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7385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市版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鱼 书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7)一枝之栖:

(8)人情鬼蜮: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偶然在风晨月夕,想起那些风流云散的故旧,便不禁引起一缕深沉的寂寞。

(  )

(2)公安机关决定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坚决打击贩卖人口这种光怪陆离的犯罪行为。

(3)从这次举行的法律知识考试来看,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4)缉私队的刘队长,有胆有识,只身深入关押着人质的顶楼,推心置腹地向罪犯交代了政策,说服罪犯自首。

(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文学家勒·

克莱齐奥先生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做客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娓娓而谈“文学与人生”。

(6)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

(7)但望先生鼎力相助,能得一枝之栖,就深感大德了。

(8)毕倚虹盛赞李涵秋善于以“尖酸隽冷之言,刻画社会人情鬼蜮”。

辨词填空

(1)沟通·

勾通

沟通:

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

勾通:

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

①汪精卫暗中________日本,背叛了祖国。

②合作双方要加强________,互相信任。

(2)形迹·

行迹

形迹:

a.举动和神色;

b.痕迹,迹象;

c.指礼貌。

行迹:

行动的踪迹。

①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________十分可疑。

②这就是那个________不定的犯罪嫌疑人张某。

三、名言警句

与“书信”相关的名句

1.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2.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

3.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王实甫《长亭送别》

4.鱼雁沉沉无信,天涯常是泪滴。

——周邦彦《浪淘沙》

一、作者简介

柯灵(1909—2000),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电影剧作家。

他的散文既追随了“五四”新文学的道路,又继承了深厚

的古典文学传统,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自成一格。

作品有《望春草》、《暖流》、《柯灵散文选》等。

二、背景展示

鱼书,即装在鱼腹中的书信。

古人将机密信件或情报用油纸封好塞入鱼腹加以伪装后秘密传递。

后经历代演变,信使将密件塞入木制鱼状筒内,该筒称为鱼书筒,相当于今天的信封。

“鱼书”一词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此后,人们常将书信称为“鱼书”。

柯灵的《鱼书》一文,从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返入手,谈书信往返对于人类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人与人聚散无常,有时难免产生离愁别绪,所以,作者说,与朋友书信往来,是难得愉快的事。

B.对于漂泊异乡的游子们来说,邮差是他们最亲切的朋友,情书是他们心目中的无价之宝。

C.写信与著书立说很相似,都需要有读者阅读,所以古今中外许多私人的书简成为了文学的隽品。

D.作者用自身的经历证明友情的长久不是取决于情感而是取决于志趣。

E.作者在故乡县城谋到一个办事员的职位后,收到了一封匿名恐吓信,这让作者认识到病态社会使人性扭曲、灵魂变质。

1.文章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到了鱼书的哪些重要作用?

3.作者在翻阅旧信时提到“其中也确有些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第7段),这三处“人生小景”分别在8、9、10三段,请复述这三个“人生小景”的内容,并分别给它们拟一个小标题,然后分析一下它们对作者有何影响。

小标题

人生小景

对作者的影响

第8段

第9段

第10段

4.作者在文中叙述写匿名信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5.品读下列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1)朋友的来信也日见稀少,门前冷落,绿衣人踪迹久疏。

(2)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3)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

(4)匿名恐吓,还算是小焉者也,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都利用了鱼书雁足,这真是对人类尊严和良心的最大凌辱!

争论话题

 有人说在信息交流特别发达的今天,写信已经过时了,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就行了,书信已没有存在的价值。

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

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

运用示例

友情的力量是伟大无比的,无须对它进行多高的评价,因为友情本是无价的,是不可用事物去衡量的。

朋友是我倾诉的一颗太阳,每当我垂头丧气时,是它给予我能量;

朋友是我星空中一颗最闪亮的星星,是它每天晚上对我眨眼睛,使我不感到孤单寂寞;

朋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越翻越诱人,越翻越耐人寻味。

二、课外素材

传递情谊更珍贵

手写书信因美重获青睐

网络时代,电子邮件颠覆了人们以往的通信方式。

但是,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手写书信非但没有在无纸时代消亡,甚至还在电子邮件几乎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独特地位。

