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9061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咽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鼻咽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鼻咽癌.docx

《鼻咽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咽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鼻咽癌.docx

鼻咽癌

鼻咽癌

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占首位,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分布。

据估计,世界上80%的鼻咽癌病例发生在我国南方各省。

其病变首发于鼻咽黏膜上皮。

向上可侵及颅底,向下可转移到颈部淋巴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患者及医务人员忽略及误诊、漏诊。

治疗首选放射治疗,放疗后总的5年生存率目前已超过80%。

一、临床表现

鼻咽癌发生部位隐蔽,又与眼、鼻、耳、咽、颅底骨和脑神经等重要组织器官相邻,具有易于在黏膜下向邻近器官直接浸润或淋巴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症状及体征变化多样,容易漏诊或误诊,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

(一)颈淋巴结肿大

有40%~80%病人首先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绝大多数病例首先发现颈深淋巴结上群,即位于乳突尖下方或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处的角淋巴结。

开始多为一侧,继而发展为双侧,无痛,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迅速增大及固定。

其后,下颌下淋巴结,颈侧中、下段淋巴结亦相继肿大,相互融合成巨大肿块,颈部肿块常被误诊为结核性淋巴结炎或慢性淋巴结炎。

前者常生长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处,呈串珠状分布。

(二)鼻出血及回吸性血涕

一般来说这是鼻咽癌的早期症状,患者多于晨起时发现回吸至口腔中的鼻腔分泌物带血丝,常误认为呼吸道炎症而不加重视,随肿块增大、溃烂,涕中血量增加。

(三)耳鸣和(或)听力下降

因肿瘤生长于咽鼓管附近,压迫咽鼓管引起单侧耳闷、耳鸣,耳鸣多为间断、低调嗡鸣声。

检查时可见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有液平,亦有按渗出性中耳炎治疗而贻误诊断。

耳鸣、耳闷是鼻咽癌的早期症状。

(四)鼻塞

肿瘤堵塞后鼻孔,出现鼻塞,开始为一侧,严重时两侧均有鼻塞。

在成人这是一种较晚期症状。

(五)头痛

发生率约为57.2%,常发生于肿瘤破坏颅底或向颅内蔓延累及三叉神经时。

开始时疼痛部位为患侧颞、顶部,为间歇性,随着肿瘤进展,疼痛的程度逐渐加重、范围也逐渐扩大,部位也由间歇变为固定。

上颈部淋巴结巨大,由于压力加大,可反射性引起枕部疼痛,易误诊为神经痛。

(六)张口困难

为晚期症状。

提示肿瘤累及翼内、翼外肌所致,易误诊为颞颌关节病变。

(七)伸舌偏斜

由同侧舌下神经受累所致。

表现为伸舌偏向患侧,可伴有舌肌萎缩。

(八)其他脑神经症状

肿瘤经破裂孔向颅内蔓延,常先侵犯Ⅴ及Ⅵ脑神经,继而累及Ⅳ、Ⅲ及Ⅱ脑神经,除头痛外,还可出现面部麻木、下颌偏斜、复视、视物模糊、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等,甚至眼球固定。

肿瘤可向后侵入茎突后区引起后组脑神经受损,依次为Ⅻ、Ⅸ、Ⅹ、Ⅺ脑神经,出现伸舌偏斜,软腭麻痹,吞咽困难、声嘶等。

二、鼻咽癌的扩散与转移

(一)直接蔓延

鼻咽癌好发于咽隐窝和鼻咽顶壁,其次为侧壁、后壁、前壁,但底壁非常少见。

肿瘤向下可侵及咽侧壁、后壁、软腭、扁桃体等;向前侵及鼻腔后部、筛窦、上颌窦后壁;向上可侵入颅底、颅内。

有些病例甚至在原发灶尚不明显时,就出现颅内结构受损的表现。

鼻咽癌入颅主要有三条途径:

(1)直接侵入蝶窦、垂体和视神经,向两侧累及海绵窦;

(2)由破裂孔入颅,引起岩蝶综合征,其中前组颅神经最易受累,依次为Ⅴ、Ⅵ、Ⅳ、Ⅲ、Ⅱ对脑神经,三叉神经又以第二支最易受累;

