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7848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供热设计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8)流体沿管道流动,流体分子间及其与管壁间摩擦时损失的能量称为局部损失。

9)运行过程中防止供暖系统遭受腐蚀和沉积水垢的根本措施是尽可能地减少补

给水量。

10)根据二级热网对供热介质参数要求的不同,热力站可分为换热型热力站和分

配型热力站。

11)民用小区热力站的最佳供热规模。

取决于热力站与网路总建设费用和运行费

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2)一般来说,对新建居住小区,每个小区设一座热力站,规模5万-15万m2建筑

面积为宜。

13)对于蒸汽供热系统,热力站的凝结水箱总储水量和热源的总凝结水箱的储水

量计算方法相同。

14)板式换热器属于混合式换热器。

15)管壳式水-水换热器比板式换热器传热系数高。

16)为保证工作可靠性,设计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应比计算值大。

17)采用混合水泵的供热方式属于间接连接供热方式。

218)在我国,集中供热主要采用开式热水供热系统。

19)无分支管的干线称为输配干线。

20)对于具有几根输配干线的热网系统,为提高供热的可靠性,可在输配干线之

间设置连通管。

21)在多热源运行方式情况下,多热源解列运行管理最为简单,多热源并网运行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运行的优势。

22)泵的轴功率与有效功率之差是泵的损失功率。

23)分布式加压泵供热系统与传统的循环泵单点布置形式相比具有显著的节电效

果。

24)水力计算可以清晰地表示出热水管路中各点的压力。

25)水压图中水压曲线越陡,管段的单位管长的平均压降就越小。

26)与热网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只在循环水泵停止工作时,保证用户系统回水

管出口处的压力,高于用户系统的充水高度,以防止系统倒空吸入空气。

27)静水压曲线只要保证与热网直接连接的供暖用户系统内,底层散热器所承受

的静水压力不超过散热器的承压能力即可。

28)目前在国内的热水供热系统中,最常用的定压方式是采用高位水箱或补给水

泵定压。

29)对于一个距离较长的供热系统,可以采用在回水干管上设置加压泵站的方法,

解决后部用户压力过高的问题。

30)在供水干管上设置加压泵,可升高热源出口供水管的压力。

31)供热系统中任何一个热用户的流量发生变化,不会引起其他用户的流量发生

变化,不会引起供热系统的水力失调。

32)机械循环供热系统的循环流量及克服管网阻力损失所需要的扬程必须由循环

水泵提供。

33)供暖系统定压点的位置通常设置在热网循环水泵的出口。

34)底层散热器所承受的静水压力可以超过散热器的承压能力。

35)在可研阶段必须对整个热力管网的压力状况有个整体的考虑,通过绘制水压

图确定热源管网热力站用户等设备的压力等级作为技术经济分析的依据。

36)在设计阶段,通过绘制热网的水压图,用以全面地反映热网和各热用户的压

力状况,并确定保证压力实现的技术措施。

337)各个用户的连接方式以及整个供热系统的自控调节装置,都要根据管网的压

力分布或其波动情况来选定。

38)管网循环水泵运转时,其用户系统回水管出口处的压力,可以低于用户系统

的充水高度。

39)当热网水压图的水压线位置确定后,就可以确定用户系统与管网的连接方式

及其压力状况。

40)采用混合水泵的连接方式,不能增加用户入口处的资用压差。

41)对于直接连接供热系统,静水压线高于其他用户的,采用间接连接方式和安

装阀前压力调节阀比供水管安装止回阀、回水管安装电磁阀的方式安全可靠。

42)用户系统采用回水泵加压的方式,不会影响邻近用户的供热工况。

43)完成热水供热系统管路的水力计算后,便可确定热网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

(√)