美国女子梅利莎每周至少一次都会收到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好友珍妮特的手写信。

这种对信的期待绝非源于对因特网的忽略。

梅利莎每天都会花不少时间上网,完全可以给珍妮特发邮件。

然而或许正是这种轻而易举让这对好友决定,采用互寄明信片与书信的方式交流感情。

对设计师斯佩德而言,书信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斯佩德从不使用电脑。

电子邮件都是由手下员工打印出来后供她阅读。

最近,她和马萨诸塞州的克兰公司合作建成了一条新的信纸生产线。

这些信纸颜色鲜艳,配有动物图案,并印有一些公益性质的短句。

此外,公司还附售回信卡和特色商务卡,用于回信和商务联系。

选材感言

 在通讯方式高速发展的今天,手写书信离我们渐行渐远,似乎已让人感到陌生。

手写书信虽然不如电话、电子邮件那么快捷,但是那一笔一画认真写出的文字却蕴涵着写信人的真情。

如果你偶尔收到一封手写的书信,会如获至宝,一遍又一遍地品读,因为信笺里传递的是亲友、同志或恋人的一片真挚的感情。

写信时的专注、等信时的期待、收信时的惊喜、读信时的感动,恰恰说明了人们渴望手写书信的真情。

柳毅传书、鸿雁传情,这些经典美丽的传说至今广泛流传。

这些传说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柳毅和鸿雁所传递的,是手写的书信和书信所表达的真情。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

“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

“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

学生乙:

“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

“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

“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

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先读佳作

谁解家书味

①夜深月悬,独对孤灯,我静静撕开信封,铺平。

②我总爱往来于绿绿的邮筒,总爱去收发室找我的家书,在那重重叠叠的牵挂和祝福里去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

我珍视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

③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他的母亲在冬天每周给他寄一封信,每次的结尾都是“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动人的字眼,因为其中洋溢着丰沛的爱。

(1)

(2)因为那丰沛的爱,因为那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了心的纽带。

哪怕天寒露重,我们亦可相互温暖。

④翻开《傅雷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而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虽常是教诲,但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

(1)

(2)能听见远及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⑤家书不仅饱含温情,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声的吐露。

(3)金圣叹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中写道:

“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

此法一传,我无憾矣。

”潇洒才子金圣叹在死前亦不忘开玩笑,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写下最睿智的讽刺。

(1)

(2)此中的滋味谁解?

谁能从他踽踽独行的背影中读出那无法言说的辛酸与寂寥?

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认领那高贵的灵魂。

⑥黄永玉收到叔父的来信,他叔父虽在咸宁改造,却说:

“这儿的荷花真美!

”他的叔父正是在文革间写下《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

(1)

(2)这家书,是高洁情怀的吟哦,在其中,我读出了大师的从容。

⑦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3)他告诉妻子他有多爱她,告诉她他必须离开,为了千千万万人都可以像他们那样相爱,那样幸福。

(1)

(2)这是情丝包裹的家书,这是一个战士明志的家书,这更是用生命传递爱的家书。

他的妻子在用颤抖的手抚摸信的时候,定是会哭成了泪人又擦干眼泪读下去的。

⑧而现在呢?

在信息满天飞的时候,当电子邮件穿越地球村的时候,当电话安到千家万户的时候,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一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信呢?

乔治·

默里迪斯在《森林的挽歌》中写道:

“生命在竞争中飞跑,我们像相互追逐的行云,我们走了,像松果一样掉落。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像松果一样掉落在地上,但是我们不能失掉家书,更不能失掉那一种情怀。

⑨在时代的喧嚣声中,我愿为你沉下心来,我愿为你掸落纷扰的尘埃,为你独对孤灯,只为读懂你小小纸页上的无限承载!

思悟亮点

1.选材准确

(1)本文③~⑦段所选材料紧紧围绕中心,具有统一性,都是与名人家书有关的内容,请具体说说每则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提示 第③段林清玄母亲写给林清玄的家书,第④段傅雷写给子女的家书,让我们体味到家书的温情;

第⑤段金圣叹临终前的家书体现了他的幽默风趣;

第⑥段沈从文写给侄子的家书表现出了一种高洁的情怀;

第⑦段林觉民的家书表明了一个战士伟大的志向。

这些材料都是紧紧围绕着题目而展开的。

2.用材恰当

(2)作者运用材料时取舍得当,对家书的原文,有的引用了一段话,有的引用了一句话,有的只提及几个字,有的甚至只字不提,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文章引用了金圣叹家书中的一段话,只有读了这一段完整的话,读者才能体会到这字里行间蕴含的辛酸与寂寥。

