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7382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中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营血亏损常见的面部表现是

A.淡白而消瘦B.暗黄而消瘦C.光白而虚浮D.青黑而虚浮E.暗红而消瘦A

2.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的常见面色是

A.青黄B.萎黄C.青灰D.黧黑E.苍白答案:

C

(三)望形态

望形:

观察病人体形的壮、弱、肥、瘦等情况。

凡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属“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之证;

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则又常见于阴血不足之证;

若瘦削已至大肉脱失的程度,每见于精气衰竭的患者。

如“鸡胸”、“龟背”等畸形,则多属先天禀赋不足,

望态:

若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的肺实证;

坐而俯首,气短懒言者,多属肺虚或肾不纳气之证;

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多是心阳不足,水气凌心;

咳逆倚息不得卧,每发于秋冬的,多是内有伏饮。

如眼睑、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时颤动,见于急性热病,则为动风发痉的先兆;

或见于虚损久病,则为气血不足,经脉失养。

四肢抽搐,多见于痫证、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风病。

手足拘挛,屈伸不利,属于肝病筋急,或寒凝筋脉,或血亏筋膜失养。

足或手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属于痿证。

一侧手足举动不遂,或麻木不仁,多为中风偏瘫。

一侧手足疼痛而肌肉萎缩,多为风邪耗血,正虚邪留。

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则为痉病。

(四)望头面

1、望头形与头发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精血不足。

突然出现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多为血虚受风。

年少落发,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者,为肾虚;

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者,为血热。

2.望目色

眼胞红肿,多为肝经风热;

目窠浮肿,多为水肿;

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耗;

目眦赤烂,多为湿热;

白睛黄染,常见于黄疸;

目眦淡白,属气血不足;

诸经热盛,均可见到目赤;

小儿睡眼露睛,多为脾虚;

气血不足,瞳孔散大,是为精气衰竭;

开目而欲见人者,属阳,闭目而不欲见人者,为阴证;

两目上视或斜视,多见于风证,或为动风的先兆。

3.望耳鼻

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

耳内流脓水,多为肝胆湿热;

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是麻疹先兆。

风寒、风热、鼻渊与鼻涕;

鼻煽:

肺热、肺肾精气衰竭;

酒糟鼻属肺胃有热。

4.望唇、齿龈、咽喉

望唇

色泽:

唇色淡白,属气血不足;

唇色深红,属热在营血;

色青紫,为寒凝血瘀;

唇干而裂,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嘴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

口角流涎,多为脾虚湿盛、胃中有热、虫积;

口角歪斜,多为中风;

口角抽掣或撮口,为肝风内动,或脾虚生风。

望齿

牙齿干燥,为胃热炽盛,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

牙齿松动,多为肾虚或虚火上炎。

睡中咬齿,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

望龈

牙龈淡白,多属血虚;

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亢盛。

出血,多为胃火、气虚、虚火。

望咽喉

若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属实热证,多由肺胃热毒所致(红肿热痛、溃烂);

若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属阴虚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

白喉为肺热阴伤。

(五)望体表

(六)望舌

内容包括舌质(体)和舌苔两个方面。

(1)望舌质

①望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

淡白舌:

主虚寒证(阳虚、血虚)。

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红舌:

主热证。

可见于实热证、虚热证。

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多属实热证;

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绛舌:

主内热深重。

在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入营血,热盛。

在内伤杂病,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

紫舌:

主病有寒热之分。

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多为血瘀之征。

②望舌形

胖大舌:

若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所致;

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是心脾热盛;

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

瘦薄舌:

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红绛且干,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

裂纹舌:

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阴精亏损;

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常是血虚不润。

齿痕舌:

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

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寒湿壅盛。

芒刺舌:

若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且热愈盛则芒刺愈多。

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热所在脏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

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

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③望舌态

强硬舌:

若见于外感热病,多属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高热伤津、邪热炽盛。

见于杂病中者,多为中风征兆。

痿软舌:

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转动不便,是为舌痿。

多属气血虚极,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若久病舌淡而痿,是气血俱虚;

舌绛而萎,是阴亏已极。

新病舌干红而萎者,则为热灼阴伤。

颤动舌:

久病中见舌颤,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

外感热病中见之,多属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之象。

吐弄舌:

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多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歪斜舌:

多属中风或中风之先兆。

短缩舌: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

多属危重证候的反映。

舌淡或青而湿润短缩,多属寒凝筋脉;