44)在闭式供热系统中,循环水泵所需的扬程,不仅取决于闭合环路中的总压力

损失,而且与建筑物高度和地形有关。

45)在闭式供热系统中,静水压值的确定与汽化压力、建筑物高度和地形有关。

46)对于系统规模较大,供水温度较高的供热系统,适合采用间歇补水定压方式。

47)间歇补水定压方式比连续补水定压方式耗电少,设备简单,但动水压曲线上

下波动,不如连续补水方式运行稳定。

48)对于大型的热水供热系统,为了适当地降低热网的运行压力和便于调节热网

的压力工况,可采用定压点设在旁通管的连续补水定压方式。

49)在热网回水干管上设置回水加压泵站,可使后部用户承受的压力降低到允许

范围内。

50)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管径不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供水干管或回水干

管上设置加压水泵的方式,增加热网流量,解决新用户接入问题。

51)在地势高低悬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供水干管上设置自动截断阀和在回水

干管上设置止回阀,将热网截断为两个区域,维持不同的静水压线。

52)管网系统的特性由管网的大小、管径粗细、分支数量决定,同时与循环水泵

有关。

453)泵的特性曲线和管路的特性曲线交汇在水泵的高效率区域范围内时运行是经

济的。

54)改变管网特性不会改变水泵的工作点。

55)循环水泵最低转速不应低于额定转速的30%。

56)循环水泵转速的调整会打破管网系统原有的水力平衡。

57)调整管网的阀门,不会引起系统流量的重新分配。

58)热网水力失调可分为一致失调和不一致失调,以水力失调度作为判断依据。

59)热水供热系统各用户的相对流量比取决于热网流量。

60)改变热水供热系统各用户分支阀门的开度,水压图不发生变化。

61)在用户处装设加压泵,应在仔细分析整个热网水力工况的情况下方能采用。

62)提高热网水力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是相对地增加热网干管的压降,或相对地减

少用户系统的压降。

63)为提高热网的水力稳定性,可适当减小靠近热源的热网干管的直径。

64)为提高热网的水力稳定性,应尽可能将热网干管上的所有阀门开大,而把剩

余的作用压差消耗在用户系统上。

65)多热源并网运行需综合运用水泵的调速技术和控制技术。

66)多热源并网运行可节约能源、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67)为实现多热源并网运行后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基础上自由调配热源的负荷,各

热源应执行统一的水温调节曲线,建立全网统一的水力工况,具备简便的负荷调配手

段,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68)热网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不适用蒸汽网路。

69)进行蒸汽管网水力计算时,必须对密度的变化予以修正计算。

70)计算蒸汽管网主干线流量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乘以各用户的同时使用系数。

71)蒸汽在管道内流速选得过低时,增加管径,增加管道散热损失,沿途凝结水

增多,对运行不利。

72)凝结水管末端的表压力,应取凝结水箱或二次蒸发箱内可能出现的最低值。

573)闭式满管流凝结水回收系统选择管径时,可按室外热网水力计算表进行计算。

74)凝结水泵的扬程由自凝结水泵至总凝结水箱之间凝结水管路的压力损失、总

凝结水箱回形管顶与凝结水泵分站凝结水箱最低水面的标高差决定。

75)供热管线按敷设方式分地上敷设和地下敷设两大类型。

76)供热管网按布置形式分为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两大类型。

77)供热管网布置只考虑热源布置和热负荷分布情况即可。

78)供热管线平面位置确定时应遵循经济合理、技术可靠、对周围环境影响少的

原则。

79)供热管道纵断面图上应标注地面的设计标高,可不标注地面的原始标高。

80)地上敷设按照支架的高度不同,可分为低支架、中支架和高支架三种敷设形

式。

81)地上敷设的供热管道不可以与其他管道敷设在同一支架上。

82)地上敷设的供热管道可以架设在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方。

83)地上敷设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支架时,钢筋混凝土支架必须进行现场浇灌。

84)钢筋混凝土支架较其他材质支架,更坚固耐用并能承受较大的轴向推力。

85)采用一些辅助结构,构成组合式支架,可以加大支架间距。

86)管道地上敷设比地下敷设热损失较大。

87)在综合管沟内,热力管道可以与上水管道、电压10kV以下的电力电缆、通讯

电缆、压缩空气管道、压力排水管道和重油管道一起敷设。

88)穿过厂区的城市热力管道应布置在易于维修和检查维护的位置。

89)室内计算温度是指供暖房间的平均温度。

90)供热管网主干线应尽可能通过热负荷中心(√)

