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舞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83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悬崖边的舞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悬崖边的舞蹈.docx

《悬崖边的舞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悬崖边的舞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悬崖边的舞蹈.docx

悬崖边的舞蹈

悬崖边的舞蹈——2012年宏观经济暨广佛深汉蓉地产市场回顾

  一、悬崖边的舞蹈

  我非常不愿意以悲观的笔调写这篇文章,这与我骨子里的乐观精神严重冲突。

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寻找数据,核实信息,无论我白天的工作多忙,我晚上都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检验各项结论。

但是我几乎不能在这黑沉沉的死水中找到一丝亮色。

  3年前,我曾以极大的热情恳求这个政府给民资一条活路。

只要一丁点的活路,这个国家就能获得巨大的无法想象的发展空间。

在当时我绝对不像今天这样绝望。

然而3年过去了,这个政府对民资越来越敌视,越来越要对民资赶尽杀绝。

中国历朝历代的兴衰规律,其实只有一条:

士族官僚占领所有产业领域,老百姓无法谋生,遍地饥民,于是揭竿而起,改朝换代。

古代的士族官僚们侵占产业的手段,无非是土地兼并山川私有盐铁官营,在皇权这个层面上,始终都是坚决反对官僚与民争利的。

惩治土地兼并行为,是历任帝王的首要任务,没有之一。

整个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官僚阶层如何突破各种皇权约束去侵占各种产业的历史。

然后到了今天,我们的这个政府,却可以堂而皇之的以各种国家政策的名义,公然与民争利,公然侵辱民资。

这是自汉代以来的所有皇朝均未曾有过的暴政!

正因为如此,红朝建国仅仅63年,却几乎已经走到了这个朝代的尽头,显示出一派短命王朝的征象。

然而我尤其感到绝望的是:

这个红朝的国民们,却为这个政府的所有侵占民资产业的行为,大声的叫好!

发自内心的叫好!

声嘶力竭的叫好!

  这篇文章将会前所未有的阴暗。

你们将不能从本文中得到一丁点的正能量。

期待阅读到振奋人心的励志文章的朋友,请关闭本贴。

你们只能感受到愤怒、绝望,以及深入骨髓的凄凉。

我不会给你们哪怕一丝的希望。

请你们不要再问前路在何方这种问题,我已经找不到出路。

  历史的巨轮从不停止,而我们,做了63年奴隶的我们,只能任由这巨轮从我们身上无情的碾过。

在此同时,这个政府却在放声欢歌,庆贺红朝盛世,千秋万代,永不断绝。

他们在悬崖边尽情舞蹈,即使他们跌下去,下面也有我们的尸体在垫底。

  这,就是我这篇文章的序言。

二、国、民对立

  说明一下,本文数据如未特别说明,均源于各级统计部门的公报、月报,相关政府机构的工作报告,全部为官方数据。

如果数据源于非官方的研究机构,将会特别说明。

  一直以来,我们都相信民企的经营效率优于国企,民企的利润率高于国企。

我们假定民企有着快捷的市场应变能力,有着优异的决策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鱼得水。

即使国企在社会资源、金钱和政策上拥有压倒性优势,即使我国的所谓市场经济其实已经逐渐演化为官僚资本主义或者是国家资本主义,我们的民企也能依靠所谓的“市场触觉”轻松的在竞争中取胜。

事实真是如此吗?

  中国企业联合会及中国企业家协会每年都会公布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并会同时公布相关的经营数据。

这些数据非常耐人寻味。

2011年500强中的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4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0.3万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3.69%。

相对应的是,国企实现营业收入36.8万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总额2.1万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5.71%,是民企的1.55倍!

民企的所谓经营效率,在强大的国企面前,根本不堪一提。

把时间提前三年,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私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万亿元,净利润932.9亿元,销售利润率为3.89%。

相对应的是,2009年国企实现营业收入22万亿元,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销售利润率为4.5%,为民企的1.16倍。

在这3年里,仅以500强计,国企的销售利润率相对民企销售利润率的倍数,从1.16暴涨到1.55,上升了34%!

