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784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Word格式.docx

一切无知都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对性这样的事无知,则是严重的危险。

还有人说今天,如果还对青少年实行性知识方面的封锁政策,好比将一个毫无免疫力的生命放进一个充满各种病菌的房间,简直是太危险了!

怎么办呢?

好在邹城四中的学生是非常幸运的,早在九0年,我们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一直坚持至今,每个初一的下学期,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青春期教育,告诉他们青春期的一些生理变化、卫生保健知识,性心理的发展及自我调节知识,性道德的培养及自我保护知识,以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知识等。

这样,学生们懂得了性的科学知识,也就消除了神秘感,减少了困惑,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青春期的一些变化,帮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不过,学校教育毕竟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不可能具体到每个学生,而每个学生又有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这就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还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

其实,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一位单身母亲的做法便十分聪明:

当儿子唇上的小胡须变得浓密,声音逐渐浑厚低沉时,她既没有慌张,也没有陷入对异性子女进行有关教育的尴尬。

而是走进书店,精心挑选了一本内容健康、文字流畅的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书籍,放在儿子的床头,并且告诉儿子:

你长大了,一些事情应当懂得,有空时把这本书读一读吧。

还有一位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月经来潮时便将其中的道理及与此相关的生殖、生命常识一一讲解清楚。

当然是妈妈和女儿单独谈的,谈话中没有一丝诡秘的味道,而是体现着生命科学的精神。

但也仍有不少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不太高明。

比如,有一天,一位上初中一年级的小伙子从卫生间出来后,惊奇地向父母宣告说自己的小鸡上长毛了!

母亲的应变能力堪称优秀,硬是将笑声囫囵吞下:

是吗?

儿子,真成大小伙子了。

让我摸摸你喉结是不是也长出来了?

啊呀,真是有一点了,你自己摸摸腋下,就是胳肢窝里,是不是也有毛了?

告诉你,以后毛还会越长越多呢。

不过,可别随便对别人说,自己的身体变化有些属于隐私,知道吗?

可惜,本来堪称圆满的性教育被一阵笑声破坏了。

笑声是从男孩的父亲发出的,从听到儿子话的第一秒钟开始,直至母亲的话全部说完仍未结束。

而且还不停地说:

哎呀,这孩子怎么这么傻呀!

是不是缺心眼呀随着父亲的笑声,男孩本来坦然的表情渐渐转为愤怒,面孔也愈来愈红。

平心而论,这位父亲实在有些失职。

首先,他放弃了一次非常自然、水到渠成的教育机会。

本来他可以因势利导,和儿子单独谈谈,告诉他一些男人的秘密,比如遗精现象、生命的起源等等。

其次,也是更糟糕的,他很可能伤害了孩子,在孩子本来天真烂漫的心灵上抹上了一缕暧昧的色彩,暗示他触及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将本来正常自然的事情变得似乎很不体面。

也许孩子再也不会说这样的傻话了,但从此在他与家长的交流中彻底封锁了一条通道,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在座的各位中学生家长,你无论利用什么时机,采取什么具体方式,让你的孩子懂得性知识是必须的。

因为他们想知道,也必须知道,家长的循循善诱要比他们自己去向书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找答案更合理、更安全。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发育上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

有这么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身高和发育基本相当,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看起来也基本差不多,唯有在初中阶段,即使是同一年龄同一班级的学生,看起来也象是差了好几岁。

有些孩子童声清脆,看上去和小学生没分别;

另一些孩子则人高马大,完全像个大人。

不仅外表如此悬殊,心理上也是这样,不少家长对此体会很深。

总之,变化是多样的、复杂的。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帮助也是多样的,身为父母者所能够和应当做的教育上的努力也应是多样的。

二、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异性交往

进入青春期后,性别意识开始增强。

这一时期,它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开始关注起异性,希望了解异性,并得到异性的友谊。

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

但是,我们作家长的对此却非常敏感,非常担心,唯恐自己的孩子在与异性交往时出了问题--也就是怕孩子陷入早恋之中。

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女儿一旦进入青春期,家长的心也就提了起来,整日担心、害怕。

可是光怕不能解决问题呀,一些家长就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准与异性交往!

这管用吗?

孩子情感的萌发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很微妙的,有时又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你光靠限制、靠禁令或者靠家法家规能起多大作用呢?

该来的还是会来,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怎么办呢?

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当然不!

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作家长的就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有的家长可能要抗议了,这不是教唆它们吗?

