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82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 22页.docx

倾泻赏析精选word文档2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倾泻赏析

篇一:

何其芳《预言赏析》

重庆文理学院选修现代诗歌鉴赏

题目:

赏析《预言》,感悟何其芳的精神世界

专业:

10应用心理学

姓名:

杨清芳

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院

学号:

201X11034001

完成日期:

201X年12月20日

赏析《预言》,感悟何其芳的精神世界

摘要:

《预言》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

本文主要从写作背景、诗体结构、情感以及感想等多个方面对《预言》进行分析,剖析《预言》的美,何其芳的精神实质,情感归宿。

关键词:

预言;感伤;影响;唯美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

与李广田、卞之琳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

1931年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因“汉花园”是北京大学所在地而得名)出书。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版,受到文坛注意。

“汉园三诗人”。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他到天津、山东、四川等地教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

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1948年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

建国后诗人曾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其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

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存下来。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作品主要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

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写作背景: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写于1931年秋天,其时诗人才19岁。

诗开始收入《汉园集》,是其中题为《燕泥集》的首篇。

1945年诗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个诗集,又收入这首诗,并且以此诗作为集子的名称。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

它在艺术上将晚唐五代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进行了成功嫁接,从而焕发出朦胧婉约的迷人气象。

1931年秋天。

此时无论是诗人的人生还是国家的命运都正经历着一番风雨飘摇的动荡:

1930年,何其芳考取了清华大学英语系,但不久因没有高中文凭而被清华开除。

失学期间,他还经历了一次“无希望的爱恋”。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何其芳被失学与失恋的双重痛苦煎熬着,直到1931年秋天他才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

而就在这年秋天,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口。

作为历来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北大的一员,何其芳不可能不受到时局的影响。

因此,这首诗亦是时代的郁积和个人的郁积两种情绪酿成的果实。

《预言》题材来自于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喀索斯和回声女神厄利的传说。

厄利痴恋着那喀索斯,那喀索斯却不爱厄利,厄利痛苦地化为幻影。

众女神诅咒报复那喀索斯,让他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

因爱其不得,叹息而死,化为水仙花,每日顾影自怜。

西方文学中,Narcissus是水仙与那喀索斯的共同化名。

瓦雷里由此写出《水仙辞》,后被梁宗岱译介中国,反响很大。

19岁的少年何其芳经历失恋,正沉湎于“无希望的恋爱”。

但读过梁宗岱的《保罗?

梵乐希评传》和瓦雷里的《水仙辞》后,接受了瓦雷里写“纯诗”的主张,提出诗歌要取用西方音乐性、示性、受性、秘性等象征主手法配之以唐人绝句的锤炼、色彩,镜花水月的意象。

由于他领略到了晚唐诗文的魔境和象征主义诗歌的诡秘之处,他的诗超越了同期诗人,开始活跃在西方诗潮与中国化影响接受的立意之间全诗六节,写爱的经历:

期待—吸引—爱慕—劝阻—挽留—叹息。

模仿了《水仙辞》的对话体,却又相异于《水仙辞》的情绪和情节,写出了《预言》这部清新,雅然,意境特立的作品。

结构赏析:

开篇一句“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①立即让你憬悟起来,它道出了诗人常日里守望的孤独,憧憬的寂寥。

平时总是在预言着那遥朦的“心跳的日子”到来时将是怎样的畅怀!

就是在静谧的夜幕里踏着惴惴的足音终于来临,此时诗人显得有些激动且似乎更在怀疑——这“夜的叹息似的足音”该不会只是“林叶和夜风私语”的错觉吧?

凝神定气之后,这足音像“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诗人这才确认是“听得清”——“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但他还有些犹豫,需要“银铃的歌声告诉”“是不是预言中年轻的神”?

这节诗里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诗人渴盼爱情,而当爱情的脚步真的临近身旁时又有些不能自信而神慌的失态。

当确证“预言中年轻的神”就在身边时,诗人有些迫不及待地追问。

诗中“那温郁的南方”以及“那儿的月光,那儿的日光”应该不是实指,而是意指诗人梦幻中那块爱情的温郁天地。

他急欲知道爱情的“月色”,“日光”是如何橡“春风吹开百花”,“燕子痴恋绿杨”一样明晰着心田那片久罩的阴郁。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两句诗形象的点出了诗人在恋人面前的倾心与醉意!

第三节诗中,“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诗句间透出一股侵人的凄楚。

诗人似乎想在恋人面前诉说自己多年苦守的愁闷。

“落叶”这一意象在此特别抢眼,让人不禁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的孤伶与落魄。

“低低的唱起我自己的歌”似乎在诠释“落叶”的飘零,突现出诗人心灵的忧郁与苦闷。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述说”,不正应证这一理解吗?

在这里诗人虽然是在倾述人生境遇的苦愁,但显然还十分理智,他没有直接现实地描述经历,而是借用比喻的手法独语似的娓娓道来。

读者只有用情的潜入诗句的情境当中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诗人情感苦楚的浓烈。

第四节诗猝然转折。

一句“不要前行!

”非常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与迫切心理。

刚刚能够与恋人在爱情的温润天地里私语,陶醉,却突然间听到情人即刻将要起身离区的提醒,他如何不慌张?

不急迫?

当时就犹如一盆冷水泼到昏睡的壮汉一样,他下意识的猛然跳起张开双臂拦住门口,激动而痛切,“不要前行!

”之后劝说道“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然而再怎么苦劝终究挽留不住恋人远行的心。

诗人在绝望中只好作出妥协“一定要走吗?

请等我和你一起同行!