大型国企的效率远远超过大型民企。

在这个层面上,民企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再来对民企和国企进行整体上的比较,以便我们对民企的地位建立清晰全面的认识。

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比较中国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止是500强)当中,国企(广义上的国企,包含国有全资、控股企业)和民企的相关数据。

0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仅4.58万亿,销售利润率4.63%;而国企销售收入8.56万亿,销售利润率高达7.62%!

国企的收入超过民企87%,而利润率超过民企65%!

在当时,国企相对民企而言,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民企的所谓经营效率根本不值一提。

此后国企一直维持着对民企的绝对优势地位,到2007年,金融海啸爆发前夕,两者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

07年民企销售收入9万亿,销售利润率5.6%;而国企销售收入12.3万亿,利润率8.8%。

国企的收入超过民企36%,利润率超过民企57%。

  08年是为中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开始超越国企的大转折年。

在酷烈的金融海啸当中,在进出口形势恶劣到无以复加的时候,单纯依赖制度优势的国企束手无策,而民企们则实现了逆势增长。

这一年民企的销售收入爆升至13.2万亿,较07年居然上升了47%,而销售利润率达到6.3%;而国企的销售收入为14.8万亿,销售利润率下降至6.1%,两者之间在销售规模上差距已经非常小,销售利润率则几乎相等。

如果能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经济将会获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无论是金融海啸还是风暴,无论是欧美的制裁还是抵制,都无从抵抗中国制造无孔不入的侵袭。

越是世界经济不景气,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就越有市场,就越能实现逆势增长。

因此,在当时,我是绝对的乐观派,对各种经济崩溃论嗤之以鼻。

经济学家们小看了中国民营制造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无孔不入的营销能力。

只要中国人愿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卖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08年金融海啸,其实是一场中国民营制造业的盛宴,一场中国制造对全球制造业的逆袭。

这一年是中国民资制造业最好的年份,没有之一!

  这此后中国民资制造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举世震惊。

到2010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民企的销售收入达到20.8万亿,相对于08年,两年间暴涨了58%,而国企的销售收入则仅为19.4万亿,两年间仅增长了32%,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显著低于民企。

销售利润率方面,民企利润率为7.3%,国企为7.6%,几乎相同。

此后国企和民企在销售规模上的差距将继续拉大,而利润率则维持着大致相等的关系。

  然而我们的政府完全无视了民资制造业的突飞猛进,似乎他们从骨子里就对民资制造业充满敌视。

民资老板们在这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取得的举世震惊的发展成绩,从未被正面对待。

08年到2010年间,欧美政界及经济学界均对中国保持着仰望姿态,国际上的总结是:

中国制造带领全球走出金融海啸。

中国人从未像那两年一样受到全世界的尊重。

  然而,不幸的是,08年之后,中国政府在经济上的所有决策,全部都在犯错。

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高度无知,令我目瞪口呆。

印了4万亿之后又印2万亿,同时却又紧缩银根压缩信贷规模,令民资根本无米下锅的地步。

总结08年至今这5年来的所有调控政策,其核心只有一条:

印钱给国企花,让民企无钱可花。

也就是抽民企之血,以灌国企。

国企们想花多少钱,就印多少钱;而民企的融资渠道被全部堵死,连民间融资的渠道都被全部堵死。

其调控手段越来越毒辣,程度越来越酷烈。

到2011年,甚至到了直接强令银行信贷部门全员放假的地步。

这一切,到2012年,终于结出毒果,并且无药可救。

  我们必须再回头看看民企对国企的超越之路,才能深刻理解近年来的所有经济调控政策的本意。

08年之前,国企对民企保持着绝对优势地位,民企对国企根本不形成威胁。

然而08年的一场金融海啸彻底改变了这种经济态势。

民资制造业抓住了机会,逆势而上,自此将国企抛在了脑后。

从此之后,经济调控的重点,就变成了对民资制造业的围追堵截。

我们必须知道,国企才是政府的亲生骨肉,而民资只不过是野种而已。

我们必须相信,打压民企,才是这个政府在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的最合理的选择,而扶持民企必将会损害到政府利益,并动摇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本。

