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语言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62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6 大小:15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6页
欧美语言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6页
亲,该文档总共1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美语言学.docx

《欧美语言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语言学.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欧美语言学.docx

欧美语言学

欧美语言学史

语言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白板论(洛克)

•先天获得论(乔姆斯基)

•后天获得论

•先天+后天的习得(皮亚杰)

白板说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经验主义语言学

•洛克认为词能获得意义是因为词与意念联系在一起,头脑中出现一个意念,就会说出与它相应的词。

至少是有说这个词的倾向。

反之,听到一个词,头脑中会出现相应的意念。

而意念基于感觉印象,所以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经验建立起来的。

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断经历到把“鸟”与空中飞的动词联系在一起的情景,而每个人在这方面的经历是一致的。

所以大家对“鸟”这个词的意义会有一致的认识。

解释

•先天论以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为代表人物。

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坚持语言习得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主张所有的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简称LAD),这种装置能够使儿童尽快地选择词和句子,而不管这种词是以哪种语言听到、说出和理解的。

行为主义的观点

•以斯金纳为代表人物,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语言是人对外界一系列环境刺激的反应,是动物和人类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语言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也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逐渐形成的,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体系。

布龙菲尔德《语言》(1933)

•假设杰克和吉尔沿着一条小道在走。

吉尔饿了,她看见一棵树上长着一个苹果。

她用喉、舌、唇发出声音。

杰克登上篱笆,攀上树梢,摘下苹果,带到吉尔面前,放到她手里,吉尔吃苹果。

•公式:

S→r……s→R

S吉尔所受到的饥饿刺激,

r代表说话者的反映,

s听话者杰克耳膜受到的物理刺激。

R代表听话者作出的反应——摘苹果。

虚线部分是言语。

认知发展的观点

•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人物。

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他们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中国文字产生的传说

•甲骨文距今3500年的历史。

•有关中国文字的传说:

•结绳记事

•伏羲造字

•仓颉造字

《说文解字·叙》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要点

(1)庖羲画卦

(2)神农结绳(3)仓颉造字

•故事、传说虽然不具有多大的真实性,但是是显示出人们对语言的神奇魅力探索精神。

在我国早期语言学的探索

•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都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阐述出观点。

•最著名的为荀子《正名篇》: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为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当代西方的语言学史研究,已从自发、单一的编年史上升至有意识、多层面的史学探索。

西方学者治史,讲究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讨论得很多的问题是:

就自然科学史提出的“范式”概念是否适用于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上的“革命”与自然科学史上的革命是否可比?

能否建立某种普遍的模式,对语言学史作更适当的描写?

广义而言,语言学史是科学史、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如何(例如19世纪生物学、地质学等新兴学科对语言学的影响),值得探讨。

西方学者对自身的传统,即根源于希腊罗马语法传统的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得最多,同时兼及印度语言学史。

另有少数人专门研究阿拉伯语言学史。

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其实也是基于屈折语言的语法分析,又因为地缘关系,与印欧语言学传统较为接近。

至于远在东亚的中国语言学传统,由于并非起步于语法分析,而是以“字”为中心构筑起语言研究体系,便让西方人感到陌生。

虽然也曾有一些汉学家如高本汉探讨过中国语言学史,真正深入的研究并不多见。

近年来西方学界认识到,不把中国传统包括进来,就谈不上世界范围的语言学史考察,因此在撰写通史时都为中国语言学史留出一定篇幅。

西方人看中国语言学史,虽然不无偏见误识,但也常具特独的眼光。

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传统

•一古印度传统

•二古希腊传统

•三古阿拉伯和古中国传统

•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早在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就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语言的性质和语法问题。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

•为了传播和阅读古代印度的宗教颂歌《吠陀经》,古印度语言学家利用经验的方法,对当时的梵语语言做过相当精细的描述。

著名语言学家巴尼尼(公元前4世纪)的《梵语语法》,由3996条诗歌体的规则组成。

这些规则分成章节段落,讲解梵语的形态现象和语音现象。

•古印度语法学家把词分成四类:

