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687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相反,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不得不依据自然的结构、功能和属性调整自己,通过顺应自然以求得生存。

在自然生存中,虽然应用了一些原始工具,但这些工具只是肢体功能的简单延伸且作用有限,人的生存主要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主要是体能,包括体力和身体技能)与自然界进行交往,人的根本属性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气候、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的生活和命运。

因此,自然生存是一种动物式的生存。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存在物,他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且能用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又创造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不仅有量的拓宽,而且有质的提高。

此时,自然生存方式的局限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超越自然生存而去追求更高级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欧洲相继爆发了倡导人本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宣传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以及提倡“天职”(劳动)观念的新教改革运动。

这些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的过程中,把长久沉睡于上帝神性之中的人的物性猛然唤醒,形成了“物本人文主义”;

另一方面又与欧洲特有的地理和历史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资本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个社会以资本追逐最大利润为驱动力,以物欲的满足为目的,以有效率的运作为原则,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奠基在功利性的基础上。

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资本家发现通过把科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和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中,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十分有利于资本增值,从而大力赞助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于是,各种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并出现无限进步的趋势,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

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于是,人类凭借技术的应用,使其从生存于天然自然界转向生存于人工自然界,开始了技术生存。

技术生存就是一种运用技术手段改变自然以创造人工自然环境来满足人需要的生存方式。

在技术生存中,人类运用各种工具和机器来放大、延长或替代自身肢体与器官的功能,增强从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能力,不断从自然力的肆虐、动物本能的支配和食物匮乏中摆脱出来,最终把自己从动物式生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自从人类的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远古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主要是顺应自然,膜拜自然,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明显。

到了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生产资料,开始肆无忌惮地搜刮自然,自然环境同趋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紧张。

美国生物学家康莫纳说:

“我们自身先进,并宣告己逃离了对自然的依赖,这一切已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想,即我们已创造了自己的环境,不再需要自然了。

在热切探寻现代科技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几乎产生了一种致命的错觉,我们已最终逃离了对自然的依赖”。

∞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类在享受物质成果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破坏,很多珍稀的物种将从地球上永远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众多自然资源逐渐缺失,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重大威胁,到头来经济发展也会受阻。

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肆意践踏自然界,人类的生产生活这一实践活动已经超出了自然所能承受的底线,必然导致自然开始报复人类,这些灾难都是人类自己酿成的苦果。

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村上面,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应尽的责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要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为他们留下一片净土。

德国哲学家汉斯·

萨克赛指出:

自然对于人类的关系来说,“从敌人到榜样,从榜样到对象,从对象到伙伴,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全球各国政府都对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进行交流与合作。

早在1972年和1989年两次在温哥华举行的国际会议,分别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和《温哥华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呼吁,“为了维护现在以及未来千秋万代”的利益,必须竭尽所能“改善人类自然环境”,“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足以威胁自身的生存。

1992年国际“环保会议”也发出同样呼吁。

我国中央领导人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观点古今中外都存在。

现在重提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如何具体构建。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这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中其他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从终极意义上讲,人与社会来自自然,并始终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决定着人和社会生存的质量和前途。

因此,在当今世界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和谐美好的家园?

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根本性的和紧迫性的“人类共同责任"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一严峻状况,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全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本代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环保切切实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才是当务之急,正所谓亡羊补牢,希望现在还为时不晚。

各国政府只有放下各国一国之利,个人放下一时之利,通力合作,互相帮助,才能把保护环境这一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坚持下去。

我国当代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英明果决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和谐社会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内涵,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本文所要强调的正是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根据我国人口总体质量不高,资源分布不均,可利用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相对不高,再加上我国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长期走粗放型经济模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这一严峻形势,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重中之重,是能顺利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追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历程,证实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果,深度挖掘人与自然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紧密联系,重新唤起全国人民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坚定环境保护的信念跟决心,提出几点可实施性方案,科学引导人们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为缓和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一点微薄之力。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该《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血大能力之一。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提出:

到2020年我圜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是“社会更加和谐”。

报告的第二部分论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中央领导人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智慧结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进一步升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人享有合法的平等权利,国家民主、文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合理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做到公平正义,社会秩序安定。

人与人的和谐是指每位社会成员以诚待人,讲信用,懂礼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是指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能动性,发挥所长,各得其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社会呈现活力迸发,百花齐放的新景象。

