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9395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8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2页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2页
亲,该文档总共1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四2下 电子备课稿.docx

苏教版数学四2下电子备课稿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班级四年级

(2)班

教师巴史尔

 

哈尔盖镇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

数学学科(第八册)教学计划

学情

 

分析

四年级

(2)班,少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本学期教

学的主要

任务和要

主要任务:

一、乘法二、升和毫升三、三角形

四、混合运算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六、找规律

七、运算律八、对称、平移和旋转八、倍数

十、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十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十二、统计,

十三、用字母表示数十四、整理与复习

教学

重点

掌握计算题的计算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步掌握几何概念

掌握运算规律

教学

难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

混合运算、运算律和用字母表示数

本学

期提

高教

学质

量的

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吃透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回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3、注重因材施教,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最后,要积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协调好走读生与住校生之间的辅导问题。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关注。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备注

3.16—3.17

开学准备

3.18—3.24

乘法

3.25—4.31

升和毫升

4.1—4.7

三角形1

4.8—4.14

三角形2

4.15—4.21

混合运算1

4.22—4.28

混合运算2

4.29—5.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5.6—5.12

找规律

5.13—5.19

运算律

十一

5.20—5.26

期中考试

十二

5.27—6.2

对称、平移和旋转

十三

6.3—6.9

倍数和因数1

十四

6.10—6.16

倍数和因数2

十五

6.17—6.23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

十六

6.24—6.30

统计、了解我们的生活

十七

7.1—7.7

用字母表示数

十八

7.8—7.14

整理与复习

十九

7.15—7.21

期末考试

学科

数学(第八册)

备课教师

巴史尔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第1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一,导入:

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

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1.新课:

教学例题

(一)、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

144×15

  指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

3、、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

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

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

指出:

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

指出:

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

  另外再指出:

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三)、小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巩固: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

一起看第2题:

说说错在哪里?

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

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

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

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四、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五、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第3题2、练习与测试

教后修改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三位数;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乘得的数的

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教科书、教师用书

学科

数学(第八册)

备课教师

巴史尔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第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提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进一步熟悉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方法

导入法、交流探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一、导入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

一是进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

  分别板书:

845×37604×28

第一题:

(师生共同完成)这题的数都比较大,多次需要进位,大家在做的时候,有的不知道进位该写在什么地方?

我们可以把每次的进位有序地写在旁边(边算边示范,其他学生照样子写)算完后,指出:

这样记一记,就可以更清楚了。

补充:

如果算式是要算37×845,你觉得竖式可以怎么写?

为什么?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原来的写法要乘3次,交换以后的算法只要乘2次,还是交换以后的算法比较简便。

指出:

三位数和两位数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第2题,先让学生算,算完后分别说说两次乘得的结果。

问:

这里都需要和0乘,为什么一个结果中有0,而另一个结果中没有0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

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0就被进上来的数取代了;当个位上乘的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还是有的。

二、新课:

1、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

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

(可以先不考虑后面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0)

 

 问:

第一组题下面2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二)、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问:

你有疑问么?

(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

)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疑问。

(说明:

虽然都是从北京到上海。

但实际路程的长度是不同的)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

  交流后明确:

“速度×时间=路程”

2、第8题

读题,解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9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

(可以分别用乘和减两种方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

教后修改

板书设计

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教科书、教师用书

学科

数学(第八册)

备课教师

巴史尔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简便算法

教材第4页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关于计算的知识,包括:

(1)口算,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度;

(2)简便算法,要利用数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计算更简便;(3)笔算,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一,导入: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计算

(二)、口算:

(完成书上的第1题)

老师看好时间,学生统一完成。

再校对。

(这里一共有12题,一般的学生应该能在1分钟内完成。

二、新课:

简便计算: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25×4=100,利用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一起来找一找,125×()=1000

指出:

125×8=1000,25×4=100,这两个算式对我们简便计算帮助是非常大的。

观察第6题,以125×16为例:

谁能直接算出这题的积?

这题可以怎么算?

板书完整的过程:

=(125×8)×2

=1000×2

=2000

也就是说,上面的题经过拆分,可以变成下面的题,计算就比较容易。

学生继续完成另外两组题。

501×20为什么可以变成500×20+20呢?

(可请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说一说,为乘法分配律做准备。

三、巩固:

思考题:

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

要使乘积最小呢?

集体商量积最大问题:

你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呢?