(3)肿瘤可直接由卵圆孔侵入颅内。

向外侵入咽旁间隙、颞下窝、引起张口困难,并可直接经咽鼓管进中耳、外耳。

向后外侵入茎突后区引起后组颅神经受累,临床表现为颈静脉孔综合征和Horner综合征。

(二)淋巴道转移

鼻咽癌以淋巴道转移率高、转移出现早、颈淋巴结转移范围广为特点。

据统计:

治疗前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80%,单侧淋巴结转移占43.3%。

1.咽后淋巴结是鼻咽癌首先累及的淋巴结,主要转移到咽后外侧淋巴结,但临床检查难以发现,常被忽略,CT、MRI检查有助于诊断该处淋巴结受累情况。

2.乳突尖部下方深部的淋巴结也是临床上鼻咽癌首先受累的淋巴结,属于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群的一部分,其次为下颌下淋巴结及副神经淋巴结受累。

随着病情发展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块,淋巴结越大,远处转移率越高,预后越差。

(三)血道转移

鼻咽癌容易发生血道转移,其发生率为20%~30%,尸检鼻咽癌血道转移率为51%~56%。

转移部位为骨、肝、肺。

骨转移中又以脊椎转移、骨盆转移为多见。

转移多发生在放射治疗后3年内。

三、辅助检查

(一)鼻咽镜

这是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

应观察鼻咽腔左右是否对称、黏膜有无粗糙、局限性隆起、黏膜苍白等早期鼻咽癌表现。

鼻咽癌好发于鼻咽顶后壁或咽隐窝,肿瘤肉眼观可分为肿块型、菜花型、溃疡型、黏膜下型。

鼻咽镜有间接鼻咽镜和电子鼻咽镜或光导纤维鼻咽镜,均可进行检查。

(二)鼻咽活检

鼻咽纤维镜下经鼻鼻咽腔内活组织检查是鼻咽癌的确诊依据。

但在没有鼻咽纤维镜的单位可以考虑间接鼻镜下活检,具体操作:

1%地卡因喷于咽部、鼻咽部作表面黏膜麻醉,共3次,然后让患者用直角压舌板自行压舌。

检查者左手持鼻咽镜,右手持活检钳,咬取鼻咽部肿瘤组织。

动作应准确而敏捷,力争一次成功。

因反复活检不但增加病员痛苦,且因出血而掩盖肿瘤组织,造成定位困难,肿瘤巨大伴有张口困难者也可经鼻活检。

(三)影像学检查

1.CTCT扫描的密度分辨率较高,采用薄层扫描不仅可以观察鼻咽部表层结构及咽隐窝的形态,还可以观察鼻咽周围深层软组织有无侵犯,特别是颈动脉鞘区有无受累。

有利于临床分期,准确设计照射野、了解治疗效果,有利于长期随访观察。

(1)检查方法:

轴位扫描,扫描层面平行眶耳线或头略伸,使扫描层面与眶耳线成10°~15°角。

采用3~5mm层厚,患者平稳呼吸。

有条件最好再做冠状位扫描,可省去平扫,直接增强,每层均须软组织窗位和骨窗位。

(2)鼻咽癌的CT表现:

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困难,小的黏膜下肿瘤不能为窥镜查出,但CT可见鼻咽局部小的软组织隆起可帮助确定活检方向和位置,有利于早期诊断(也有报道CT扫描未发现异常而鼻咽镜检发现病灶,故两者不可偏废)。

肿块较大时可见咽隐窝变平、隆起、咽后壁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厚度增加、边界模糊,使中线部三角形或条状低密度脂肪间隙变形、移位、消失,两侧咽侧壁不对称,累及侧壁时咽旁间隙则变模糊。

