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949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孔乙己》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孔乙己》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孔乙己》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孔乙己》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孔乙己》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孔乙己》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孔乙己》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乙己》教案.docx

《《孔乙己》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乙己》教案.docx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走近鲁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三、创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同时,也对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及当时一些人的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做了深刻地揭示。

四、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文意 ,注意生字词。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

布置的格式。

 

    阔绰:

阔气。

 

    污人清白:

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

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

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固,安守。

 

    间或:

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

不值得进行辩解。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

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

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五、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铺垫)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交代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高潮)

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结局)

 3、分析第一部分:

社会环境——咸亨酒店

(时间、地点、人物)

4、研读第二部分

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生活片段有哪些?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做适当点评。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

(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

(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

(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10段)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

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

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第二课时

    一.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

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

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二:

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2直接原因: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3社会原因:

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

4根本原因: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孔乙己

第三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

二:

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问一:

)《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

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问二:

小说中几次写到笑?

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明确:

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穿全篇。

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

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

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

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

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

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冷漠无情。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三:

重点词语分析:

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3)“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4)“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 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

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5)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含义的?

 “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而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

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四:

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期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

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

作业设计:

 

1、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

请展开想像,为这篇小说续写一个合乎情理的结尾。

2、从下面提供的话题中任选其一,对孔乙己进行具体的评价。

(1)孔乙己是一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2)孔乙己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恨的人

 

柳河一中耿延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