舌胖而短缩,属痰湿内阻;

舌红绛干而短缩,多属热病津伤。

(2)望舌苔:

是胃气上蒸而生。

①望苔色(有白、黄、灰、黑四种)

白苔:

一般见于表证、寒证。

薄白苔是正常的舌苔。

舌淡苔白,常见于里寒证。

积粉苔,常是外感秽浊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多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

黄苔:

主热证、里证。

外感病,苔由白转黄者,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

由于黄苔主热主里,因此黄苔又常与红绛舌并见。

若舌淡胖嫩而见苔黄滑润者,则应考虑阳虚水湿不化。

灰苔:

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寒湿证。

若苔灰而润,则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而苔灰干燥,则多属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黑苔:

主里证,主热极、寒盛。

若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

苔黑而润滑,则多属阳虚寒盛。

②望苔质;

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

厚薄:

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也就是透过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的为厚苔。

润燥:

正常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之征象。

察舌苔的润燥,主要是了解津液的变化。

腻腐:

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如痰饮、湿温等病证。

腐苔:

苔质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脱,多由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常见于食积、痰浊等病。

剥落:

若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即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地图舌”,也属胃的气阴两伤之候。

若花剥而兼有腻苔者,说明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

有根与无根:

有根的多为实证、热证,表示有胃气;

无根的则多见于虚证、寒证,表示胃气衰。

(七)望排出物:

主要包括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

清稀者多为寒;

黄浊稠粘者多为热。

例题:

1.胃气阴两伤常见的舌苔是

A.无根苔B.焦黄苔C.花剥苔D.黑燥苔E.积粉苔答案:

2.中风或中风先兆的舌态是

A.舌短B.舌缩C.舌痿D.舌软E.舌歪答案:

E

二、闻诊

(一)听声音

1.语声

(1)语声强弱:

声音的强与弱,一方面是反映正气的盛衰,同时也与邪气的性质有关。

(2)语言错乱:

“言为心声”,语言错乱多属于心的病变。

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者是谵语(实则谵语),常见于热扰心神的实证;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是郑声(虚则郑声),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若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却理智控制者为狂言,常见于狂证,是痰火扰心所致;

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者是独语,常见于癫证,多是心气虚,精不养神的表现;

语言謇涩,多属于风痰上扰的病证。

2.呼吸

(1)气微与气粗:

呼吸微弱,多是肺肾之气不足,属于内伤虚损;

呼吸有力,多是热邪内盛,气道不利,属于实热证。

(2)哮与喘:

实喘,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

若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

(3)少气与叹息:

“少气”,多因气虚所致;

“叹息”(古称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3.咳嗽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

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

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

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

4.呃逆、嗳气

呃逆,俗称“打呃”。

呃声高亢而短,响亦有力,多属实热;

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

嗳气,又称噫气,俗名打嗝,多见于饱食后。

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等原因引起。

(二)嗅气味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

气酸馁,多是胃有宿食;

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内痈。

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

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

如大便臭秽为热;

有腥味的属寒。

三、问诊

(1)问寒热:

①恶寒发热:

多见外感表证。

②但寒不热:

多属虚寒证。

③但热不寒:

壮热:

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

潮热:

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

长期低热:

阴虚,亦可有气虚,及疰夏。

④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证,疟疾。

(2)问汗

①自汗:

气虚卫阳不固。

②盗汗:

阴虚。

③绝汗:

包括大汗和脱汗:

大汗为阳热内盛迫汗外泄的实热证。

脱汗为阳气将绝的危重证。

④战汗:

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4)问疼痛

①问疼痛部位:

包括头痛、胸痛(心肺)、胁痛(肝胆)、脘痛(胃)、腹痛(上

腹脾胃、少腹为肝经所过)、腰痛、四肢痛。

头项痛属太阳经;

前额痛属阳明经;

头侧痛属少阳经;

头顶痛属厥阴经。

②问疼痛的性质:

包括胀痛、重痛、刺痛、绞痛、灼痛、冷痛、隐痛、掣痛。

胀痛是气滞;

刺痛是瘀血疼痛;

绞痛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

隐痛因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

灼痛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

冷痛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重痛是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

掣痛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能所致。

(5)问饮食口味

①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

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

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

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

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②食欲与食量

消谷善饥:

胃火炽盛;

饥不欲食:

胃阴不足,虚火上扰;

