小说《沉沦》性的要求和欲望,变态的表现——自我良心、道德价值观的谴责——羞耻感、犯罪感,道德上的焦虑。

小说《迷羊》王介成——谢月英。

3、“社会的苦闷”——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

《春风沉醉的晚上》烟厂女工;

《薄奠》人力车夫。

“零余者”形象——

一是这些人物由于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异的个性以及过人的才华,不被社会所容,被抛出了原来社会的既定轨道;

二是这些人物由于性格较弱,意志不坚,对于不合理的社会无力反抗,在现实面前无所作为,在自己生的这个世界找不到适宜的位置。

外在标记——落魄感、无所依归感:

弱国子民的留学生、落魄文人、清苦教师、失业者、流浪者……内在特征——对立矛盾的心态和“灵与肉”的冲突:

出身卑微,境遇飘零,经济困顿。

“零余者”有着矛盾的性格,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积极向上又消极隐退,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追求美好的爱情又满足一时的性欲,自喻多才又自轻自贱。

同时,多愁善感,神经纤敏,特别感伤;

有时也反抗社会,但是一种消极地、变态的——自虐、沉溺酒色、自我摧残,自戕,遁形山水

艺术上:

1、以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组织篇章,随心理情绪的波动而发展,形成了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

《沉沦》——田园漫步、躲在被窝里犯罪、窥浴、野外听人偷情、进入妓院、跳入大海自尽。

2、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

1927年后,风格转化。

《迟桂花》诗意最浓,我——莲儿,净化

文学史地位

(1)开创了一种“自叙传”的浪漫抒情小说形式。

不仅从道德观念上对传统意识进行了解构,而且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带进了新文学小说创作中。

(2)在“表现自我”的艺术主张支撑下,凭借着“零余者”的形象,郁达夫尽情地抒写着一己的体验、心境,渲泄着那些从自我情感中体验出来的思乡、念子、怜妻、哭穷等情绪,具有感伤的“忧郁之美”。

(3)结构的自然松散与景色的诗意描绘

郁达夫的小说呈现出散文化、情绪化的特点,模糊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

对自然景色的迷恋与表现,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关于《沉沦》

具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的思想意义

其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沉沦》的主人公“我”之所以行为怪僻,心理变态,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他的畸形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统治对他的迫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的结果。

其二,具有较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

《沉沦》的主人公“我”虽然生性乖张,脆弱,但他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认为自己之所以在异国倍受欺凌的原因在于祖国的积贫积弱,因而他热望祖国尽快地富强起来

其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1、个性意识。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是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2、民族意识。

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

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纯情小说。

一、思想和情感。

作品比较单纯,人物只有两个,故事也很平凡

仍然是叙述自我身边的凡人琐事,保留了郁达夫小说的基本叙述

风格,思想、感情的基调却非常纯净。

简单地说,作品就是从平

凡而苦难的人生中提升纯洁感情。

二、情感过程

作品中两个人的感情,不是直接完全表达出来的,而是一点点

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的。

在那种富有变化的委婉曲折的过程中,

完成情感升华。

陈二妹情感的变化流程:

陌生----好奇----第一次亲密接触----误解----消除误解

茅盾(1896—1981)

茅盾(1896—1981),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地主家庭,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14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1年主编《小说月报》,同时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

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是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主将。

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长、文联名誉主席、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

1981年逝世,捐出25万元,设立“茅盾文学”基金会,鼓励长篇小说创作。

生平经历对其创作极有影响的主要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

(2)社会历史环境

茅盾是在革命——不革命,前进——后退,这样的矛盾中,在“感到了幻灭的悲哀”以后,才安心定位于文学,做一个“为人生”的小说家了。

重要作品:

长篇《子夜》、《虹》、《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

中篇(《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社会剖析小说”

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

两大形象系列的塑造:

1.民族资本家系列

以《子夜》中的吴荪甫为突出代表。

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以《幻灭》中的静女士、《动摇》中的方太太为代表.

《子夜》

写作背景和动机

中国正在进行现代社会性质的大讨论。

“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

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当时的出路只有两条:

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

—茅盾: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艺术特色

(1)题材的选择:

非常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显得气势磅礴,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和开阔的社会场景。

(2)人物塑造:

吴荪甫: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3)结构: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4)细致的心理描写。

茅盾十分欣赏西方十九世纪小说中“心理解析的精微真确”,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对吴荪甫在开始组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投机市场上与赵伯韬决战时的举棋不定、在失败时的心灰意冷时的内心世界剖露得都非常真实贴切。

如第一章:

描写吴老太爷心理和幻像的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夸张的,如他见到了快速节奏的都市生活,穿着暴露的都市时髦女子,烫了发的头,抹得血红的嘴唇等吓得浑身发抖的细节,最后高呼:

邪魔呀!

