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71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一、项目背景 3

二、项目概况 5

三、问题与建议 6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8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8

二、项目区经济发展状况 11

三、项目区内交通运输状况 18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9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21

一、选址条件 21

二、建设条件分析 22

第四章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 24

一、建设规模 24

二、技术标准 24

第五章工程方案 27

一、广场方案 27

二、总体布局 27

第六章 节能方案分析 31

一、编制依据 31

二、节能指标 32

三、节能措施 32

四、耗能指标 33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34

一、沿线环境条件 34

二、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34

三、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 37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9

第八章劳动安全设施 40

一、影响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 40

二、制定完善监控措施 40

第九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42

二、工程质量管理 42

三、财务管理 44

四、进度管理 44

五、合同管理 44

六、协调管理 45

七、安全建设管理 45

第十章项目实施及招投标管理 46

一、实施方案 46

二、实施进度安排 46

三、项目实施进度表 48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 51

一、投资估算依据 51

二、建设投资估算 51

三、工程投资估算 52

四、资金筹措 52

第十二章 社会评价 53

一、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53

二、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53

三、社会风险分析 54

四、社会评价结论 54

第十三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5

一、结论 55

二、问题及建议 55

4

炎陵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项目

(二)建设地点

县霞阳镇中团村横岭组

(三)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1996]628号

《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建标「1996」309号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县城市总体规划》

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四)项目提出的过程、理由

⑴项目提出的过程

县位于湘东南,株洲地区最南端。

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交通、通讯、电力和教育等事业突飞猛进。

随着县“四大战略”的深入推进,城市建设作为“四大战役”的支撑,对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衡茶吉铁路是县境内的唯一铁路运输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后建设阶段。

为了完善县内站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也是为了城市拓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新建火车站站前广场等配套设施,以满足物流、人流和交通的需要。

县城目前处于初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开展。

城市东拓西展,南延北提战略正在全面铺开,迎宾路作为东城区连接火车站的唯一通道,其建设对尽快完善城区功能,对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⑵项目建设的理由

①是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需要

根据《县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到2020年,县将城市人口达到8万人,城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提出城市建设“东拓西展,南延北提”的战略思路,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老城区改造、西城区拓展、东城区建设都在全面铺开。

城市功能日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到“十三五”期末,各项指标将如数完成。

②是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需要

通过多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的努力,县上下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要走生态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要走生态发展之路主要是要发展旅游产业。

要发展旅游产业,一是要加快景区景点建设,二是要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城市提质是树立旅游大县的一项举措,同时又是新景点的组成部分。

城市品质提升有助于旅游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是提升城市品质的直接手段。

因此,本项目建设既可服务于旅游又可服务于城市提质。

③是满足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修建迎宾路既是为了整合好可供开发利用资源和空间,切实有效实施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把县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物质丰富、文化昌盛、人民富裕安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谐。

修建火车站站前广场是在有效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利用境内外资源和有限的空间,进行“点状”区域发展方向定位,从而规范发展秩序,提升发展技术,扩大发展规模,有序开发利用资源,实现县平稳、科学、健康、快速、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项目概况

㈠建设地点

县霞阳镇中团村横岭组。

㈡建设规模与目标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7410平方米。

广场宽258米,进深165米。

可停放公交车12辆,长途车12辆,出租车36辆,社会车辆36辆。

㈢主要建设条件

1、交通

县为湘东南连接江西、广东的门户,近年来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衡炎高速、G106国道、S322省道、S321省道贯穿全境,炎汝高速、炎睦高速和高速和衡茶吉铁路等四条干线将在2年内全部贯通,是湖南省规划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干线,东联江西井冈山,西接衡阳高速网,南联广东。

县内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公路,95%的乡镇公路路面实现了硬化,现有公路里程达1600多公里,已初步形成公路交通网络。

全县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31.85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79.38公里。