我们必须意识到,扶持民资,只有在民资比国资弱小的时候,才有可能。

一旦民资开始超越国资,那它面前的就只剩下打压。

它的发展越快,面临的打压就越惨烈。

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才是我们的国本,其它所有的产业,无论是金融业还是贸易业,都必须要为制造业服务。

当民资在制造业领域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实际上就控制住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而这一切,是在08年金融海啸之后,才得以实现。

我们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政府情愿玉石俱焚,也要压制民营制造业的发展之路。

二、国、民对立

  这几年来中国政府打着危机自救的旗号,反反复复的出台的各种经济调控政策,令人眼花缭乱。

归结起来,其实质只有三条:

1、印钱供国企花;2、加大民企的税收负担;3、限制民企的资金来源。

表现在宏观经济数据上,就是两个数字的暴涨和一个数字的暴跌:

M2(各项存款余额)和税收收入暴涨,民企贷款比例暴跌。

  2008年M2数据为47.5万亿,到2012年底,暴涨到97.4万亿,上升了一倍有余。

这种史无前例的货币滥发,遭遇到全民的切齿痛骂,但我国政府没有丝毫收敛的迹象。

眼看着2013年,又要有以万亿为单位的货币被发行出来,用于支持国企发展。

税收方面,2008年全国税收额为5.79万亿,到2012年,1-11月合计是10.89万亿,预计全年约12万亿,同样上升了一倍有余。

必须注意的是,从08年到2012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并没有翻一番。

08年中国的GDP为30万亿,2012年前三季度的GDP为35万亿,即使第四季度出现所谓的翘尾效应,各项数据大涨,全年的数据不会超过50万亿,4年间经济仅增长了不到67%,远远低于钞票的印刷速度和税收的征敛速度。

至于民企贷款难的问题,早已经是老生常谈,根本无须再详细论证。

即使在民营资本最为强大的广东,民企融资难也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广东省经贸委的说法,全省民企的资金需求,仅能满足不到一半,而银行仅仅提供了其中不到30%的资金,其它的全是以月息3-5%的高息进行民间融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民企终于被打败了。

2012年1-11月,规模以上民营制造企业,仅实现了25.4万亿的销售收入,预计全年的数据约28万亿,相对于2011年的24.7万亿的销售规模,增长不到13%,是为05年来最低的增长率;至于销售利润率,则下降到5.9%,跌回到07年的水平。

只不过讽刺的是:

民企固然走进了绝境,被政府寄予厚望的国企,却死得更彻底。

2012年1-11月,国有制造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1.8万亿,预计全年数据约为24亿,相对于2011年的22.9万亿,几乎是零增长;至于销售利润率,则下降到5.78%,这是21世纪以来国企最烂的利润率数据。

  对于这种糟糕的数据,我们的官方和经济学界给出的解释让人目瞪口呆。

他们将目前这种状况归因于国际经济不景气,导致出口受阻。

似乎现在的国际经济形势,比08、09年金融海啸肆虐时还要惨。

他们以为我们真的不知道英美经济都已走上了复苏,美国的房价甚至已经超过海啸之初。

他们言之凿凿的宣称:

中国强悍的民资制造业在08、09年都能取得几乎翻番的发展成绩,却在世界经济复苏之际集体崩溃。

这真是没办法的事。

  我们的民企在连续被打压了4年之后,终于失去了发展动力。

而国企则根本承担不起拉动经济发展的重任。

我最恐惧的是:

饱受打压和歧视的民企老板们放弃实业,变卖家产,进入投机领域。

目前看来,这种趋势已经出现。

而这种趋势一旦出现,任何手段都无从再将他们拉回实业领域。

到这个时候,中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避免跌入产业空心化的无底洞。

  悲哀的是,我们已经掉进去了。

更悲哀的是:

我们根本不打算自救。

我们愚昧并且仇富的老百姓们,对民企老板们的集体溃逃大声叫好!

疯狂的叫好!

我们就在这种相互仇视的激情之中,集体走向死亡,走得义无反顾,气壮山河!