静词、动词、介词、小品词。

表示实体意义的词叫静词。

•古印度语法学家还研究构词法,他们把词分成词干和词尾两部分。

词干是不变的部分,词尾是变化部分。

•古印度的语音学也很发达,提出了发音器官、发音部位、半元音等语音学上的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语言学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如果说古印度的语言学是从经验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问题,那么古希腊的语言学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问题,而且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由哲学家来进行的。

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从公元前5世纪起,就从哲学的角度争论语言的起源和结构的问题,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底洛篇》就是这类争论的最早记录之一。

•词与物的关系是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有的按照“性质论”,主张语言是出于天然的,是合乎逻辑的;有的主张按照“规定论”,即语言是由人们规定的,它的结构有许多不合逻辑的。

•阿拉伯语言学是阿拉伯文化的一部分,此时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阿拉伯学者们吸收了古印度和古希腊语言学的宝贵经验,根据阿拉伯语丰富的词汇和严密的句法,建立了阿拉伯语的语法体系。

•从公元前四、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末长达两千多年中,人们对语言研究所做出的主要贡献,即所谓的传统语法学阶段。

其特点是以拉丁语法为基础模式,以各名家文句为具体标准,当研究其他语言的时候,常常机械地把拉丁语法的规范硬套在这些语言上。

欧美语言学的发展

•人类自从开始语言学研究,走过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对具体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文字学、修辞学等等学科。

研究方法不断改进。

•但和中国一样,语言学是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结合起来研究,语言研究是依附在这些学科之上。

•直到19世纪初,由于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语言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后经过洪堡特、索绪尔等人的努力,普通语言学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初步创立起来,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推动了具体语言学的研究。

•从20世纪初,语言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的突破。

近几十年来,西方语言学日益广泛地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普遍地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形成了众多新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从而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研究方法最精确的学科。

与此同时,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已经对其他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西方语言学已经不再是和国计民生无关的象牙塔内的纯学术研究,而是已经走向社会,在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各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结构语言学、描写主义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转化生成语法,格语法、配价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实验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等交叉、边缘学科层出不穷。

欧美语言学发展阶段

•语文学——传统语法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主义语言学

•现在语言学已经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而且派生出许多分支。

笼统地说,语言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规定性的(Prescriptive)、描写性的(de2scriptive)、解释性的(explanatory)。

从古希腊语法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研究,属于所谓的传统语法,是规定性的。

到十九世纪,人类对语言的观察和研究,受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描写性的语言学开始萌芽,到索绪尔时期则完全确立。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乔姆斯基等人认为,单纯地描写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解释语言的实质,于是进入了解释性的语言学阶段。

语文学研究阶段

•语言随着时间发展在不断发展,语音,词汇,语法都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传抄的书渐渐读不通了,就需要对古籍做注释、考证、校勘等,这就逐渐形成了语文学。

•语文学孕育了语言学,语言学服务于语文学。

传统语法研究阶段

•即规范语法,他们常常制定一些规则,规定人们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

•这种语法主要是建立在拉丁语的基础之上。

•拉丁语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占统治地位,后来其他国家的语法都继承了拉丁语语法的模式。

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

•运用历史比较法来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一种语言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前几个世纪语言研究,资料积累的之上建立了一门学科,从此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结构主义语言学

•细胞学说

•磁场理论

•索绪尔

•布拉格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美国描写主义学派

生成主义语言学阶段

•转换生成语法(TG)

•语言能力

•语言使用

•《句法结构》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学习目的和意义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都有明确的历史意识,并有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学科史。

例如,数学有数学史,哲学有哲学史。

语言学也不例外。

它不但有自己的历史,而且对其历史的考察已形成一种专门的研究。

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当前的形势,以利未来宏图的规划。

倚靠历史的背景,运用发展的眼光,我们对事件和思潮、学派和人物、成就和不足才有可能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历史告诉我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从来就很少,而无谓的重复劳动却很多。

