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70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95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docx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全四本书17年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全四册)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1、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生物的生命现象: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能够新陈代谢,生物体能遗传变异,生物体有应激性,生物体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生态因素生物因素:

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我们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4.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5.设置实验时应注意a.设置对照实验b.设置单一变量c.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避免偶然性)

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

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

6.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得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

2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两个组之间不能比较是因为变量不唯一。

3 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重复实验),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

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认识显微镜

 

(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薄而透明)→物镜→镜筒→目镜(放大成上下、左右都相反的虚像)→眼。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对光:

(三转)

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视野。

3)观察:

A.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

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收镜和整理实验台(两后,两旁,一垂,一降)

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8.临时装片:

注意识图排序

植物:

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动物:

擦、滴(0.9%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整个标本

视野亮度

细胞的大小

细胞的多少

高倍镜

低倍镜

9、显微镜高倍和低倍下的区别: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结构

1.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几乎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除外)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

2.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3.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

相同点:

细胞膜(控制细胞物质进出)、细胞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

不同点:

细胞壁、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叶绿体(植物体绿色部分、光合作用场所)

4.生物体由小变大原因:

A、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分裂过程P45-46)

B、细胞的生长,使体积增大。

5.生物有:

A、单细胞生物:

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衣藻等)

B、多细胞生物:

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水稻、猫、人等)

6.组织:

细胞分化以后,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细胞连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动物组织:

上皮组织(保护、吸收)、肌肉组织(运动)、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植物组织:

保护组织(保护)、输导组织(运输)、分生组织(保持分裂能力)、营养组织(营养)、机械组织(壁厚、支持、承受机械压力)

7.器官:

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连合起来,共同完成一定功能。

植物器官:

⑴营养器官:

根、茎、叶;⑵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8.系统:

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总和。

人和多数动物:

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八个系统构成。

9.多细胞生物组成层次:

A植物: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B动物: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种皮(保护)

种子结构子叶(贮存营养)

胚胚芽─→茎和叶

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根─→根

2.条件:

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3.种子萌发条件实际应用

将大米播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原因是胚已被破坏。

浸没在水中的小麦种子不萌发,原因是缺乏空气(氧气)。

4.过程:

先吸水膨胀,种皮变软

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发育成主根

随后,胚轴伸长,胚芽突破种皮背地生长,发育成茎和叶

结果:

种子的胚发育成幼苗

 

绿色植物的种子、根尖、茎、花(雌、雄蕊)、果实、叶的结构图详见课本

5.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表皮:

由一层细胞构成,除保卫细胞外不含叶绿体,起保护作用(表皮属保护组织)

叶肉:

栅栏层:

接近上表皮,含叶绿体多,排列整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海绵层:

接近下表皮,含叶绿体少,排列疏松(叶肉属营养组织)

叶脉:

导管:

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叶脉属输导组织)

筛管:

输导有机物

保卫细胞构成气孔,气孔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6.描述芽(种子、芽、枝条)的发育和根(根尖、移栽)的生长过程。

根尖的结构与功能根冠(保护);

分生区(分生组织,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伸长区(根生长最快的区,能够少量吸收水和无机盐);

成熟区(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扩大吸收面积)

移栽时要带土,目的是保护根毛和幼根

(移栽最好在阴天,减去部分叶片,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7.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花的基本结构: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和雄蕊),

主要结构是雌蕊和雄蕊(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雌蕊:

柱头、花柱、子房(内有一枚或数枚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

雄蕊:

花药(内有许多花粉)、花丝,花粉里有精子

植物在结果之前必须经历的两个生理过程是:

传粉和受精

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的变化:

花萼—凋落或存留

花瓣—凋落

雄蕊—凋落

柱头—凋落

花柱—凋落

雌蕊子房壁果皮

子房珠被种皮果实

胚珠受精极核胚乳种子

受精卵胚(胚珠的数量决定种子的数量)

8.花生“麻屋子(果皮)”、“红帐子(种皮)”、“白胖子(胚)”。

9.果实:

小麦子粒、玉米子粒、葵花籽;种子:

豆类、西瓜子、杏仁、芝麻。

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1.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有光才能进行)

2.呼吸作用: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时时刻刻进行)

线粒体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场所

叶绿体

线粒体

条件

活细胞

产物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和氧气

有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能量

反应式

如上

如上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3.蒸腾作用:

水分以水蒸气从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作用:

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降低叶片表面温度;参与水循环。

4.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素:

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

增加有机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等。

5.植物呼吸作用影响因素:

温度、氧气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

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的方法:

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

6.实验探究:

详见课本

(1)光合作用相关实验:

A.范和普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P89

B.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P99(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液变蓝)

C.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P101(实验原理:

带火星的小木条鉴定氧气)

D.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P102(实验原理:

氢氧化钾吸收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相关实验: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P106(原理: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详见P110-111书上例子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无论是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还是杂食动物,它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2.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水循环P119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八章人的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系统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子结合(输卵管内)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一个受精卵的形成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卵经输卵管移入子宫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细胞分裂。

二、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青春期的性发育包括:

1、生殖器官的的生长发育:

由幼稚型变为成人型,出现月经(遗精)。

2、第二性征的发育:

男生(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降低等)

女生(乳房增大、声音变细、声调较高等)

青春期卫生(详见课本P11-12)

三、人体概述

人体有8大系统构成:

人是由细胞→组织(结缔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1、运动系统,运动、支持、保护。

2、生殖系统,生殖。

3、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4、呼吸系统,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主要器官是肺,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5、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主要器官是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6、泌尿系统,泌尿和排尿;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

7、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由脑、脊髓、神经构成。

8、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第九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一、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膳食纤维)。

糖类分为: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

蛋白质:

由氨基酸组成,是构成组织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调节的物质基础。

由于儿童青少年发育快,所以,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脂肪:

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

糖类、脂肪、蛋白质,既构成人体细胞又提供能量。

维生素:

既不构成人体细胞又不提供能量,需求量小,但作用很大。

人体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缺乏症

种类

缺乏症

种类

缺乏症

维生素A

夜盲症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B

脚气病

贫血症

维生素C

坏血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D

佝偻病

水:

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占体重的60%—70%,是非常重要的营养成分。

在物质运输、体温调节有重要的作用。

无机盐:

构成人体组织。

钙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铁易患贫血;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起点)→咽(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食道(最狭窄)→胃(最膨大)→小肠(最长)→大肠(阑尾位于右下腹部)→肛门(末端)。

牙齿(最坚硬):

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结构分为牙冠、牙颈、牙冠,或者分为牙本质、牙髓。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没有消化作用,但可以乳化脂肪。

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被消化。

小肠液和胰液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

(课堂上的表格)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

咽——既是食物通道,又是空气通道

食道

消化道胃——最膨大的气管

消小肠——最长的器官

化大肠

系肛门

统唾液腺

胃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肠腺

胰腺

肝脏——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无消化作用)

食物的消化

1.物理性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

2.化学性消化:

消化酶:

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

唾液淀粉酶酶

淀粉(从口腔开始)────→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从胃开始)─→氨基酸

胆汁酶

脂肪(在小肠内进行)──→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1、消化道的口腔、咽、食道基本没有吸收作用。

2、胃、小肠、大肠有吸收功能:

胃吸收水、无机盐、酒精;大肠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小肠全部吸收:

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

3、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许多小肠绒毛密布在皱襞上,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课本P37-39)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一、血液与血型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成分——水、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盐、废物等

血浆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血液红细胞:

数目最多,双凹圆饼状;内有含铁蛋白质的血红蛋白

(结缔组织)血细胞白细胞:

体型最大,数目最少,有细胞核,吞噬病菌

血小板:

体型最小,止血,加速血液凝固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血小板

偏少

异常出血

红细胞

偏少

贫血

血红蛋白

偏少

缺铁性贫血

白细胞

偏多

有炎症

红细胞(无细胞核)—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有细胞核)——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血小板(无细胞核)——止血,加速凝血。

2.人类ABO血型将血液分 A 型、  B 型 、 AB 型 、 O 型 四种类型。

输血时,一般情况下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特殊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  O 型血,AB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少量任何血型的血液。

二、人体的血液循环

1、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动脉和静脉的管壁特点

动脉

管壁厚

管腔小

弹性大

血流速度快(血流方向离心)

静脉

管壁薄

管腔大

弹性小

血流速度慢(血流方向回心)

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管腔窄,红细胞单行通过;(3)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4)数量大,分布广。

2、心脏

 

血液流向:

只能从心房→心室→动脉→静脉,而不会倒流。

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

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

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瓣膜(控制血流方向):

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房室瓣开口向心室方向。

动脉瓣开口向动脉方向。

3.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体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4.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吸气过程:

当我们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这样,胸廓的容积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呼气过程:

当我们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肋骨因重力的作用而下降,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这样,胸廓的容积就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肺活量=肺的总容量—肺残气量

