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93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docx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

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

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

代表作品:

舞蹈纹彩陶盆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

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

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

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

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

 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 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 3、形式法则的创造 4、经济原则的发明 

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 夏商西周工艺美术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大约相当于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此时,甚至直至战国,青铜器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乃至科学、技术的光辉代

表。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

  

商代青铜器-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 

商代:

与夏代相比,青铜器不仅数量大大增多,而且种类也大大丰富。

在众多的器物中,酒器数量甚多,其他还有炊煮器、食器、水器和兵器等。

 

从商王武丁开始,青铜器的制作变得雄伟厚实,风格华美,器形多变,花纹繁缛精致,并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制作开始精进,成套的青铜礼器和乐器的体系已全面形成,当时采用合范技术,将纹饰与铸造相结合。

 

河南郑州二里岗文化是商早期文明的代表,此时青铜礼器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饕餮纹   也称为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李泽厚语)。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大型器物多。

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狞厉美。

     

装饰通常追求满密繁缛,强调立体效果,渲染神秘诡异气氛。

动物纹是装饰主体,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作品:

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其中司母戊方鼎标志着我国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

  

西周青铜器铸造业较商代更为兴旺发展。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数量较商代更多,而且在铸造的技术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平也达到那更高的程度。

 

就总体风格而言,西周青铜器器形雄伟高大,纹饰优美,铭文的字数较商代后期有进一步的增加,书法的艺术性也进一步增强。

 

西周早期青铜器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依旧在着力营造威严神秘的气氛,装饰新气象表现于题材,牛头和凤鸟装饰增多。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食器中的簋和鼎成为礼器的中心,制作更加精美,样式更丰富。

 

代表作品:

武王征商簋,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西周中、后期,以食器为中心的礼器组合逐渐完备,青铜器出现簠、盨、匜、钟、镈等新品种,列鼎制度已经产生,出现成组成套的编钟。

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造型趋向规矩整齐。

 

试述商周两代青铜器有何异同点?

 

1商代:

主要采用饕餮纹和兽面纹,还有回纹、象纹、鱼纹、鸟纹、蝉纹、蚕纹等。

一般运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即以兽面纹为主题,回纹为陪衬形成主次效果。

图案组织多采用单独纹样,并用对称式显示出威严的艺术气氛。

此种格式也与合格的制作技法相适应。

 

2、周代:

的装饰饕餮纹已居于次要地位,多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甚至无地纹,具有质朴和韵律美。

特点:

商代青铜器多用于祭祀或酒具,而周代则多用作礼器或纪念的用品,故多出现长篇铭文,比如歌颂周王美德或贵族功绩赏赐或交换、婚嫁、诉讼等记事祭祀类。

 

金文,古人称铜为“金”,或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被称为“金文”,由于青铜器里的钟鼎很重要,铭文也出现较多,故又称为“钟鼎文”。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亦称“原始青瓷”)的发明为后世瓷器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春秋战国时代,诸候称霸,列国割据,大夫专政,周王室威权不再,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所垄断,诸候及其卿大夫成为精美器物的主要占有者。

 

连年战乱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融,使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工艺美术有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同时不同的民族构成、各自的地域背景导致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工艺美术也因之多姿多彩; 

社会思潮的变化,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新风貌的生成和发展; 

总体看来,青铜器的礼仪性质衰减,开始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清新华丽的风格逐渐确立。

  

春秋战国青铜容器的种类大体包含饮食器、酒器和水器,其中许多器物还承担着礼器的功能,特别是鼎。

其实用价值逐渐凸显。

 

简净写实的动物造型体现着青铜艺术的新气象,而装饰是新气象的重要载体,新的装饰主题大多围绕着龙或其变体,即蟠螭、蟠虺,人事活动也成为装饰关注的新方向。

 

技术进步,出现新的装饰技法,如模印制范法、失蜡法、嵌错以及鎏金、针刻、漆绘等。

 

金银错:

在刻线处用细金银丝进行镶饰,一般构成斜线和涡线相结合的几何纹样,产生金和银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虚与实的交替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鎏金:

是以金液和水银溶和在铜器上,经摩擦加工使水银挥发,而使金镀在器物上,金光闪烁 

失蜡法:

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成器形和装饰,内外敷泥,等泥干后加热使蜡融化流出,再注入铜液,铸成器物,它可以产生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伦理意义,成为佩饰的最佳材质。

 管仲认为,玉有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九德(《管子·水地篇》) 孔子认为,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礼记注疏》)  

丝绸的装饰方法,染色、织纹、印花、刺绣、彩绘等。

 

中国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丝绸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碗和朱漆筒形器是已知最早的漆器。

 

到商晚期,漆器的装饰技法已很丰富,有彩绘、雕花、镶绿松石、嵌蚌片、贴金箔等做法,至西周,这些技法已相当纯熟。

 