并非每个语言研究者都有必要研究语言学史,但每个研究者对本学科的历史都应有所了解。

无论属于哪个领域,研究什么课题,每个语言学家都必须了解前人的成果,其论文、著作势必要对本课题的研究史作一回顾。

这样看来,语言学史就远不止是少数语言学史家的事情,而是跟所有的语言学家都有关系。

讲课思路

•以语言学学派为主线,以学派中的典型语言学家为辅线,介绍和讲解其语言学观点,纵观欧美语言学发展之概貌。

讲授主要章节

•第一章绪论部分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及18世纪前的欧美语言学研究

•第三章洪堡特的语言学研究

•第四章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第五章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

•第六章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第七章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

•第八章乔姆斯基的前段转换生成语法

•第九章乔姆斯基的后段转换生成语法

•第十章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西方语言学史梗概

•欧洲语言学的源头在希腊。

古希腊人对语言的兴趣见于许多方面。

希罗多德谈到方言差异和外来语现象;诡辩学派的辩驳演讲引发了修辞研究;《对话录》记下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语言哲思;亚里士多德为逻辑和语法范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至斯多葛学派,本质论与约定论、类比论与不规则论之争尤其热烈,语音、词源、语法三个方面都有所研究。

而公元前1世纪狄奥尼修斯·色拉克斯的《语法术》,确立“词”、“句”概念,提出八大词类,对希腊语的结构作了描述。

•罗马人接过了希腊语言文化的所有成果。

略晚于色氏,瓦罗撰成《论拉丁语》,将语言研究三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

他注意到派生有别于屈折,称前者为“任意变化”,后者为“自然变化”。

公元6世纪初,普利西安详尽描写了古典拉丁语,其著《语法原理》广为流传,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语法学和语言哲学。

中世纪的学术语言是拉丁语,拉丁语法遂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基础。

在经院哲学盛期,摩迪斯泰学派的语法研究也达到峰巅。

该派所主的思辩语法实为拉丁语法范畴与经院哲学概念的融合。

思辩语法首次建立清晰的句法理论,区分了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又提出存在、理解、表意三种方式,用以阐述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比之面向材料的希腊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语言学的理论取向尤为鲜明。

17-18世纪

•“现代前夕”指17、18世纪。

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拓展促使学界思考语言起源问题,思想家如卢梭、孔狄亚克、赫尔德也都积极参与讨论。

英人哈里斯、伯耐特、图克的著述中可见普遍哲学语法的线索,德国施勒格尔兄弟、洪堡特则创立了语言类型学。

洪堡特深探语言哲学,提出语言创造性、语言能力、内在形式、语言世界观等概念,后来19世纪的民族心理学、唯美学派,20世纪的新洪堡特主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生成语言学,程度不等地继承了他的思想。

1786年常被视为现代语言科学的起点,这一年威廉•琼斯在印度宣称,梵语同希腊、拉丁、日耳曼诸语言有亲缘联系,均源出某种业已消亡的古语。

随之而起的梵语热一方面导发了印欧语言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使欧洲学界得以认识古印度语言学。

印度语言学自成一统,在语音、语义、语法以及语言理论方面都有特殊的贡献。

其中波你尼的《八章书》描写梵语音系、语法,所用方法和概念对现代语言学不无启迪。

19世纪

•19世纪语言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印欧语言的历史比较,其前期代表为拉斯克、格里姆、葆朴。

拉斯克比较了古北欧语和英语的语音、形变,寻索日耳曼语言对应关系;“格里姆定律”用公式概括起日耳曼语言中部分辅音的音变规律;葆朴对多种印欧语言的动词变位作了系统的比较。

中期代表为施莱歇尔,著有印欧语言《比较语法》,尝试构拟原始印欧母语,并用“谱系树”表示语际联系和亲疏程度。

在施莱歇尔的时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概念均受生物学影响,其著《达尔文理论和语言学》(1863)是见证之一。

及至后期,新语法学派追求精确的方法,深信音变规律“无例外”,以维尔纳的名字命名的定律使音变显得更为规整严密;理论家保罗1880年著有《语言史原理》,将语言学归入历史科学。

然而,同时期的方言地理学家持不同看法,认为语变受制于空间传播,“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

唯美学派则批评新语法学派流于机械,忽视个性创造。

20世纪

•进入20世纪,主导上半叶发展的人物首推索绪尔。

索绪尔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由学生笔录成书;他区分共时/历时、语言/言语、组合/聚合等等,一反历史倾向,力主共时研究,开创了结构主义一派。