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消化不好,属胃强脾弱。

③口味异常

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6)问二便:

注意二便的形状、颜色、气味、时间、量、排便次数和伴有的症状。

①便秘:

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以致大肠燥化太过,传导不行所致。

②五更泄:

是脾肾阳虚,寒湿内盛。

③小便可察知津液的盈亏和有关内脏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

④小便时尿道疼痛,伴急迫、艰涩、灼热等感觉的多是湿热下注。

(7)问睡眠:

主要有失眠和嗜睡两个方面。

①不寐:

一是阴血不足,阳热亢盛,以致心神不安,难以入寐;

二是由于痰火食积诸邪气干扰所致。

②嗜睡:

阳虚阴盛,痰湿阻滞。

(7)问耳目

耳鸣暴起,声大,手按而鸣不减者,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所致;

渐觉耳鸣,声音细小,以手按之,鸣声减轻,属虚证,多与肾虚精亏,髓海

不充,耳失所养有关。

(8)问经带

①月经

(1)经期:

月经先期,邪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或肝郁或瘀血的较多见。

(2)经量:

(3)色质:

若经色淡红质稀,多为血少不荣,属虚证;

若经色深红质稠,属血热内炽,为实证。

若经色紫暗有块,乃寒凝血滞;

暗红有块,则为血瘀。

(4)行经腹痛: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者,多属气滞(血瘀);

小腹冷痛,遇暖则缓者,多属寒凝;

行经或经后小腹隐痛、腰酸痛者,乃气血亏虚,胞脉失养所致。

(5)经闭:

可见于肝气郁结,瘀血,湿盛痰阻、阴虚、脾虚等证。

②问带下

凡带下色白而清稀、无臭,多属虚证、寒证。

带下色黄或赤,稠粘臭秽,多属实证。

热证。

若带下色白量多,淋漓不绝,清稀如涕,多属寒湿下注。

带下色黄,粘稠臭秽,多属湿热下注。

若白带中有血液,为赤白带,多属肝经郁热。

若带下晦暗,质稀薄而多,腰腹酸冷,多属肾虚。

四、切诊

(1)脉诊的部位

在寸口:

由前向后分为寸、关、尺三部分。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左心肝肾)。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

(2)脉象主病:

浮脉主表证;

数脉主热证;

沉脉主里证;

迟脉主寒证;

虚脉主气血两虚证;

实脉主实证;

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常人、妊娠;

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洪脉主邪热亢盛;

弦脉主肝胆病、痛证、痰饮等;

代脉(有规律歇止)主脏气衰微。

促脉结脉

2.按诊(腹部按诊)

腹胀满,叩之如鼓,小便自利的属气胀;

按之如囊裹水,小便不利的是水鼓。

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且痛有定处的,为癥积,多属血瘀;

肿块时聚时散,或按之无形,痛无定处的,为瘕聚,多属气滞。

若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内结。

腹有结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多为虫积。

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尤以重按后突然放手而疼痛更为剧烈的,多是肠痈。

第三节辨证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表证:

病位在皮毛、肌腠。

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

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起病急、病程短,有发热恶寒(或恶风)症状,外邪侵犯肌表,外感病初起阶段。

里证:

病位在脏腑、血脉、骨髓。

如在发热性疾病中,以发热不恶寒为里证的辨证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表证是寒热并见;

里证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表里同病,表里转化。

(二)寒热辨证(病性的):

寒证:

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症状。

阴寒内盛,机能减退。

热证:

外感火热之邪,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或阳盛阴虚。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症状。

阳热内炽,机能活动亢进。

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相互转化

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色四肢寒热口渴大便小便舌象脉象

寒证苍白厥冷怕冷不渴稀溏清长舌淡、苔白润迟紧

热证红赤烦热发热口渴秘结短赤舌红、苔黄干数

(三)虚实辨证(正邪盛衰)

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反映出来的一类证候。

原因:

一是外邪侵入人体;

二是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

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病程体质形体疼痛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喜按舌淡嫩少苔细弱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拒按苔厚腻实有力

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虚实转化,虚实兼夹。

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

表里证,寒热证均有虚实的变化。

(四)阴阳辨证(类别)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

1.阴证和阳证的概念

阴阳可以归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种证候,是辨证的总纲。

表、热、实证属阳证,如气病属阳,腑病属阳,而阳热证则指实热证。

里、寒、虚证属阴证,如血病属阴、脏病属阴,而临床所说的阴证则多指虚寒证。

2.阴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阴证的形成,多由于年老体衰,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五脏以致阳虚阴盛,机能衰减,脏腑功能降低,常见于里证的虚寒证。