广州——封城之殇

  2012年,广州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整个城市迅速转型,并走上一条自戕之路。

这座即使在2011年仍然充满生机和热情的城市,仅仅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的将自己变成了一座僵尸之城、死亡之城。

  2012年6月30日傍晚,广州市政府突然宣布,对小汽车实施限售,并将限制外地小汽车在市内通行。

消息一出,全城震惊。

对于广州这种一贯以尊重民意著称的城市而言,如此重大的排外政策出台,居然没有征求过任何民意,简直不可思议,似乎这一届的广州政府完全摈弃了此前30多年的执政习惯,他们傲慢、自大,不再把民意放在眼里。

然而,正是这种愚蠢的傲慢,给广州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一击。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从珠三角的产业融合说起。

  珠三角八城,以广州为核心,向东西两翼的广府文化圈扩张。

而国务院直管市深圳则被完全孤立在珠三角八城之外,广东省政府对其极尽围追堵截之能事。

在产业链上,深圳与珠三角八城几乎毫无关系。

深圳的科技产业与珠三角八城的强大制造业之间没有形成任何互利关系。

深圳强大的科研实力,没有带动过珠三角其它城市任何产业的升级换代。

珠三角八城(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惠州)以广州为核心,实现了产业上的高度互补。

譬如广州的整车制造业,与佛山的汽配制造之间业的互补;广州的电器工业设计业,与周边的电器生产业之间的互补。

这种产业上的高度融合关系,让珠三角八城逐渐成为中国最为典型的城市群。

关于珠三角城市群的这一特点,我曾经在之前的很多帖子里做过详尽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然而我们必须知道,珠三角诸城之所以发展成以广州为中心,其原因在于广府文化的向心力!

源于秦汉移民的广府文化历经两千余年的独立发展,已经具有中原腐儒文化无法比拟的个性:

低调、务实,崇尚工商,厌恶空谈。

广州这个区域中心,背后没有任何经济或者政治制度作为依撑,广府文化诸城因为相同的文化个性,而自动向它汇集。

这种向心力本来异常强大,无论深圳当年有着多少制度优势,中央给予它多少特殊的政策,都无从与之对抗,珠三角诸城始终都将秉承着中原客家文化的深圳视为异类。

要从外部打破广府文化的这种向心力,几乎毫无办法。

深圳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来一片黯淡。

然而,让我根本没法理解的是:

广州竟然自动背弃了周边诸城,广府文化区因此四分五裂。

  2011年之后,广州新一届由客家人担纲的政府履新,自此之后,种种排外政策层出不穷。

譬如将广州的垃圾焚烧站设置到与佛山东莞交界的荒僻处,无视界外佛莞两城的居民区,在听证时只让广州人参与,禁止的佛莞两地居民参与,让这两地的居民勃然大怒。

到2012年年中,广州政府宣布即将封城,对外地车一律实施歧视待遇,禁止入城。

后来在滔天骂声之中,这一决定最终未能正式出台,然而广州政府始终坚持,城是迟早要封的,只是要稍微再等等而已。

这种赤裸裸的高傲和排外,是对低调务实的广府文化的彻底背弃。

一夜之间,广州对于周边城市而言,俨然成为了公敌。

广州与周边诸城的产业融合戛然而止,产业经济数据之惨烈,令人触目心惊。

  近年来,广州与周边诸城的产业融合模式非常清晰:

广州的基础制造业向周边诸城转移,周边诸城的金融贸易等产业则向广州迁移。

体现在经济数据上,就是广州的第二产业数据开始出现下降,第三产业数据则出现暴涨。

而周边诸城的经济数据则刚好相反。

这种数据表现我也曾在之前的帖子中做过详尽阐述,此处也不再赘述。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阅。

  05年到08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年增长幅度超过20%,09年在金融海啸的余威之下,暂时下降到7%。

此后珠三角城市群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广东省政府及珠三角诸市政府借金融海啸的契机,为了促进珠三角产业融合不遗余力。

2010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短暂恢复为14%,此后这种增长率呈稳步下降之势,2011年下降到8%。

到2012年,1-11月的销售收入数据为11939亿,预计全年数据为13000亿,相对于2011年的13567亿,甚至出现了4%的负增长。

利润率方面,2010年广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为6.93%,到2011年下降到5.66%,2012年继续下降到5.44%。

