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作业规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376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采煤作业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煤作业规程.docx

《采煤作业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煤作业规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煤作业规程.docx

采煤作业规程

煤管所备案意见

煤管所挂矿人员备案意见:

 

煤管所备案意见:

 

煤矿会审意见

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

生产科年月日

地测科:

年月日

通风科:

年月日

安监处:

年月日

机电科:

年月日

调度室:

年月日

总工程师:

年月日

注:

会审单位可根据本矿生产技术安全管理部门设置决定。

作业规程学习和考试记录

负责人:

传达人:

班次:

贯彻时间

听传达人

贯彻时间

听传达人

姓名

成绩

签字

姓名

成绩

签字

作业规程复查记录

作业规程名称

施工单位

复查时间

参加复查人员签字

一、存在主要问题:

 

二、处理意见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工作面(点)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工作面(点)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

水平名称

采区名称

地面标高

井下标高

地面的相对位置

回采对地面设施的

影响

 

井下位置及相邻关系

 

走向长度(m)

倾斜长度(m)

面积(m2)

注:

1.工作面的位置:

说明工作面所处的水平、采区,在采区中的具体位置、相邻关系、井下标高(最高、最低)以及几何尺寸(走向长度、倾向长度、面积);2.地面相对位置:

说明工作面周边(含停采线)在地面相对位置、地面标高(最高、最低);3.回采对地面的影响:

说明工作面的回采对地面设施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地面塌陷区范围、塌陷程度预计以及对他面建筑物和其它设施的影响;4.说明工作面相邻的采动情况及影响范围。

第二节煤层赋存

煤层情况表

煤层厚度(m)

煤层结构

煤层倾角(度)

开采煤层

煤种

稳定程度

 

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顶、底板名称

岩石名称

厚度

特征

基本顶

直接顶

伪顶

直接底

老底

注:

绘制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能够反映出直接底、老底以及不低于8倍采高的煤层顶板的岩性、厚度、间距等。

第三节地质构造和水文

断层情况表

断层名称

走向

倾向

倾角

性质

落差

对回采的影响

注:

1.褶曲:

说明褶曲的产状、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以及对回采的影响;2.其他因素:

说明陷落柱、火成岩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3.比例绘制工作面运输顺槽、轨道顺槽、切眼素描图;4.含水层的分析:

说明对回采有影响的含水层厚度、涌水量、涌水形式、补给关系以及对回采的影响;5.其它水源的分析:

说明老空水、地表水、注浆水以及钻孔和构造导水等情况的分析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情况;6.工作面涌水量:

说明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

第四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影响回采的基地地质情况表

瓦斯

 

co2

 

煤层爆炸指数

 

煤的自燃倾向性

 

地温危害

 

冲击地压危害

 

注:

1.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涌出情况,确定本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等级以及相对、绝对涌出量。

;2.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煤尘爆炸指数;3.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参考相邻采煤工作面的煤自燃情况确定自然发火期;4.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地温等情况,分析地温对回采的影响;5.冲击地压和应力集中区:

描述本矿井、本采区、相邻、工作面的冲击地压、应力集中区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第五节储量及服务处年限

注:

计算工作面的工业储量,根据规定的回采率计算可采储量。

应采用下列公式进行工作面服务年限(以月为单位)的计算。

(1)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推进长度/设计月推进度;

(2)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储量/设计月产量

第二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巷道布置

注:

1、采区巷道布置:

说明采区巷道布置概况、服务巷道位置和设施情况。

2、工作面轨道顺槽、运输顺槽、切眼:

说明断面及支护方式、巷道位置、巷道用途。

3、其他巷道(联络巷、溜煤眼、峒室):

说明断面及支护方式、巷道位置、巷道用途。

4、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对区段平巷、溜煤眼、行人眼、运料眼以及联络平巷等分别进行描述。

5、采用尾巷排放工作面瓦斯时,说明尾巷的位置、断面、支护方式等。

6、按比例绘制工作面及巷道布置平面图,能够反映出井上下对照情况、构造情况、工作面周边的巷道、工程情况。

第二节采煤工艺

 

注:

1、确定采煤工艺。

2、规定落煤、装煤、运煤、顶板管理方式,采高,循环进度等。

3、采用放顶煤工艺的,应对采放比、放煤步距、放煤方式、端头顶煤回收方式、初次放顶煤、收尾时的放煤顶等内容进行规定。

4、采用分层开采工艺的,应明确分层厚度等内容。

5、采用上下面同时回采(对拉、顺拉)工艺的,应明确上下面的位置关系和错距。

6、采用倒台阶方式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对各台阶长度、相互之间的错距作出明确规定。

7、使用采煤机割煤,应叙述采煤机的进刀方式、进刀段长度、进刀深度、割煤方式、牵引方式、牵引速度并绘制进刀方式示意图。

8、采用爆破落煤

(1)炮眼布置设计。

说明炮眼具体的布置要求,并绘制炮眼布置三视图(正、平、剖面图)。

(2)填写爆破说明书。

应包括工作面的高度、打眼范围、每循环炮眼的名称、编号、个数、位置、深度、角度,使用炸药、雷管的品种、装药量、装药方式、雷管量和水炮泥个数等内容。

9、应采用下列公式进行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的计算。

W=L×S×h×r×C

式中:

W——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t.