2、通讯

县邮政、电信快速发展,移动、联通覆盖全境,因此,可为本项目建设提供便捷可靠的通信保障。

3、供水

县自来水管网覆盖整个县城,能够满足县城生产、生活用水。

项目选址于县城,能够确保正常施工用水。

4、供电

县电力资源丰富,已建成110kv、35kv变电站三座,有中小型水电站120余座,年内已并入国家电网,供电质量好,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建设需要。

5、供气

据调查发现,县天然气储存量高达938万立方米,规划中配气站将根据项目用气需求趋势适时启动,能保证入区项目用气之需。

㈣项目投资概况

项目投入总资金为3540万元,其中:

建筑安装工程费为2180.6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为946.36万元,预留费用为281万元,贷款利息132万元。

㈤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1、进度安排:

本项目工程建设周期为12个月,计划2012年10月份开工建设,2013年9月底全部建成。

2、投资概算: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3540万元。

其中:

建设投资2180.64万元,建设其他费为946.36万元,预留费用为281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32万元。

3、资金筹措:

本项目资金为银行贷款2000万元,企业自筹1540万元。

三、问题与建议

1.由于本项目投资较大,施工期又较短,任务艰巨。

建议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和监督部门,对施工进行统一领导,同时施工计划要做到周密的安排,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2.本项目地处县城北区,沿线居民较多。

因此建议建设领导小组对拆迁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3.环境保护问题

建议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拟建工程周边的工程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了解,并根据其影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金额

备注

项目总投资

万元

3540

1

土建安装

万元

2180.64

1.1

道路

m

475.5

713.25

1.2

土石方

m3

127710

292.46

1.3

停车场

m2

15996

351.91

1.4

广场中心区

m2

12870

579.15

1.5

站前平台

m2

891

26.73

1.6

绿化

m2

3000

120

1.7

照明及附属设施

万元

52.2

1.7.1

照明

万元

37.2

1.7.2

公共设施

万元

15

1.8

排水

M

1096

49.44

2

征地、拆迁费

万元

782

3

其它费用

万元

164.36

4

预留费

万元

281

5

贷款利息

万元

2000

132

6.6%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1项目建设背景

1.1政策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镇消费结构升级,我国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消费结构将朝着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旅游消费成为新热点,旅游业进入兴盛期。

据有关调研表明,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就会进入快速增长期。

而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从过去的二十多年情况来看,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国家已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支柱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接待国。

1.2旅游现状

县地处湘赣粤三省结合部,是湖南省的东南门户。

东邻井冈山,南达韶关,西连衡山,北望长株潭,地理位置优越,与国内几大著名景区连接成最佳旅游线路,旅游互动效应明显。

县历史悠久,景观迷人。

全县辖十五个乡镇和一个农场,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有代表性的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资源更是无可比拟。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酃县更名为县。

长期以来,县依托炎帝陵、神农谷两大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9年,县已成功入选“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大众最喜爱的湖南旅游目的地”、“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

游客人数增长率每年均在20%以上,到2010年已突破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亿元,成为湘东南旅游的一颗明珠,炎帝陵已逐步成为湖南省三大旅游品牌之一。

为此,县委、县政府将近期目标锁定在将县打造成国内的旅游强县上,将旅游业定为县的支柱产业。

1.3旅游资源

县立足资源禀赋特色,科学分析旅游产业定位,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丰厚的文化沉淀,使县旅游资源在湖南省,乃至中国独树一帜,蕴藏丰富。

其中,自然景观以山、水、林为主要特色,人文景观以历史遗存、民风民俗而见长,重要景观及旅游区有:

一是炎帝陵。

位于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主要由皇山、炎帝陵墓、神农大殿和附属景点组成。

炎帝陵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炎帝陵现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炎帝文化已被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炎帝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和祭祀文化等三大文化体系。

“炎帝陵祭典”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神农谷。

依托公园内秀美的地理环境、高森林覆盖率、良好的气候环境、丰富的旅游景点和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险、度假、观光和休闲,神农谷的生态体校、度假、旅游功能被广泛接受,必将成为湖南旅游的新亮点。