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你先别担心,让我们先听一位女孩的家长是怎样做的。

这位家长我们暂且称他为刘先生。

刘先生的女儿13岁了,容貌秀美,亭亭玉立。

亲戚朋友见了少不了夸她几句,刘先生也十分得意。

某日,路遇女儿与一男生骑车并肩而来,谈笑风生,忽然意识到女儿大了,心中顿生不安。

于是回家后拨通老同学的电话,向一位号称青春期教育的专家请教。

言来话往,炮制了锦囊妙计若干,用将起来颇见成效。

最能证明刘先生胆量和魄力的是如下举措:

对女儿的异性人际交往实行了加法。

刘先生的逻辑如下:

既然性成熟已经到来,既然对于异性的好奇、倾慕已经是必然,那么为父母者的上策是给他健康、开放的交往机会,而不是封锁、扼杀这样的机会。

通过前者,即加法,女儿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相关的交往技能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增强今后对于各种刺激的免疫力。

而后者,即减法,只能使孩子得到神秘感和好奇感,完全失去学习的机会,对于今后可能面对的诱惑毫无预防能力,甚至可能完全失控,在表面的循规蹈矩下为所欲为。

这加法说来也简单,即与男孩子的交往,多比少安全这就是说,如果女儿只认识一个男孩子,那么,感情和行为出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如果女儿认识两个男孩子那么出轨的可能性将减少一半,说得夸张些,认识的男孩子越多,就越安全。

于是,女儿生日聚会前,刘先生主动建议:

除了女同学之外,邀请一些男生,气氛会更活跃。

果然,生日聚会热闹非凡,格调不俗。

刘先生与朋友相聚时,也总是不忘关照一下,请朋友带上几个与女儿年龄相仿的男孩子。

至于家族活动更不必说,表兄表弟,堂兄堂弟,频繁来往。

于是,女儿的身边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各有一堆。

动辄呼朋唤友,或节假日登山、游泳,或考前集体会战、苦读。

女儿自然坦荡,他人率真无邪。

后来女儿进入大学,远离父母,在牵挂之余,刘先生颇有信心:

女儿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处理好交友问题!

其实,今天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比之身为父母的我们它们的课桌上早已没有了楚河汉界,异性间的交往多半是坦率大方,是一件再自然、普通不过的事情。

绝不会像六七十年代当年的我们那样被人议论或起哄。

正因如此父母的猜疑,往往让它们觉得蒙受奇耻大辱,父母的防范更多半是自欺欺人。

刘先生的做法是明智的,于教育而言从地下监视转为公开协调;

于女儿来说,从中得到的是宝贵的经验、落落大方的举止和健康的身心状态,何乐而不为!

对于感情丰富又不大善于控制的少男少女,一味满足于加法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刘先生的措施也并不加法为止。

青春期的个体处于成长变化非常迅速的时期,此时的少男少女,对于周围世界的关注以及对于自身的提高和完善特别迫切、特别热衷。

从拓展心灵和丰富精神的角度看这确属人生中难得的时机。

高尚的趣味和格调,可以最有效地升华异性交往的质量。

试想,一个醉心于克隆奥秘的女孩子,在与男生的谈天说地之时,话题多半会自动向生物工程领域倾斜;

同样,一个迷恋于航空母舰的男孩子,在与女孩子相处时,少不了卖弄他在这方面的学识等等,由此获得对方的尊重和敬佩,也获得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刘先生因此也总是鼓励女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家庭的书架上古今名著琳琅满目,刘先生总是鼓励女儿博览群书。

女儿的同学聚会从来话题多多,你吹围棋、他侃足球今天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明日海湾战争、中东和平,很有些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的气魄。

您说,这样的交往,会有什么危险呢?

有人说,少男少女的相互吸引和倾慕,比青年男女、比成人要纯洁得多,这话很有道理。

比如,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在与异性交往时,总是会带有一定的功利心:

相貌如何?

职业怎样?

学历高低?

收入几何?

有无进一步交往的兴趣?

是否存在深入乃至缔结姻缘的可能?

等等。

而十几岁的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异性伙伴时,绝大多数没有如此念头,它们只是为彼此间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所吸引,而并非成人脑子里的恋爱。

所以不要轻易给子女扣上早恋的帽子。

您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保证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

因为青春毕竟是美丽的。

一般说,在一个青春期团体中,性别意识觉醒得比较早的,关注异性并被异性关注比较早的,往往是那些身体发育比较快的孩子。

这些孩子通常在同龄人中很容易引起注意和形成中心,这与学习成绩的好坏无关。

同时,正如人们早已知道的,从总体上说,女孩子在这方面要比同龄的男孩子更敏感和早熟。

在到处都充满诱惑的今天,自我保护、自尊自爱的教育对于女孩子来说更为重要。

那么,有些家长可能要问:

孩子真的陷入早恋了怎么办呢?

关于这一话题,我想等下一次与各位进行专题讨论。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你的儿子或女儿是独一无二的,成功的教育必须依靠自己的揣摩和付出,这的确不容易。

可是谁让我们是父母呢!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看到孩子逐渐长大,好多家长在欣喜之余,又隐隐地感到了些许无奈、些许紧张?