这种下降是必然的,是符合广州第二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的大势的。

只要周边城市的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能向广州汇集的话,广州经济不会有任何危险。

城市群总是要有分工的,所有产业部门齐全的城市是不存在的。

然而,悲惨的是:

伴随着广州封城,周边城市第三产业向广州的转移之路,被广州自己堵死。

  2008年-2010年,广州第三产业相关部门的数据增长极其惊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年增长率均超过20%。

这种增速保证了广州在工业迁出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实现经济增长。

到2011年,第三产业的增速迅速放缓。

2011年广州社会消费品总额5243亿,相对于2010年的4476亿,增长率17%,虽然增长速度仍然不算慢,但相对于此前23%的增速而言,已经显著放缓。

2012年广州宣布封城之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977亿,仅实现了14%的增长。

这种数据已经相当难看。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1年仅实现了4.6%的增长,2012年的增长率更是仅仅只有1%左右。

进出口贸易方面,2012年为零增长,夏秋两季的广交会都是门口罗雀,琶洲广交会馆附近的交通要道在整个广交会期间畅通无阻,交警部门如临大敌的交通临时管制措施看起来就像是个笑话。

好在金融和交通方面还实现了一些增长。

2012年广州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的增长率超过20%;交通运输方面,借助于越来越繁忙的珠江水道运输,货运总量增长率超过15%。

这保证了广州经济不至于在2012年就立刻崩溃。

  2012年,广州GDP总量为13500亿,相对于2011年的12303亿,增长率仅为9.73%,而在整个21世纪,广州的经济增长率均超过16%,即使是金融海啸对广州冲击最大的2009年,经济增长率也能达到11%。

这意味着广州在2012年交出了新世纪最差的一份成绩单,如果不是金融及运输方面的良好表现,广州经济应该更加惨烈。

  目前看来,如果广州继续沿着现在的封城之路走下去,它的未来将毫无希望可言。

它的第二产业将毫无疑义的向周边城市迁移,但它却又同时坚定的拒绝了第三产业的迁入。

这将令广州陷入产业空心化的陷阱,而这个陷阱,却又是它自己挖给了自己。

对这种愚蠢到极致的行为,我无从评价。

自杀,根本无从挽救。

 四、楼市悲歌

  在整个2012年,在中央各种调控政策的围追堵截之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仍然出现了巨幅上涨。

这是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住宅商品化改革之后,房地产市场第一次出现与宏观经济的逆相关关系:

宏观经济形势一片惨淡,而地产市场却超乎想象的火爆。

  首先简单的回顾了一下中国的城市住宅制度演变。

1998年以前,中国的城市住宅基本上以国有单位自行建设和分配为主,号称“福利分房”,这当中充斥着无穷无尽的腐败,罄竹难书。

98年之前也存在少量的商品住宅,基本上以外销为主,只有极少比例面向国内销售。

关于上世纪90年代的集体回忆,就是住房难。

新一代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当年的住房困境:

民资企业完全无法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因此也无从招聘到人才。

而国有单位的员工们则在极其有限的住房资源分配问题上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

当年流行的所谓从国企下海创业,各路英杰们最大的心结并不是如何开拓市场,而是:

从此就没有了房子,极可能一生飘零。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终止福利分房制度,整个20年间,中国城市住房供应总量为45亿平米,而期间中国城市人口则从1.72亿上升到3.89亿,增加了2.17亿,以人均30平米的基本住房需求而言,增加的刚性需求面积超过60亿平米。

这意味着在福利分房时代,中国的刚性住房缺口,高达15亿平米。

缺口比例高达25%。

城市每4个新增人口,就有1个人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并且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希望。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完全无法解决城市的住房问题,并极大的遏制了经济发展,1998年年中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到年底前全面停止万恶的福利分房制度,正式开启住房商品化时代。

2000年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仅仅只有20平米左右(这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如果按照当时建设部的数据,仅仅只有人均10平米。

我个人无法判断哪个数据更准确,请各位自行评判)。

到2011年底,在实施城市住房商品化改革12年后,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提升到了33平米。

