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71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缩句的基本原则.docx

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

在缩句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

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

例如:

“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如:

“我班先进学生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如果缩成:

“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中的否定词要保留

例如:

“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

例如: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

不明白。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

“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

不知道。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如:

“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

还是曾经游览?

不清楚。

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

6、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

例如:

“他们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应缩成“他们自己进行了考核”。

若缩成“他们进行了考核”或“自己进行了考核”意思都不完整。

7、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

“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就缩成“骏马奔驰”,不能缩成“骏马在奔驰”,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8、关于补语的处理

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

如:

“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应缩成“雪花落在头发上”。

若缩成“雪花落”则意思不明了。

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

如“中奖后的老王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老王高兴”。

一、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

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

”“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

“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

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

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

“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

定语对中心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

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

例:

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

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二、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

问:

什么耸立:

江郎山耸立。

耸立在哪里:

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是句子的主杆。

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

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二、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

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

“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

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我认为缩句的原则是:

留下主、谓、宾的中心词,去掉定、状、补,兼及句子基本意思不变和完整性。

在缩句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句子,教师难教学,学生难掌握,我参考了一些专家的意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实例和大家一起讨论,供同行们参考。

1、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

例:

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这个句子的处理,实际上是遇到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的问题。

复指短语是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

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缩句时一般可保留表示某某人或某某事物主要词语;如果复指短语本身很短,也可以将整个儿复指短语保留在主干中。

本句可以缩成:

解放军叔叔练习射击。

也可以缩成:

解放军练习射击。

不能缩成:

叔叔练习射击。

(因为主要词语是"解放军")

2、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

例:

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在辽阔在草原上”是补语,故缩为:

骏马奔驰。

又如:

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蓝蓝的天空中。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的问题。

因为"在天空中"是补语,根据缩句精神,故因去掉。

应当是:

圆月挂。

(这一类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补语留下来,比如“一串串快要成熟的葡萄像珍珠似的挂满了藤架。

”缩为“葡萄挂满了藤架。

”为了句子的完整性留下补语"满"。

但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应当保留。

3、去掉状语,原句意思改变了怎么办

例:

孩子在横木上差点跌到甲板上。

有人认为,"差点儿"是限制"跌"的,说明孩子还没有掉下来,缩成"孩子跌到甲板上"句子的原来意思就改变了。

不应当删去。

我认为"差点儿"是状语,故应当缩为:

孩子跌掉甲板上。

4、"着、了、过"如何处理

例:

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大苹果。

"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应当缩为:

他吃着苹果。

5、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例: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

例句主语是"广场上",而不是"灯",

所以应当为:

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此句,如改为: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广场上”为状语,应缩为:

灯照耀建筑。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例:

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夏天"是"状语",故删去。

原句主语是"老人们",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故谓语是“爱好”,"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

故答案应当为:

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例:

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

应当分别缩掉两个分句。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

鸬鹚站,像士兵等待命令。

7、连动句的缩句

例: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炉旁补一张破帆。

这是个连动句,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都保留在主干中,宾语必须或宾语中心语也必须保留在主干中。

这句中"在火炉旁"是"坐"的补语,照例应当去掉,但如果缩掉主干就不成句,故应做保留。

(我认为这类句子不应当成为学生练习内容。

此句缩成:

桑娜坐在火炉旁补帆。

另外,句子中的“着、了、过”不能省略

修改病句的原则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

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

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

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

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

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

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

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

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

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

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

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

  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三、辨析病句的原因

  

(一)用词不当。

  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

  “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

应改为动词“节省”。

  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

例如:

  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

  “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

应改为:

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

  

(二)搭配不当。

  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③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⑤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如:

  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北京”是“季节”,主宾不搭配。

又如:

  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加快”可以配“速度”,但不能配“规模”,这是动宾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

  ①主语残缺。

有两种情况:

a.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b.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②谓语残缺。

有两种情况:

a.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b.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