茎突内侧软组织受侵,表现为密度增高、宽度增加,颈内动、静脉显示不清,呈一片密度较高且均匀的阴影。

咽顶部软组织受累时,原有小点状及条状低密度结构消失,呈一片均匀密度较高的影像。

咽旁间隙受累时可表现为三角形低密度区相应移位、变形、狭窄,有的呈向外凸的弧形,重者完全消失,两侧表现可不对称。

侵及鼻腔则显示后鼻孔的软组织肿块。

翼腭窝受累表现为翼内外肌肿大,肌间脂肪垫模糊、消失。

翼内外骨板破坏,上颌窦受侵犯则颞肌间脂肪界面消失,上颌窦后壁骨质变薄、骨壁破坏。

肿瘤侵及眼眶,表现为球后软组织块影。

侵犯蝶窦,可见蝶窦和斜坡骨坏死,颅底侵犯也可见大片骨破坏或增生,并可侵入颅内,在相应部位出现肿块影,此时冠状位直接增强CT扫描效果更好。

2.MRI检查对鼻咽肿瘤侵及颅内,特别是海绵窦区域,不用造影剂,MRI亦能提供确切的依据,因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所在MRI扫描中所显示的无信号黑色影像非常清楚,根据双侧颈内动脉的形态,粗细和行径对照观察,可得出可靠的诊断。

MRI显示转移性淋巴结较CT清楚,转移性淋巴结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与邻近的肌肉有明显的对比。

放疗后纤维化改变在T1W1和T2W2多显示为低或稍低信号强度;肿瘤在T1W1上多显示低信号强度,但与纤维化有一定重叠;在T2W2上肿瘤信号强度明显增强,与纤维化区别最明显,有利于鉴别诊断,但肿瘤的信号强度变化缺乏特异性,放疗后水肿和炎症可有类似表现,应注意鉴别。

由于CT和MRI的诸多优越性,两者已取代了常规X线,成为鼻咽癌临床分期的主要依据。

与CT比较,MRI的优点是:

①MRI的软组织分辨力高,其显示的鼻咽癌境界较清晰;②MRI的骨皮质分辨力虽不及CT,但MRI能及时发现颅底骨的骨髓受累;③MRI不需注射造影剂增强,就能确切显示颅内受侵,尤其小脑桥脑角受累;④MRI的T2加权像能区别鼻腔、鼻窦内的肿瘤与炎症(包括黏膜增厚及积液);⑤在MRI的T2加权像上鼻咽肿瘤、淋巴结、肌肉、血管的信号都不相同,故易于区分颈淋巴结与血管、肌肉,易于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也能揭示颈动脉鞘区受累的原因;⑥MRI能显示三叉神经及其分支的受累增粗;⑦增强的MRI能显示硬脑膜(多见于斜坡后)受侵增厚;⑧MRI能同时提供直接的轴、冠、矢状位像,便于互相参照印证。

至于无临床特征的咽旁间隙、鼻窦、颅底骨、脑实质、硬脑膜等部位的受侵和咽后淋巴结的转移更必须依赖MRI或CT诊断。

由于MRI以上的优势,诊断鼻咽癌影像学首选MRI检查。

对于不能行MRI检查的患者推荐CT检查。

(四)免疫血清学检查

1.EBV抗体:

曾毅等(1979)对123037名健康人进行临床前瞻性观察研究,4年的随访中发现59例鼻咽癌,认为VCA-IgA抗体可先于鼻咽癌确诊前4~6个月出现,故提出:

①VCA-IgA滴度≥1∶40;②在VCA-IgA、EA-IgA、和DNA酶三项检测中有两项阳性;③任何一项指标持续阳性均应视为高危人群,应反复、仔细检查鼻咽部,必要时在咽隐窝及顶后壁“盲目”活检。

对颈部转移性癌,免疫血清学检查有助于寻找原发灶,张有望(1976)对69例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患者检测VCA-IgA抗体,抗体滴度1∶20以上52例,证实鼻咽癌37例,占71.9%。

2.EBV-DNA:

研究表明,检测患者EBV-DNA的表达水平对鼻咽癌筛查、早期诊断、预测复发、转移等方面均有重要临床价值和意义。

临床上通常以血浆EBV-DNA≥500copies/ml为阳性。

血浆样本EBV-DNA分析有助于早期无症状鼻咽癌的筛查。

治疗后如果鼻咽癌患者EBV-DNA升高往往提示肿瘤进展,并且早于影像学检查。

外周血EB病毒DNA检测对判断局部复发或残留优于MRI检查。

另外,Guo等(2018)等研究表明应将EBV-DNA拷贝数纳入TNM分期系统,以评估EBV相关的鼻咽癌患者。

四、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提高鼻咽癌的疗效十分重要。

鼻咽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这是由于鼻咽部位置隐蔽、深在,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也无特殊性,容易被患者忽略,医务人员漏诊及误诊较多,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和症状,仔细检查是否有肿瘤侵及耳、鼻、眼部、颅底及颅神经的相应表现,是否已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存在。