以见寒象为辨证要点。

3.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阳证的形成,多由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处于亢奋阶段,常见里证的实热证。

以见热象为辨证要点。

4.阳证和阴证的鉴别

一般来说,阳证必见热象,以身热、恶热、烦渴、脉数为主。

阴证必见寒象,以身寒肢冷、无热恶寒、精神萎靡、脉沉微无力为主。

阴虚与阳虚,是机体阴阳亏损而导致的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的证候。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脉细舌净等阴液不足的证候外,还常伴见颧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等阴不制阳、

虚热内生的证候。

阳虚证临床表现:

除见神疲、乏力、气短、蜷卧嗜睡、脉微无力等气虚机能衰减的证候外,还常兼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或尿少、肿胀、面白舌淡等阳不制阴、水寒内盛的证候。

亡阴与亡阳,是属于疾病过程中的危重证候,大都在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

它们的临床表现,除了原发疾病的各种危重症状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

亡阴之汗,汗出热而黏,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冷饮、脉细数疾按之无力等阴液欲竭的症状;

亡阳则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凉,兼见肌肤凉、手足冷、口不渴喜热饮、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的症状。

气血辨证:

一、气病的辨证:

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气虚证:

气短、乏力、神疲、脉弱。

还有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活动时上述诸症加剧。

舌淡,脉虚无力。

全身功能活动低下。

气陷证:

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腹部下坠感,脱肛或子宫脱垂。

舌淡苔白,脉弱。

内脏下垂。

气滞证:

闷胀、疼痛。

妇女乳房胀痛闷胀、疼痛。

气逆证:

肺气上逆:

咳嗽喘息。

胃气上逆:

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

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气逆有向上的症状。

二、血病的辨证:

概括起来主要有血虚、血瘀、血寒、血热。

血虚证:

五白(面色、眼睑、唇、舌、指趾甲)。

还有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行量少、愆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面色、口唇、爪甲失去血色及全身虚弱为主。

血瘀证:

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血寒证:

疼痛喜暖,得暖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

妇女常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衍期,色暗淡有血块等。

手足局部冷痛加肤色紫暗为主。

血热证:

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不喜饮,身热夜甚,脉细数,舌红绛,或见各种出血证,妇女月经前期、量多等。

出血和全身热象为主。

三、气血同病的辨证

气血两虚:

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气虚加血虚(脾气虚加心血虚)。

气不摄血:

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

气虚加出血。

气滞血瘀:

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等。

妇女还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状。

气滞加血瘀。

气随血脱:

大量出血的同时见面色晄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等。

大量出血加气脱。

四、津液辨证

津液不足:

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辨证要点。

临床常见:

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少津或无津,皮肤干燥,甚或干瘪,或见下肢萎弱,或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脉多细数。

若因高热灼伤津液的,则并见心烦、渴饮、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症状。

若气阴两伤,则并见气短、神疲,舌色较淡、苔少或光剥无苔、脉虚无力的症状。

水肿:

有下肢浮肿、一身面目悉肿,单纯腹大如鼓,脉象沉弦,舌淡苔白滑或舌质暗红。

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为辨证要点;

阴水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脏腑辨证

一、脏病辨证

(一)心病辨证:

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

1.心气虚:

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面色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

心病的症状加气虚。

2.心阳虚:

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心气虚加虚寒。

3.心阳虚(暴)脱:

除有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4.心血虚:

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病症状加血虚。

5.心阴虚:

心悸,失眠。

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病症状加阴虚。

6.心火亢盛: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生疮或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

心及舌、脉等有关。

7.心血瘀阻:

心前区刺痛或闷痛,痛引内肩背、内臂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

胸部闷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

(二)肺病辨证:

常见症状有咳嗽、痰、气喘、胸痛、咯血。

1.肺气虚:

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气少不足以吸。

周身乏力,自汗出,面色恍白,舌质淡嫩,脉虚弱等。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及全身虚弱症状。

2.肺阴虚: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

阴虚火旺还可见咳痰带血,干渴思饮,午后发热,盗汗,两颧发红,舌质红,脉细数。

肺病常见症状加阴虚。

3.风寒犯肺:

咳嗽或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