因为有一天做家长的突然发现自己的权威性在孩子面前下降了。

孩子开始变得不那么顺从,不那么易于管教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只有一个:

您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发育期。

心理学家发现:

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

12--17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让父母衰老二十岁!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

有几位找我咨询的家长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听别的家长说孩子如何不听话,家长如何生气,如何被气哭,都觉得不可思议,心里想带孩子还不简单吗?

顶多是累一点罢了,现在才真正尝到了家长难当的滋味,别说哭了,有时真是快被气死了。

还有一位家长说:

长这么大也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这样的难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打不得,骂不得,哭不得,笑不得。

在座的各位都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家长。

怎样当好这一时期孩子的家长,成了我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青春期孩子的一般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

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

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

2、独立性增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

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4、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5、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6、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

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

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当然,还不止这些。

所有这些变化和发展都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完成了的。

他们在各方面仍然是不完善、不成熟的:

还不可能真正独立,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还不善于把握真正的友谊,还不能真正与成人平起平坐,还缺乏严谨的思维技能,还不具备真正尝试爱情的条件。

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突然性、多样性、特殊性,不仅使青少年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时也会让我们做家长的不知如何应付。

往往是这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

所以多数中学生的家长都感到了累心累!

那么怎样做好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呢?

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欣然面对孩子的反叛。

一、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如果你对刚理完发的孩子说:

什么发型,难看死了!

青春期子女的反应多半是鼻孔里冷冷地一声哼!

潜台词是:

你懂什么!

不过,如果这话是出自同学之口,那可不得了,他很可能会把费了好大劲理成的心爱发型弄乱重来。

一起去公园转转吧!

节假日里,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当一次充满温馨的出游,可孩子的反应已远远不再是童年时的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强与拖拉倒像是你让他去拔牙:

非得我也去吗?

更有甚者,干脆一口拒绝:

不行,我和同学还有事呢。

后来你才得知,所谓有事不过是陪同学或朋友去商场挑一盘磁带而已。

为了孩子的生日,父母亲转了无数商场,跑得腿脚发软,精心挑选了合体的衣服作为礼物(当然是父母认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领情;

更让父母伤透心的是,在甜言蜜语向你争取到生日聚会的赞助以后,名单中却没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已经有了上述类似的经验,切莫气愤伤心,因为你并不孤独,有许多家长与你一样有着共同的感受;

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别太早得意,因为你恐怕在劫难逃。

在子女的青春期内,这是一道少不了的风景线。

不必埋怨孩子没良心不懂事更不用怀疑自己什么地方没有尽职以至孩子疏远了你。

就如同孩子在三四岁时,曾有一段什么都要我自己来一样,这是又一次生命的飞跃。

心理学家对此有个十分贴切的称呼:

心理断乳期。

身为父母者都知道,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喂养,婴儿断奶后的营养非同小可。

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样样都少不得,因为这些将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给孩子身体发育所必需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断奶后的营养问题都关心备至。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说,青春期与婴儿断奶期十分相似,是一个心理断乳期。

友谊就成了心理断乳期的食粮。

在童年时代,父母亲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

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

而到了青春期,由于独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现,使得他们绝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父母。

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自觉和迫切地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

但实际上,青春期的所谓独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复杂内容。

这就形成了既不愿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够真正独立的现象。

于是,就像离开了母乳却不能离开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其它营养物质一样,同龄人的关系密切和突出了,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因为同样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龄人经历着同样的感受,体验着同样的需求,他们每个人都在完成着生活重心的转换--从依附性为主到独立性为主。

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龄人之间形成了深深地利益共同体,他们一同经受成长的烦恼,一同品味成长的欢欣。

顺理成章,他们彼此之间最情愿也最能够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帮助。

于是,他们将朋友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对友谊无比忠诚。

他们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顶撞家长。

他们常说:

我们同学都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这样穿衣服的等等,在种种家长们看来没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后面,实际上存在着一条天理,那就是,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我的行为准则。

即使最腻爱孩子的父母,也不会盲目到让子女靠母乳或牛奶长大。

对于青春期子女的交往和友谊,也应抱有同样理性的态度。

友谊是他们心理断乳期的精神食粮,千万别加以剥夺或者进行阻碍,除非你想让孩子一辈子停留在童年。

可以说,没有密切的同龄人关系,没有在一定程度上的与父母的疏离,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们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就是不完美的。

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没有朋友,那绝对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你应当帮助他找到原因,补上这青春期的重要一课。

无论你多么爱你的孩子,都要明白这一点,在进入青春期后,最能影响他的不是父母,而是他的同龄人。

社会心理学常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请鼓励他去结交朋友,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获得建立准确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

