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692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2古诗词19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

 【明确】:

1、章法严密。

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 

又略有变化;

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 

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

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 

心的出征场面。

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 

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 

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 

灰 

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 

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 

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

“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

江淹《别赋》说:

“黯然伤魂者, 

唯别而已矣。

”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巧妙构思。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

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

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 

实。

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

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 

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五、课后作业

比较李白与杜甫诗的风格

【说明】读诗也要学习领略诗人的风格以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

如:

李白《古风·

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见《语文读本》第三册)

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象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

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

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

此外,李白让仙人跟自己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

杜甫的伤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教学反思

 

检评

登高

了解作者及背景

诵读、赏析

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

杜甫的语言风格

《登高》一诗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所作。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全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夔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谷以风大闻名。

这里的描写,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

首联登上高处,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

移动视线,由高处又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但诗人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这上面,接着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句中的“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

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尽头?

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以抒发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

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

这一联写到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秋之情。

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更见出构思的精巧。

  尾联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本来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诗人的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尽展无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登幽州台歌

初步了解唐诗的发展概况

衬托(反衬)手法的体会理解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简单对两首诗进行比较

握诗中衬托与借影抒情的表达方法掌

感受古诗中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唐诗精华单元的两首诗。

先来看看这两首诗的题目。

二、古诗学习

思考一个问题:

根据题目找一找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

登高之作,写景为主

朗读《登幽州台歌》,根据了解大意,请同学简单说出古诗大意

唐陈子昂

时间绵长

前——不见——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后——不见——来者。

空间广阔

念——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

独——怆然(悲伤的样子)——而——涕(眼泪)

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提问:

1.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

(幽州台:

又称燕台,史传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学生如果不会,教师这时可以将此诗写作背景向学生点明,帮助学生理解此诗

请学生根据大意及注释试着分析古诗中具体表现的作者情感,学生可以根据古诗中的词或字来对应作者的情绪

“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

“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

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3.在学生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提问:

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

“之”、“而”在这里表示音节的停顿,是虚字,它们的用处是使此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景

通过对后两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一、集体朗读黄鹤楼诗

二诗中讲到了一个神话传说,与作者当时有什么联系呢?

仙人已去,仙鹤不返,只留作者在此地,孤单之感隐现

三、5、6两句景色是怎么样的:

美丽、繁华

思考这样的景色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情绪?

表达手法:

反衬

表达作用:

表现出作者的孤寂情绪,照应下文思乡之愁

四、最后两句可以知道:

作者身在异乡

烟波说明:

水气朦胧,作者情绪低落

借景抒情,表达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愁

相同之处:

登高写景之作,愁绪浸于诗中,显出苦闷孤单之意

不同之处:

陈子昂——直抒胸臆,表达人生之愁

崔颢——借景抒情,表达思乡之愁

登岳阳楼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二、整体感知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

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

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

另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从诗中“春泥百草生”句看,时间是第二年春天,因系应酬之作,不如这一首有名。

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

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

“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

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

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

“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

诗人自离茨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人抒情先说个人景况;

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

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

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

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善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

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

唐庚《子西文录》云:

“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

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

”这决非过誉。

注:

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

三、鉴赏要点

雄浑阔大的意境。

《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

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一这几首诗都不难成诵,最好在自读之初一边看注释一边练习背诵;

待到成诵后再进行鉴赏分析。

所设计的三个小题,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帮助学生迅速成诵。

题中所涉及的知识有押韵、对仗和章法,这些过去都学过,不必再讲。

这道练习无须一次完成,读一首完成一首,如《旅夜书怀》:

押韵属正格;

首联也是对仗;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后一层抒发自伤飘泊之情。

锦瑟

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理解内部结构;

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

品味诗歌的形象。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一、导入: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

他说: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

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

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

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

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

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

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

“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

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

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

锦瑟2

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

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

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

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

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

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

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

“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六、分析其他几种理解

1、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以备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

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

(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2、课堂活动:

点读练习。

请同学们给下面的话加上标点符号。

弄清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

“此悼亡诗也。

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

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

‘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

‘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

‘珠有泪’,哭之也;

‘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

)玉也。

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

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

”(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

“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

‘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

‘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

‘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

C、汪师韩:

“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

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

‘晓梦’喻少年时事。

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

‘春心’者,壮心也。

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

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

‘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

”(摘自《诗学纂闻》)

七、作业。

同步作业本上的练习。

八、教后记:

1、实践了“用教材教”的思想,不定了学生学教材,老师教教材的做法;

2、倡导了自主自学的学习风气。

课堂大开放,让学生自己感悟,老师不必为控制课堂而感到吃力,讲一讲,变成了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

理解了李商隐诗歌的迷离风格,学习了多种表达技巧,强化了文言阅读能力的训练,学习了标点符号的运用。

李凭箜篌引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诵读、鉴赏

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手法

作者的风格特点

一、知识回顾:

检查背诵

二、学习内容

(一)了解作者:

李贺(790—816):

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

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