L——工作面平均长度,m。

S——工作面循环进尺,m。

H——工作面设计采高,m。

R——煤的容重,t/m。

C——回采率,%。

 

第三节设备配置

注:

1.叙述工作面采煤、支护、运输设备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和数量。

2.采用机采工艺的,应绘制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

第三章顶板管理

第一节支护设计

矿压参数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同煤层实测

本工作面选取或预计

1

直接顶厚度

m

老顶厚度

m

直接底厚度

m

2

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

m

3

初次来压

来压步距

m

最大平均支护强度

KN/平方米

最大平均底板移近量

mm

来压显现程度

4

周期来压

来压步距

m

最大平均支护强度

KN/平方米

最大平均底板移近量

mm

来压显现程度

5

平时

最大平均支护强度

KN/平方米

最大平均底板移近量

mm

6

直接顶悬顶情况

m

7

底板容许比

Mpa

8

直接顶类型

9

老顶级别

10

巷道超前影响范围

m

支架观测情况统计表

工作面实际条件

支架参数

采高(m)

倾角(o)

煤厚(m)

硬度(f)

支护强度(kN/m2)

底板比压(kN/m2)

顶板类(级)别

支柱阻力影响系数表

项目

液压支柱

微增阻支柱

急增阻支柱

木支柱

工作系数Kg

0.99

0.91

0.5

0.5

增阻系数Kz

0.95

0.85

0.7

0.7

不均匀系数Kh

0.9

0.8

0.7

0.7

采高

系数Kh

<1.4m

1.5-2.2m

1.5-2.2m

>2.2m

1.0

0.95

0.95

0.9

倾角

系数Ka

<10°

11°-25°

26°-45°

>45°

1.0

0.95

0.9

0.85

 

注:

1.工作面的支护设计,应包括工作面、端头和顺槽支护设备的选型、支护密度的选择、基本支架排距确定、柱鞋的规格尺寸等内容。

2.工作面的支护设计,可采用以下方法:

(1)采用类比法时,应根据本煤矿或邻近矿同煤层矿压观测资料和经验公式进行设计。

(2)采用顶底板控制设计专家系统时,应根据系统要求,合理选取有关参数。

参考本煤矿或邻矿同煤层矿压观测资料,选择本工作面矿压参数。

合理的支护强度,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计算(一般可以采用前两种方法,取其中最大值即为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P1)。

a.采用经验公式计算P1=8×9.8l×h×r(kN/m2)

式中P1——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kN/m2)

h——采高(m)

r——顶板岩石容重(t/m3),一般可取2.5。

b.选用现场矿压实测工作面初次来压时的最大平均支护强度。

(P1)

c.采用工作面不同推进阶段(顶板来压,正常推进)按“支的原则”和“防滑的原则”要求计算支护强度,取其中最大值。

支柱实际支撑能力可以采用公式进行计算:

RT=kg×kz×kb×kh×ka×R

式中R1——支柱额定工作阻力,kN;

K——支柱阻力影响系数,可以从支柱阻力影响系数表中查得。

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密度,可以采用公式n=Pt/Rt(根/m2)进行计算

式中:

Rt——支柱实际支撑能力(kN/根)

根据合理的支护密度,确定排距、柱距。

合理控顶距的选择:

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条件选择控顶距。

坚硬顶板控顶距可适当增大,松软、缓慢下沉顶板控顶距右适当缩小,一般采用3—4排管理。

柱鞋直径的计算

柱鞋一般选用圆形铁鞋。

根据权柱对底板的压强应小于底板容许比压的原则,采用下列公式计算铁鞋的直径。

3、综采工作面的支护设计,需要根据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Pt),选取液压支架,并进行比较。

4.乳化液泵站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泵站及管路选型

(二)泵站设置位置,需在相关图纸上明确标明。

(三)泵站使用规定:

泵站压力调整要求、乳化液配制方式、乳化液浓度、检查方式等。

5.确定选用木支柱进行支护时,应对木支护的材质、小头直径、服务期限、长度以及柱帽的材质、规格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管理