仔细检查鼻咽腔及颈部,是防止误诊和漏诊的重要措施,凡是有单侧头痛、单侧耳部症状及鼻部症状,持续2周以上须详细检查鼻咽腔。

必要时密切随访,反复检查鼻咽腔。

1.常规检查:

(1)头颈部检查、鼻咽纤维喉镜检查、原发部位活检。

(2)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

(3)尿常规。

(4)生化常规、肝炎十项、USR(梅毒)和HIV抗体。

(5)EB病毒血清学检查:

VCA/IgA、EA/IgA、DNA酶抗体和EBV-DNA拷贝数。

(6)鼻咽+颈部MRI(平扫+增强)扫描,特殊情况才选择CT扫描。

(7)B超检查:

包括肝、脾、双肾、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检查。

(8)肺部CT。

(9)心电图。

(10)全身骨扫描。

(11)放疗前口腔处理。

(12)KPS评分。

2.选择性检查项目:

(1)颈部淋巴结穿刺或切取(除)活检:

适用于鼻咽多次活检未能获病理确诊者。

对多次未获得病理诊断而临床可疑鼻咽癌的病例,应组织有关专家会诊。

(2)对有可疑远处转移的患者,建议行其它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PET-CT等。

(3)粪常规。

(4)N3患者做纵隔CT扫描。

五、鉴别诊断

(一)鼻咽部肿块:

1.鼻咽增殖体鼻咽顶前中央形成几条纵形嵴状隆起,色泽与正常黏膜一样红润,有时表面增生形成结节,明显者可形成肉芽样结节。

当结节的体积较大,或表面黏膜有溃烂,应考虑为癌变。

2.鼻咽结核少见,但近年有上升趋势,表现为顶部黏膜肉芽样隆起,苍白,表面有高低不平之鼠咬样改变,患者常伴有其他脏器活动性结核,如扁桃体结核、喉结核、肺结核等,活检可明确诊断,亦有结核伴有肿瘤者。

3.鼻咽脊索瘤为胚胎脊索残余组织恶变而成。

好发于斜坡和骶尾部。

肿块多含黏液及伴瘤内较多钙化。

颈部淋巴结转移罕见,病理检查为惟一鉴别的方法。

4.鼻咽纤维血管瘤常见于15~25岁男性青年,瘤中含有多量血管,容易出血,鼻咽镜下可见表面光滑圆形或呈大结节状肿块,表面可见血管纹,手指触诊质韧而易出血,一般不做活检,必要时可从鼻腔取材,以便填塞出血。

5.鼻咽坏死性肉芽肿目前认为其多为恶性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

常伴有发热、恶臭,检查时发现鼻腔、鼻咽、口腔多部位黏膜溃烂,鼻中隔、硬腭软骨、骨质破坏,表面附有多量污秽之白色伪膜,而鼻咽癌无此表现。

本病很少出现颅底骨破坏及颈淋巴结肿大。

(二)颈部肿块

伴有颈部转移的鼻咽癌误诊率很高,即使局部穿刺,也会由于穿刺至转移淋巴结液化坏死区,未发现癌细胞而延误诊断,所以对因颈部肿块就诊的患者应详细询问鼻咽癌可能出现的症状,避免误诊。

1.颈部淋巴结炎急性炎症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同时并有急性炎症病灶,容易鉴别,慢性炎症常伴有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龋齿,肿大的淋巴结较光滑,活动,体积一般不很大,抗炎治疗可缩小或消失,若缩小的淋巴结又再次迅速增大,应仔细检查鼻咽部。

2.颈淋巴结结核以颈部肿块就诊的患者,常被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而延误治疗。

颈淋巴结结核多同时累及颈深、浅组淋巴结,胸锁乳突肌后缘肿大的淋巴结呈串珠样改变。

穿刺抽出干酪样物质时可诊断为结核,但应警惕颈淋巴结结核与转移癌同时存在。

3.颈部淋巴结其他转移癌寻找原发灶的方法有:

①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淋巴引流的解剖关系追查原发肿瘤。

②根据颈淋巴结转移灶的病理组织类型来判断。

4.恶性淋巴瘤病程较短,发病较急,年轻患者较多,颈淋巴结肿大迅速,常为双侧性,常伴有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质地较软,有弹性感,确诊依据为淋巴结切除病理检查。