现已发现的春秋漆器以日用器具为主,装饰以朱、黑色的彩绘最常见。

 

在中国漆器史上,战国是第一个辉煌时期。

髹造成为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日益

提高,造作愈加精良。

到20世纪末,战国漆器出土约六七千件,以湘、鄂为代表的楚地最为集中,数量也最多。

成都也是漆器生产的重镇。

 

春秋战国陶瓷进步不大,器物质量提高,但艺术上没有较大突破,质量提高的代表为原始陶瓷,艺术水平则主要体现在彩绘陶和暗纹陶上。

 

战国秦汉是彩绘陶最风靡的时期。

 

暗纹陶:

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

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砑花陶 

《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

作者不详。

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

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

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章 秦汉工艺美术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丰富令工艺美术欣欣向荣,成就辉煌,各地工艺美术面貌趋于统一。

 

汉武帝对工艺美术影响深远的两个举措:

一是确立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使工艺美术和儒家的礼教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二是开通丝绸之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文化艺术交流更加频繁。

 

秦汉社会,神仙思想对工艺美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汉代,丝绸以至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中,出现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的是云气纹。

而构图满密,大量采用动物题材也是汉代工艺美术,特别是其丝绸图案的重要现象。

 

 

秦汉时期纺织品中的纹样、图案 

1、总体特征:

纺织品的纹样和图案以古朴、庄重为其风格特征,不似战国的神奇浪漫。

马王堆汉墓丝织品是其代表。

 

2. 纹样题材:

以云气纹为主,大多为变体云纹,其中穿插龙、凤及织物纹等。

 

3. 秦汉与春秋战国纺织品纹样、图案的比较:

 

相同:

纹饰线条都相当流畅,纹样与装饰图案用色都很清雅。

 

不同:

在图案的题材、风格上,战国时期以动物纹为主,龙游凤舞,猛虎瑞兽,中间夹以各种变形植物纹,图案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自由奔放,充满着一种神奇浪漫的色彩。

汉代的纹样和装饰图案构图紧密,以变形云纹为主题,中间夹杂有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神兽、叠层的云山,以及隶书吉祥语铭文。

图案变化丰富,粗犷之中带有几分淡淡的幽雅。

整个画面往往表现出人神混合,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和寓意。

 

4. 东汉:

纹饰和色彩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云纹的使用逐步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花草纹,图案逐渐变得写实化。

颜色变得愈益丰富,有一二十种之多。

夹纻:

 

始于战国漆器的一种制胎方法,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作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

夹注可以使器型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

这种作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 

秦汉青铜灯具样式众多、装饰丰富,鎏金、错金银以至镶嵌,所有的青铜器装饰技法都会应用于灯。

汉代灯具设计最精妙且装饰华丽的是釭灯。

其中最著名的是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Gilt Bronze Human-Shaped Lamp)  

中国汉代青铜器。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通体鎏金,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

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

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

座似豆形。

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

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堪称“中华第一灯”。

 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

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汉代的青铜器中熏炉也很重要,样式与装饰手法都颇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汉中期开始流行的博山炉,是两汉神仙思想的产物 。

 

 

陶瓷 

秦汉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瓷器的诞生上。

 秦汉陶瓷有陶器、原始瓷器和瓷器两类。

 

(一)陶器 

秦统一中国后,陶器制作仍沿袭战国时代的传统,具有造型庄重、纹饰艳丽的特色。

 西汉后期低温铅釉陶的出现,是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

 

(二)原始瓷器和瓷器 

原始瓷器的工艺技术不断进步,东汉时瓷器诞生,这是我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成就。

 现在的浙江是东汉瓷器的主要产区,浙东上虞曹娥江流域烧造最盛,以后这一带的陶瓷窑场被称为“越窑”。

出现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

 

秦汉艺术的风格特色:

 

中国工艺美术至两汉彻底告别了诡秘威严,摆脱了对鬼神世界的向往,造型上向适用发展,装饰自由活泼,关注人世生活成为绝对主流。

 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时代,神仙思想与儒家道统糅杂,上天入地的想象与森严的秩序安然并存。

 

丰富博大是两汉工艺美术的突出特点。

灵魂瑰奇是时代的典型风格特征。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汉代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称“六朝” 。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这是一个政治上混乱,精神上自由、解放、富于热情和艺术精神的时期。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巨大。

 

佛教的勃兴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色。

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在工艺美术出展现人类世界的清新可爱。

 

在各工艺美术品种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纺织和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发展。

 

 

著名丝绸产区及人物 

1、中原:

河北、河南、山东是重要的丝织产区。

 2、长江中下游地区:

丝织业发展很快。

 3、蜀地:

蜀锦最为著名 

4、新疆:

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5、马钧及苏蕙 

 马钧:

著名的机械改革家、发明家,贡献是改革织机,大大提高了工效。

  苏蕙:

以织锦回文诗留名 

魏晋南北朝丝绸以至工艺美术装饰重要的变化是联珠纹的出现、植物题材的增多和纹样的写实,集中表现在南北朝后期。

 

纹样写实的影响巨大,它使中国工艺美术告别了夸张变形的古代典范,迎来了走向自然的时代新风。

 

棉麻织物:

 

新疆的植棉纺织出现在东汉,著名的棉布产地在吐鲁番。

最著名的产品是名为白叠的草本棉织物。

 

自从东汉发明瓷器以来,我国瓷业得到了连续不断的发展,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瓷业高潮迭起,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著名窑场和不朽名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此间南方烧造青瓷的窑场迅速增多,烧造规模扩大。

黑瓷也有进步;北方白瓷正式烧制成功,白瓷的烧造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大事,它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与此同时,釉下彩出现。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

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c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 °c左右。

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一、南方的青瓷和黑瓷 

南方瓷器最重要的产地在浙江地区。

越窑最具代表性。

 

(一)代表性瓷窑 

1、瓯窑  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以青瓷著称 

2、婺州窑 在浙江的金华 主要是青瓷,也有少量酱色釉和黑釉产品    最早采用化妆土为常规工艺手段的瓷窑,具有深远意义。

3、德清窑 在浙江北部  也烧青瓷,但黑瓷更著名。

六朝时,以烧黑瓷为主。

 4、越窑 浙江的绍兴、宁波一带,最为典型,生产规模最大,制作水平最高,代表了浙江瓷器的盛衰。

 

二、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一)北方瓷器的兴起和青瓷 

北方制瓷业的和水平落后于南方。

 

北方瓷器也以青釉为主。

通常胎体厚重,质地较粗松,胎釉结合不够紧密。

但青瓷仰覆莲花尊以其厚而均匀的釉层,高大挺拔的造型,繁縟华丽的装饰代表了北朝甚至是南北朝的青瓷成就。

 

(二)白瓷及其意义 

白瓷出现比青瓷晚,但其意义深远,它不仅意味着又增添了一种釉色,更重要的是它为彩绘瓷器提供了最理想的釉色选择。

中国瓷器分颜色釉和彩绘釉两大类,元以后彩绘瓷占据压倒性优势,如果没有白瓷,彩绘瓷的辉煌灿烂是不可设想的。

 

青瓷和白瓷曾为南北朝交相辉映的品种,为唐代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初步规模。

  

魏晋南北朝漆器不算发达,但成就明显,不仅维持了较高的产量,且涌现出了新的器形,装饰手法也堪称丰富。

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仍然是最重要的产区。

 

以素面居多,彩绘者动物主题较多,也有表现社会生活场景和历史故事的。

装饰手法除彩绘外,还有犀皮和戗金。

 

戗金 

髹漆工艺技法之一。

即在器物表面先按照设计的图案阴刻出花纹,然后再在阴纹内打金胶,上金粉,使之成为金色的花纹。

 

犀皮:

又称“虎皮漆”或“波罗漆”,将粘稠的漆,涂抹到器胎上,作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干透后,上面再一层一层地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漆,各种颜色相间,并无一定规律,最后通体磨平。

犀皮漆的外貌呈现出“表面是光滑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像行云流水,或像松树干上的皱纹。

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于变化,漫无定律。

图案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

   

魏晋南北朝没有形成统一的工艺美术风格。

 

三国两晋的作品,大抵延续汉风,雄健瑰奇仍是基本追求;东晋与南朝演化出清秀温柔的风格;十六国和北朝的情形则孕育出雄强华丽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成就算不得辉煌,但它完成了重要的转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种新风气,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并没有走出它开创的道路,其前期是北朝的直接发展,后期则主要是在延续南朝的典范。

  

第六章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隋唐五代的历史大约400年,其核心是唐。

五代是唐后期的延续。

 

唐的时代特征及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唐的主要时代特色是容纳百川的大唐气象,处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期。

这使得隋唐时代的工艺美术都有一种开放和博大的气魄。

反映在工艺文化上,是造型的饱满、色

彩的浓艳、品种的丰富。

唐的开放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工艺美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著名丝绸产地:

 1、长安、洛阳 

2、益州:

以蜀锦著称,有著名的“十样锦” 3、扬州:

以锦为特色 

4、定州:

北方丝织生产的中心,以绫著称 

5、吴越:

在唐后期崛起,越州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是“缭绫”。

 二、著名丝织品种 1、纱、罗 2、绫  

   缭绫,绫名。

一种精致的丝织品。

质地细致,文彩华丽,产于越地,唐代作为贡品。

 