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在休息日、节假日永远寸步不离父母左右,从来不要求去找同学、找朋友,放学后家中永远是既没有电话打进来,也没有电话打出去,你千万不要得意,以为孩子多么听话、多么守规矩,而应当引起你的警惕,你应当找孩子谈谈,想想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和别人来往。

至于家长以学习、成绩为由,限制甚至阻止子女与同学来往,就更不足取,因为朋友所能给予他的,有许多是你所无法给予的,而那又是他的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

实际上,多数家长并不反对子女广交朋友,我们担心的主要是在子女交往的对象上,唯恐交友不慎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常常忍不住横加干涉:

你为什么要与某某来往?

他我建议家长少发这样的议论。

首先,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还未定型,随便的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太轻率了。

其次,孩子选择朋友有他自己的标准,可能某个孩子确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种可贵之处,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极为珍视和需要的:

或许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足球、集邮,或许他们在性格上互补--一个内向谨慎,一个开朗泼辣。

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谊往往比成人纯洁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势利的经验来评判,本身是对他们美好情谊的亵渎。

其实,孩子能否结交到朋友,以及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他自己,要靠他自己的魄力与能力,靠他自己的分辨和选择。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孩子善良正直,诚恳待人,他的身边自然不会缺少朋友;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结交了一些不大好的朋友,恐怕首先是他自己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多下功夫,在子女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上多下功夫。

至于与父母的疏离嘛,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亲情是割不断的。

只是在这个岁月,这个年龄段,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和友谊的分量暂时超过了你。

在经历这个心理断乳期的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仅不会淡化或恶化,反而可以升华至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我下面要谈的问题:

二、欣然面对反叛

与同龄人关系密切,与家长关系慢慢疏远。

这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

提到疏远,提到反叛,家长们往往掩饰不住自己的激愤和失望:

孩子琐起了日记;

他们拒绝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

他们我行我素,自作主张。

一句话,简直不可理喻。

青春期少年对于家长的这种疏远和逆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中国如此,在世界各地也大同小异。

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父母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家长对孩子的抱怨经常伴随着生动的比较:

这孩子小时候特听话,可现在你让他干什么都好象没听见一样;

过去连春游时穿什么衣服都要你帮她挑,现在可好,和同学去哪里玩都不情愿告诉你;

小时候嘴巴真甜,家里来了人叔叔阿姨叫个不停,如今叫人蚊子声,然后往自己房间里一躲,就再也不露面总而言之,孩子好象变了一个人,变得让家长颇不满意。

其实,只要冷静下来琢磨一下,家长们也会发现自己抱怨得不尽合理:

如果已经上初一的女儿,睡觉前还缠着你给她讲故事,或者身高已经一米六七的儿子,举着客人带来的香蕉大叫阿姨恐怕你的感觉会更糟糕。

不是吗?

他们确实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我长大了的感觉在他们心灵中前所未有的强烈,身心各方面的变化使得他们与过去迥然不同。

实际上,疏离和逆反只是表面现象,它所包含的实质是成长规律所提出的要求。

就像前面我们谈到的,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青春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格外密切,同样是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对父母的服从和依赖。

我们常说童言无忌,儿童时代的心理是完全坦露的,没有什么内心的秘密,对别人不设防,对家长倾吐一切,敞开心扉,没遮没拦,有什么想法脱口而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无后顾之忧。

到了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了,愿意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喜欢保留自己的秘密,不愿吐露内心的真情,不轻易把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特别不愿向老师、家长等有尊严感的成人说,而是把心扉严密地闭锁起来。

在家里希望有自己的小天地,常常把自己的抽屉锁上,不让别人翻看。

但是,他们的内心秘密总是要发泄的,就通过写日记等办法表白自己的内心秘密,倾诉自己的真情,寻求自我安慰。

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青少年,有时感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就会产生无名的孤独感和忧伤感,落落寡欢,神情忧郁,对月落泪,见花伤情。

但是,从总体上说,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出现,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不但是必经的,而且有着进步的、发展的作用,推动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通过自我反省,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抑制本能的无意识冲动,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因此,无论童年时宝宝的天真烂漫多么令人留恋,你们的关系多么融洽和谐,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他已经开始迈向成人世界,这是认识的重要一步。

相应的,家庭关系也需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模式。

当你被孩子的固执和反抗气得头昏眼花时,你不能够象过去那样用命令强迫他们服从,而只能晓之以理;

当孩子对家庭事务或社会问题发表高见时,你不能像过去那样说他根本不懂,这是大人的事。

而应当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

当孩子拒绝告诉你他与某位同学通话的内容时,你不能要求他从实招来,更不能在下次偷偷用分机旁听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