三是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

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

米泉书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十都万寿宫(朱毛第一次会面旧址)、水口叶家祠(第一次连队建党旧址)、中村周家祠(毛泽东第一次给部队上政治课旧址)、中村八担丘(革命根据地第一次插牌分田旧址)等,此外,县还是全国红军标语保存量最丰富的县。

这些旅游资源将是县红色文化旅游新的支撑。

四是神农峰生态旅游。

神农峰位于县东60公里处,海拔2115米。

这里有大面积草甸和各式各样的奇花异草,视野广阔,自然景观十分迷人。

神女峰更是充满神奇魅力,感受世外桃源的新境界。

项目建设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风貌展现为手段,以体验和休闲为主题,将形成休闲、旅游、度假为特色的生态风景区。

1.4项目提出

经过县委、县政府不懈的努力,县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改变。

106国道、322省道、321省道、衡炎(衡阳—)高速等公路网络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善了县交通条件。

炎睦高速、岳汝高速、高速和衡茶吉铁路的建设和通车,将更进一步提升县的交通网络提速,使县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2010年,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802万元,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增长47%、29%和56%。

县宾馆、生态园、餐饮业发展迅速,但仍不能适应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旅游服务等后续产业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随着高档消费群体日益扩大,多元化的旅游服务场所越来越受游客菁睐,县的宾馆、生态园在一段时间内供不应求的矛盾还得不到有效解决。

据统计,县共有宾馆(生态园)37家,四星级宾馆(生态园)暂无,三星级宾馆(生态园)仅1家,二星级宾馆(生态园)12家,其余均为无星级宾馆,客房数不足2500间。

每到旅游旺季,全县宾馆暴满,游客投宿均须提前预约,生态园客房相当紧张。

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及平常周末日均接待人数5000人以上,现有旅游接待能力远无法满足需求。

近年来,县宾馆客房出租率达90%,且有不断上升之势。

另一方面,县宾馆规模较小,一般客房数只有40-100间,接待一个中型会议或一个大型旅游团需多家宾馆合作,给游客带来诸多不变,影响了县打造国内旅游强县的形象。

经过充分考察调研,公司决定选址于南桥果园投资兴建南桥果园农家乐生态园。

项目区位于县城南部,占地面积50亩,规划用地面积20亩。

周边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宜人;毗邻106国道,离衡炎高速15分钟车程,各旅游景区专线直达,交通便利。

项目按农家乐三星级标准建造,有客房120间,配套餐饮、会议中心及健身娱乐休闲度假设施。

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变县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缓解县游客人数大幅度增长和接待能力不足的矛盾,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十分积极,意义远大。

二、项目区经济发展状况

㈠外部环境发展现状

1.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自然环境:

县位于湘东南,地处罗霄山脉中部,株洲地区的最南端,东临江西省的井冈山市、遂川县,南接桂东、资兴,西连安仁,北界茶陵。

县地形大势为东南高亢,西北平缓。

罗霄山脉斜贯县境,群山起伏,岭谷相间,山、丘、岗、坪交错。

高差达1949米,平均每公里坡降44米。

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低温寒冷期短,春早回暖快。

不同海拔和不同区域,气温差异明显。

年平均气温在12.1至17.2°C之间,随海拔高度递减,故海拔1300余米的大院农场,有“小庐山”之称。

县堪称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

境内有植物176科808属180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4种;陆生脊椎动物共有212种,占湖南省陆生脊椎动物621种的34.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多、价值大。

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其中1级4种,11级25种。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奇秀。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其安寝地炎帝陵作为“神州第一陵”,已被授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区。

“炎帝陵祭典”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井冈第一站”。

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战神农地,决策定井冈”,在这里见证了朱毛第一次会面、第一次连队建党等一系列首创性的中国革命实践活动。

全县至今仍保存有完整的红军标语339条,是全国红军标语保存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县,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年内可建成开馆。

“亚洲第一氧”。

森林覆盖率达82.6%,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名县。

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农谷,区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居亚洲第一,被誉为“天然氧吧”。

