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953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中药方剂学.docx

最新中药方剂学

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要组成成分,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肌表是入身的藩篱,所以外感六淫伤人,首先出现表证。

所谓表证,是指六淫之邪侵入肌表而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等一系列症状者,此时邪气轻浅,应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邪气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得法,六淫之邪不能及时从外而解,则可内陷而变生他症,故解表剂在外感病的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汗法冠八法之首是寓有深义的。

由于外感六淫有寒热之别,入体有虚实之异,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分别适用于表寒证、表热证及虚入外感六淫而致的表证。

表寒证可因素体阳盛或素有内热而邪从热化,故辛温解表剂中可配伍适量的清热药;同样辛凉解表剂中亦可配伍适量的辛温药,但是这种寒热配伍必须切合病情,主次分明,否则互相牵制,反失其功,这一点必须结合代表方剂的组方持点具体分析、细心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

扶正解表剂中的扶正药作用为助药力以祛邪,必须适量而用,以防过量恋邪而有碍解表。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治疗:

①麻疹初起。

解表剂具有宣通肌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故麻疹初起可选解表剂。

由于麻疹属于时邪疫毒所致,初起见肺卫风热证,故宜用辛凉解表剂。

②水肿初起。

解表剂具发散之功,能使水从汗液排泄,又可使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小便增多而水肿去。

③疮疡肿毒、痢疾、疟疾初起。

此类疾病初起多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使用解表剂一方面解除表证,一方面使邪从外走,里邪出表。

总之,不论何病,只要有表证出现,都可选用解表剂。

解表剂多用辛散与轻宣之品组方,煎药不宜太久,以兔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解表剂宜温服或服后避风寒,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解表取汗,以遍身浆策微汗为佳,不可太过与不及,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气伤津甚或亡阳亡阴。

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者,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则表里双解。

若病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解表剂。

服解表剂后,禁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

7.1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适用干外感风寒表证,临床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囗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羌活、荆芥、防风、苏叶等。

邪在肌表,常致肺失宣降,故常配伍宣肺止咳化痰之品;肺气受阻者常配理气药;风寒夹湿者,常配怯湿药。

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等。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病因为外感风寒。

风寒束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卫阳被遏,故恶寒。

卫气奋起抗邪,邪正交争,故发热。

腠理闭塞,故无汗。

卫气受邪,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头身疼痛。

肺主气,合皮毛,外邪束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故上逆而咳喘。

综上所述,本方证病机为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根据以上病机,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入肺与膀胱经,善开揍理,其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用以为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可温经止痛,透营达卫而解除头身疼痛,用为臣药。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加强止咳平喘之功,为佐药。

炙甘草既可缓和麻桂合用之峻烈,使不致汗出太过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药仅四味,但配伍严谨,组方得当。

徐大椿赞曰;“治太阳诸证,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之经方。

配伍特点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证治要点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上五昧,叹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考,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渭之太阳中风,证因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

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同类相召,两阳相并。

风邪鼓动卫阳之气外泄,邪正相争,故令头痛、发热而卫强,即《伤寒论》“阳浮热自发”。

卫伤则固护津液功能减弱,故令汗出而营弱。

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固表之象也。

鼻鸣干呕,乃因肺胃同司肃降,邪扰于卫,肺胃之气不利所致。

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而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

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凋和。

生姜辛温,即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

大枣甘平,意在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

证治要点本方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

 

7.2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症见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常用辛凉解表、轻清宣透的药物,如薄荷、桑叶、菊花、柴胡、牛蒡子、葛根等为主组成的方剂。

因其风热为病,首先犯肺,致肺气失宣,同时使津液耗伤,壅结成毒。

故此类方剂,每常配清热解毒、宣肺利咽、生津止渴之品,如银花、连翘、桔梗、芦根之类。

桑菊饮

《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连翘一钱五分(5g)薄荷八分(2.5g)桔梗二钱(6g)甘草生,八分(2.5g)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本方主治为风温初起。

所谓风温是指感受风热病毒所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以咳嗽为主症。

受邪轻浅,敌身不甚热,口微渴。

病机为风温袭肺,肺失宣降。

根据以上病机,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中桑叶、菊花甘凉清轻,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同为君药。