(5)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

《子夜》第七章在描写吴内外交困的心境时,作者始终伴有自然景象的描绘,如:

灰色的云块、闪电、雷鸣、浓雾、金黄色的太阳、绿色的树林、琴韵似的水滴……不同层次的音响效果和不同基调的色彩构成了吴内心世界情绪起伏的流程,狂风暴雨、惊雷骇电、晚霞余辉等自然景物都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有联系,绝对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闲笔虚文。

(6)人物语言个性化。

小说中吴荪甫的语言是自负和刚愎自用的,短促有力、果断,常常出现"

一定"

"

立刻"

不能"

之类的言辞,将他的强硬、果敢、狠毒的性格表现得真实而准确

《子夜》主题

1、作家的本意——形象地回答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的悲剧。

2、封建文化在现代都市文化冲击之下走向崩溃和解体

3、都市文化中逐利主义对人性的异化

4、生不逢时的失意英雄的悲歌。

茅盾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

1、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的宏大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开创了史诗性传统。

2、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塑造了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和资本家系列形象。

3、以开放的现代意识和都市感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4、对现代长篇小说的体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贡献。

巴金(1904.11—2005.10)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少年目击了大家庭内部种种腐朽丑恶的生活,“五四”后形成民主主义思想。

1923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巴金赴法国留学,开始写作。

主要作品:

《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

家庭、青春、激情构成了巴金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

后期——题材:

一是继续揭示旧家庭的罪恶和没落。

如《憩园》;

二是表现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如《寒夜》。

风格:

深沉的叙写。

从浪漫的理想的英雄革命,到平淡琐屑的凡人小事;

从单纯直接地倾吐热情,到抒情写意的客观化。

巴金前后期小说艺术风格的变化,标志着小说艺术的成熟。

阅读代表作品:

《家》、《寒夜》。

二、《激流三部曲》

巴金的《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提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家》。

1938年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一)、《家》的思想内容:

1、揭露和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2、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二)、人物形象

《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

1、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高老太爷是这个家族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

《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能给人很深的印象。

他就像幽灵似的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

《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

小说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

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

高公馆为人们认识封建家长制提供了完整而形象的模型。

2、觉慧

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他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

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家》的主角,是最能打动青年的心的形象。

他热情、叛逆、勇于追求,体现了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

然而,觉慧毕竟是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叛徒”,他身上既有热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

3、觉新

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新旧夹缝中挣扎。

旧的枷锁(责任)与新的希冀(自由)的矛盾。

这个人物为什么写得最好?

1、处在矛盾冲突的漩涡中。

2、性格复杂而鲜明。

3、作者感情的倾注。

4、其他人物形象

除了重点塑造的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外,《家》还刻画了其他一些生动而富于特征的人物形象,如纯洁、刚烈的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女子瑞珏,勇敢地争取个性解放的青年觉民与琴,以及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阴险奸诈的四太太王氏等等。

这些不同阶级、地位、思想和性格的人物,一起在高公馆这个黑暗的王国里,上演着腐朽或新生的戏剧。

三)、艺术成就

1、《家》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繁复,但作品能始终围绕基本线索展开描写,有条不紊,紧凑周密,波澜起伏,迭宕有致,显示了作者精于构思的能力。

2、所塑造的人物,都各自有思想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的刻画比较突出。

如鸣凤投湖前的痛苦、怨愤的内心独白,梅芬与瑞珏谈心时彼此灵魂的剥露,觉新婚后遇见梅芬时的无限追悔和怜爱,等等,都是抓住人物斯时斯地复杂变化的心境来写的,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为了散发苦闷、愤激的情绪,作者常常通过他的人物或直接由作者自己作滂沱倾泻的抒情,所用的常是热情澎湃的诗的笔调。

3、《家》基本上属于青春型的创作,那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是特别能唤起青年人共鸣的。

《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

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这种风格自然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

巴金写作时通常是非常冲动,全副身心投入,忘情地参与他所构设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总是能煽起大悲大喜的恣肆的感情。

(四)、《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是反映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

2、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

3、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三、前后期小说创作

(一)、 

青春的赞歌: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从1928年9月写《灭亡》到抗日战争爆发)

1、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

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2、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革命与恋爱。

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与苦闷。

对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歌颂。

如《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

3、巴金前期小说的整体特色就是标题所说:

青春的赞歌。

具体特色:

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

这种风格自然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姿态有关。

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

(二)、深沉的悲剧艺术: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

40年代中期,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不过他的创作风格变了,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

他这时期的翻译也由俄国虚无主义者的英雄故事转向斯托姆的爱情小说与王尔德的童话。

巴金风格的演变固然跟当时另人窒息的现实社会气氛和作者在战时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有关,更是由于作者摆脱青春时期的浪漫而趋向中年人的沉稳。

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

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是比较受读者欢迎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

《寒夜》的悲剧及其成因分析

罪恶社会里的“小人物的悲哀”。

三个善良的小人物:

懦弱自卑的小职员汪文宣;

渴望个人幸福的“花瓶”曾树生;

封建守旧的“二等老妈子”汪母。

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市民知识分子家庭汪家,在现实中破裂的悲剧,揭露了时代的黑暗和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

悲剧的成因

❑社会的悲剧

❑性格的悲剧:

汪文宣和曾树生在性格、追求和思想观念上的不和谐。

❑文化的悲剧:

汪母的传统道德和曾树生的新派思想。

“家”与“街头”

—巴金早期创作中的革命情结和革命叙事

《家》

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族悲欢离合的故事——《家》

《家》主题:

•1、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暴露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与专制,及“谪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

•2、揭露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

•3、歌颂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年青一代的叛逆与斗争;

•4、表现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家》的人物关系:

高老太爷大老爷

克文+周氏

陈姨太三老爷

克明+张氏

冯乐山

四老爷

克安+王氏

五老爷

克定+沈氏

张太太

1“家”的罪恶

高公馆:

“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

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

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

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

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

每一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

•<

<

家>

>

第2章:

•姑母问兄弟二人:

“刚才还下大雪,外面想必很冷……”,觉民的回答则是:

“外面并不太冷。

风已经住了。

我们一路上谈着话,倒也很舒服……”

高觉新:

旧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懦弱顺从的性格:

奉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高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