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72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docx

《优化重组卷》高考生物复习系列真题+模拟专题重组课时考点24

课时考点2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2015·安徽卷,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B.50%C.42%D.21%

2.(2015·山东卷,6)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

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

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3.(2014·高考广东卷,T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段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4.(2014·高考上海卷,T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

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

A.20%B.40%C.60%D.80%

5.(2014·高考江苏卷,T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6.(2014·北京理综,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7.(2014·四川理综,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8.(2013·高考海南卷,T15)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9.(2013·高考江苏卷,T12)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10.(2013·北京高考,T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11.(2013·高考天津卷,T1)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

78

20

2

乙地区

64

32

4

丙地区

84

15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12.(2015·课标卷Ⅰ,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13.(2014·高考上海卷,T31)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___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

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一、选择题

1.(2015·广东广州海珠区综合测试二)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人工诱变实现了基因的定向变异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抗生素的滥用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2.(2015·山东德州模拟)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

A.1% 5%B.0.5% 5%

C.10% 10%D.5% 0.5%

3.(2015·湖南衡阳五校联考)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36%,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

A.

B.

C.

D.

4.(2015·浙江温州十校联考)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下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正确的是(  )

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

B.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C.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

D.曲线乙可以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5.(2015·福建厦门3月质检)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差别很大。

DNA分析证实,约一百万年前,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从南美大陆迁徙至此形成了不同岛屿上的初始种群。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由于具有共同的祖先,不同岛屿上初始种群的基因库相同

B.不同岛屿上食物种类不同,导致地雀咏的外形朝不同方向变异

C.长时间地理隔离导致不同岛屿地雀种群基因库的差异逐渐扩大

D.不同岛屿土地雀的差别很大,说明这些地雀已演化成不同物种

6.(2015·江苏扬州模拟)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杂交后得到F1,选取F1中显性个体分别进行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和自由交配,则自交和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

A.A基因频率相同,Aa基因型频率相同

B.A基因频率不同,Aa基因型频率相同

C.A基因频率相同,Aa基因型频率不同

D.A基因频率不同,Aa基因型频率不同

7.(2014·内蒙古赤峰4月统考)烟草叶片腺毛能够产生分泌物,以阻止烟粉虱的侵害,而烟粉虱则能够依靠表皮特殊结构形成的物理障碍,以减弱烟草分泌物对自身的危害。

这种现象说明(  )

A.烟草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能诱导烟粉虱产生变异

B.不同物种间能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共同进化

C.两个种群都能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D.个体能在生存斗争中形成新性状,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8.(2014·四川泸州第三次诊断)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泄露出的核辐射易诱发基因突变,但科学家发现目前在那里的部分动植物却比较正常。

下列有关变异和进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通常情况下,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基因突变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才能遗传给后代

C.经过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该环境的,都是没有发生变异的

D.如果一个种群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就不可能发生进化

9.(2015·山东德州模拟)桦尺蠖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下图为某地区桦尺蠖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96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5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到1990年,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D.1930年前后,桦尺蠖的进化方向不同

10.(2015·山东临沂模拟)有些动物在不同季节中数量差异很大:

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如此周期性的变化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为抗药性个体)。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用农药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是因抗药性害虫繁殖能力增强

D.害虫的敏感性基因频率逐年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变化

二、非选择题

11.(2014·上海金山区一模)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

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见下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

(1)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________________。

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I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________________特性。

(2)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

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丙两地的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

(3)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

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4·江苏扬州适应)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

(2)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