“湖南第一峰”。

县与江西省遂川县交界处,有湖南第一高峰——酃峰,又名神农峰,海拔达2115.2米。

同时,县还是一个客家人和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集居地,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更增添了这块土地的无穷魅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湖南省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县委、县政府抢抓历史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两大目标,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民营经济带动、旅游产业带动、生态县建设、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小水果、笋竹的林果业,以茶叶、蔬菜为主的经作业,以生猪、酃县白鹅为主的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全县累计通公路村202个,村通公路率达99%;累计通电话村达201个,村通电话率达95%;新建移动基站12个,开通15个乡镇移动通信;村通广播电视率达96%。

县工业发展迅速。

实现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增长2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增长34.3%。

“1152”工程来势较好,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增至56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3家。

启动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

九龙工业园集聚功能日益增强,被授予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五个县(市)园区第二位,完成工业总产值15.06亿元,上缴税收3314万元,分别增长48.8%、24.3%。

新投产电站11座,新增装机容量1.3万千瓦,全县总装机容量达19.93万千瓦。

2010年,县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全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又好又快、进位争先”战略目标,坚持“目标更明、速度更快、标准更高”要求,干事创业,攻坚破难,锐意进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3.33亿元,增长24.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6亿元,增长24.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增长5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增长1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45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增长3.39%。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全县的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平衡,第一产业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任务艰巨,农民收入增速落后于GDP增长速度,社会就业有一定压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

表2-1县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概况表

项目

年份

人口

(万人)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农业总产值

(万元)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2006

18.10

94502

60301

138689

8059

2007

18.26

156161

75347

172304

10012

2008

18.38

218347

73791

203876

11396

2009

18.52

274575

74403

228004

12745

注:

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信息网,县近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县工业总产值、GDP增长都较为迅速,特别是2006-2009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3.66%,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4.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也达到4.8%。

县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得到优化,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模式,三大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并向高级阶段迈进,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9.4:

46.3:

34.3。

投资结构进一步向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和民生建设倾斜,以纺织、铸造生产为主的加工产业成为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园区经济对GDP增长贡献进一步加大,2010年,九龙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2.99亿元,增长52.5%。

2.县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县为湘东南连接江西、广东的门户,近年来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衡炎高速、G106国道、S322省道、S321省道贯穿全境,炎汝高速、炎睦高速和高速和衡茶吉铁路等四条干线将在2至4年内全部贯通,是湖南省规划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干线,东联江西井冈山,西接衡阳高速网,南联广东。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在上级党委、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县交通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通过以工代赈和国债资金,在村村通工程、通达工程、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和通畅工程等项目的带动下,全县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公路。

95%的乡镇公路路面实现了硬化,现有公路里程达1600多公里,已初步形成公路交通网络。

全县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31.85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79.38公里。

炎汝高速公路、高速和炎睦高速公路已相继开工,即将迎来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又一个高峰;农村交通建设形成新高潮。

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和通畅工程快速推进,农村客运站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交通安全形势稳定;运输市场管理得到加强;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县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夯实,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为县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2010年统计数据,全县共有营运客货车辆2100余台,从业人员2500余人。

完成客运量62.4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24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240.45万吨,货运周转量7242万吨公里,分别比2009年增长13.4%和25.3%。

运力结构得到有效改善,高、中档客车从无到有,已成为客运市场主导车型,重、中、轻、特货车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运输需求。

客运网络得到完善,“十一五”期间,县城与各乡镇间直达新型农村客运方便快捷,农村公路客运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大力开展道路运输市场集中整治,全县客运市场秩序井然有序。

(二)发展趋势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推力,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总体目标,始终抓住“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开放兴县、科教强县”这个核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把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来抓,走自主创新、自我发展之路。

同时,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酃县白鹅、笋竹、茶叶、小水电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县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

⑴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

当前形势有利于县发展的因素很多,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现代科技突飞猛进,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将加速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县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为县加快工农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突出优特资源,构建县域经济增长带,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十一五”规划期行将结束,从近五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85%,达到了县“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目标。

根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县的发展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