对林清玄母亲写给林清玄的家书,作者只引用了一句话: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只八个字便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对沈从文写给黄永玉的家书,作者只引用了一句话:

”这句话与沈从文所处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话虽少,却折射出了大师的从容淡定。

《傅雷家书》和《与妻书》作者没有引用原文,因为原文比较长,其中所述的内容与表达的感情不是引用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清的,所以作者用自己的话对《傅雷家书》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对《与妻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3)说说这几则材料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提示 这几则材料从整体上看是递进关系,这一点通过第⑤段和第⑦段的两个过渡句能够看出来;

但其中③④两段的材料是并列关系,⑤⑥两段的材料也是并列关系。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

(1)①kuí

 ②dí

 ③qiè

 ④yù

 ⑤zhǐ ⑥yè

 ⑦jiān ⑧biāo

(2)①juà

n/jù

n ②shēn/cēn ③bó

/pō

2.

(1)融洽/恰当 

(2)分歧/岐黄 (3)编辑/作揖 (4)札记/包扎

二、

(1)形容四散消失。

(2)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3)一向不相识。

素,从来。

昧,不了解。

平生,平素、往常。

(4)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

(5)不知疲倦地连续谈论。

(6)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7)形容极小的栖身之地。

(8)人心险恶。

对点小测 

(1)√ 

(2)×

 “光怪陆离”不能用来形容人。

 (3)×

 “素昧平生”用于人,不能用于知识。

(4)×

 “推心置腹”指诚心待人,一般用于私交或关系密切的人身上。

(5)×

 “娓娓而谈”不能带宾语。

(6)×

 “分道扬镳”指意见不和、志趣不同的两者不再进行交往,用于此处不符合语境。

(7)√ (8)√

(1)①勾通 ②沟通

(2)①形迹 ②行迹

整体感知

BE [A项原文说“除了极少的例外,是一种难得的愉快”。

C项作者认为“写信不是著书立说”。

D项应是“不只取决于情感,还取决于志趣”。

]

课堂互动

1.

(1)用“鱼书”作标题富有神秘色彩,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2)以“鱼书”为题新颖、别致、含蓄,更能活跃人们的想象力。

(3)具有古朴、文雅的气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

2.

(1)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的“一盏明灯”,鱼书往返是友情的具体表征;

(2)邮政的发明,是近代文明对人类的恩泽,因为它缩短了人类心灵的距离;

(3)书信往来,可以使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将形体隔绝的痛苦,“取偿于精神的密接”;

(4)书信往来,可以起到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

(5)有些书信,会成为文学的隽品。

3.

友情的聚散

与敦厚善良的友人分道扬镳

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了何谓美好,何谓邪恶。

曲折的际遇

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

匿名的病态

遭匿名信恐吓的痛苦经历

4.这种社会的病态和变质的感情也凭借了雁足鱼书,简直是对鱼书的一种糟蹋,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丑态的愤慨。

5.

(1)化用白居易《琵琶行》里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作者取“门前冷落”之孤寂、冷落的意境,表达了他的心境。

(2)这句话文白兼及,舍弃了一些通俗的白话词语,如:

用“暌违”而不用“分离”,取“雁羽”而舍“书信”,取“觌面”而弃用“见面”,增强了句子的文雅色彩。

(3)此句化用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诗表达游子盼望归后与爱人一起“共剪西窗”的美好愿望。

作者化用这句诗来表达“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的心情,这种情景再合适不过。

(4)用词文白相间,在递进关系中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问题争鸣

(观点一)同意。

打电话的特点是方便、快捷、真实可感,能快速地传达信息,有助于提高办事的效率;

而书信交往时空差距较大,交流速度慢、时间长,寄信、收信时麻烦。

(观点二)不同意。

打电话虽然方便、快捷,但价格较贵,交流直白,无法表达文字特有的细腻、含蓄的情感;

写信本身就有一种倾吐的快感,等待收信的过程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书信保留着它独特的美和艺术价值,在人们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或“书信是最能保持历史原汁原味的文字资料,可鲜活记忆,延伸过去的时光。

好的书信既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一幅书画作品”。

或“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信封、信纸、邮票、邮戳融为一体,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的综合载体,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