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42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docx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

高考叙事类记叙文优秀例文及赏析(汇编)1、抛妻弃子之谜(叙事记叙文)离端午节还有两天了,富贵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这富贵村,虽然名为富贵,但其实是一片山旮旯里的穷乡僻壤,偶尔飞出一两个金凤凰,萧顺就是一个。

去年刚刚医科毕业的他正在城里医院里履行着天职。

家里有一老母,还有一个快要生娃的妻子,她们并不知道萧顺的工作单位在哪里,因为这山村实在是太闭塞了,惟一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那一月才来一次的邮差。

往年,萧顺都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寄信回家,这样,婆媳俩就会在端午节前收到他的信,为他将要回家作准备。

可是今年有些反常,离端午节只有两天了,萧顺的信还没到,婆媳俩倒没怎么担心,心想也许他忙,就忘了写信,反正过节一定会回来,按往年一样准备就是了。

端午节转眼就到了,村长按惯例用挨家挨户集来的钱买了一串长长的鞭炮,放得震天响。

按他们那里的风俗,每户的男丁都要跪在离鞭炮4米的圈子,然后祈福,可人们发现,萧顺没来,于是村长又派人去请。

萧顺的老母亲说,萧顺没回来。

¨然后,全村的丁都知道了,萧顺没回家,然后,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萧顺端午节没回家!

在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穷山村里,女人们开始用她们独特的传播方式,生动地演绎着这个"号外"。

真是团结力量大,现在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萧顺这个假冒的孝子,抛妻弃子,在城里一个人风流快活,还包养了一个小老婆!

萧家婆媳整日闭门不出。

媳妇本来挺相信丈夫的,可听传言说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着大肚子,整日以泪洗面。

她将信将疑,只有萧顺的妈始终坚信儿子不会如此,她始终以坚定的口吻劝慰媳妇:

"顺子不会的,他不会的!

"

一日,婆婆听到门外又有村妇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她不顾媳妇的劝阻,毅然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门口,打开门,只说了一句话:

"顺子不会的,不会的!

"

话音末落,萧顺站在了老母的面前!

原来,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萧顺刚刚结束任务,又在宾馆被隔离了一个多星期,事情一结束就匆匆往家赶,所以耽搁了,

于是,女人们开始说:

"萧顺真孝顺!

"

媳妇开始说:

"他是我丈夫。

"

婆婆仍然说:

"他不会做那种事!

"【简评】本文特点有四:

一是层层设悬,谜团丛生,情节一波三折,直至文末才亮出谜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构思艺术。

二是多用对比和照应手法演绎文旨,萧顺妈坚信"儿子不会的",媳妇的"将信将疑",这种对流言的不同认识,与感情的深浅当然不无关系;而结尾处写事后"女人们","媳妇"的评价性语言与前文照应,也凸现出"认知事物"与"感情亲疏"的微妙关系。

三是将"抛妻弃子"之谜底在萧顺(谐音"孝顺")因战斗在抗非典一线而迟归,闪亮出时代色彩,提升了文旨的境界。

四是语言朴实,颇具乡土气息和民俗韵味。

2、爱如茉莉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

“妈妈,你爱爸爸吗?

”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

“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

”我见从妈妈口中诱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

就像茉莉吧。

”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

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

“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

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

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

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

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

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

  “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

“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

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  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

我开心地想:

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已是不可救药的“耍”浪漫。

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  “妈,你怎么啦?

”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

我怕惊动他不敢动。

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

泪眼朦胧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而且萦萦不去。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于细微处见真情

——《爱如茉莉》赏析(外一篇)

湖北李学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本文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

作者从“我”一个妙龄女孩的视角入手,讴歌了人类最崇高、最圣洁、最美好的爱情。

阅读本文,如品香茗,余香满口;如饮甘泉,沁人心脾。

  走进作者笔下父亲母亲的情感世界,我们没有听见他们感人肺腑的爱情表白,没有看见他们卿卿我我的浪漫举动,但是从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却分明感觉到一种真情的存在、至爱的可贵。