  ③宾语残缺。

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

  ④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⑤缺少关联词语。

例如:

  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

(这个句子的谓语“拥有”什么,残缺。

应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

  (四)成分赘余

  ①主语有多余成分;②谓语有多余成分;③宾语有多余成分;

  ④定语多余;⑤状语多余;⑥补语多余。

例如:

  ①《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

  “诸”是“之于”的意思。

删去“诸”或“于”即可。

又如:

  ②欢迎领导到我校光临指导。

  “到我校”即“光临”,造成赘余,修改的办法是留其一,去其重复。

  (五)结构混乱

  ①词序不当。

几种情况:

a.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b.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c.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d.多层定语语序不当;e.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如:

  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被阉割过的封建帝王的奴仆。

  对太监的介绍应先将其特点说明“是……的奴仆”,再言其“是……的产儿”。

否则“特有的产儿”的概述设着落,交代不清。

  ②句式杂糅。

有两种情况:

a.两种说法混杂;b.前后牵连。

例如:

  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披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

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

“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

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保持句子表达的明确。

  ③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

例如: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也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

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

  ④层次不清。

例如:

  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另外最后一句“引起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

  (六)表意不明。

  ①指代不明。

例如:

  王新和李红赛跑,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终于他取得了胜利。

  “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不明确。

又如:

  我站在窗前向操场一看,这里有很多同学在打球。

  “这里”指代不明,应改为“那里”

  ②意思混杂,不知所云。

例如:

  这些年,写文章的人特别喜欢“该”和“其”这两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

“该”和“其”当然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很多时候,用“这”“那”“他”之类,文章更流畅。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

“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

  前面说“该”和“其”当然可用,中间又讲现代汉语中的“这”“那”“他”使文章更流畅,最后又说“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无法明白“该”和“其”与“这”“那”“他”用哪个更好。

  ③歧义句。

例如:

  请你代我买两张北京到西安的往返飞机票。

  此句有两种理解:

其一,往、返共两张。

其二,往,两张;返,两张。

又如:

  这个厂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30%,受到上级表扬。

  此句两种理解:

一种,比全年计划多出30%;另一种,只超出全年计划的30%.

  (七)不合逻辑。

  ①强拉因果。

例如:

  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

  此句强拉因果,“游人少”的原因不能推出是因为游园的最后一天所致。

  ②自相矛盾。

例如: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③概念误用。

例如:

  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

  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

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

  ④主客倒置。

例如:

  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该句应改为:

“我与报纸接触”,“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

  ⑤否定不当。

例如:

  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该句去掉“否认”前的“不”字。

  ⑥前后失衡,缺乏照应。

例如:

  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

  该句前面是两种条件“有没有”。

后面只说了“能成活”的一个条件,两面失衡,应在“能成活”前加“是否”二字。

怎样扩句?

句子可以扩充的有五个地方:

(1)“谁”的前面;

(2)“是”和“动作”的前面:

(3)“什么”的前面;

(4)“怎么样”的前面;

(5)“怎么样”的后面。

例句:

英勇的战士狠狠地打击来犯的敌人。

(“谁”之前)(“动作”之前)(“什么”之前)

刘胡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是”之前)(“什么”之前)

海娃非常高兴。

(“怎么样”之前)

海娃高兴极了。

(“怎么样”之后)

一个地方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枝叶。

如“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在“英雄”的前面就加上了“一位”和“了不起”。

扩句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

如把“小兰上学去”扩成“小兰冒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上学去”,扩充的部分就有搭配不当的毛病。

又如:

“禾苗点头”扩成“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当然是对的,但算不上好。

因为“禾苗”前可以扩充而未扩充。

如扩成“田里的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就比较好。

但仍不算很好,因为扩充的两个枝叶都是“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怎样的一类词语,变成“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

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呢?

第一,画一画,看看扩充哪些地方;第二,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第三,连一连,看看搭配是否恰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