------当夜的浓黑遮住了我们,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道尽了诗人深深关切和浓浓爱意。

不要害怕,不要迷茫,在夜的浓黑里你只要看着我的眼睛,便可以得到温暖,得到亮晰,得到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假如说前面各诗节表达的情感尚有节制,那么这一节的诗句则是诗人感情最浓烈的直接倾泻,这里给人的共鸣更强烈,更魄心。

诗的最后一节明显的又在压抑着情感的激动,由激动冻缩为缓和,然后趋于无奈甚而绝望——“------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

年轻的神?

”。

望着“年轻的神”就这样“无语而去”,一种挽留不住的无边悲情充塞心胸,随即化为虚虚悬浮的空寂。

眼前新的伤感,新的苦痛,新的悲愁正在漫漠无际的扑面袭来,诗人只好呆立着在无边的绝望的煎熬中挣扎,口中喃喃自语“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

年轻的神!

”------

全诗借着凝练的语言,贴切的比喻,感伤的意境把一对恋人从相遇,相知到最后的相离全过程的感情波潮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读者在短短的五节诗行中体验一次爱情的喜喜悲悲,感同身受一次感情波涛的洗礼,在快慰中品味伤感与悲愁。

善于情景结合,托物言志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是这首诗最可借鉴地方。

与《雨巷》的比较:

相同:

在“现代派”中,戴望舒与何其芳都受到传统文化的较深影响。

因此,他们在自己的诗中均选取了大量极具民族韵味的意象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两诗的人物意象极其相似: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均满怀期冀之心在等待着梦寐以求的姑娘来临,却又无力抓住这短暂美好的相逢,一如屈原《离骚》九歌·湘夫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中的抒情主人公。

而那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②和乘着夜色悄然而至的“年轻的神”,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也恰似上述各篇中的诸多神女意象,给抒情主人公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怅惘。

此外,《雨巷》中的油纸伞、雨巷、丁香、颓圮的篱墙?

?

《预言》中的夜风、麋鹿、落叶、苔径、月色、日光、春风、百花、燕子、绿杨?

?

也无不回响着中国古典诗词的余韵。

不难发现,在这两首诗中都隐含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芳草美人的抒情范式。

甚至,两诗的意境也同《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③的诗境遥相暗合。

不同:

事实上,这两首诗看似“貌合”实则“神离”。

原因即在于两诗的意象同中有异,异大于同。

1.二者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有着较大差异。

《雨巷》中的女郎凄婉,迷茫孤寂伤感,独自一人撑着油纸伞在江南的蒙蒙雨丝中踽踽独行。

而《预言》中的《我》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憧憬和热忱的形象。

对年轻神的到来我充满期望,执着的等待;当年轻的神到来时“我低低的唱起我自己的歌”,并用秋天捡来的落叶为她点起温暖的篝火,即使在年轻的神要走向黑暗的深林,前路凶险时,我也愿意陪伴在身边,为她指引光明的道路。

最后,当年轻的神“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她骄傲的足音后,抒情主人公还是发出了“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的追问。

尽管这追问也道出了“我”内心深深的惆怅之情,但是这惆怅中却蕴含着抒情主人公对于似乎已成事实的命运的不屈和反抗,诗歌透露出来的是“我”对爱情与梦想的执著追求和奋力争取的昂扬,与《雨巷》凄清孤寂的形象是很不同的。

2.其次,两诗中的两个女性意象也有所不同。

雨巷中的姑娘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惆怅,她在雨中“哀怨又彷徨”直至最终消散了她的颜色,她的芬芳,甚至她太息般的眼光。

而《预言》中的年轻的神,确是诗人苦苦等待追寻的目标,因此也明朗、具体得多。

她的足音如夜的叹息,她的歌声似梦,她来自那草长莺飞、百花绽放的温暖的南方,尽管她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但她仍如此明晰的在我们心中,她该像桃花般娇艳妩媚,似春风般柔和妙曼,如阳光般温煦明朗。

由此可见,两个女性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

3.再次,两首诗中虽均出现了抒情主人公“我”和“姑娘”的意象。

但《雨巷》中是“我”与“她”;而《预言》中则是“我”和“你”。

这种所用人称的差异使得两

篇二:

推荐作品赏析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李煜《虞美人》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企盼它早日“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

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

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

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

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无怪王国维评价说: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

“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

”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苏幕遮》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

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

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háng),左骖(cān)殪兮右刃伤

霾(mái)两轮兮挚(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xié)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赏析】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

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

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

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

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

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

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

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

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

英名永存。

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

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適的“第一大篇”,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横行”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紧接着描写行军: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

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写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

”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

”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主意深刻含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

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

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唐顺宗即位后,柳宗元和王叔文、刘禹锡等人积极倡导革新运动,由于遭到旧官僚与宦官的联合反攻,革新运动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人。

后来他们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有人主张起用他们,但终因当时的皇帝怨恨未消,再加上奸臣小人的谗言,他们五人又一次被贬为边州刺史。

柳宗元被贬作柳州刺史、其余四人分别被贬作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

这首诗就是作者被贬柳州时为一同遭贬的四位友人而写的。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职以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某一天,登上柳州城楼,于是感物起兴,触景生情。

朝廷的昏庸,友人的疏离,愁情思绪油然而生,于是挥笔疾书,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分别寄送给刘禹锡等四位友人。

诗中既表现出他们相同的际遇和真挚的友谊,也蕴含着他们天各一方、难以抑制的痛苦的情怀,这种情怀是由特定环境下的政治斗争所引发、形成的。

诗的一、二句从登柳州城楼写起,为下文感物起兴提供了宏大的画面,触景伤怀,衔接得天衣无缝。

场景阔大,情谊融融。

中间两联,承接上文,按照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托物言志,借景抒怀。

诗的三、四句叙写的是近景:

描绘了夏天的风雨境况;诗的五、六句叙写的是远景:

借助于近景所触发的联想完成了由近及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