  细节是文章的血肉,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妈妈住院了,嘱咐“我”给爸爸买饺子;爸爸嘱咐“我”带茉莉花到医院去;爸爸牵着妈妈的手,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妈妈睡觉不敢翻身,连手脚都麻木了。

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无不真切感人,令人过目不忘,歌颂了父母至真至纯的爱情——相互关爱,相互体贴,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这些细节,使文章充满了融融的爱意,不仅温暖了作者的情怀,也温暖了读者的情怀。

  文章以“爱如茉莉”为题,茉莉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具,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文章写茉莉花的洁白纯净、平淡无奇、默默奉献,实则映衬父母时刻互相牵挂对方;以花衬人,爱美如花,虚实相生,物我交融,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当女儿问妈妈“真爱像什么”时,妈妈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只是含糊地说出,“爱像茉莉”。

其实,真爱无言,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父母用行动诠释了爱的内涵,道出了爱的真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出了美的矿藏。

我们在品读和情感的濡染中,为一种美丽的情怀而激动,心谷弥漫着幽雅的茉莉花馨香。

平淡生活有诗意,于细微处见真情。

3、那鱼尾纹(写人类)

某天晚上,在餐桌旁。

“阿嬷,这两天都只吃菜,没有肉啊!

”我刚抱怨完,外婆哈哈大笑着说:

“明天哪,可能连白米饭都没有了!

”我和外婆对视一眼,一齐哈哈大笑。

那时小时候,我寄养在外婆家里。

外婆是一位个子很高、皮肤白皙、气质高雅的老太太。

她脸上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眼角的鱼尾纹,那么深刻,又那么自然,自然到外婆笑的时候在眼角眯起一道深沟都不显半点突兀,反而更富亲和力。

于是鱼尾纹就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漾开来,外婆总那么乐观开朗、精神抖擞。

而我,在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上幼儿园时,我的成绩有点不好,当时成绩单采用的是5分制,我的各科成绩都是1分或者2分的。

我对外婆说:

“对不起,都是1分2分的。

”她眯起那道鱼尾纹说:

“不要紧,不要紧,1分2分的加起来就有5分啦!

”我问:

“不同科目的成绩也能加起来吗?

”这回,她表情认真、果断地说:

“当然。

人生就是总和力!

”可是当时的我并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清晰地记得那鱼尾纹漾着漾着,就漾起一串爽朗的笑声了。

外婆从不曾开口问我:

“学校怎么样?

上课听得懂吗?

”但是,唯独一件事她永远不嫌唠叨。

“要带着笑容,好好跟别人打招呼。

穷人最能做的,就是展露笑容。

”说着,外婆眼睛眨巴眨巴的,眼角的鱼尾纹就更深刻了。

因此我便留心要带着笑容、很精神地跟邻里打招呼。

放学我笑着跟附近的伯母说“您好”,她会高兴地把家里一些小馒头送我。

多么令人开心的结果啊!

外婆说笑容是宝。

她自己总是满脸笑容,所以邻居们跟她很和得来,也很乐意送她一些蔬菜、水果、糕饼点心的。

夏季是炎热的,对于买不起风扇的我们更是折磨。

泥土没有了光泽,小草失去了生机,大树耷拉着脑袋,蝉在树上聒噪地扯开嗓子,叫人心烦。

这时,外婆就会搬来小板凳,拿着把大芭蕉扇,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帮我摇扇子,她自己却热得汗流浃背。

不管天气多炎热,她总是笑着说:

“别总抱怨冷啊、热啊的,夏天时要感谢冬天,冬天时要感谢夏天!

”外婆那深深的鱼尾纹在炎炎夏日里显得特别清爽。

在大树下乘凉时,你会给我讲道理:

“到死前都要有梦想!

没实现也没关系,毕竟只是梦想嘛。

”我躺在床上想着爸爸妈妈时,你总用手轻轻拍着我的后背,“晚上别提伤心事。

难过的事留到白天再说也就不算什么了。

”爸妈带我离开的时候,我哭闹着说会一直想你,你一滴泪未掉说:

“时钟反着走,人们会觉得钟坏了而扔掉。

人也不要老回顾过去,要一直向前走!