 

注:

1.确定工作面回采时顶板管理方式。

说明控顶方法,最大、最小控顶距、放顶要求,支柱支设要求、伞檐规定、铺网要求、护顶方式及要求等。

2.确定工作面正常回采时特殊支护形式。

说明密集支柱、抬棚、戗柱(棚)、丛柱、木垛、贴帮支柱的支设及临时支护、挡矸等要求。

3.确定各工序之间平行作业的顺序和安全距离,回柱放顶的方法,放顶区内支柱(架),特殊支护等的回撤方式。

4.确定特殊情况下的顶板管理方法和要求。

包括顶底板变化、地质构造、应力集中区等特殊地段以及其它因素时的顶板管理方法、要求。

5.采用水砂充填或矸石充填管理顶板时,需要明确充填的工艺要求、工序衔接、材料来源、材质要求等内容。

6.采用放顶煤工艺时,需要描述增加支架稳定性、防止倒架的方式。

7.需要采用强制放顶工艺的应明确放顶工艺放炮、通风防尘管理等内容。

第三节顺槽及端头顶板管理

注:

1.明确顺槽超前支护的方式、距离。

2.明确端头特殊支护方式、支护质量要求以及其他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

3.明确各类支护材料的正常使用数量、规格;明确各类备用支护材料的数量、规格、存放地点、管理方法。

4.绘制工作面、顺槽及端头支护示意图(平面图、剖面图),反映出工作面、超前、端头支护和顺槽正常支护等情况。

第四节矿压观测

注:

1.观测内容:

日常支柱(架)支护质量动态监测、巷道变形离层观测、顶板活动规律分析等。

2。

明确观测方法,说明工作面和巷道中矿压观测仪器、仪表的选型和安设位置、观测方式、观测时段。

第四章生产系统

第一节运输系统

 

 

注:

1.确定运输装载、转载方式、选择运输设备。

2.明确运输设备的安装位置、固定方式、推移方式。

3.明确运煤路线和辅助运输路线。

4.按规定绘制运输系统示意图,应反映出运煤路线、辅助运输路线。

第二节“一通三防”与监控系统

 

 

气温条件与风速对应表

工作面空气温度0C

工作面风速V(m/s)

煤层厚度

煤层厚度

厚煤层

<15

0.3-0.4

0.3-0.5

15-18

0.5-0.7

0.5-0.8

0.8

18-20

0.8-0.9

0.8-1.0

0.8-1.0

20-23

1.0-1.2

1.0-1.3

1.0-1.5

23-26

1.5-1.7

1.5-1.8

1.5-2.0

26-28

2.0-2.2

2.0-2.5

2.0-2.5

工作面长度调整系数表

采面长度

0-50

50-100

100-150

150-200

200-250

250-300

300以上

系数K

0.8

0.9

1

1.1

1.2

1.3

1.4

注:

一、明确工作面范围内通风设施的安设位置和质量要求。

二、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的计算,应按各煤矿企业制定的“供风标准”或根据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工作面的测试,同时工作面最多人数等因素分别进行计算后,取其最大值进行风速验算,满足要求时,该最大值即是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

(一)按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

Q=100(67)×q×km3/min,

式中Q——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m3/min;

100(67)——单位瓦斯涌出量配风量,以回风流瓦斯浓度不超过1%或二氧化碳不超过1.5%的换算值。

Q——工作面瓦斯(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m3/min;

K——工作面瓦斯(二氧化碳)涌出不均匀备用风量系数,它是各个工作面瓦斯(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的最大值与其平均值之比,须在各个工作面正常生产条件下,至少进行5昼夜的观测,得出5个比值,取其最大值。

通常机采工作面可取k=1.2-1.6,炮采工作面可取k=1.4-2.0,水采工作面可取k>2。

(二)按工作面温度计算

Q=60×V×Sm3/min

Q=60×V×S×km3min放顶煤工作面

式中

V——工作面平均风速,m/s;可选取气温条件与风速对应表中的相关数值。

(注:

有降温措施的工作面按降温后的温度计算)

S——工作面的平均断面。

可按最大和最小控顶断面积和平均值计算,m2。

k——综放工作面支架断面及工作面长短的调整系数。

可从表中选取。

(三)按工作面每班工作最多人数计算

Q=4×nm3/min

式中:

n——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人

(四)按风速进行验算

1、按最低风速验算,工作面的最小风量

Q>15×Sm3/min

2、按最高风速验算,工作面的最大风量

Q<240×Sm3/min

(五)根据上述计算,确定工作面实际需风量。

3、如果工作面布置独立通风有困难,需采用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串联通风时,应按其中一个工作面需要的最大风量计算。