91)传统的垂直式供暖系统,可以通过在散热器支管上增加温控阀的形式,实现

分户热计量。

92)管网中平均比摩阻最小的一条管线,称为支干线。

93)热网循环泵的特点是流量大,扬程低。

94)根据热用户在一年内用热工况不同,将热负荷分为季节性热负荷和非季节性

热负荷。

67

95)集中供热分为热电联产和热电分产两种形式。

96)当主热源在供热区域中心地带时,从主热源往各方向敷设好几条主干线,以

辐射状形式输送给各用户,这种管网布置形式叫放射状布置。

97)室外供热管线一般应沿道路布置,不应穿过仓库、货场及发展扩建的预留地

段。

98)集中供热系统可以用水或蒸汽作为载热质。

99)由于运行时轴承外壳的温度通常比轴瓦温度高,因此一般要求轴承对轴瓦有

一定的预紧力。

1.3选择题

请从所给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的定义(b)

a.为了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tn,供暖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

b.在设计室外温度t'

w

下,为了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供暖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

建筑物供给的热量;

c.为了补偿供暖房间通过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

d.为了加热供暖房间通过门、窗缝隙渗透的冷空气。

2)一般民用建筑主要房间的供暖室内计算温度宜采用(c)。

a.14~16℃;

b.20~24℃;

c.18℃左右;

d.20~22℃。

3)当相邻的供暖房间有如下温差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d)

a.温差大于或等于2℃时;

b.温差大于2℃时;

c.温差大于5℃时;

d.温差大于或等于5℃时。

4)对多层民用建筑,在已知门、窗结构的前提下,宜采用(d)。

a.换气次数法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

b.百分数法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

c.缝隙法(仅考虑冬季主导风向的迎风面)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

d.缝隙法(考虑不同朝向的冷空气渗透)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

5)在相同的条件下(散热器的材料相同,面积相同,结构形式相同,进、出散热

器的水温相同),哪一种散热器连接方式的传热系数K值最大(b)。

a.下进下出的连接形式;

b.上进上出的连接形式;

c.上进下出的连接形式;

d.下进上出的连接形式。

6)热水供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迅速有效地排除系统中的空气,排空气的方

式为(d)。

a.仅在水平干管的最高点设排气装置(上供下回的系统形式);

b.在水平干管的最高点及每组散热器上(上供下回的系统形式);

c.仅在每组散热器上(下供下回的系统形式);

d.凡系统管路中的各个高点。

7)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管路设计水力计算的主要任务,通常为(a)。

a.已知系统各管段的流量和系统的循环作用压力(压头),确定各管段的管径;

b.已知系统各管段的流量和各管段的管径,确定系统所必需的循环使用压力(压

头);

c.已知系统各管段的管径和该管段的允许压降,确定通过该管段的水流量;

d.已知系统各管段的热负荷及供、回水设计参数,确定系统的总循环水流量。

8)生产工艺用热属于常年性热负荷,常年性热负荷的特点是(b)。

a.主要取决于室外气候条件;

b.与室外气候条件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取

决于生产状况;

c.取决于生产状况;

d.与室外气候条件无关。

9)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供暖热负荷常采用热指标概算法,

其中供暖热指标推荐值Qn(W/m2)(d)。

a.与建筑物类型有关;

b.与建筑物类型所在地相关;

c.与建筑物外形相关;

d.主

要与建筑物类型相关,其次与建筑物所在地区、建筑外形等相关。

10)当供暖系统用户与闭式双管热网的供、回水设计温度相同时,采暖建筑物的

引入口处(b)。

a.应采用间接连接方式;

b.应采用无混水装置的直接连接;

c.应采用装水喷射器

的直接连接;

d.应采用装混合水泵的直接连接。

11)热水热力网的回水压力与如下条件无关:

(a)。

a.不应超过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的允许压力;

b.热水热力网循环水泵运行和停运

时,应保证用户系统内部充满水;

c.热水热力网循环水泵运行和停运时,应防止用户

系统各低点的压力过大;

d.热水热力网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50KPa。

12)确定闭式双管热水网循环水泵的扬程与如下条件无关(c)。

a.热源部分的内部阻力损失;

b.主干线供、回水管的阻力损失;

c.主干线末端用

户系统与循环水泵安装位置的高差;

d.主干线末端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813)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c)。

a.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冬季)极端最低温度;

b.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

的(冬季)极端最低温度;

c.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冬季)日平均温度;

d.历年平

均不保证50小时的(冬季)日平均温度。

14)供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b)。

a.热水系统、通风空调系统、工艺用热系统等;

b.热媒制备、热媒输送、热媒利

用等;

c.热水系统、蒸汽系统等;

d.局部供暖系统、集中供热系统。

15)围护结构表面换热过程是(d)

a.传导、辐射、对流;

b.传导、辐射;

c.传导、对流;

d.对流、辐射。

16)关于地面的传热系统在工程上采用近似方法计算将地面沿外墙(d)。

a.沿平行方面分一个地带;

b.沿平行方向分二个地带;

c.沿平行方向分三个地带;

d.沿平行方向分四个地带。

17)计算冷风渗透热量的常用方法有(a)。

a.缝隙法、换气次数法、百分数法;

b.当量长度法、当量阻力法、缝隙法;

c.当

量长度法、换气次数法、百分数法;

d.缝隙法、当量长度法、换气次数法。

18)热水供暖系统中,其双管系统就是指(c)。

a.有两根供水管;

b.有两根回水管;

c.供水立管或水平供水管平行地分配给多组

散热器;

d.多组散热器全部回至两根回水管。

19)供暖系统主要指(d)。

a.对流供暖系统;

b.辐射供暖系统;

c.热风供暖系统;

d.a+b+c。

20)民用室内供暖系统一般是用(b)做为热媒。

a.蒸汽;

b.热水;

c.电源;

d.木炭。

21)双管系统的垂直失调的原因是(c)。

a.各层散热器进出口水温不相同;

b.各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不相同;

c.由于通过

各层的循环作用压力不同;

d.由于供水温度或流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22)单管系统与双管系统比较,单管系统在各层散热器的进出水温度(a)。

a.是不相同的;

b.是相同的;

c.越在下层,进水温度越高;

d.都有可能。

23)单管系统运行期间出现垂直失调现象是由于(b)而引起的。

910

a.各层作用压力不同;

b.各层散热器的传热系统K随其平均计算温度差的变化程

度不同;

c.水在管路中的沿途冷却;

d.管路布置的不合理。

24)在机械循环系统中,供水管按水流方向设上升坡度主要是为了(b)。

a.使系统水能顺利排出;

b.使空气能顺利排出;

c.为末端用户提供一定压力能;

25)单管跨越式系统与顺流式比较,在相同散热量的情况下,(a)。

a.跨越式系统散热器面积较大;

b.顺流式散热器面积较大;

c.跨越式系统不能进行局部调节;

d.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异。

26)机械循环下供上回式系统一般可通过(c)排除空气。

a.冷风阀;

b.集气罐;

c.膨胀水箱。

27)异程式系统是指(d)。

a.换热器形式不一样;

b.下供下回式系统;

c.上供下回式系统;

d.通过各个立管的循环环路的总长度不一样。

28)为消除或减轻系统的水平失调,在供回水干管走向布置方面可采用(b)。

a.异程式系统;

b.同程式系统;

c.垂直式系统;

d.水平式系统。

29)高层建筑的热水供暖系统可采用分层式(外网供水温度不低的情况),其上、

下层系统与外网的连接方式为(b)。

a.上层直接连接,下层间接连接;

b.下层直接连接,上层间接连接;

c.上下层均采用直接连接;