薄荷协桑、菊以疏散上焦风热;杏仁、桔梗宣肺降气,而止咳嗽,共为臣药。

连翘苦辛寒而质轻,清热透表;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配尚能利咽止咳,为使药。

证治要点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临床应用及加减变化

l)本方主治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以咳嗽为主的风热表证。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轻剂”,言其药轻力薄。

若邪甚病重者,可仿原方加减。

如“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是兼气分有热,可加石膏、知母;若“肺中热甚’’,咳嗽较频,可加黄芩,清热止咳;口渴者,加天花粉,清热生津。

此外,若肺热咳甚伤络,咳痰夹血者,可加白茅根、藕节、牡丹皮之类凉血止血;若咳痰黄稠,不易咯出者,可加瓜蒌皮、浙贝母之类,清化热痰。

2)本方能疏风清热,加决明子、夏枯草加强清解肝经风热之力,可以治疗风热眼疾;加牛蒡子、马勃、玄参、板蓝根、土牛膝,可治乳蛾。

3)本方不仅用于风温初起,吴塘(鞠通)尚用本方治疗感受秋燥,症见干咳无痰者。

此即叶桂(天士)所谓“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之理。

使用注意风寒咳嗽禁用本方。

本方药味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若肺热甚者,可加味使用本方,否则药轻病重,难以奏效。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祛痰止咳、增强免疫功能及抗过敏作用。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咳嗽明显而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之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

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者需加清热解毒药方可获良效。

另外,本方还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结膜炎属风热者。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一两(15g)连翘一两(15g)苦桔梗六钱(6g)薄荷六钱(6g)竹叶四钱(4g)生甘草五钱(5g)荆芥穗四钱(4g)淡豆豉五钱(5g)牛蒡子六钱(6g)

用法共杵为散,每服6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

病重时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解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邪正相争,卫表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温邪上犯,故咽痛咳嗽;温邪伤津则口渴,邪在卫分,故舌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综上所述,本方证病机为温病初起,邪在肺卫。

根据以上病机,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外散在卫之风热,内清在肺之热毒。

方中重用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又具芳香辟秽的功效。

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夹秽浊之气的持点。

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两药虽属辛温之品,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伍,可增强辛散透表作用,皆为臣药。

芦根清热生津,竹叶清上焦热,桔梗宣肺止咳化痰,同为佐药。

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合枯梗清利咽喉,属佐使之品。

配伍特点本方配伍持点有二,一是辛凉之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并用,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

证治要点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类方比较本方与桑菊饮同为辛凉解表之剂,同有疏散风热作用,均可治疗温病初起,二方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等五味药物,但银翘散中有银花配伍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及清热之功较强,适用于热邪较重,重在卫表之证;桑菊饮中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功大,适用于卫表之邪较轻,重在邪伤肺络,以咳嗽为主症,发热不重,口微渴者。

7.3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体质索虚而又感受外邪的患者。

体质素虚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这类患者,若单纯解表,则正虚不堪发散,单纯补虚,则易留邪,故用药必须邪正兼顾方可。

常以解表剂分别配伍益气、助阳、滋阴、养血药物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正气不伤。

代表方剂如败毒散、再造散、参苏饮,加减葳蕤汤等。

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9g)甘草半两(5g)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本方所治证候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虚外感证。

风寒湿邪郁于肌表,故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风寒犯肺,肺气失宣,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闷,因其正虚气弱,无力祛邪外出,故脉虽见浮,但重按无力。

根据以上病机,治宜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中羌活、独活并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

桔梗升气,枳壳下气,二药一升一降,气机得调,胸闷自除,咳痰减轻。

前胡疏风祛痰,茯苓渗湿祛痰,皆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生姜、薄荷为引,且助解表之功,皆属佐使之品。

配以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能鼓邪外出,还可使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证治要点以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证治要点。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属“八法”中的“下法”。

里实证所及范围甚广,包括气滞、瘀血、停痰、积饮、食滞、便秘、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本章只讨论治疗里实便秘和实热水饮证的方剂,余证治法另见其他专章。