3、锦:

唐锦色彩繁丽,花纹精美,走出了汉魏的稚拙。

著名的贡锦之地是扬州,从唐代起,中国传统的经锦逐渐被纬锦取代。

 晕繝锦、织金锦 

4、线毯:

以染色丝线织造的地毯。

宣州红线毯最负盛名。

  

三、印染 

唐代的印染,有青、绛、黄、白、皂、紫六作,能染出各种绚丽的颜色。

 

丝绸印花可分为防染印花和直接印花两大类。

防染印花有绞缬、夹缬和蜡缬 3种。

这些染色技术非常流行,而且兴起了多色染缬。

绞缬染成的花纹,边界因受染液浸润,形成色晕,人称“撮晕缬”,唐时十分普遍。

直接印花主要是拓印,亦较流行。

 

绞缬是古代民间常用的一种印染方法,做法大体同于今日的扎染。

具有抽象简练的结构和奇特的晕色效果。

 

夹缬最精美,其制作方法大约是以两块图案相同的花版夹住按幅宽对折的坯料,而后从两面施染,其图案往往是对称的。

 

蜡缬即现今所谓的蜡染,做法是在坯料上,绘画、点染或借助镂空花版涂填蜡液,蜡液凝结后,先入染,再加热脱蜡。

 

灰缬(碱剂印花)是一种碱性印花工艺,简称为“灰缬”,即用碱性的防染剂进行防染,工艺类似于今天的蓝白印花。

 

丝绸图案 

唐代丝织品的图案,开始出现新风格。

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

 

唐初的窦师伦则是此时具有代表性的丝织纹饰设计家,他设计的丝织纹样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富有生气,因其曾被封为陵阳公,故其纹样又有“陵阳公样”之称。

 

唐代的瓷窑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为代表,基本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越窑以盛产青瓷著名,所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薄,釉色莹润,纯净如翠,有类玉、似冰之誉。

邢窑(今河北内邱)以烧制的白瓷为主,其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类银似雪,器形光素大方,不施纹饰。

 

除青、白两种重要釉色外,还有黑、黄、花等釉,又有开一代新风的三彩和绞胎。

更重

要的是釉下绘画手法,它将引来后世中国陶瓷装饰风范的根本转变。

 

唐代瓷器,造型浑圆饱满,简洁单纯,富有变化。

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刻花、堆贴和捏塑等。

图案纹样较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普遍采用匣钵装烧工艺,使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加之纹饰精美,因而畅销国内,远销海外。

现日本、印度和埃及等国均有唐代瓷器出土。

 

一、白瓷 

1、邢窑  (窑址在今河北内丘 )

以素面白瓷驰名,同时也烧造其他品种。

 邢窑细白瓷的优点是造型规整、器体莹薄。

 2、巩义窑和定窑 

巩义窑,又称巩县窑,烧白窑,兼烧三彩、黄、绿、蓝等单色釉和绞胎瓷器等。

 定窑,产品以黄、黄绿、褐绿釉粗瓷居多,白釉瓷较少。

白瓷分粗细两种。

 

二、青瓷 

1、越窑 

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 

秘色瓷   以青瓷为主。

它的烧造地点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

因为是贡物,瓷器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

一般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装饰题材十分广泛。

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唐、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中国唐五代越窑烧造的青瓷或青瓷中的精品。

 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最早描写了秘色越窑器的釉色。

唐、五代、宋代的文献中也偶有记载,但因记载欠详,秘色瓷究竟是何种瓷器,长期以来未有圆满的答案。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的发掘,解决了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根据法门寺的发现以及文献记载,“秘色瓷”从广义上讲,就是指越窑青瓷,从狭义上讲,应当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2、瓯窑与黄堡窑 瓯窑以青瓷为主。

黄堡窑是耀州窑的前身,宋代黄堡窑属耀州治,故宋以后称耀州窑。

产品以黑釉和白釉为主,也烧青釉、花釉和三彩等。

 

三、彩绘瓷 

又称彩瓷。

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

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分别始于唐和宋。

釉下彩绘瓷由长沙窑创烧,长沙窑又称铜官窑。

先在素胎上画彩,然后涂釉烧制,烧成后彩绘不褪色。

釉下彩打破青、白单一色调。

明清时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1、长沙窑 又称”铜官窑”、“石渚窑”,是典型的民窑,以彩绘著称。

构图简洁,形象生动,有抽象、隐约的趋势。

 

2、青花瓷:

它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效果一般为白地蓝花。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四、唐三彩及其他 

1、唐三彩:

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多色釉陶器。

因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绘成花朵、斑点等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所谓色彩,不能理解为只

是三种颜色,其实可多可少。

造型与雕塑结合。

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常作为陪葬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