4、确定通风路线,描述风流从采区见风巷经工作面到采区回风巷的路线。

5、如果工作面温度超限,必须进行专门降温制冷设计。

6、防治瓦斯检查和瓦斯监测。

(1)明确与工作面有直接关系的瓦斯检查地点的设置、每班检查次数、检查汇报签字规定以及瓦斯超限处理、撤人和恢复生产的规定等内容。

(2)明确与工作面有直接关系的瓦斯监测设施(设备)的设置地点、断电浓度、复电浓度、断电范围以及瓦斯报警撤人和恢复生产的规定等内容。

7、确定综合防尘系统防尘供水管路系统、防尘方式、隔绝瓦斯煤尘爆炸方式三部分内容,应分别对其设施的设置和使用作出规定。

(1)明确防尘供水系统,应包括防尘供水管路系统设置、供水参数、防尘设施设置位置等内容。

(2)明确防尘方式,应包括工作面综合降尘的各类方式(煤层注水、采煤机内外喷雾、架间喷雾、转载点喷雾、湿式打眼、装煤洒水、个体防护、顺槽净化水幕和冲刷顺槽等方式)。

(3)明确隔绝瓦斯煤尘爆炸方式,包括隔爆设施的设置、水量、管理等要求。

8、根据本工作面的条件,明确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方式

(1)确定回采期间选用的综合防灭火方式(注浆、注氮、阻化剂、凝胶、均压等),并确定相关的工艺和参数。

(2)确定监测系统安设、传感器的设置地点、监测要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预报制度以及气体超限撤人等内容。

(3)明确特殊时期的防灭火要求,包括工作面临近结束、停止正常生产以及其它意外情况下的防灭火规定。

9、按规定绘制“一通三防”系统图纸:

通风系统图、防尘系统图、消防系统图、注浆系统图、注氮系统图、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布置图等图纸,可以合并绘制或分单项绘制。

第三节排水系统

注:

1.根据工作面的正常涌水量,合理选择排水设备和管路系统。

2.明确排水路线。

第四节供电系统

注:

一、供电系统设计:

(一)选择供电方式、电压等级、电气设备,统计电力负荷。

(二)进行电缆选型计算和电气保护整定计算。

二、绘制供电系统示意图,应明确供、用电设备情况、电缆种类、长度、断面和“三大保护”情况。

第五节通讯照明系统

注:

1.说明工作面与车场、绞车房、变电所、调度室直接联系的通讯设施、电话位置等。

2.说明工作面、转载点等主要场所的照明系统设置情况。

第五章劳动组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第一节劳动组织

工作面人员配备劳动组织图表

工种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合计

班长

注:

1.叙述作业方式,应明确工作面采用正规循环作业方式。

2.叙述劳动组织方式。

说明劳动力配备情况,填写劳动组织表。

3.叙述正规循环作业方式,绘制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

应根据工艺流程和劳动组织,合理安排各种工序,尽量做到平行作业、提高工时利用率。

第二节主要经济技术及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1

工作面长度

m

2

采高

m

3

煤层生产能力

t/m2

4

循环进度

m

5

循环产量

t

6

月循环数(循环率)

个/(%)

7

月进度

m

8

日产量

t

9

月产量

t

10

在册人数

11

出勤人数

12

出勤率

13

回采工效

t/工

14

坑木定额

m3/万吨

15

支柱丢失率

16

金属顶梁丢失率

17

铁鞋丢失率

18

火药定额

Kg/万吨

19

雷管定额

发/万吨

20

单位成本

元/吨

21

煤层牌号

22

含矸率

23

灰分

注:

填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应明确相关的安全、生产、经济等指标,可以参考表的方式、内容编制。

第六章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

注:

1、根据工作面地质条件和施工等实际情况,制定发生各种灾害的预防措施。

2、应采取的自救方式、组织抢救方法和安全撤离路线等。

3、绘制工作面避灾路线图,应用不同的图例标出各种灾害的避灾路线,并标明巷道名称和撤离方向。

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一般规定

 

注:

1、施工前由区(队)长负责组织,由技术人员(编写人员)负责传达批准《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传达后进行考试、签字,成绩合格方可下井作业。

不合格的人员必须补考,补考合格后再下井作业。

轮休或请假的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学习,并考试合格。

干部工人学习、考试成绩分别登记在《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贯彻考试记录表上。

2、有针对性的叙述与本工作面相关的安全制度及需要特别强调的措施。

3、叙述交接班进行安全检查的内容和有关规定。

第二节顶板管理

 

 

注:

1、明确工作面、顺槽的支护质量要求。

2、说明工作面、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