有学者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阐释了和谐社会的内涵。

孟福国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应当是公正、平等的社会”。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有学者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视角阐释和谐社会。

邓敬雷认为,以和谐为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

“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

苟子提出“和则一,-N多力"

,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的理想,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社会’’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仪的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则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

、“差等"

、“非攻"

和“兼爱”等思想富含哲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①在当代重提和谐社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恩格斯在《导言》中通过对自然科学历史的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特别是各门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发现,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准各了可靠的科学基础。

在新自然观看来,整个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正是在这种流动和循环中,形成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细胞、原生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的演化序列。

这表明,在人类存在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先在地存在着、演化着,人类仅仅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恩格斯指出“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

恩格斯在肯定自然界对人的物质基础的前提下,非常强调劳动对人的创造作用,他把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活动。

他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从动物到人的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手脚分工,从而手获得了自由。

“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入类一旦开始生产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开始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

“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

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可见,劳动(生产活动)是与动物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的属人的活动,它是促使人与自然分离的力量,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即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起点。

劳动过程中,人的能动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进而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活动,提出和达到愈来愈高的目的。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比,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思格斯举例说,动物在消灭某一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明白它们是在干什么。

人消灭土地上原有植物,种植其他植物,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得到多倍的收获。

在劳动能力向前发展的同时,人类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需求,从最初的打猎和畜牧到农业,以后又有了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和航海,劳动本身的形式和规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大。

相应地,人对自然的变革作用也就越来越大,以至于人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灭。

可以这样说,在不断增长的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的相互促进过程中。

人越来越显示出其对自然的主动的、支配性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总是相伴而生的。

人的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预定的目的和达到的结果之间还总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出入,不能预见的作用占了优势,不能控制的力量比有计划发动的力量强得多。

”也就是说,当人对自然的支配活动还被盲目的力量(自然规律)所支配的时候,活动的目的性愈强,结果对预期目的的偏离可能就愈大,活动的强度愈大,对自然的破坏性可能就愈大;

反之,自然应对这种破坏性的反应,便是自然对我们的报复。

对于由人的不当活动而引起的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作了精彩的描述: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曾严肃地提醒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消除。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就剥夺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器。

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绝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大脑都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比其他一切生物都强,在于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是可以愈来愈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

“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特别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对自己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影响也愈来愈能有所把握。

通过这种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循环,人们也愈来愈认识到自己和自然界的一致性,即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人自身也会不断完善.恩格斯提出了人的两次飞跃的概念.第一次飞跃是人在物种关系方面从其它动物中提升出来,一般的生产劳动己实现了这种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其它动物中提升出来,这就需要建立“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因为人仅仅在自然关系方面成为人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关系方面真正成为人.这样的人,既看到个人的利益,又看到别人和国家的利益;

既看到经济利益,又看到各种社会利益;

既看到眼前的直接的利益,又看到长远的间接的利益.这才是不断自我完善的人.在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正确预料人的活动的结果,并按照规律对人的活动进行调节.“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

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因为在恩格斯看来,在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交织中,人对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是,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而对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结果,则完全被忽略。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只关心商品出售时所能获得的利润,至于生产行为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比如西班牙的种植场主为了获得种咖啡的木灰而在古巴焚烧森林,对于烧毁森林的后果,他们是不会关心的。

可见,要认识人的生产行为的后果不易,而要对这种行为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控就更难。

人是在“类主体”的意义上对自然实行变革的。

类主体分为不同的群体,由于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决定了他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在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部分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滥用科学技术,违背自然规律,根本不顾及其行为的后果,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破坏,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如何消除这种“人祸”呢?

“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不可分离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

”也就是说,要求得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就得变革人与人的关系。

只有消除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才可能消除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浪费与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和自然,是一种充满人性的辩证关系。

自然作为人的环境,不仅是人的物质活动的要素,而且还是表现人的精神力量的场所;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的宠儿,而且应当是自然的保护神;

人对自然既要索取,又要回报;

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必须满足,但这种满足又必须服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

我们必须不断改造自然,但在这种改造中又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和科技活动的生态效应,避免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句话,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索取与被索取、权力和义务分离的关系,而应当是共存互补、权力和义务相统一的关系,是共存共荣的关系。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辩证法主题。

循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为我们提供的基本思路,在辩证法的高度深谋远虑地发展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就完全可以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达到中国古代思想中“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