共时、结构或系统的观念也见于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以及叶斯柏森、加德纳、比勒的著述。

首先从结构观念中获益的是音位学,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柯依、雅柯布森建立起音位理论,对语音作区别特征的分析。

而音位理论的生理—声学语音学基础,应归功于斯威特、丹尼尔•琼斯等人的研究。

在欧洲,苏联语言学可谓独树一帜,20-40年代为马尔“新语言学理论”主宰,至50年代斯大林直接干预,才与国际语言学界恢复对话。

20世纪的美国

•在美国,描写语言学倍受重视。

博厄斯考察土著语言,为《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撰写导论(1911)。

萨丕尔、布龙菲尔德同为门生,共承其业,却各有所长。

萨丕尔涉面极广,除语言研究外,更从文艺、心理、人类诸学入手探讨语言本质;又沿洪堡特的思路阐发语言世界观,其说由沃尔夫利用土著语料进一步提炼,发展为一种有影响的假说。

布龙菲尔德则专注于语言本体,尤重分析技术(如分布模式、直接成分分析等),其结构主义理论方法经哈里斯、霍凯特、特雷格等人拓展,成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语言学的主流。

至于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线索,主要有三条:

1)派克的法位学,可视为布氏理论的支系,用类似于直接成分分析的方法探析拉丁美洲语言的语法。

2)伦敦学派。

弗斯不满于布氏忽视语义之举,认为任何语言描写都离不开语义描写,强调语境的重要性。

该派的研究以韵律音系学最为突出。

继弗斯之后,韩礼德创立系统语法或系统语言学,其说颇具影响,而其理论体系能否成功,尚难定论。

3)层次语法,为兰姆于60年代所创,欲从心理和神经生理角度探索语言层次与大脑活动的关系。

20世纪下半叶

•20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转换生成语法,现多称生成语法或生成语言学。

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句法结构》,并撰文批评布龙菲尔德学派的行为主义态度和实证主义取向。

从哲学上看,两派之争属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交锋。

乔姆斯基沿循洪堡特的思路,意欲破解语言创造之谜:

为何语言使用者利用有限的材料,便能造出无限多的句子。

布派立足观察,注重语言现象的描写,乔氏一派则求诸内省,力图对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以探明潜藏于人脑的语言能力。

人类因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而能自然获取第一语言,这种内在的机制可设想为某种“普遍语法”或生成语法,即操本族语者藉以产生和理解自然语句的一套规则。

从50到90年代,生成语法经过“短语结构”、“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管辖制约论”等逐段发展,现已进入“最简方案”阶段,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句法模式,用最精简的程序包括起尽可能多的语法规则和语法限制。

生成语言学起初不考虑语义,后来虽将语义包括进来,仍把语法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

后起的认知语言学或认知语法则把语法和词汇视为一体,即一个符号连续体,它将一定的结构赋予所表达的观念内容。

70年代的蒙塔古语法是这一思路的早期代表。

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理想的说话者”所具的语言能力。

那是一种抽象的能力,不依赖于外部条件。

语用学则关心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实际运用,利用会话规则、知识背景、预设、关联等手段,探讨语句与情境的关系。

这方面的研究发端于马林诺斯基和弗斯,由奥斯汀、舍尔以“言语行为”之说为其奠定理论基础。

20世纪下半叶的语言学,领域越分越细,分支越来越多,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传统学科如历时(历史比较)语言学、方言学,应用学科如词典编纂、语言调查,都在继续拓展。

而语言学史研究本身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已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建立起来;乔姆斯基的《笛卡尔语言学——理性主义思想史之一章》(1966),就是一部有名的史论,在这门分支创建之初起过推动作用。

研究语言学史正像研究语言和语言史,也是人类了解自身的一种需要。

古希腊罗马及

19世纪前的欧美语言学研究

内容介绍

•本章扼要介绍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各个阶段西方有影响的语言学流派的社会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以及基本语言学观点,旨在了解、研究、理清脉胳。