5.人体内的交换:

肺泡 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肺泡氧气 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氧气

6.人体能量的供给:

糖类和脂肪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约70%来源于糖类。

脂肪是贮能物质。

测量体温的三个部位:

腋窝(36.8度)口腔(37.2度)直肠(37.5度,最接近实际体温)

第十一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

肾脏——形成尿液的场所

1.泌尿系统的组成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脏结构:

肾脏分为皮质、髓质、肾盂三部分

肾小球

肾小体分布在皮质

肾单位肾小囊

肾小管——分布在皮质和髓质

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

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原尿

滤过作用重吸收作用

血液───→原液(原尿)────→尿液

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肾的滤过作用:

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的滤过作用

肾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

人体废物

(1)排泄:

人体代谢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无机盐

排出的方式尿素、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遗: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

过程。

如人体排便

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

肾、肺和皮肤人体排遗的主要器官:

大肠和肛门

第十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

激素名称

分泌不足症状

分泌过多症状

甲状腺激素

呆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亢

胰岛素

糖尿病

低血糖

生长激素(垂体分泌)

侏儒症

巨人症

 

二、神经调节

1、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反射非条件反射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发生反应。

脑:

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灰质、白质

2、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三、感知信息

角膜:

聚光作用

外层

一、眼与视觉:

巩膜:

白眼球

      1、 眼球的结构虹膜:

黑眼球(中间的圆孔为瞳孔)

和功能中层睫状体

       脉络膜(富含血管)

 内层:

视网膜:

感光作用

2、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产生兴奋)→大脑皮层(书上图)       

3、近视、远视及矫正方法

(1)、近视:

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

矫正:

戴凹透镜

(2)、远视:

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凸度过小,物象落在视网膜后方

矫正:

戴凸透镜

二、耳和听觉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

传送声波

鼓膜:

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动

鼓室:

(位于鼓膜内侧)

1、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

传导鼓膜产生的振动

和功能咽鼓管:

与咽部相通,空气能通过此管进入鼓室,

(书上图)维持鼓膜内外两侧气压平衡。

(中耳炎)

耳蜗:

有听觉感受器,在听小骨传来的振动的刺激下,

内耳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有头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半规管

2、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

→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三、皮肤感觉:

主要有四种:

触压觉、痛觉冷觉、热觉。

第十三章: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七下P112-123)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5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一、藻类植物

1.分类单细胞藻类:

衣藻、硅藻;

多细胞藻类:

淡水中的水绵;海水中的紫菜、海带。

2.特征:

①种类很多,大多生活在水里②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衣藻、硅藻),

也有多细胞的(水绵细胞中带状叶绿体、紫菜、海带③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④孢子繁殖,最低等的植物

应用:

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饵料、食用、药用。

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常见的苔藓植物(阴湿环境中生存):

葫芦藓、地钱。

特征:

①没有真正的根,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茎、叶中没有疏导组织。

②孢子繁殖

应用:

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

常见的蕨类植物:

蕨、石松、满江红、桫椤。

特征:

①不仅有正真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疏导组织,因此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

②叶片背面有孢子囊(孢子是生殖细胞)。

应用:

能源----煤(古代蕨类植物)、药用(石松)、食用(蕨)、绿肥和饲料(满江红)。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

三、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多为木本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

裸子植物的种类:

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

我国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称

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适合生活的环境十分广泛并有适应的结构,如:

陆生植物根系发达;水生植物如莲,有发达的气道

常见的开花植物就是被子植物

四、我国的珍稀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桫椤、珙桐、水杉、金花茶。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龙棕、红桧、荷叶铁线蕨。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身体体内没有脊柱,而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一、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1.腔肠动物

常见的腔肠动物:

水螅、海葵、珊瑚

特征:

①开始出现组织分化②具有简单的器官:

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应用:

海蜇可供食用;珊瑚能分泌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2.扁形动物

常见的扁形动物:

涡虫、吸虫、绦虫

特征:

①身体扁平,消化道有口无肛门②虽然组织、器官、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但仍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分布:

涡虫主要分布于海水、淡水或潮湿的土壤中;吸虫和绦虫寄生在人体中(有害)

如:

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有害)

3.线形动物

常见的线形动物:

蛔虫、丝虫、轮虫

特征:

身体大多细长,呈线形,身体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分布:

线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有害)

4.环节动物

常见的环节动物:

蚯蚓、蛭、沙蚕。

特征:

身体从前到后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