六、临床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鼻咽癌TNM分期(第8版,2017年)

原发肿瘤(T)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未发现肿瘤,但有EBV阳性且有颈部转移淋巴结

Tis原位癌

T1肿瘤局限于鼻咽,或侵犯口咽和/或鼻腔,无咽旁间隙侵犯

T2肿瘤侵犯咽旁间隙,和/或邻近软组织侵犯(翼内肌、翼外肌、椎前肌)

T3肿瘤侵犯颅底骨质结构,翼状结构,和/或鼻旁窦

T4肿瘤侵犯至颅内,有颅神经、下咽、眼眶、腮腺受累,和/或有超过翼外肌外侧缘的广泛软组织侵犯

区域淋巴结(N)

NX无法评估区域淋巴结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颈部淋巴结单侧转移和/或咽后淋巴结单侧或双侧转移,最大径≤6cm,位于环状软骨下缘上方

N2颈部淋巴结双侧转移,最大径≤6cm,位于环状软骨下缘上方

N3颈部淋巴结单侧或双侧转移,最大径>6cm,和/或扩展至环状软骨下缘下方

远处转移(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解剖分期/预后分组

0期TisN0M0

I期T1N0M0

II期T0,T1N1M0、T2N0,N1M0

III期T0~T2N2M0、T3N0~N2M0

IVA期T4N0~N2M0、任何TN3M0

IVB期任何T、任何N、M1

七、病理分类

常规鼻咽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必要时行免疫组化检测)。

WHO鼻咽癌组织学分类为:

角化性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orKeratinizingsquamouscellcarcinoma)和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carcinoma)两大类,其中后者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又分为分化型非角化性癌(Differentiatednon-keratinizingcarcinoma)和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或鼻咽型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carcinoma,orundifferentiatedcarcinomaofnasopharyngealtype)。

八、治疗

1.无远处转移的初治患者:

实施以放射治疗为主的分层综合治疗。

(1)放射治疗靶区:

靶区:

包括原发灶区、亚临床病灶区和受累淋巴结区。

①原发灶区:

指影像学所见的鼻咽肿瘤及其侵犯的区域。

②亚临床病灶区:

指鼻咽癌可能扩展、侵犯的区域如颅底、鼻腔后1/3、后组筛窦、蝶窦下部、咽旁间隙和阴性淋巴结引流区等;颈部照射范围应超出淋巴结转移部位1~2个颈区。

③受累淋巴结区:

指临床和/或影像学观察到符合诊断标准的肿大淋巴结所在区域。

(2)综合治疗原则:

(以鼻咽癌TNM分期(AJCC第8版)为依据)

①T1-2N0-1M0:

单纯外照射治疗或外照射加鼻咽腔内后装治疗。

单纯外照射治疗:

鼻咽总剂量66~70Gy/6.5~7周。

颈淋巴结阳性者根治量60~70Gy/6~7周;颈淋巴结阴性者预防剂量50~56Gy/5~5.5周。

外照射+后装:

外照射56~60Gy后,再给予鼻咽腔内照射2~3次,每周三次,每次5Gy。

其中N1患者可酌情考虑配合化疗。

②T1-2N2-3/T3-4N0-3M0:

以外照射治疗为主,配合以同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化疗首选含顺铂或卡铂的方案。

2.远处转移患者:

(1)入组临床试验为首选。

(2)选用以化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3)骨转移局部病灶可行局部姑息放疗。

(4)其他器官单个病灶可配合手术、介入、射频消融、X刀、外照射等治疗或其他姑息性治疗方法。

3.未控或复发患者

(1)根治剂量放疗后的残留病灶,视残留病灶大小和部位选择常规缩野推量、后装、X刀、三维适形放疗、IMRT、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

并视病病情可考虑配合化疗。

(2)鼻咽局部复发者,可给予二程放疗。

根据病灶部位及大小选用不同照射技术和方法或手术治疗等。

肿瘤范围较大者可配合诱导化疗和/或同步放化疗。

(3)根治性放疗后颈部淋巴结残留,观察3个月仍不消失者,建议手术治疗。

(4)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者,首选手术治疗,然后视手术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术后放疗;不能手术者酌情放疗或化疗,视治疗效果选择进一步治疗方案。