d.上下层均采用间接连接。

30)供暖系统的引入口一般宜设在建筑物的(c)。

a.上部;

b.中部;

c.下部;

d.偏左。

31)膨胀水箱的作用是(c)。

a.储存膨胀水量、溢流;

b.储存膨胀水量、排气;

c.储存膨胀水量、排气、恒压、溢流;

d.储存膨胀水量、溢流、恒压。

32)在机械循环的上供下回系统中,集气罐应设在各分环环路的(d)。

a.供水干管始端的最高处;

b.回水干管始端的最高处;

c.回水干管末端的最高处;

d.供水干管末端的最高处。

33)热水供暖系统常见的排气设备有(a)。

a.集气罐、自动排气阀、冷风阀;

b.自动排气阀、手动排气阀;

c.排气阀、放气管;

d.放气阀、冷风阀。

34)《暖通规范》规定:

热水供暖系统最不利循环环路与各并联环路之间的计算

压力损失相对误差不大于(d)。

a.12%;

b.13%;

c.14%;

d.15%。

35)在热水供暖的水力计算当中,当量长度法是指(b)。

a.将管段的沿程损失按局部损失来计算;

b.将管段局部损失按沿程损失来计算;

c.直接按管段长度计算;

d.忽略局部阻力损失。

36)热水在室内系统管路中的流动状态和在室外热网中的流动状态分别为(a)。

a.过渡区和阻力平方区;

b.层流区和过渡区;

c.层流区和阻力平方区;

d.都在过渡区。

37)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为简化管路的水力计算,常采用(d)。

a.估算法;

b.当量局部阻力法;

c.当量长度法;

d.当量局部阻力法和当量长度

法。

38)对大型的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宜采用(b)。

c.单管系统;

d.双管系统。

39)热水供暖系统中,散热设备内热媒的温度是(d)。

a.流入散热设备的热水温度;

b.流出散热设备的热水温度;

c.热水网路的供水温度;

d.流入散热设备和流出散热设备的平均温度。

40)为防止或减轻系统的水平失调现象,对采用异程式的系统,其水力计算方法

可采用(d)。

a.当量长度法;

b.局部阻力法;

c.等温降法;

d.不等温降法。

41)蒸汽供热系统与热水供热系统比较,在相同的热负荷下(a)。

a.散热设备面积小;

b.散热设备面积大;

c.供热温度低;

d.有加热滞后现象。

42)蒸汽干管汽、水同向流动时,其坡度必须不能小于(b)。

a.0.001;

b.0.002;

c.0.003;

d.0.004。

43)季节性热负荷有(d)。

a.供暖、通风、生活用热;

b.供暖、通风、热水供应;

c.供暖、通风、生产工艺用热;

d.供暖、通风、空气调节。

44)常年性热负荷有(c)。

a.供暖、通风、生产工艺用热;

b.通风、热水供应;

c.生活用热和生产工艺用热;

d.生活用热。

1145)采用体积热指标法或面积热指标法可概算(a)。

a.供暖设计热负荷;

b.通风设计热负荷;

c.生活用热设计热负荷;

d.生产工艺热负荷。

46)对生产工艺热负荷,为了给设计集中供热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必须绘制(a)。

a.全日热负荷图;

b.全月热负荷图;

c.全年热负荷图;

47)《暖通规范》规定,各城市开始和停止供暖的环境温度都定为(c)。

a.1℃;

b.3℃;

c.5℃;

d.7℃。

48)当集中供热系统采用高温水供热,且管网设计供水温度超过供暖卫生标准时,

可采用(b)连接方式。

a.简单直接连接;

b.带喷水器的直接连接或带混水泵的直接连接;

c.间接连接;

d.都可以。

49)当热网和热用户的压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可采用(b)。

a.直接连接;

b.间接连接;

c.带喷射器连接;

d.带混水泵连接。

50)《热网规范》规定,输送干线每隔(b)米需装设一个分段阀门。

a.1000-2000;

b.2000-3000;

c.3000-4000;

d.4000-5000。

51)对具有多种热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