由于病因不同,里实便秘的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之不同。

同时体质又有虚、实之差异,故又有正虚里实的情况存在。

而水饮内停有阳水、阴水之分,本章见证属水热互结的阳水。

根据以上适应证,本章方剂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另外,由于病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所以具体应用时,还有峻下、缓下之别。

使用泻下剂,必待表邪已解,里实已成;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应视表里证的轻重,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若兼血瘀、虫积或痰浊,宜分别配伍相应的药物治之;对老年体虚、孕妇、产妇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

另外,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故得效即止,惧勿过剂。

同时,服药期问应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8.1寒下

寒下剂适用于热结里实便秘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多以寒下法为治。

常以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为主,若兼气滞不行,多配以厚朴、枳实、木香等以行气导滞,代表方如大承气汤;若兼水热互结,则可与甘遂、葶苈子等配用以攻逐利水,代表方如十枣汤。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八两,去皮,炙(15g)枳实五枚(12g)芒硝三合(9g)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J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l)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撒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本方主治虽然有三,但以阳明腑实证为中心,其他热结旁流,以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与阳明腑实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为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阳明主里,统属胃肠,以通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

伤寒之邪人里化热,或温热之邪内侵中焦,与胃肠中宿食、燥屎相结,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糟粕结聚燥屎结于肠中,故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热在阳明,日哺(申至酉时)为阳明旺时,故日哺发热,如潮汛之有信;热扰神明,故神昏谵语;里热内盛,津液被蒸迫外泄,故见汗出;四肢察气于胃,故手足溅然汗出较为明显;有形之热消灼津液,真阴欲竭,故舌苔黄燥,焦黑起刺。

以上诸症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

“痞”是自觉胸脘有压重、紧张、闷塞感;“满”是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是指热灼津伤,肠中粪便,既燥且坚;“实”是指热邪与燥屎互结,正盛邪实,大便不畅,腹痛拒按,苔黄,脉实等。

热结旁流乃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邪热蒸迫肠中粪水从旁而下,虽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

热厥是由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被遏,不达四肢所致。

四肢虽厥而肚腹仍热,扬手掷足,烦躁不安。

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见神昏,甚至发狂。

根据以上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的病机,治宜峻下热结,以急下实热燥结,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方中首选苦寒之大黄荡涤胃肠为君,以芒硝咸寒泄热、润燥软坚为臣,与大黄相须而用,助其泻积泄热之力。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又佐枳实行气破结,厚朴下气消满,既利肺、胃、大肠之气而除脘腹痞满胀痛,又藉其推荡之力,助硝、黄泻下热结。

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本方峻下热结,可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之曰“承气”。

配伍特点泻下与行气并重,行气以助攻下,泻下以助行气。

证治要点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烈,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8.2温下

温下剂,适用于寒结里实之证,症见大便秘结,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舌苔白腻,脉沉紧等症。

寒凝非温不散,积滞非下不除,故本类方剂常用泻下药大黄配伍温里药附子、干姜等组成,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若寒实冷积,暴急发病者,则多以辛热峻下的巴豆为主组方,如三物备急丸。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三两(12g)附子三枚,炮(9g)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主治寒实冷积,正气未伤之证。

阳气不足,脾胃虚寒,运化失健,久而成寒积,故腹痛,大便秘结。

胁下偏痛乃寒凝气滞之象。

发热乃寒积内结,阻遏阳气,阳气被郁之故,并非内有邪热,一般在临床上并不明显。

四肢厥逆乃寒邪内侵,阳气不通,不达四末之故,舌苔白腻,脉紧弦,亦是寒实之象。

寒实内结,非温不散,非下不去,故治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为君。

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为臣。

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为佐。

综观全方,大黄性虽苦寒,但与大量附子相配,则去性存用,三药合用,共奏温下之功。

证治要点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8.3润下

润下剂,适用于肠燥便秘之证。

症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身热,口干,腹胀或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其成因有二:

一是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或温燥太过,热邪伤津而致大便秘结;二是肾阳不足,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而致大便秘结。

前者宜润肠与寒下法同用,如麻仁、杏仁等配伍大黄,代表方如麻子仁丸;后者宜润下法与温肾同用,常用温补滋润通便药如肉苁蓉、当归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济川煎等。

