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91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docx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1.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2.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化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3.829年,日本记载: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人日本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4.对下列人口统计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5.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

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        B.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6.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

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7.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

……(他)发起一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B.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8.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它们具有的共同作用是

A.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9.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图1为15世纪中期《圣母、圣婴和天使》,图2为1500年《朝拜圣婴》。

从中可以看出

A.人物表情严肃,画面死气沉沉            B.以歌颂神为主要目的

C.虽有宗教色彩,但充满人文气息        D.民众已摆脱禁欲主义束缚

10.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

“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你认为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1.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

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12.自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

……从这一点看,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

材料中“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的现象

A.直接源于新航路开辟                            B.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经营

C.英国由此逐渐实现工业化                    D.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13.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Pomeranz)认力:

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上述这些规定的意图是

A.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                            B.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C.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                            D.建立民主自由制度

15.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曾发出“德意志?

它在哪里?

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的感叹。

德国诗人阿恩特也曾追问:

“德国人的祖国是什么?

是普鲁士?

是士瓦本?

是葡萄映红的莱茵河畔?

是海鸥翱翔的波罗的海沿岸?

噢,不!

不!

不!

他的祖国必须更大”。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

导致诗人们如此感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现状                B.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

C.君主专制的黑暗                                    D.异族入侵、领土被宰割的现状

16.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

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17.卡尔·波普尔认为:

“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

”这表明在波普尔看来

A.对马克思主义应该完全予以肯定

B.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核心

C.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D.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

18.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19.“20世纪初,巴黎、柏林、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了国内最遥远的乡村。

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所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

”促成欧洲发生这种文化变迁的主要媒介是

A.电影和电视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

20.“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

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

”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十九世纪后60年

A.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                B.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                    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

21.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22.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对以下三部法律文宪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乙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23.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见下图)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

“呜乎休哉!

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这说明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B.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24.中共领导人张闻天说:

张学良这次行动是开始揭破民族妥协派(指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流派)的行动,向着全国性的抗日方向发展。

对妥协派应尽量争取与分化孤立,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

发动群众威逼南京,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

这表明张闻天

A.实际主张逼蒋抗日                                B.主张抗日反蒋

C.揭示了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D.没能认清当时中国国内形势

25.日本官方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记述:

“管区内的敌人,使日军最感棘手者,为冀西及冀中军区的共军。

彼等以省境及日军作战地区附近,或沼泽、河流等日军势力不易到达的地区为根据地,进行巧妙的地下工作及灵活的游击战。

”文中的“共军”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A.江南游击队        B.八路军                 C.工农红军            D.新四军

26.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

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

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

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想法。

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 ②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③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 ④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7.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外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C.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外国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8.分析下列表格数据:

1840年前与1865年、1894年中国生丝销量

时间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65年

10.1

4.2(41.58%)

5.7(56.43%)

1894年

16.02

8.23(51.94%)

7.7(48.06%)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D.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29.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0.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A.清末“新政”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1.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

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

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32.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南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33.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45.8%,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

腾讯CEO马化腾说: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

这揭示了

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B.互联网对人们的价位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C.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D.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

34.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不能验证上述材料的史实是

A.李鸿章、左宗棠创办近代企业

B.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变法

C.李大钊著文宣称“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D.毛泽东在五四之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5.王韬在《弢园文录·代上冯太守书》中说:

“西商贸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

无事则公司得权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

”材料中所说的“法”主要是指

A.创设国家中央银行                                B.建立近代金融体系

C.仿效西方公司制度                                D.建立近代保险制度

36.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材料表明胡适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7.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

“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

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

”他的意图是

A.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            B.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C.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D.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38.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种玉米,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大量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39.下面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以下对此表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C.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D.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40.1990年5月5日开始,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以及苏美英法四国的代表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规定:

四个占领国放弃占领德国的权利和责任,解散与此规定相关的一切机构。

这一现象

A.标志着东欧剧变的开始                        B.是美苏争霸结束的表现

C.说明德国再次正式实现统一                D.改变了欧洲政治版图

41.与传统殖民帝国不同,二战后的美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即金融殖民帝国,从而达到“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的目的。

这一新型帝国模式赖以建立的基础是

A.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42.近日,一位英国老太太因为论磅和盎司来卖菜,涉嫌破坏欧盟所有成员国在贸易中必须使用标准化公制单位的有关规定,从而面临犯罪指控和高达13万美元的罚款。

欧盟对这一“小事”所作的严厉判罚,其根本出发点是

A.维护标准化公制单位的规范使用        B.依法维护欧盟内部的经济统

C.限制普通百姓的商业经营自由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节

43.在未来的某时,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万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

50年以后,当哥哥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A.相对论                B.量子理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质量不变定律

44.英国《泰晤士报》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其所报道的事件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4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是在

A.“一五计划”期间                                  B.十年探索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46.(12分)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

“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

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

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要求:

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47.(24分)在英国的历史进程中,其政治和经济调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