4.治疗中复查项目:

(1)治疗中常规检查:

①鼻咽、头颈部检查。

②EBV-DNA拷贝数检测

③血常规。

④肝肾功能。

⑤肺部CT。

⑥B超检查:

包括肝、脾、双肾、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检查。

(2)治疗中选择性检查:

鼻咽、颈或可疑部位影像学检查。

九、放射反应及处理

放射治疗其射线能杀灭肿瘤亦能杀伤被照射的正常组织,随着放射总量的不断累积会不断出现全身和局部的放射反应。

鼻咽癌的放射反应大多数病人均能耐受,给予对症处理不必中断治疗,只有极少数年老体弱、病情较晚的患者或合并化疗者、放射范围较大,可出现明显的急性反应,需暂停放疗,给予对症处理、支持治疗,促进恢复后再继续放疗。

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反应包括:

1.口干面颈野包括了全部腮腺组织,照射1~2次后,患者即感腮腺区肿胀、疼痛,张口困难,这是腮腺局部充血、水肿、阻塞腮腺导管,涎腺排泄不畅淤积所致,此为腮腺急性反应,症状轻者不必特殊处理,患者注意口腔卫生,朵贝尔液或口泰含液漱口,症状可逐渐消失。

但随着放疗的进行,口干进一步加重,不能进食、需用汤水送饭,照射后腮腺功能受到明显破坏,一般来说患者放疗后一年部分口干略有好转,近年来人们在研制腮腺保护剂,效果不明显。

2.口腔、口咽黏膜急性放射反应面颈联合野放疗20~30Gy即出现咽干痛,下咽困难,随着放射剂量递增,症状不断加重,检查时可见鼻咽、口腔颊黏膜、口咽黏膜尤其是软腭、腭弓、咽后壁区域充血、糜烂、大片白色伪膜形成,多数病人可以耐受,不需中断放疗,给予大量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高蛋白饮食,注意口腔卫生,待放疗缩野后反应逐渐减轻,放疗结束前大多数病人口腔反应消失,少数病人反应特别严重,难以进食甚至伴有脓性分泌物、发热等,可给予补液、加强支持治疗,配合使用抗生素、激素,减轻急性反应,以保证放疗的顺利进行。

3.放射性皮肤反应常规X线或电子线照射时,由于皮肤量最大,反应较明显,剂量在30~40Gy左右即出现湿性皮肤反应(表皮肿胀浮起、水泡、溃破),一旦出现明显的湿性皮肤反应,应暂停放疗,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外用氢地油、金因肽等药,忌用凡士林软膏或湿敷,以及酒精、碘酒、红汞、胶布等。

钴-60或高能X线照射时表面剂量低、很少出现湿性皮肤反应,但目前由于多采用面罩固定技术,因此皮肤的剂量相应增加,放疗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湿性皮肤反应。

但常见的皮肤反应为色素沉着、脱发,而且放射后期皮下纤维化反应明显,表现为皮肤弹性差,皮下软组织变硬。

十、随访

1.时间安排:

临床随访复查根据肿瘤消退情况,要求1-3个月复查一次;肿瘤全消的病例,通常在治疗后的1-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第3-5年,每半年复查1次,5年以后每年复查1次。

2.随访内容:

(1)常规检查:

常规鼻咽、头颈部检查;EBV-DNA拷贝数检测;腹部B超、肺部CT3-6个月复查一次,全身骨ECT每年复查一次。

(2)放疗结束后3个月必须复查MRI,以后每半年-1年复查一次MRI。

(3)参考检查:

鼻咽内镜检查、EB病毒血清学检测、CT、ECT、听力检查、垂体激素水平检测等。

(4)随访记录:

①肿瘤消退情况:

消退时间,如有残留,记录部位、有关检查结果、处理方法。

②复发情况:

复发部位、时间、检查与处理手段、结果。

③远处转移情况:

部位、时间、检查与处理手段、结果。

④并发症与后遗症:

放射性脑脊髓病、放射性耳损伤、骨坏死、皮肤粘膜损伤、张口困难、继发癌等。

⑤生存时间:

每次随访时间,死亡时间,死因。

⑥其它重要的临床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