对西方语言学流派进行研究,也是为了拓宽思路,借鉴他人,更好地对中国语言哲学、语言学习理论进行挖掘和整理。

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传统

•一古印度传统

•二古希腊传统

•三古阿拉伯传统

•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古希腊。

欧洲语言学的源头在希腊。

古希腊人对语言的兴趣见于许多方面。

希罗多德谈到方言差异和外来语现象;诡辩学派的辩驳演讲引发了修辞研究;《对话录》记下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语言思考;亚里士多德为逻辑和语法范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至斯多葛学派,本质论与约定论、类比论与不规则论之争尤其热烈,语音、词源、语法三个方面都有所研究。

而公元前1世纪狄奥尼修斯·色拉克斯的《语法科学》,确立“词”、“句”概念,提出八大词类,对希腊语的结构作了描述。

一、古希腊语法

• 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希腊有几个著名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以及后来的斯多噶(stoics)派哲学家。

在他们的研究中,对语言的探讨占重要的地位。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的顶尖人物。

•古希腊探讨语言问题的是一批哲学家,他们把语言问题看哲学的一部分,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问题,因此最早引起争论的就是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公元前4世纪,在苏格拉底的周围,曾发生一场关于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的争论。

•在柏拉图的《克拉底洛篇》就记录这场争论的回忆。

•人物:

克拉底洛、赫尔摩根、苏格拉底。

观点:

•克拉底洛:

一种东西的名称是由于它的本质而产生的,所以语言自然具有了意义。

如果存在某些人想用什么语音来称谓一个事物,那就不能成为其名称。

•赫尔摩根:

反对,名称之所以能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的原因,即语言使用者之间的达成的协议。

协议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只要大家同意,用什么词都可以。

苏格拉底的观点(模棱两可)

•先同意克拉底洛的观点。

认为确实存在“名称的本质的正确性”。

例证见课本(p16)

•后又承认“按照本质的正确”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

•也部分同意赫尔摩根的“惯例论”。

柏拉图的观点

•他实际是借着苏格拉底的口来表达观点。

基本上可以说他是站在“本质论”这一边的。

当然他对“本质论”也有很多疑问。

当时有两派语言观点之争。

•一派认为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一派则认为语言受惯例支配。

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词义可以靠天然的联系而加以扩大。

惯例派说语言是约定俗成,它是随人类的习惯发展起来的,人类可以去改变它。

两派争论的焦点

•一个词的意义与它的形式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自然派的证明:

象声词声音象征词

•他们认为在语言的早期,语言的声音和所代表的万物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已经不很明显,所以他们努力研究词汇,寻找语言的原始形式。

•“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所以他们努力研究词源。

有些词,如night(马叫),bleat(羊叫),hoot(猫头鹰叫),tinkle(钟表声),模仿了它们所代表的东西的声音,被称为象声词。

又如汉语的“风(《离骚》作“飞廉”)、猫、鹅、鸡、鸭”,“轰隆隆、叮叮当当、叽叽喳喳”等也是拟声词。

“自然派”最重要的根据是,一个词形可以通过加音、减音、替换音而派生出别的词来,例如,teach-teacher,blackboard,high-techproduct。

也就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陆续产生。

新词多半是在已有的词和概念的基础是形成的,这方面汉语表现得犹突出,因为汉语用已有的词构成新词的能力很强,特别是用复合法构成的新词,如:

毛笔、钢笔、粉笔,青菜、油菜,汽车、电车,茶杯、酒杯,这些词我们通过它们所构成的语素就可以猜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因而这些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就不全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有道理可言的,我们把这种联系叫做“词的理据”或“词的内部形式”。

“自然派”的这些观点都是可取的。

•另外,除拟声词外,汉语同源词(指音近义通的一组词)的音与义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如人的头顶叫做“颠”,山的顶部叫做“巅”,树木的顶部叫做“槇”,三字语音相同,字形不同,其词源结构是“物体的顶部”。

更、改;树、竖;解、懈;张、胀、帐。

•[比较]汉族人的“右文”说、音近义通的说法以及语音与意义关系。

右文说:

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

宋人王圣美首倡。

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意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

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