(要使积最大,最高位上肯定分别应该是最大的两个数字4和5,低位上的数字应尽可能小。

学生尝试找一找,老师依次把找到的算式板书,要求学生看板书继续找积更大的,一直到大家一直认可为止。

最后答案是431×52

找一找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类似的方法找到积最小的算式:

245×13

四、总结:

(交流是否能看懂?

具体怎么算?

再完成书上留下的计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一第2题

2、练习与测试

教后修改

小博士

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把0前面部分对齐再乘,然后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

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填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教科书、教师用书

学科

数学(第八册)

备课教师

巴史尔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

教材第10~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容量单位“升”。

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教学方法

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大小不一的容器、量杯、盆子

一,导入:

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

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

(板书:

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

(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

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新课:

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

(板书:

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

(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

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

三、巩固:

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

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

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

说说你的理由。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那些不懂得地方?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用2、练习与测试

教后修改

板书设计

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升。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教科书、教师用书

学科

数学(第八册)

备课教师

巴史尔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认识升

教材第15~16页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制做量器,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自制1升的量器

教学方法

如何把握将1升平均分成四份。

教学准备

每个合作小组自带各种大小不一的容器共6个、透明胶一卷,教师自备容器若干。

一,导入:

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出示课题:

认识升)

二、新课:

活动一、利用自制量器检测其它容器的容量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

(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

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活动二估测容器的大小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14页2题)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活动三:

体会1升水的重量。

根据实际时间来确定是否课内完成。

三、巩固:

活动——制做量器

进一步学习容量的概念,温习升这个容量的单位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那些不懂得地方?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的1、2、3题。

2、练习与测试

教后修改

板书设计

认识升

1升=1000毫升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教科书、教师用书

学科

数学(第八册)

备课教师

巴史尔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性

(1)

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

教材第2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建筑物图片,交通标志图

一、导入:

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生活周围,也正在进行着城市建设,你在建筑框架上、吊板上发现三角形了吗?

请你描出几个三角形。

2、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上有三角形。

3、出示老师收集到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

4、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那么三角形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新课:

1、三角形的定义。

(1)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三根小棒,如果把每根小棒看作是三角形的一条边,你们分组摆一摆,并互相交流一下,知道了什么。

(2)理解。

每个三角形有几条线段?

(三条)这三条线段是怎样接的?

(首尾相连)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老师板书: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齐读定义。

2、三角形的特征。

(1)围成三角形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三角形的边。

摸一摸你摆的三角形,有几条边?

(板书:

边,三条边)

(2)你还能找出这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点吗?

板书:

角三个角顶点三个顶点。

(3)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出三角形具体哪些特征?

3、三角形的特征。

(1)实验。

请同学们分别用手拉一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木框,交流一下感觉,发现了什么。

(2)感知。

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

房架做成三角形的目的是牢固些,还有电线杆和自行车等。

(3)解决问题。

谁来想一个办法,使刚才拉动的四边形拉上去不动。

在相邻边上钉一根木条,有三角形出现。

根据是什么?

(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投影:

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

(1)指名测量出三角形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

(2)反馈:

你是怎样测量的?

(3)讲述: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明确:

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ABC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每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4)尝试。

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学生再尝试画出其他两组底和高。

学生画后,同学评议交流。

三、巩固:

1、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

2、标出三角形ABC的一个镀,并画出这个底的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五、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2、3题2、练习与测试

教后修改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三角形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教科书、教师用书

学科

数学(第八册)

备课教师

巴史尔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三角形边的特性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第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方法

观察思考、探究发现

教学准备

小棒、三角形

一、导入: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二、新课:

(1)、出示例3主题图。

(1)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观察后得出三条路线可走:

线路一:

小明家→邮局→学校

线路二:

小明家→学校

线路三:

小明家→商店→学校

(2)想一想:

在这三条路线中哪条最近?

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3)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看图,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三角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三角开)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

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2、探究发现。

(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就能摆出三角形。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三、巩固:

再次实验。

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①每个小组用以下四棒来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

第一组:

4、5、6㎝第三组:

4、4、6㎝

第二组:

3、3、6㎝第四组:

3、2、6㎝

小棒组别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第一组

4+5○66+5○44+6○5

第二组

3+3○63+6○3

第三组

4+4○64+6○4

第四组

2+3○63+6○22+6○3

②观察上表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

③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

四、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五、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