”可我分明看到,你那一向流露笑意的鱼尾纹也淌着悲伤……外婆那承载者许多欢笑的鱼尾纹穿梭着我的童年,它不断地告诉我——笑着活下去!

4、路是月的痕(父亲的笛声)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

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

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

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

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

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

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

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

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

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

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

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

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

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

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

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

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

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

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

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

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

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

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

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简评】将生活融入文中

《路是月的痕》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记叙文。

记叙文有别于议论文,它不要求推理十分复杂,也不要求抽象地表现不同层次的思想观点,只要能表现出一个主导性的主题思想就行了。

重要的是要看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是否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

文章所写,集中于"我"对父亲吹出的笛声的认识:

儿时感觉"最美",少年时将父亲吹笛视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后又与笛声产生"强烈的共鸣"。

笛声原本没有大的变化,"我"的认知发生巨变皆因"我"受感情(即对父亲本人的感情)的支配!

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非常准确、非常形象地论释了"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个话题。

作者调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生活。

由于作者十分熟悉农村生活,所以文中描写逼真而感人,如"日暮听笛"、月下路景"等,其悠远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挚的浓情,无不留给读者美好的回味

5、父亲的布鞋(2004年高考甘肃省优秀作文)

我的心目中,父亲一直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胸怀宽阔如大海。

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格外落伍。

我曾经笑着问父亲:

“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

父亲微笑了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父亲曾经对我说:

“孩子,你别以为现在咱们有钱了,可咱的血管里流的是农村人的血,咱的骨子里要有农村人的那份质朴和忠厚。

我听着父亲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没有好衣服穿,还吃不饱肚子,但是父亲学习很刻苦,肯下功夫,老在班里拿第一名。

在贫困的威胁下,许多孩子都辍学回家去放羊,但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一个老实却又坚毅的庄稼人,咬着牙说:

“再苦再穷,也要让娃儿上学。

就这样,爷爷用他宽阔的肩膀和晶莹的汗滴硬是供父亲读完了初中,而家里也因此穷得丁当作响了。

父亲,以他农村孩子的吃苦耐劳和憨厚聪明,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

而此时的爷爷心头却升起了一片愁云:

“娃儿这么争气,可到县城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

爷爷在炕头辗转反侧,他愁了一晚上也没愁出个结果。

第二天早上,爷爷沉着脸对父亲说:

“今天早晨你跟我去割麦”。

懂事的父亲眨了眨眼睛,像明白了什么,二话没说拎起镰刀就跟在爷爷身后迈出了院门。

可当爷爷迈出门槛后,不由愣住了,父亲也楞住了———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并且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托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

村长四爷爷微微笑着说:

“咱们村上风水好,出秀才,小三子(父亲的小名)替咱村露了一回脸,咱脸上光彩……大家伙儿来送送娃儿……”

眼泪顺着爷爷脸上的皱纹滑了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

“给大伙儿跪下……”

父亲“嗵”的一声,双膝跪在了泥土地上……

父亲后来对我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都穿着布底鞋吗?

那天我走的时候,村里四奶奶塞给我一双布鞋说:

‘小三子啊,这年头大伙儿都困难是实情,可人活一辈子,不能老想着自个儿,还要多替别人想想,谁家没有个难处啊?

你四奶奶我活到这把老骨头,就盼着子孙后辈能出个人才,将来做个大官,让咱村子所有人都能吃饱饭,孩子们都能念上书。

’后来我上了大学,见了世面,可每当我面对城里灯红酒绿的世界时,我就想到当年全村人送我的情景,人活着得有良心,人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

看着父亲眼角闪光的泪珠,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当年大学毕业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的原因:

人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

【评析】乍一看题目“父亲的布底鞋”,以为和话题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且慢,读完全篇后,你就会觉得,这位考生写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的题旨恰恰和话题内容“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相吻合。

“父亲当年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致富以后,成了“响当当的大人物”,但他“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其目的就是不忘根本,(那一段吸魂摄魄的细节)“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

本文构思新颖,语言流畅。

卒章显志;“人不能光活自己”,奏响了全文的最强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