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33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

张雷声    文章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本单元是从我们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出发来阐释理论知识,回答的是经济生活中的最基本的问题,阐明了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消费的观念和行为,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一)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本标准要求学生知道货币的作用、基本职能、常见的信用工具及用途,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离开了货币,商品交换就存在困难,商品生产会发生障碍,人们的生活也有极大不便。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表明货币是用来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一种尺度,这和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是有关的;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是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

流通手段表明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信用工具是货币发展到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

货币从最初的实物形式演化到今天的纸币和信用工具,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金银条块的形式到铸币,再到纸币、到信用凭证的发展过程。

在信息技术发展中,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使得以信用卡为标志的各种电子货币正逐渐取代纸币,成为货币形式发展的趋势。

一般来说,信用卡、支票、汇票是当代经济往来的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省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它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是一种方便、安全、快捷的支付手段。

汇票主要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汇票随人走,人到款到,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资金的不便和风险。

金钱是财富的代表,是由劳动所创造的,获取金钱必须以劳动为基础,任何一个公民,只有遵纪守法,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才能求得家庭和个人的物质财富,才能利国利民。

这种获取金钱的方式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谋取不义之财,用贪污受贿、行窃抢劫、走私诈骗、掺杂使假等非法手段谋取钱财,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金钱虽很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如亲情、友情、爱心等。

不同的金钱观,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

(二)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本标准要求学生明确造成市场上价格不停涨落的原因,以及价格的变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现实中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有地域、季节等因素,但无论哪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从现象上都可以归结到供求因素上,都离不开分析供求关系。

商品供不应求时,产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就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时,价格就高;商品供过于求时,产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就出现了“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时,价格就低。

商品价格变动的实质性意义指的是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即价值。

决定价格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能无限下跌的原因,就是因为价格的变动要以价值为基础,要受到价值的决定。

商品价格的变动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人们的收入总是有限的,为了满足需要,消费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根据不同商品的价格水平,在各种商品之间进行选择。

但是,商品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终又是和生产相关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

调节生产量;要求厂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要求厂家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当前的几种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

描述从众心理、求异心理、追求时尚等几种消费心理状况,说明其存在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商品日益丰富,城乡市场空前繁荣,说明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但也说明了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层次性、多样性。

引导学生在消费中进行理性消费,要头脑冷静,根据家庭收入状况,不要盲目地随大流,也不要盲目地追逐潮流。

比较分析租赁消费、贷款消费等几种消费行为,说明贷款消费实际上就是信贷消费,它是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来满足现实需要的一种消费方式,如购买商品房的部分款、大学生读书的学费等都可采取贷款消费的形式。

租赁消费是按协议规定来承租某种物品并支付一定的租金,如租住房、租电脑、租图书等。

艰苦奋斗、量入为出、理性选择,是正确消费观的内涵。

今天,节俭仍然是美德,消费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做出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不仅要考虑产品的供给量大小、家庭收入的高低,还应该考虑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保护,要进行绿色消费,提倡和树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二、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对本单元三个条目的理解必须扣紧单元题。

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着内在的关系。

如果说,上一单元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经济生活入手,那么,这一单元则是要使学生面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经济过程,了解他们将来怎么走向社会。

本单元要从银行储蓄,购买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等方面阐明投资的意义,从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说明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以及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本标准要求学生从投资角度来理解银行的存贷行为,并了解投资的各种回报形式。

在银行的存贷行为上,储户存款多少、进行哪一种类的储蓄、存期时间长短、存入哪一种银行,对储户来说,不一定为投资意识所驱使,但从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把居民手中结余的货币集中起来,然后以各种形式把这些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给政府、企业、个人等资金需要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来说,从储户通过存款能得到比本金更多的货币收入,实现货币的保值、增值角度来说,它实际已有了投资的意义。

商业保险和债券与股票不同。

股票主要是股民购买上市公司、上市企业的股票,获取股息,这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的。

商业保险与债券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在银行通过储蓄形成的,一种是购买公司、企业的保险形成的。

必须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区分开来。

讲投资方式的保险,指的就是商业保险。

债券与股票不同,它是一种债务凭证。

它的偿还方法是具有明确的付息期限,而且必须偿还本金;但股票不同,股东不能从公司中退出股金,只能出卖股票,公司的股东可以变化,而资金不会减少;购买债券意味着债券购买者和发行者之间只存在借贷关系,购买者在债券有效期中获得的利息是固定的,公司经营得好坏与他无关,但股票不同,股东得到多少股息,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着密切联系。

(二)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本标准要求学生从投资的角度来了解公司建立的基本条件、公司的不同类型、公司经营的目的,从公司的发展中理解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的价值。

根据公司来阐述公司建立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公司有两种不同类型:

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比较它们的异同。

公司建立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除国家独资公司外,公司应是两人(含两人)以上共同出资设立的经济组织,不得少于两人。

如果少于两个人,公司即宣告解散。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既有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特征是“合股”和“有限”。

合股是指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

购买了这些股份的人叫做股东,他们是这个公司的所有者。

有限是指股东仅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

在偿付了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的资本、股东人数、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股东表决权、公司财务、规模大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营利,公司只有获取利润,才能生存和继续发展。