期间城市住房总供应量达到了惊人的82亿平米,几乎是改革开放前20年的总供应量的2倍。

再来看看住房的刚性缺口问题。

1998年到2011年,中国城市总人口从4.2亿上升到6.9亿,新增2.7亿人口,这意味着80亿平米左右的刚性住房需求。

近13年的住房供应总量,刚好可以予以满足。

当然,考虑到此前的15亿平米的供应缺口问题、改善型购房需求以及投资型购需求,整体上的供不应求问题仍然非常严重,但问题已经较1998年之前要缓和得多。

  我在此提请各位认真的理解这一段:

现在被民间舆论口诛笔伐的所谓商品住宅制度,其实仅仅推行了13年,真正的在制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住房难问题,并将中国人从国企的住房上解脱出来,投入到民资创业大潮之中,创造了整个21世纪前10年的经济奇迹。

我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是不是需要推翻商品住房制度,重回住房分配时代,重回国企时代,这个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来回答。

而你的回答,将决定这个国家走向何方。

  2000年中国商品住宅的成交单价为1948元/平米,到2005年,温和上升到2947元/平米,5年时间单价上涨了1000元,年均上涨200元。

在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这种上涨幅度算是非常理性。

中国房价的整体暴涨始于2009年,也正是中国政府开始对民资进行围剿的那一年。

08年均价为3576元/平米,相对比2005年仍算是正常。

但到09年,突然暴涨到4459元/平米,一年内单价暴涨883元,年涨幅高达25%,是为住宅商品化改革后的年度最大涨幅。

被驱赶出实业领域的民资,在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冲入楼市自救。

此后中央一方面疯狂的围剿民资,一方面拼命的调控楼市,阻截民资。

这真是没法理解的事:

中央打的如意算盘居然是让民资的资金烂在手里,禁止它从事任何领域的投资。

并且,为了实现这个如意算盘,我们的宣传机器开始了对民资群体的集体抹黑。

从温州的小商品企业主开始,媒体开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闪亮词汇:

温州投机客、山西黑心矿主、珠三角无良企业……,一夜之间,民资变成了人人喊打的疯狗,而腐朽不堪的国企却在10余年后突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名声。

  从09年开始,中国的楼市就变成了一场民资与中央的博弈。

中央试图彻底的扼杀民资,禁止走投无路的民资进行楼市自救;而绝望的民资则坚定的涌入楼市,无论多么严格的调控政策均无从打压其决心。

2010年中国住房成交单价上涨到4725元/平米,2011年为4993元/平米,2012年更是上涨到5456元/平米。

民资被驱赶出实业领域的趋势越明显,楼市的涨幅就越大。

无论多么严厉的调控政策均无从遏制这种唯一的民资自救手段。

限购?

大不了以公司名义购买。

限贷?

最多就是不贷款。

  在民资被驱赶出实业领域的趋势越来越清晰的背景下,2013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异常明了:

对走投无路的民资最具吸引力的一线城市(京沪广津苏深)统统会迎来暴涨,无从遏制。

二线城市的成交量(沿海发达城市及全国诸省会城市)也会放大,但在失去产业支撑后,价格方面将难以上涨。

三线城市则会迎来普遍的衰弱。

此后将会如何演变,我个人已经无从再给出任何判断。

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以后了。

  现在这样的博弈局面,已经让我陷入完全的绝望,并看不到一丁点的希望。

为民资解开枷锁?

在目前这种政治格局下,这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阻止走投无路的民资进入楼市?

怎么阻止?

唯一的阻止办法,就是废除商品住宅制度,全面回归福利分房时代。

而这意味着中国将在制度上公然宣布扼杀民企。

这远比目前这种对民资的隐性围剿要恶劣得多,并一定会导致群雄纷起天下逐鹿。

因此,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居然是一个死局。

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暴涨的地产市场。

但在这个市场之后,却是这个国家最根本的制度:

国进民退。

这个市场目前看来异常火爆,各项数据让地产人异常兴奋,然而在这些数据背后,却演奏着一首悲凉的亡歌。

这些数据越是高涨,那亡歌便越是高亢。

直到弦断歌止曲终人散,便是赤地千里江山尽墨。

或许,这才是我们应该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