麻子仁丸

《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二升(20g)芍药半斤(9g)枳实半斤,炙(9g)大黄一斤(12g)厚朴一尺.炙,去皮(9g)杏仁一升,去皮,熬,别作脂(10g)

用法六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渐加,以知为度。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方解本方主治乃肠胃燥热,脾津不足之便秘,《伤寒论》称之为“脾约”。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而致小便频数,分利太过,肠失濡润,故见大便干结。

根据“燥者润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治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方中用麻子仁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共为臣药;枳实、厚朴下气破结,加强通便之功为佐;使以蜂蜜、润燥滑肠。

诸药合而成丸,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本方是在小承气汤基础上,减轻大黄、厚朴用量,加质润多脂的麻仁、杏仁、芍药、蜂蜜而成,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二则甘润之性以减缓小承气汤攻下之力,而且原书用法中提到“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服用量小,这都说明本方重在缓下,其目的在于润肠通便。

本方又名麻仁滋脾丸、脾约麻仁丸、脾约丸。

名“滋脾”、“脾约”者,都是明喻本方主治胃肠燥热、脾津不足、“其脾为约”之意。

配伍特点本方润而不腻,攻而不峻,具有“攻润相合”的配伍持点。

证治要点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为证治要点。

十枣汤

《伤寒论》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份

用法三味等份,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2g),羸人服半钱(lg),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

l)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鞭,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方解本方所治病证,皆由水饮壅盛于里所致。

水积胁下、咳唾引痛者,谓之悬饮。

水饮迫肺,肺气不利,故咳唾短气,水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作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饮为阴邪,随气流行,停于心下,气结于中,则心下痞硬。

水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见干呕。

水停胸胁,清阳不升,饮邪上扰,则头痛目眩。

脉沉主里,弦主饮、主痛。

所谓实水即水肿属实证者。

水湿壅盛,停积脘腹,上下充斥,内外泛溢,故一身悉肿。

湿性重浊,其性下趋,故身肿下半身为重,水湿内积,攻窜上迫,则肺气壅实不降,阻滞气机则腑气不畅、气化不行,故肿胀喘满、二便不利。

以上二证,临床表现虽异,而水饮内积、邪正俱实则同,惧非一般化饮渗湿之剂所能胜任,治必峻剂攻逐。

方中甘遂善行经隧之水,大戟善泄脏腑之水,芫花善除胸胁伏饮痰癖,三者皆峻,各有专攻,合而用之,相须相济,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

然三者秉性毒峻,大凡毒药治病,峻剂攻邪,最易伤人正气,损害脾胃,故配大枣肥者十枚煎汤去滓后温服,意在大枣之甘,益气和中护胃,缓和三药峻毒,一则使逐水而不伤正气,再则减少药后不良反应。

证治要点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证治要点。

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和解剂原为治疗邪入少阳而设,少阳属胆,位于半里半表,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讲为适当。

然胆附于肝,互为表里,肝胆二经发病可相互影响,且肝胆疾病又可累及脾胃,导致肝脾不和,如胁胀或痛、脘胀腹痛、神疲食少,大便搪泄,脉弦缓等。

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导致肠胃不和,症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等。

此外,表证末除,里证又急者,仅解表而里证不去,治其里而外邪难解。

故和解剂除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外,还包括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调和寒热以治寒热互结,表里双解以治表里同病,所以本章方剂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四类。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

故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兼表者,散而和之;兼实者,攻而和之。

凡邪在肌表,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皆不宜使用和解剂。

9.1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常用柴胡与黄芩或青蒿相配的主组方。

兼有气虚者,佐以益气扶正之品,以防邪深入;若兼湿邪者,佐以通利湿浊之品,导邪下泄。

代表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另外,疟疾由邪伏膜原所致,以往来寒热为主症。

膜原居半表半里,古人亦有“症不离少阳”之说,所以本节方剂亦可用于治疗疟疾。

但疟疾有多种证候,治法与方剂也不是和解剂所能概括,仍应根据证候予以辨证选用恰当的治法与方剂。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三两炙(6g)半夏半斤,洗(9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l)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