公司只有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成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才能营利;公司只有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营利;公司只有树立企业的信誉,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树立企业形象,才能营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个公司如果做不到这些,就有可能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三)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本标准要求学生从劳动法的角度了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了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真正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以及劳动者的维权。

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有:

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

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就是保障劳动者人权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要树立起就业的四种观念:

第一,职业平等的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劳动者的职业不同,只是劳动分工的差别,实际都在为社会提供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能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人生都会有意义。

第二,竞争的观念。

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中,要敢于竞争,善于“推销”自己,要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靠德才实力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第三,流动的观念。

人才流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必然的,也是人尽其才的保证。

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给每个劳动者带来危机感和紧迫感,一些劳动者失业是难免的。

我们必须做好随时变换职业的思想准备。

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职业。

第四,创业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

除了自主择业、主动求职,还可以进行自主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就业的门路,拓宽就业的途径。

三、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本单元关于收入与分配问题,实际上应分为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国家收入的分配两个层次。

要使学生既能掌握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又能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及支出,既能关心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能认识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本标准实际是指个人收入分配层次。

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涵义,对按劳分配及按劳分配为主体作出正确认识,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作出正确解释。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

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方式的主体,它是与我国的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相适应的。

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方式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

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劳动等等。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新精神;可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得到涌流,发挥作用。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并不意味着这些要素投到任何地方都会得到等量回报,因为它的报酬大小是要受市场供求、价格、经营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是一定发展阶段采取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一原则会发生变化。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财富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国家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富裕就要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就必须讲求效率,讲效率优先。

但是,效率优先并不是不要公平,效率优先是和兼顾公平结合在一起的,否则,会扼杀一部分人的生活积极性,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提倡共同富裕,既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又要提高中等收入水平。

(二)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本标准实际是指国家和政府收入的分配问题。

要求学生在了解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对大众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具体形式和来源,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如各种收费、罚款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按财政资金的具体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和补贴支出,债务支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项目,由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获得较高的利润也很难,而且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个人或企业不愿意承担这些项目的建设,也可以说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这些项目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挥国家财政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的优势,体现了国家职能的运用,说明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从财政支出的用途上看,用于大众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使人民大众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提高人民大众的福利待遇,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用于国家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三)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税种,知道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认识税收的特征,从而强化纳税意识。

我国目前的税收种类非常多,可以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每一大类又包含若干税种。

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两个重要税种。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增值税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税收有三个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这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的。

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必须强制地征收,否则可能收不上来。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依法固定征收。

否则,不仅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而且还会导致经济秩序发生混乱。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统一的,缺一不可。

这三个基本特征,也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公民的纳税意识主要表现在公民行使纳税权利和履行纳税义务两个方面。

公民行使纳税权利,这里也包括负税,因为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作为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也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税收的去向,关心国家财政的用途,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对税收的使用。

公民履行纳税义务,就是使遵守税法、依法纳税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纳税意识,诚信纳税、自觉按时足额纳税。

任何违反税法的情况,如偷税、欠税、骗税、抗税,不仅要交纳税务机关的追缴税款,还要加收滞纳金或罚款,严重的已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本单元主要阐释了市场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的对外开放,使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了解我国社会所处的国际环境,真正树立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一)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本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市场的涵义、规范市场秩序的手段,从而把握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市场不仅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不仅那些有形的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而且那些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例如买卖双方靠广告、网络、中介等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资源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等。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

在生产中,对所掌握的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等在使用上作出一定的安排,就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合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就会解决的比较好。

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这三个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资源配置主要是以市场为基础来安排的,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就是资源配置的信号。

规范市场秩序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法律,一个是道德。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法制;没有好的法制环境,市场主体的作用就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市场活动就得不到有序的展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用法律,包括用法律条文和各项规定,以及法律原则,也包括市场交易原则,即自愿、平等、公平、诚信。

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诚实守信对一个企业来说,可以获取较好的信誉,但更可以获取竞争优势。

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诚实守信的规范。

用道德,主要讲的是信用、信誉。

只有用法律和用道德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二)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本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国家有必要采取适当手段矫正市场调节的弊端,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题中之义。

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是市场配置资源中存在的弊端。

自发性是指企业按照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实际上就是什么有利可图,就生产什么,甚至还会出现违法经营现象。

盲目性是指企业往往只注重个人利益和眼前发财机会,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加上它掌握不了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滞后性是指企业按照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都是在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后做出决定的,它表现为事后调节。

市场配置资源的这些弊端是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来解决的。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

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家收支平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保证市场配置资源的合理性,消除市场的弊端。

(三)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汇集事例:

勾画各种所有制经济存在形式的轮廓和特征,进而讨论其作用和特点。

材料演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进入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

设计展板:

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实例和资料,展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本标准要求学生在理解什么是公有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中,把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认识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公有制经济除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外,还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就全国而言,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具有量的优势,公有制为主体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信、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是占支配地位的。

非公有制经济有三种主要形式: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对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说明了各种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根本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多层次性,必须鼓励与生产力的不同层次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经济制度,根本在于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四)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例如,提高人均GDP,完善经济体制,扭转工农、城乡、地区三大差别,以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讨论: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

图示: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学生明确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并引导学生有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任的坚强决心。

我国到20世纪末,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

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总体上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有: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第三,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第四,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相统一的,也是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